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海水“晒盐”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海水“晒盐”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粗盐的杂质主要是氯化镁,已知,015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同步课时作业
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来判定
2.20℃时,15gA与30g水混合正好形成饱和溶液,40℃时,20g水最多能溶解5gB物质,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A.
B.
C.
D.无法确定
3.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
B.蒸发池中,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
C.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有晶体析出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4.粗盐的杂质主要是氯化镁(能溶于水)。工业上常把粗盐粉碎后用饱和食盐水浸洗,再过滤出食盐。对这一过程认识正确的是( )
A.浸洗前后,被浸洗的粗盐中的氯化镁的含量基本不变
B.浸洗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C.浸洗前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基本不变
D.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数次地使用下去
5.20℃时,向一定量水中分批加入固体,充分搅拌并冷却至室温,现象如图所示:
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 )
A.B.
C.D.
6.已知:(1)20℃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10克的物质为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1克的物质为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克的物质为难溶物质。(2)20℃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氢氧化钙是难溶物质B.20℃时可以配制出20%的硝酸钾溶液
C.20℃时氯酸钾是易溶物质D.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7.如图是某压强下CO和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的溶解度大于的溶解度
B.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30℃时,的溶解度约是0.015g
D.冬天在生煤炉的屋里放一盆清水可以防止CO中毒
8.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天气闷热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B.喝下汽水时,感到有气体冲击胃,易打嗝
C.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
D.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9.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研磨细
B.溶解时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C.称量精盐前,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
D.蒸发时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10.对于粗盐提纯的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除去食盐水中可溶性杂质的化学原理是使杂质离子以沉淀或气体的形式从食盐水中分离出去
B.只用物理方法就能除去食盐水中的杂质离子
C.海水晒盐属于蒸发结晶
D.在蒸发皿中蒸发结晶食盐时,若待水分全部蒸发才停止加热,可能引起食盐迸溅
11.粗盐含有少量的等杂质,为了将杂质除干净,先向粗盐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①NaOH、②、③溶液,过滤,再加入④稀盐酸使溶液的pH=7,最后将所得溶液进行蒸发可得到精盐,加入溶液的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12.两种固体物质NaCl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有40gNaCl、40gKCl两份固体,分别置于两只烧杯中,各倒入100g50℃蒸馏水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甲中加入的固体是NaCl
B.乙中溶液的质量是140g
C.50℃时,甲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D.分别将甲、乙中的溶液降温至10℃,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3.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水,然后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1mL汽油,振荡,静置,观察现象。记录如表所示:
请回答:
(1)加入汽油后,投入碘的试管的上层液体名称是_________;投入高锰酸钾的试管的下层液体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从实验现象可以归纳:碘的溶解性为______,高锰酸钾的溶解性为_________。
(3)在科学研究中,若将大量水中溶解的少量碘“富集”起来,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14.某种粗盐水中有少量含的杂质,小金用这种粗盐水经过下列实验流程制取纯净氯化钠晶体。
(1)固体A是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加碳酸钠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溶液C蒸发至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溶液蒸干得到晶体,所得晶体仍不是纯净的氯化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8-2-15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
(2)将℃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______乙(选填“>”“=”或“<”)。
(3)如图8-2-16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选填字母)。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只写计算式)。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是用溶解度来表示的,故A正确;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有饱和和不饱和两种情况,而溶解度必须是在饱和状态下溶解的质量,故B错误;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就是溶解的最大程度,即已达到饱和状态,故C正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溶解度就大,故D正确。
2.答案:D
解析: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故选D。
3.答案:D
解析:第①步操作是将海水引入贮水池,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故A正确;蒸发池中,水分蒸发,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故B正确;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再继续蒸发,有晶体析出,故C正确;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D错误。
4.答案:C
解析:饱和食盐水不再溶解氯化钠,但可以溶解氯化镁,则浸洗前后被浸洗的粗盐中氯化镁的含量减少,A错误;因浸洗粗盐用的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因此浸洗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变,B错误、C正确;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中,若氯化镁在溶液中达饱和状态,则不能再继续使用,D错误。
5.答案:C
解析:A、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由题意知,在一定的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一个定值,不随硝酸钾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故该图像的描点不正确;
B、加入3g硝酸钾固体,3g硝酸钾没有完全溶解,所以加入3g硝酸钾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描点不正确,故该图像的描点不正确;
C、如果加入2g硝酸钾固体形成的恰好是饱和溶液,那么加入3g硝酸钾也只能溶解2g,两者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描点正确,故该图像的描点正确;
D、如果加入2g硝酸钾固体形成的有两种可能:不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若是饱和溶液则第三个点应该与第二个点的溶质质量相同;若不是饱和溶液,则第三个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第二个点的溶质质量分数,故该图像的描点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由题表中数据可知,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65g在0.01~1g之间,为微溶物质;氯酸钾的溶解度是7.4g,在1-10g之间,为可溶物质;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故A、C、D错误。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该温度下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为该温度下可配制的硝酸钾溶液的最大浓度,故20℃时可以配制出20%的硝酸钾溶液,B正确。
7.答案:C
解析: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指明温度,A错误。由CO和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知,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错误。由溶解度曲线知,CO的溶解度很小,冬天在生煤炉的屋里放一盆清水不能防止CO中毒,D错误。
8.答案:C
解析:C项,打开啤酒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因此有气泡逸出。
9.答案:A
解析: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硏磨细,应用研钵和研杵进行,A错误。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粗盐溶解,B正确。称量精盐前,可用玻璃棒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C正确。蒸发时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D正确。
10.答案:B
解析:除去食盐水中可溶性杂质的化学原理是使杂质离子以沉淀或气体的形式从食盐水中分离出去,A正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海水晒盐利用的是蒸发溶剂的方法,C正确。蒸发结晶食盐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若待水分全部蒸发才停止加热,可能引起食盐迸溅,D正确。
11.答案:A
解析: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可以将钙离子转化为沉淀,但是碳酸钠溶液要放在氯化钡溶液之后加入,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剩余的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添加顺序必须满足②在③之后,④在最后,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①④或①③②④或③①②④。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1)碘的汽油溶液;高锰酸钾水溶液
(2)碘易溶于汽油,微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
(3)向含少量碘的水中加入少量汽油,在密闭装置中充分搅拌,振荡,然后静置,将底部液体放出,碘即“富集”在少量汽油中
解析:水的密度比汽油大,且两者互不溶解,因此汽油处于上层,水处于下层。从表中现象可知,碘微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所得溶液为碘的汽油溶液;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汽油,所得溶液为高锰酸钾的水溶液。由于碘微溶于水,因此其水溶液很稀,可根据其易溶于汽油的性质,通过加少量汽油的方法,使其“富集”于汽油中。
14.答案:(1)(2)(3)钾离子未除去
解析:粗盐水中含有的离子:。向粗盐水中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与结合生成沉淀(固体A),溶液A中含有。向溶液A中加入稍过量的碳酸钠溶液,与结合生成沉淀(固体B),溶液B中含有。向溶液B中加入稍过量的盐酸与结合生成和,溶液C中含有。蒸发结晶过程中,HCl逸出,但钾离子没有被除去。
15.答案:(1)甲(2)>(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流程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甲。
(2)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将℃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甲的溶液会析出晶体变成饱和溶液,乙的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于甲在℃时的溶解度大于乙在℃时的溶解度,因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大于乙。
(3)℃时甲的溶解度是20g,向盛有100g的水的烧杯中加入10g甲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向烧杯中再加入10g甲,则溶液变为甲的饱和溶液;℃时甲的溶解度是40g,向烧杯中再加入10g甲且温度升高到℃,此时100g水中溶解甲30g烧杯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时得到甲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
溶解度/克
36.0
0.165
7.4
31.6
溶剂
溶质
现象
先加水
碘
底部仍有碘固体,液体呈浅黄色
先加水
高锰酸钾
底部无固体溶液呈深紫色
再加汽油
碘
分层,上层呈深紫色,下层接近无色,底部无固体
再加汽油
高锰酸钾
分层,上层无色,下层呈深紫色,底部无固体
选项
正误
分析
A
×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KCl的溶解度 大于40 g,NaCl的溶解度小于40 g,由甲烧杯中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中加入的是KCl
B
×
乙中40 g的固体并未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 故溶液的质量小于140 g
C
×
50℃时,KCl的溶解度大于40 g,而甲烧杯中 100 g水中只溶解了 40 g KCl,故其是不饱和溶液
D
√
分别将甲、乙中的溶液降温至10℃,由于10℃时,NaCl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且都小于40 g,则甲、乙烧杯中均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且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海水“晒盐“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海水“晒盐“课时训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1课时当堂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