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题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默写,选择题,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练习题
一、句子默写。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选自《桃花源记》,陶渊明)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写田园风光、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表现桃源环境优美、社会安宁。
B.“皆叹惋”写渔人及桃源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桃源外百姓遭遇的惋惜,言简意丰。
C.选文叙写善用照应,如“得其船”照应“便舍船”、“寻向所志”照应“处处志之”等。
D.选文描绘的世外桃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三、课内阅读。
4.阅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的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交通发达 来此绝境/绝处逢生
B.落英缤纷/五彩缤纷 伐竹取道/道听途说
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
D.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愉快的样子并自得其乐。
理解:勾勒出桃花源内一幅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幸福生活图景。
B.(乙)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理解:渔人见村人和善,民风淳朴,便决定一起就餐。
(4)安宁、幸福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向往。请结合文章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样的生活是如何体现的。(答出四方面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节选自《桃花源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_____) (2)便要还家(_____)
(3)便扶向路(_____) (4)处处志之(_____)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10.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①_______。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_____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根据上下文,在两则材料的横线处默写句子。
(2)结合语境,分别为材料二中“人不独①亲其②亲”的两个“亲”字选择恰当义项。
A.接触 B.父母 C.亲人 D.爱,敬爱
①(_____) ②(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这儿的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理解:以武陵人的视角观察桃花源中人的耕作活动、男女服饰,平淡叙述中含有惊奇。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村中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太守说啊!”
理解:村中人委婉地嘱咐,既有不相信武陵人的意味,也为后文武陵人违背承诺、桃花源消失埋下伏笔。
C.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人们虽然厌恶把财物抛弃在地上,但其目的并不是想把它们据为己有。
理解:大同社会里,人们亲如一家,所以有人抛弃财物以让有需要的人取用。
(4)同是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中有“大同”,陶渊明则有“世外桃源”。根据这两则材料,说说“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有哪些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俨”“髫”“咸”“率”“绝”“焉”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2.A
【详解】
《桃花源记》是作者理想的生活乐园,是虚构的,反应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故选A。
3.B
【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
B.结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以判断,“皆叹惋”的应是桃源人,而非渔人;
故选B。
4.
(1)B
(2)①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②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
(3)A
(4)安宁、幸福的生活体现在自然环境优美、和平安定、人人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等方面。
【分析】
(1)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A.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绝:与人世隔绝/没有出路;
B.缤纷:繁多的样子/繁多的样子;道:道路/道路;
C.乃:于是/竟然;寻:寻找/不久;
D.为:作为/向;舍:舍弃/房屋;
故选B。
(2)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良田肥沃的土地;美池,美丽的池塘;之,这;属,类。
②重点词:为,向;具言,详细地说出。
(3)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和善热情、民风淳朴的体现,邀请渔人去家里做客。本项理解错误;
故选A。
(4)
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
文中的桃花源环境优美、和平安定、人人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所以说是理想中的社会。
链接材料的大意是: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优美、和平安定、人人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关系和睦、自劳自得、丰衣足食。综上所述,安宁、幸福的生活体现在:自然环境优美,和平安定,人人安居乐业,民风淳朴。
【点睛】
参考译文: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5. 交错相通 同“邀”,邀请 沿着,顺着 做记号
6.(1)青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或:他们问现在是秦朝第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7.(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8.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9.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分析】
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解释词义。
第(1)句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句中“交通”属于古今异义词,“交错相通”的意思;
第(2)句中“要”属于通假字,同“邀”,“邀请”的意思;
第(3)句意思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属于古今异义词,“沿着,顺着”的意思;
第(4)句意思是“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属于词类活用,“做记号”的意思。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把每个词语都翻译出来,然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第(1)句的翻译,要注意“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这几个词的意思。第(2)句的翻译,要注意“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同时要补上主语“他们”。
7.此题考查考生对古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老人和小孩的精神状态,“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定居桃花源的原因。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他们不想外面的人们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回答原因时要抓住两个角度:桃花源的优点,桃花源外不足。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了解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即可。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他追求一种没有压迫和战乱,平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点睛】
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 D B
(3)A
(4)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社会安定,团结和睦,风俗淳朴,丰衣足食等。
【解析】
(1)
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髫、鳏、寡”等字词的书写。
(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人不独亲其亲: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①亲:爱,敬爱;②亲:父母;
故选D、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及理解能力。
B.重点字词:外人,外面的人;句意: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C.“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人们厌恶把财物抛弃在地上的行为,但其目的并不是想把它们据为己有;主要表现了人们厌恶浪费的行为;理解中“有人抛弃财物以让有需要的人取用”表述有误;
故选A。
(4)
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
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人人都能得到关爱;大同社会的“男友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中作”相似,人人都参加劳动;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似,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社会环境和平安宁;由此可以看出,“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相同点是: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社会安定,团结和睦,风俗淳朴,丰衣足食。
【点睛】
【材料一】译文: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材料二】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同步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一课一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加点字注音,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理解性默写,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文学常识填空,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句子默写,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