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2课时)人教部编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7244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2课时)人教部编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7244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2课时)人教部编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72442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2课时)人教部编版
展开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字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锤”右部4个横画的长短分布情况,并提示学生四个横之间的空隙要均匀,“凿”下半部分要写平稳、写端正,“”不要多写一横。
阅读理解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积累运用
本课三首古诗都要求背诵积累。要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如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形象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
2.搜集相关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和《石灰吟》,会写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马诗》大意,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了解《石灰吟》大意,体会作者的人生志向和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出示马的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你们都知道关于马的哪些知识呢?那你们喜欢马吗?是啊,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
(出示石灰的图片)你们见过石灰吗?说一说你们对石灰的了解。
2.揭题:马、石灰,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会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一首描写马,一首描写石灰,看一看诗人赋予了它们怎样的特点。(板书课题)
活动2 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1.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李贺、于谦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课件出示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人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一生愁苦多病,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名臣,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在皇帝被瓦剌族俘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2.过渡:我们已经明确了这两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那么,“马”和“石灰”又寄予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操作指导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篇以图片导入时,可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对这两种事物充分认识,并通过交流汇报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为领悟古诗主旨做好铺垫,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板块二 初读古诗,扫清障碍
活动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络:与“洛”区别识记。
锤:形声字。注意右部横的长短变化。
凿:拆分识记。下部里面不是“羊”。
焚:结合字理图识记。
活动2 标出停顿,读出韵律
1.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读出韵律。
2.教师点拨:五言诗一般按“二三”节奏停顿;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节奏停顿。但不完全这样,也有其他读法。
3.多种形式朗读: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操作指导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时,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板块三 合作学习,释义悟情
活动1 借助注释,学习《马诗》
1.朗读古诗,与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古诗的意思。
3.学生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1)引导学生交流前两句诗。
①诗的前两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②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大漠”“燕山”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无数战士的鲜血在那里挥洒。这两句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受。读这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
④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过渡: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会是多么威武豪迈!可恰恰相反,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
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人生志向,达到熟读成诵。
(2)点拨:读后两句诗时,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何当金络脑”语调可适当上扬,“快走”要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
活动2 借助注释,学习《石灰吟》
1.朗读古诗,疏通诗意。
(1)结合古诗及注释,联系生活,想一想石灰的炼制过程,画出诗中的关键词语。
(2)引导学生交流:
①煅烧石灰的第一步是什么?你是从哪句诗中知道的?从“千锤万凿”这个词,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吗?
②“烈火焚烧”,看着这足以灼热身心的文字,你能想象石灰正忍受着怎样的煎熬吗?
③石灰表现得怎样?面对烈火焚烧,你知道石灰的内心想法吗?它会怎么说?
④“粉骨碎身”是什么意思?石灰经历了什么?
⑤石灰经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2.诵读感悟,激发情感。
(1)你想用哪个词来赞扬一下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2)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联系诗人的生平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意志和情操。)
课件出示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3.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背诵古诗。
操作指导 要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古诗的经验,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了解诗的大意;再结合对背景的了解,抓住关键词语,如后两句诗重点体会“清白”,牵一词而动全身,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要注重朗读指导,读出真情,读出真感受。
板块四 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活动1 观察要点,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络、锤、凿、焚”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正确书写笔顺。
强调“锤”右部横的长短变化,“凿”的下部里面不是“羊”。
活动2 练习书写,展示反馈
1.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每个字练习写两遍。
2.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操作指导 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的书写能力,教师可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板块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操作指导 要鼓励学生将古诗读出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郁的阅读氛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进行综合比较,理解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引入,了解作者
活动1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古诗《马诗》《石灰吟》。
2.导入:诗人赋予了马和石灰特有的品格。清代诗人郑燮对竹子情有独钟,他画了一幅《竹石图》,并且还在画上题写了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看看郑燮笔下的竹子又有怎样的品格。(出示《竹石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2 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交流: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郑燮的喜好以及他的字画特点。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郑燮(1693—1766),清代书画家、诗人、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诗风质朴,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操作指导 以旧知引入,背诵古诗时,可采用不同方式组织学生积极背诵,巩固所学。顺势引出新课学习的主旨,再以探究竹子的品格为切入点,直入学习重点,明确学习目标。此外,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让学生了解:知人论世,是我们了解古人、解读古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可以更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板块二 感知体验,读诗悟情
活动1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强调“坚劲”的读音是jiān jìnɡ。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3.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活动2 合作学习,诵读悟情
1.出示讨论题:
(1)看画面,竹子怎样才能不被吹倒?“咬”字极为有力,你体会到了什么?
(2)竹子长在哪里?“破岩”是什么?
(3)竹子不屈服于哪些磨难?还会经历哪些磨难?结果怎么样?
2.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句,悟诗情,结合具体问题来感悟。
操作指导 诗最重要的是意境,只有读通、读顺,才会理解诗意,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熟古诗。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心情,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语言的积累。
板块三 综合比较,总结写法
活动1 感悟诗人志向
1.导学: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诗人分别描写了所写事物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诗人分别借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赞美了什么精神?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 《马诗》流露出诗人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和不被赏识的感慨、愤懑之情。
《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的情操。
《竹石》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品质。
活动2 明确表达方法
1.交流: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抒发的是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2.有感情地再读读这三首古诗。
操作指导 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归纳、总结,发现这三首诗的表达特点,初步了解诗人借事物表达人生志向的表达方式。
板块四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图。
2.搜集其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文读一读。
操作指导 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时,对于绘画有困难的学生可小组合作来完成。另外,教师可推荐具体诗文内容,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借物喻人这种表达方式的理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上来推进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效果良好。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 古诗三首 | 用 时 | 5~6分钟 |
活动内容 | 1.给本课生字和多音字注音。 生字:络( ) 锤( ) 凿( ) 焚( ) 多音字:劲( ) | ||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画线的词语重点理解。 金络脑 等闲 任 坚劲 月似钩 | |||
3.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图。
|
★活动建议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仔细读一读古诗,圈出词语,想一想画线的词语的意思。
3.朗读喜欢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古诗画一幅图。
4.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指正修改。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 古诗三首 | 时间建议 | 10~15分钟 | |
预 学 内 容 | 熟读课文 |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 ||
预习字词 | 1.看拼音,连接词语。 fén shāo què záo chuí zi wǎnɡ luò
网络 锤子 确凿 焚烧 2.在田字格里抄写下面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络 锤 凿 焚 3.解释下列字词。 何当: 等闲: 清白: 钩: 浑: 任: 尔: 金络脑: | |||
内容感知 | 读了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和工具书我理解了这三首古诗的大意,我能选择一首写出来。
| |||
资料搜集 | 搜集李贺、于谦、郑燮的资料。 | |||
阅读质疑 | 1.这三首诗有的赞颂动物,有的赞美植物,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呢?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 |||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f87e674abf3292f524d03aa9533a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