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8 匆匆教学设计
展开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如“挪”读nuó,不读nà;“蒸”是翘舌音,读zhēnɡ,不读zēnɡ。
对容易写错的字进行指导,如:“藏”和“蒸”都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写得扁、长,为下半部分留出空间。“藏”的第6笔是竖折,第8笔撇的起笔要在第7笔横的中间,下部“臧”中的“臣”不要写成“”。书写“蒸”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徘、徊”左部都是双人旁,不要写成单人旁。“裸”的字义与衣服有关,因此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
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启发学生反思自己从前是否虚度光阴,并思考如何珍惜时间。
积累运用
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并迁移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从而让学生的文章更加生动真切。引导学生以第3自然段为例进行仿写,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PPT。
2.搜集图片、视频、音频;准备配乐朗读材料。
学生准备:查找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联系实际,体验引题
活动1 猜谜活动,激发兴趣
1.猜谜: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时间)
2.活动:(1)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又常常被我们忽视。请大家拿出纸笔,一组同学写“大”字,一组同学画五角星,看看一分钟的时间,大家能写多少个字、画多少颗星。
(2)一分钟结束后,请学生数数并汇报。
活动2 导入新课,体验课题
1.导入:刚刚我们写字、画五角星、数数、汇报,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悄悄溜过去了,在我们不经意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上课已经几分钟了,我们还没有开始学习,我们还能回到上课铃响起的那一刻吗?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匆匆”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操作指导 教师要重视体验活动,让学生认真去做。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让时间的钟敲击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带着一份不平静走进文本,去体会和感受时间的匆匆流逝,使学生收获满满。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介绍作者,识记生字
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后,自由汇报,教师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和朱自清的照片。)
课件出示 朱自清(1898—1948),中国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其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有《匆匆》《春》《绿》《背影》《荷塘月色》等。
2.过渡: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3.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画出相关语句。
4.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挪移 徘徊 蒸融 藏起来 赤裸裸
(2)指名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导书写重点字。
“藏”和“蒸”都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写得扁、长,为下半部分留出空间。“藏”的第6笔是竖折,下部“臧”中的“臣”不要写成“”;书写“蒸”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这一笔不要写得过短。“徘、徊”的字义均与行走有关,因此是双人旁;“裸”的字义与衣服有关,因此是衣字旁。
活动2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纠正不正确的地方。理解“涔涔、潸潸、凝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涔涔”“潸潸”“凝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交流: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指名朗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有什么作用?
(2)作者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只是写法上的一种呼应吗?想一想: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3.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段,然后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操作指导 阅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通过行文线索,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以这样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为学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奠定基础。
板块三 再读课文,设置悬念
活动1 再读课文,归纳分析
1.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2.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他是怎样提出来的?给出答案了吗?
活动2 体味语言,抒情设疑
1.出示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的心境并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3.“燕子、杨柳、桃花”这三种自然界里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4.连续几个问句,突出了日子的什么特点?(开头采用排比句式,描绘了在大自然的春景之中,燕子、杨柳、桃花有再来、再青、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时光的深深留恋之情。)
5.小结: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愫的作家。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多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操作指导 阅读文章不能因课程的结束戛然而止,教师要为文章设置“回声”,让学生回味和思考,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续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过程。
板块四 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写课文第一句话。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操作指导 教师应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现阶段的学习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丰富积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修辞方法的作用,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受。
3.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激发情趣
活动1 听写词语,回忆旧知
1.学生听读词语,并认真书写。
确乎 空虚 不禁 挪移 觉察 叹息 徘徊 微风 何曾 游丝 赤裸裸
(1)听写后,组内互相评议。
(2)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确乎 空虚 不禁 挪移 觉察 叹息 徘徊 微风 何曾 游丝 赤裸裸
采用小组比一比的方式,开火车读,看哪个小组读得好、用时最短。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活动2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与老师合作,以诵读的方式回顾课文第1自然段。
2.引读:(教师)燕子去了,(学生)有再来的时候;(教师)杨柳枯了,(学生)有再青的时候;(教师)桃花谢了,(学生)有再开的时候。(教师)但是,聪明的,(学生)……
操作指导 通过回顾全文内容、师生回读课文、感悟情境等方式,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为本节课深入挖掘文章的写作技巧、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承上启下,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板块二 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活动1 品读课文,引发质疑
1.导学: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可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独时间不会再来,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作者到底要用这个问题表达什么?
2.请大家细读课文第2~5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
活动2 分析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读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猜一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概是多少岁?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八千多日子”,那可是二十多年哪,朱自清50岁去世,这可是他的半生啊,这个时间是长还是短?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2)思考: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他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从一个“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心绪。)
(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学生阅读背景资料,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
课件出示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24岁。五四运动时,他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苦闷之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朱自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5)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把这个空灵而抽象的时间写得形象而具体,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那匆匆脚步的呢?
课件出示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哪些生活中具体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来去匆匆?(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步匆匆?(跨过、飞走、溜走、闪过。)想一想此处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3)时间的脚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模仿课文诗一样的语言创作一首诗。
课件出示 的时候,
日子从 ;
的时候,
日子从 ;
的时候,
日子从 。
(4)小结:日子从“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走”“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也留不得啊!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作者将时光这一空灵的对象写得如此鲜活,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味。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那人格化的太阳,直接沟通作者心灵深处的动人形象。让我们把心放进课文中,随着作者一同感受时光飞逝的愁绪和无奈。
活动3 联系作者的生平,深入解读文本主题
1.导学: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感受到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绪,那么,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的身边任意溜走、无所事事呢?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接下来就让我们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继续体味本文吧!
课件出示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著作。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1948年因拒绝美国的救济粮,不久在北平逝世。
(1)提问: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自由汇报。
2.导学:朱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成果卓著,那他为什么还要说“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他真的是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去吗?请大家快速朗读第4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一连进行了几次发问?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在这一连串的六个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触景生情,抒发对时代感受的深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是啊,“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和“恨”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两个“赤裸裸”的意思一样吗?“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朱自清是白白地走了这一遭吗?(简介朱自清的作品。)
(3)你能尝试回答吗?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作例子来说明。
(4)指名,小组合作、伙伴合作、师生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认为这句话用怎样的感情朗读最能表达此时作者的心情?和第1自然段中的那句话相比,在朗读上有什么区别?请你试着读一读。(学生对比朗读。)
4.交流:本文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课件出示 作者在抒发对时光匆匆这一瞬间的感受时,并不作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发空洞的呼喊,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捕捉那“匆匆”的影子,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八千多日子”就“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作者从总体上去感知自己24年的时光在毫无察觉中已匆匆流逝。接着作者选取了起床、吃饭、睡觉等这些生活中我们都习以为常的小事,形象化地描述了一日的时光究竟是怎样地在匆匆流逝,诗一般的语言传达的却是对时光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惋惜的情绪。
操作指导 教师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阅读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感情。为下一步的写作练笔奠定基础。
板块三 诵读全文,拓展练笔
活动1 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1.播放课文朗读动漫,欣赏全文。
2.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请你带着作者的情绪朗读这个自然段。
3.采用多种形式读背课文。
活动2 拓展练笔,提升认识
1.学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了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2.时光逝去,永不复返,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明日歌》,做一个珍惜时间、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课件出示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操作指导 要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并延展文本主题,升华文本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启迪。
板块四 布置作业,丰富积累
1.课内作业:背诵课文。
2.课外作业:阅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小组合作制作一期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手抄报。
操作指导 教师应合理设计拓展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语文课堂,走进大语文的空间,学习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文中体现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语句及句中的重点词语,感悟时光飞逝及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明白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以读代讲,感悟文本情绪。本篇散文,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的情感,所以设计教学时,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和发展语言,体会情感。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通过“读”让学生自主触摸文本,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语感。
阅读文本时相机引入作者的生平、成就、思想等相关资料,引领学生透过文本的学习,深入到作者的生活、情感之中,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进而反复朗读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课堂活动卡
★活动建议
1.在教师引导下阅读课文,试着概括具体事件。
2.小组内交流,讨论如何概括小标题。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匆 匆
用 时
5~6分钟
活动内容
自主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的?
围绕“匆匆”描写的内容
重点句子
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再写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
最后写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叹
课 题
匆 匆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预习字词
1.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补全音节,再把词语正确地读两遍。
ánɡ n ái hu ēnɡ uǒ
隐藏 挪移 徘 徊 蒸发 赤裸裸
2.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cánɡ B.zànɡ
(1)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笑,因为它把悲伤隐藏( )在背影里。
(2)祖国的地下,埋藏( )着无尽的宝藏( )。
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面的词语。
空虚 凝然 蒸融 徘徊 头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伶伶俐俐
内容感知
本文写了日子( )的特点及作者对( )的叹息,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 )和( )之情。
资料搜集
朱自清,原名( ),字( ),中国现代( )、( )、( )、( )。代表作品有《 》《 》《 》等。
阅读质疑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小学人教部编版匆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匆匆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忆体验“匆匆”,理解字词入文本,体会着急和无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引出“匆匆”,问句开课,整体感知,逐段读文,品悟“匆匆”,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