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二 与动点有关的探究题(解析版)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类型二 与动点有关的探究题(解析版)学案,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问题情境,深入探究,拓展应用,解法提示,典例10,典例11,典例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类型二 与动点有关的探究题
【典例1】【问题情境】
已知Rt△ABC中,∠BAC=90°,AB=AC,点E是线段A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A、C重合),以CE为一边作Rt△DCE,使∠DCE=90°,且CD=CA.沿CA方向平移△CDE,使点C移动到点A,得到△ABF.过点F作FG⊥BC,交线段BC于点G,连接DG、EG.
【深入探究】
(1)如图①,当点E在线段AC上时,小文猜想GC=GF,请你帮他证明这一结论;
(2)如图②,当点E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且CE<CA时,猜想线段DG与EG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拓展应用】
(3)如图③,将(2)中的“CE<CA”改为“CE>CA”,若设∠CDE=α,请用含α的式子表示∠CGE的度数(直接回答即可,不必证明).
第1题图
【答案】(1)证明:∵在Rt△BAC中,∠BAC=90°,AB=AC,
∴∠BCA=∠ABC=45°,
∵FG⊥BC,
∴∠FGC=90°,∴∠GFC=90°-∠GCF=45°,
∴∠GFC=∠GCF,
∴GC=GF;
(2)解:DG=EG,DG⊥EG;
证明:同(1)可证GC=GF,
∵∠DCE=90°,∠BCA=45°,
∴∠DCG=45°,
∵∠GFC=45°,
∴∠DCG=∠EFG,
∵△CDE平移得到△ABF,
∴CE=AF,∴CE+CF=AF+CF,即EF=AC,
∵AC=CD,∴EF=CD,∴△DCG≌△EFG(SAS),
∴DG=EG,∠DGC=∠EGF,
∴∠DGC-∠EGC=∠EGF-∠EGC,
即∠DGE=∠CGF=90°,
∴DG⊥EG;
(3)解:∠CGE=180°-α.
【典例2】综合与探究
如图,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点在点的左侧),与轴交于点.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与轴交于点,点的坐标为.
(1)请直接写出,两点的坐标及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2)若点是抛物线上的点,点的横坐标为,过点作轴,垂足为.与直线交于点,当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时,求点的坐标;
(3)若点是轴上的点,且,求点的坐标.
【答案】(1),,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2)当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时,点的坐标为或;(3)点的坐标为或.
【解析】
【分析】
(1)令可得两点的坐标,把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可得的解析式;
(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分别表示三点的坐标,求解的长度,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可得到答案;
(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分情况讨论:①如图,当点在轴正半轴上时,记为点.过点作直线,垂足为.再利用相似三角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勾股定理可得答案,②如图,当点在轴负半轴上时,记为点.过点作直线,垂足为,再利用相似三角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勾股定理可得答案.
【详解】
解:(1)令
,,
设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把代入得:
解得:
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2)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点与点的坐标分别为
,.
,
,
分两种情况:
①当时,得.
解得:,(舍去)
当时,.
点的坐标为
②当时,得.
解得:,(舍去)
当时,
点的坐标为.
当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时,点的坐标为或
(3)解:直线与轴交于点,
点坐标为.
分两种情况:
①如图,当点在轴正半轴上时,记为点.
过点作直线,垂足为.则,
,
.
即
.
又,,
.
连接,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
轴
.
,.
.
.
点的坐标为.
②如图,当点在轴负半轴上时,记为点.过点作直线,垂足为,
则,
,.
.
即
.
又,,
..
由①可知,..
.
.
点的坐标为
点的坐标为或.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与轴的交点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的长度的计算,同时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特别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典例3】如图,△ABC中,AB=BC,BD⊥AC于点D,∠FAC=∠ABC,且∠FAC在AC下方,点P,Q分别是射线BD,射线AF上的动点,且点P不与点B重合,点Q不与点A重合,连接CQ,过点P作PE⊥CQ于点E,连接DE.
(1)若∠ABC=60°,BP=AQ.
①如图①,当点P在线段BD上运动时,请直接写出线段DE和线段AQ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②如图②,当点P运动到线段BD的延长线上时,试判断①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若∠ABC=2α≠60°,请直接写出当线段BP和线段AQ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能使(1)中①的结论仍然成立(用含α的三角函数表示).
【答案】解:(1)①DE=AQ,DE∥AQ;
②成立;
【解法提示】如解图①,连接PC、PQ,
∵BA=BC,∠AB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C,
∵BC=AC,∠FAC=∠PBC=30°,AQ=BP,
∴△AQC≌△BPC(SAS),
∴QC=PC,∠ACQ=∠BCP,
∴∠ACQ+∠ACP=∠BCP+∠ACP=60°,
∴△PCQ是等边三角形,
又PE⊥QC,∴E为QC的中点,
∵AB=BC,BD⊥AC,
∴D为AC的中点,
∴DE=AQ,DE∥AQ;
②成立.理由如下:
如解图②,连接PC、PQ.
∵BA=BC,∠AB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BC=AC,
∵BC=AC,∠FAC=∠PBC=30°,AQ=BP,
∴△AQC≌△BPC(SAS),
∴QC=PC,∠ACQ=∠BCP,
∴∠PCQ=∠BCA=60°,
∴△PCQ是等边三角形,
又∵PE⊥QC,∴E为QC的中点,
∵AB=BC,BD⊥AC,∴D为AC的中点,
∴DE=AQ,DE∥AQ;
(2)如解图③,连接PC,取PC中点M,连接MD、ME,设PE与AC交点为N,
∵∠PDC=90°,
∴MD=PC,
同理ME=PC,即MP=MC=MD=ME,
∴P、D、E、C四点共圆,
∴∠NCE=∠NPD,∠EDC=∠NPC,
∵DE∥AQ,∴∠QAC=∠EDC,
又∠QAC=∠PBC,
∴∠NPC=∠PBC,
∵∠EPD+∠NPC=∠PBC+∠BCP,
∴∠EPD=∠BCP,
∴∠NCE=∠BCP.
由∠NCE=∠BCP,∠QAC=∠PBC,得△QAC∽△PBC,
∴===2sin∠DBC=2sin,
即 =2sinα.
【典例4】如图,等边△ABC中,点D,E,F分别为边AB,AC,BC的中点,M为直线BC上一动点,△DMN为等边三角形.
(1)如图①,当点M在点B左侧时,请你判断EN与M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如图②,当点M在线段BC上时,其他条件不变,(1)的结论中EN与M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利用图②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若点M在点C右侧时,请你在图③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判断(1)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直接写出结论,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EN=MF;
【解法提示】如解图①,连接DE、DF,
∵D、E、F是等边△ABC三边中点,
∴△DEF是等边三角形,∴DE=DF,∠EDF=60°,
∵△DMN为等边三角形,∴DM=DN,∠MDN=60°,
∴∠MDF=∠NDE=60°+∠NDF,
∴△DMF≌△DNE(SAS),∴EN=MF.
图① 图②
(2)成立.
证明:如解图②,连接DE、DF和EF,
∵△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C.
又∵D,E,F是三边的中点,
∴DE,DF,EF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DE=DF=EF,∠FDE=60°.
又∵∠MDF+∠FDN=60°, ∠NDE+∠FDN=60°,
∴∠MDF=∠NDE.
在△DMF和△DNE中,
∴△DMF≌△DNE(SAS),∴EN=FM;
(3)画出图形如解图③,
③
MF与EN相等的结论仍然成立(或EN=MF成立).
【解法提示】如解图④,连接DE、EF、DF.
④
∵D、E、F分别为AB、AC、BC的中点,且△ABC是等边三角形,∴△DEF是等边三角形,
∴DE=DF,∠EDF=60°.
∵△DMN是等边三角形,
∴DM=DN,∠MDN=60°,
∴∠MDF+∠MDE=∠MDE+∠NDE,
∴∠MDF=∠NDE,
∴△MDF≌△NDE(SAS),
∴MF=NE.
【典例5】已知,在矩形ABCD中,BC=2AB,点M为AD边的中点,连接BD,点P是对角线BD上的动点,连接AP,以点P为顶点作∠EPF=90°,PE交AB边于点E,PF交AD边于点F.
(1)发现问题
如图①,当点P运动过程中∠PBA与∠PAB互余时,线段BE、MF与AB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
(2)解决问题
如图②,当点P运动过程中∠PBA与∠PAB相等时,请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
在(2)的条件下,连接EF并延长EF,交直线BD于点G,若BE∶AF=2∶3,EF=,求DG的长.
【答案】解:(1)BE-MF=AB;
【解法提示】如解图①,取AB的中点N,连接PN、PM.
∵∠PBA与∠PAB互余,
∴∠PBA+∠PAB=90°,
∴∠APB=90°,
∴∠APD=90°,
∵N是AB的中点,M是AD的中点,
∴PN=BN=AN=AB,AM=DM=PM=AD,
∴∠NAP=∠NPA,∠MAP=∠MPA.
∵四边形ABCD是矩形,
∴∠BAD=90°,AB=CD,AD=BC.
∵BC=2AB,
∴AD=2AB,
∴=,
而∠NAP+∠MAP=∠BAD=90°,
∴∠NPA+∠MPA=90°,即∠NPM=90°.
∵∠EPF=90°,
∴∠NPM=∠EPF,
∴∠NPM-∠EPM=∠EPF-∠EPM,
∴∠NPE=∠MPF.
∵∠ABP+∠BAP=90°,∠BAP+∠DAP=90°,
∴∠ABP=∠DAP.
∵PN=BN,AM=PM,
∴∠ABP=∠BPN,∠DAP=∠MPA,
∴∠ENP=∠FMP,
∴△PNE∽△PMF,
∴===.
∴NE=MF,
∵BE-NE=BN,
∴BE-MF=BN,
又∵BN=AB,
∴BE-MF=AB.
(2)不成立;
理由如下:如解图②,取AB的中点N,连接PN、PM,
∵四边形ABCD是矩形,
∴∠BAD=∠ABC=90°,AB=CD,AD=BC,AD∥BC,
∴∠ADB=∠CBD,
∵∠PBA=∠PAB,
∴PA=PB,
∵N是AB的中点,
∴PN⊥AB,
∴∠ANP=90°,
∵∠PAB+∠PAD=90°,∠PBA+∠PBC=90°,
∴∠PAD=∠PBC,
∴∠PAD=∠PDA,
∴PA=PD.
∵M是AD的中点,
∴PM⊥AD,
∴∠PMA=90°,
∴四边形PMAN是矩形,
∴∠NPM=90°,AN=PM,PN=AM.
∵∠EPF=90°,
∴∠NPM=∠EPF,
∴∠NPM-∠EPM=∠EPF-∠EPM,
∴∠NPE=∠MPF.
∵∠PNE=∠PMF=90°,
∴△PNE∽△PMF,
∴==.
∵AD=2AB,
∴NE=2MF.
∵BE-NE=BN,
∴BE-2MF=BN,
∵N是AB的中点,
∴BN=AB,
∴BE-2MF=AB,故(1)中结论不成立;
(3) 如解图③,延长CD交FG于点H,设BE=2a,则AF=3a.
∵BE-2MF=AB,
∴BE-2(AF-AM)=AB.
∵AM=AB,
∴2a-2(3a-AB)=AB,
∴AB=a,
∴AD=a,AE=a,FD=a.
∵AE2+AF2=EF2,
∴(a)2+(3a)2=()2,
解得a1=3,a2=-3(舍去).
∴AE=2,BE=6,AF=9,DF=7,BD=8.
∵HD∥AB,
∴△AEF∽△DHF,
∴=,
∴=,
∴DH=.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即HD∥BE.
∴△GDH∽△GBE,
∴=,
∴=,
∴DG=.
【典例6】已知在△ABC中,AB边上的动点D由A向B运动(与A,B不重合),点E与点D同时出发,由点C沿BC的延长线方向运动(E不与C重合),连接DE交AC于F,点H是线段AF上一点.
(1)初步尝试
如图①,若△ABC是等边三角形,DH⊥AC,且点D,E的运动速度相等,过点D作DG∥BC交AC于点G,则GH与AH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GF与FC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的值是________;
(2)类比探究
如图②,若在△ABC中,∠ABC=90°,∠ADH=∠A=30°,且点D,E的运动速度之比是∶1,求的值;
(3)延伸拓展
如图③,若在△ABC中,AB=AC,∠ADH=∠A=36°,记=m,且点D,E的运动速度相等,试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解答过程)
【答案】解:(1)GH=AH,GF=FC,2;
【解法提示】∵DG∥BC,
∴∠ADG=∠B,∠AGD=∠ACB,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B=60°,
∴∠ADG=∠AGD=∠A,
∴△ADG是等边三角形,∴GD=AD=CE,
∵DH⊥AC,∴GH=AH,
∵DG∥BC,
∴∠GDF=∠CEF,∠DGF=∠ECF,
在△GDF和△CEF中,
∵,
∴△GDF≌△CEF(ASA),
∴GF=CF,
∴GH+GF=AH+CF,即HF=AC,
∴=2.
(2)如解图①,过点D作DG∥BC,交AC于点G,
则∠ADG=∠B=90°,
∵∠A=∠ADH=30°,∴∠HGD=∠HDG=60°,
∴△DHG是等边三角形,
∴AH=GH=GD,AD=GD,
根据题意得AD=CE,∴GD=CE,
∵DG∥BC,∴∠GDF=∠CEF,∠DGF=∠ECF,
在△GDF和△CEF中,
∵,∴△GDF≌△CEF(ASA),
∴GF=CF,∴GH+GF=AH+CF,
即HF=AC,∴=2;
(3)=.
【解法提示】如解图②,过点D作DG∥BC,交AC于点G,
则∠ADG=∠B,∠AGD=∠ACB,AD=EC,
∵AB=AC,∠A=36°,
∴∠ACB=∠B=∠ADG=∠AGD=72°,
∵∠ADH=∠A=36°,
∴AH=DH,∠DHG=72°=∠AGD,
∴DG=DH=AH,
∴△ADG∽△ABC,△ADG∽△DGH,
∴△DGH∽△ABC,∴===m,∴=m,
∵DG∥BC,∴△DFG∽△EFC,∴=,
又∵CE=AD,∴==m,∴==m,
∴==m,∴=,
∴==+1=.
【典例7】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在的边上沿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与点重合,点到达点时运动终止),过点分别作边的垂线,与的其它边交于两点,线段运动的时间为秒.
(1)线段在运动的过程中,为何值时,四边形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
C
P
Q
B
A
M
N
(2)线段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面积为,运动的时间为.求四边形的面积随运动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解析】:(1)过点作,垂足为.则,
C
P
Q
B
A
M
N
当运动到被垂直平分时,四边形是矩形,即时,
四边形是矩形,秒时,四边形是矩形.
,
C
P
Q
B
A
M
N
(2)当时,
当时,
当时,
点评:此题关键也是对P、Q两点的不同位置进行分类。
图(15)
Cc
Dc
Ac
Bc
Qc
Pc
Ec
【典例8】如图,在梯形中,厘米,厘米,的坡度动点从出发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方向向点运动,动点从点出发以3厘米/秒的速度沿方向向点运动,两个动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设动点运动的时间为秒.
(1)求边的长;
(2)当为何值时,与相互平分;
(3)连结设的面积为探求与的函数关系式,求为何值时,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解析】:(1)作于点,如图(3)所示,则四边形为矩形.
又 2分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2)假设与相互平分.由则是平行四边形(此时在上).
即解得即秒时,与相互平分.
(3)①当在上,即时,作于,则
即=
当秒时,有最大值为
②当在上,即时,=
易知随的增大而减小.故当秒时,有最大值为
综上,当时,有最大值为
【典例9】如图,已知中,厘米,厘米,点为的中点.
A
Q
C
D
B
P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与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与全等?
(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析】:(1)①∵秒,∴厘米,
∵厘米,点为的中点,∴厘米.
又∵厘米,∴厘米,∴.
又∵,∴,∴.
②∵, ∴,
又∵,,则,
∴点,点运动的时间秒,∴厘米/秒.
(2)设经过秒后点与点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解得秒.
∴点共运动了厘米.
∵,∴点、点在边上相遇,∴经过秒点与点第一次在边上相遇.
【典例10】在梯形中,动点从点出发沿线段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运动;动点同时从点出发沿线段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
(1)求的长. (2)当时,求的值.(3)试探究:为何值时,为等腰三角形.
【解析】:(1)如图①,过、分别作于,于,则四边形是矩形
∴在中,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
(图①)
A
D
C
B
K
H
(图②)
A
D
C
B
G
M
N
(2)如图②,过作交于点,则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由题意知,当、运动到秒时,
∵∴又
A
D
C
B
M
N
(图③)
(图④)
A
D
C
B
M
N
H
E
∴∴即解得,
(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时,如图③,即∴
②当时,如图④,过作于
解法一: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
在中,又在中,∴解得
∵∴∴即∴
(图⑤)
A
D
C
B
H
N
M
F
③当时,如图⑤,过作于点.
解法一:(方法同②中解法一)
解得
解法二:
∵∴
∴即∴
综上所述,当、或时,为等腰三角形
A
B
O
C
D
P
Q
【典例11】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o,AB=12cm,AD=8cm,BC=22cm,AB为⊙O的直径,动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点B以2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
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
(2)当t为何值时,PQ与⊙O相切?
【解析】:(1)∵直角梯形
当时,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由题意可知:
,,
当时,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O
A
P
D
B
Q
C
H
E
O
A
P
D
B
Q
C
(2)解:设与相切于点过点作垂足为
直角梯形
由题意可知:
为的直径,为的切线
在中,即:
, 7分
因为在边运动的时间为秒,而(舍去)
当秒时,与相切.
【典例12】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则AP=2xcm,CM=3xcm,DN=x2cm.
(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
(2)当x 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A
B
D
C
P
Q
M
N
【解析】:
(1)当点P与点N重合或点Q与点M重合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①当点P与点N重合时,
(舍去).因为BQ+CM=,此时点Q与点M不重合.所以符合题意.
②当点Q与点M重合时,
.此时,不符合题意.故点Q与点M不能重合.
所以所求x的值为.
(2)由(1)知,点Q 只能在点M的左侧,
①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由,解得.
当x=2时四边形PQMN是平行四边形.
②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由, 解得.
当x=4时四边形NQM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过点Q,M分别作A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由于2x>x,所以点E一定在点P的左侧.
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则点F一定在点N的右侧,且PE=NF,
即.解得.
由于当x=4时, 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类型十 二次函数与矩形有关的问题(解析版)学案,共9页。
这是一份类型六 与圆有关的探究题(解析版)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路点拨,答案与解析,总结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类型三 二次函数与面积有关的问题(解析版)学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