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练习题
展开1.《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武王克商 B.平王东迁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
2.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运动的推动 B.宗法观念的增强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百家争鸣的推动
3.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的发展 B.冶铸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 D.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
4.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使秦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秦军士卒普遍比较勇猛顽强,被称为“虎狼之师”的是(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实行什伍连坐
5.如图是某学者描绘的部分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
A.儒墨是百家思想源头
B.韩非集百家思想之大成
C.儒家居各家中心地位
D.诸子思想有传承与联系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
“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
B级——等级考高分练
1.“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杀频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
A.社会动荡不安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郡县制已确立 D.蕴含着统一的因素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
A.诸侯纷争 B.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无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实行,如果仅能仰仗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期末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期末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期中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期中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堂检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