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沪教版 (五四制)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10以内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和10以内连加、连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已有认识,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能联系问题背景发现数学问题,能有条理地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运用已有认识解决新问题的初步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应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加减混合计算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获得一些简单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和同学交流和沟通自身的想法。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计算的含义和口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问题背景的图意。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随手拍摄的微视频。
教师出示8本练习本,
提问:这里是8本需要纠错的练习本,第一小组3本,第二小组4本,你能列算式算一算第三小组有几个人需要纠错吗?”
学生独立列算式解决问题。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指导使用小棒摆一摆还原分作业本的过程。
2.多媒体课件继续播放视频。
作业纠错结束,教师分小组收回作业。
提问:你能列算式算一算老师一共收回几本作业吗?
学生独立列算式解决问题。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指导使用小棒摆一摆还原收作业本的过程。
【设计说明】开头播放微视频的目的有两个:1.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例题中的情境图虽然也和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不如收发作业本更常见,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及时应用,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厚。2.复习旧知识。低年级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非常依赖于情境图。学困生对于连加、连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也有困难,所以我选择把静态的情境图转化为动态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帮助所有学生回顾上一段时间学习的新知识。
二、探究领悟。
1.多媒体出示故事情境。
周末,一年级1班的孩子要到敬老院里义务劳动。
2.多媒体播放公交车售票员的声音。
“敬老院站到了,请要下车的乘客从后门下车。”
教师介绍:乘坐公交车得遵守前门上后门下的规则,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交流。
若孩子不能说出原因,教师适当解释,公交车里的空间很小,如果遵守前门上后门下的规则,就能保证乘客朝一个方向走,在有很多人乘车的时候就能避免拥挤。
3.出示情境图,整理题意。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你能知道些什么,与同桌交流。
同学们交流图意,并请一些孩子到讲台前演一演。
演示结束之后,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车上原来有7人,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有几人?
学生集体说一说图意。
4.引导列式。
提问:要求现在车上有几人,怎样列算式?同桌讨论。
学生交流算式,教师板书:7-2+3。(领读:7减2加3)
提问:这里的7、2和3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去2又加上3?
指出:7表示原有7人,2表示下车2人,就要减去2;3表示上车3人,和车上的人合起来就要用加法,所以算式是7-2+3。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算式。(板书:加减混合)
【设计说明】理解加减混合的问题背景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书本出示的情境图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可能有些孩子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不知道乘坐公交车的规则,这样给他们理解题意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仍然选择把静态情境图转化为动态的情境,通过事情发展的过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列式之后的追问,可以使全体学生理解这里的加减混合表示的实际意义。
5.口算得数。
引导:小朋友想一想,这道题要怎样算呢?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说说算出的得数是多少。
交流算法,教师板书得数。
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计算过程和得数。
提问:这里7-2得5,5表示什么?5+3表示什么?
请一些小朋友说一说完整的计算过程,对于说的清晰地孩子给予适当的鼓励。
6.回顾反思。
提问:今天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用加减混合来计算?
小结:今天的问题是车上原来有7人,下去2人,又上来3人。下去2人要去掉,上来3人要合起来,所以要先减后加。这样的问题就用加减混合来计算。
三、练习深化。
1.“瞧,孩子们到敬老院了!他们在做什么呢?”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他们植树时的连续两幅图,你能看懂图上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指导使用小棒摆一摆还原拿树和栽树的过程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地上已经有6棵树苗,又拿来2棵,栽了3棵,还剩几棵?
提问:谁来说说怎样列算式?(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要先加上2,再减去3?
学生填写算式和得数。
集体交流口算过程和得数。(板书得数)
2.“看,一年级1班的这些孩子都在忙什么呢?”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情境图。
谈话:请大家仔细看小朋友打扫卫生的图,看看这里的人数是怎样变化的。
提问:你能完整地说说图意吗?学生独立说一说。
学生交流图意,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让学生先和同桌说说怎样列式,再独立填算式,算得数。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5-2表示什么?为什么又要加上3?得数是怎样算的?
3.总结算法。
提问:学习了今天的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这样的算式要怎样算?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和连加、连减一样,从左向右一步一步地算,加在前先算佳,减在前先算减。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可以标在第一步算式的下方,也可以记在脑子里,再用这个得数和后面的数计算得数。
4.“为了感谢孩子们的热心劳动,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带领孩子去动物园游玩。请看图片,你能看出有哪些小动物?”
谈话:请观察图中每种小动物的只数有哪几部分组成,想想你能用哪些小动物来列出算式。先自己思考,看谁写的算式最多!
学生思考写算式。
交流算式,学生说说自己列出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说明】虽然这个部分已经属于练习部分,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讲,加减混合的运算法则不一定能够熟练的掌握并且应用,所以我选择把第1、2和5三道练习题编入和例题情境图相关的故事情节中。这样有两个好处:1.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更深层次的对新课内容进行训练。2.更加全面的使用情境图,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题意理解能力的提升问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填写得数。
交流检查得数,选择3道题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6.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你能说说第一小题为什么和9连起来吗?
你能把剩下的算式练一练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口算结果,选择2道题说说口算过程。
7.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反思总结。
1.引导反思。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在计算加减混合时,你觉得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的?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7-2+3=(8)
(5)
6+2-( )=( ) 5-2+( )=( )
教学反思:
回顾这一节课,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的优点如下:
1.本节课的开始,我利用身边的多媒体技术再现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片断,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我把例题和练习串联成孩子喜欢的故事情境展示出来,目的是希望把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的放在动态的情境当中。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又能让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新内容的效果。
3.在本课中,我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堂课上下来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下:
本堂课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不够高,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我有时却恰巧没有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这样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如果这样下去,就会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这样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待每个学生,恰当地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地否定,而是要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强化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小学数学沪教版 (五四制)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沪教版 (五四制)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连加连减,体验感知,巩固应用,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 (五四制)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教版 (五四制)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猜谜语,我会算,我会填,我会说,我们的收获,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沪教版 (五四制)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沪教版 (五四制)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