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暑假作业23专项训练五生物的进化综合能力提升含解析
展开专项训练五生物的进化综合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是遗传多样性
B.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只有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导致种群的进化
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判断是( )
A.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阐述,不合理的是( )
A.蓝鲸的胸鳍和金丝猴的前肢属于同源器官,说明二者具有相同的原始祖先
B.人与黑猩猩DNA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比猕猴高
C.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5.2021年1月19日浙江省丽水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并宣布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其形体小,叫声奇特,其栖息生境主要为常绿阔叶林附近的山涧溪流。下列关于百山祖角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百山祖角蟾的形成中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B.百山祖角蟾奇特的叫声是山涧溪流的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C.在山间溪流环境中,百山祖角蟾个体间在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长期自然选择下,百山祖角蟾中的某基因频率可降为零
6.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极端条件的深海环境中,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终年无光环境使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
B.极端条件诱导超深渊狮子鱼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C.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
D.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7.研究者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依次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不断提高的培养基里,最后得到能在高浓度青霉素环境中生长的品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在不同浓度青霉素选择下,抗青霉素细菌每个个体都发生了进化
C.抗青霉素的葡萄球菌增殖过程中能将抗青霉素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
D.能在高浓度青霉素环境中生长的葡萄球菌可能是若干个突变累加在一起的结果
8.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 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C. 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
D. 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9.线虫的npr-1基因编码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该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NPR-1),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导致线虫觅食行为由“独立觅食”变为“聚集觅食”。觅食行为的改变,在食物匮乏时,使线虫活动范围受限,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利。针对以上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pr-1基因发生的上述突变属于碱基替换
B.食物匮乏时,npr-1基因的基因频率会提高
C.新基因的产生为线虫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这两种觅食行为的存在有利于线虫适应变化的环境
10.一般情况下,低氧条件会促进细胞凋亡。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鼠,其生活的地下洞道严重缺氧。与平原大鼠相比,高原鼢鼠所携带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高原鼢鼠所携带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缺氧环境导致高原鼢鼠发生了定向突变,使其适应地下的低氧洞道生境
C.高原鼢鼠与平原大鼠基因库存在的区别可能使它们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D.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适应性的形成,是缺氧环境对其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11.在科学界,进化被认为是生物学的基石之一,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许多有关进化的争论实际上都源于对这一理论的误解,下列与进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进化不能解释生命的起源,而是阐释了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的发展
B.个体会出现一些适应环境的改变,因自然选择而发生进化
C.进化是基因库中等位基因分布的变化
D.进化不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与生物的繁殖时间相关
12.海绵等足虫栖息在海生海绵的中央腔中,雌虫的外观都一样,雄虫的形态有大、中、小3种类型,且这3种不同形态的雄虫会釆取不同的生殖对策:大雄虫倾向于用战斗来保卫海绵中央腔中的多个雌虫;中雄虫会模拟雌虫,与大雄虫共处一室;小雄虫回避大雄虫并埋伏在其周围,伺机与雌虫交配。研究表明,大、中、小雄虫的体型差异主要由一个基因的3个等位基因a1、a2、a3的表达差异所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种雄虫的平均繁殖成功率一定存在显著差异
B.大、中、小雄虫存在生殖隔离,分属三个种群
C.3种雄虫具有不同的生殖对策是不同雄虫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D.经历很长时期后,种群中a1、a2、a3的基因频率能保持相对稳定
13.陕西汉中天坑群有近乎直立的陡峭崖壁,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环境。天坑中有一种特殊的“住民”——不慎落入其中的飞猫。它们展开四肢凭借风力可以在天坑中滑翔,但天坑特殊的地形让它们难以重返地面。除了飞猫,天坑中的盲鱼、盲虾、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动物都属于天坑溶洞的特有物种,它们对栖息地要求严苛,一旦天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可能面临灭绝。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天坑中的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B.天坑中的盲鱼、盲虾等生物与天坑存在共同进化
C.受天坑环境影响,飞猫的种群基因库可能会变小
D.天坑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可以隔绝干扰,不会出现物种灭绝
14.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几个阶段发育而来,各阶段细胞特征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阶段 | 阶段1 | 阶段2 | 阶段3 | 阶段4 |
细胞 特征 | 无血红蛋白,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 核糖体丰富,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有分裂能力 | 核糖体等细胞器逐渐减少,分裂能力逐渐减弱 | 无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等,血红蛋白含量高,无分裂能力 |
A.核糖体增多有利于红细胞大量合成血红蛋白
B.不同阶段的红细胞均通过有氧呼吸合成ATP
C.红细胞不同阶段的特征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失去细胞核有利于红细胞更好地执行运输O2的功能
15.生活在美国南部的绿色蜥蜴善于奔跑猎食。当这一地区引入褐色蜥蜴后,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地盘,把绿色蜥蜴赶到了树上生活。研究发现经过仅仅20年的时间,绿色蜥蜴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更高处的领地上定居。据此推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蜥蜴种群是发生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
B.绿色蜥蜴为了适应环境而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其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C.绿色蜥蜴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其发生不定向变异
D.褐色蜥蜴的增长不受任何因素制约
16.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受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B.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一定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1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 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
②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③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④ 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⑤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⑥ 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18.下列有关生物变异、育种、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基因型为 DdTt 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得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均能得到纯合子,也可获得无子果实
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19.蝙蝠是很多病毒的自然宿主,它能携带100多种对于人类来说毒性极大、凶险无比的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SARS病毒等,但是蝙蝠却不生病。下列对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蝙蝠中免疫能力低下的个体,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已经被淘汰
B.病毒中毒性极强的种类已经随宿主的死亡而失去了繁殖的机会
C.病毒使蝙蝠发生了抗病毒的基因突变,能抵御病毒的侵染
D.存留下来的病毒相对于蝙蝠来说毒性较弱,但是其繁殖力较强
20.在巨大的海水压力下,狮子鱼进化出与其他鱼类完全不同的生物特征。它们的骨骼非常柔软、薄且弯曲,该鱼没有鳞片,皮肤变得薄而透明,外表皮内有一层薄薄的海水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大的海水压力会诱导狮子鱼发生定向变异
B.环境条件直接对狮子鱼个体的基因进行了选择
C.同一物种的狮子鱼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D.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共同进化
二、填空题
21.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起源的探索与争论。
(1)19世纪中叶,达尔文在大量观察和证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______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研究对象由______发展到______,从而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地球上的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均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由于分布的区域有所差异,各个区域的种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______;不同地域中生存条件不同,______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且不同地域间由于海洋、高山等的阻隔所引起的______(填“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在进化过程中也起到了必要的作用,最终形成了表型上差异较大的三大人种。
(3)1987年,Allan C.Willson首次通过分析来自五大洲人群的147份样本的线粒体DNA(mtDNA),绘制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人mtDNA系统发育树,表明全世界的现代人都是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女性的后代。通过对样本mtDNA的研究能够追踪人类母系起源路径的原因是______。
(4)1995年,道瑞特等科学家测定了分处世界各地的38名男性的Y染色体,结果发现:在他们检测的ZFY基因区中,38人的DNA序列包含的729个DNA字符完全相同。由此,他们断言现代人有一位共同的男性祖宗。通过对样本Y染色体序列的研究能够追踪人类父系起源路径的原因是______。
22.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发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多种可遗传的变异,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之间的龟类因为有________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不同岛屿上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的龟的形态结构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________,导致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4)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其他基因型个体随机交配一代,没有自然选择,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______,其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该种群是否进化?____________。
23.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甲虫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一种杀虫剂)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甲虫。
(1)抗药性差异甲虫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多样性。DDT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__作用,导致_________发生了定向改变。在产生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仍然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人工选择的不同甲虫之间没有产生________________。
(2)若某小岛上原有该种甲虫1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2.答案:A
解析:
3.答案:C
解析:
4.答案:C
解析:③、④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继承。 ⑦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5.答案:D
解析:百山祖角蟾的形成过程由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A错;百山祖角蟾奇特的叫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自发的,不是环境诱导的,B错;百山祖角蟾个体间的斗争是同一物种内的,而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间,C错;长期自然选择下,百山祖角蟾中的某基因频率可降为零,D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终年无光环境只是对超深渊狮子鱼视觉进行选择,A错误;突变是不定向的,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现型进行定向选择,B错误;因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C正确;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7.答案:D
解析:
8.答案:D
解析: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npr-1基因突变成NPR-1基因后,其编码的蛋白质有1个氨基酸发生了变化,所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碱基替换,A正确;突变基因NPR-1控制的性状在食物匮乏季节对线虫的生存有利,所以食物匮乏时,npr-1基因的频率会下降,B错误;新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适应变化的环境,D正确。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B
解析:进化确实涉及一些有关生命起源的想法和证据,但进化并不能解释生命的起源,而是阐释了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是如何发展的,A正确;生物先出现变异,适应环境的被保留下来,B错误;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进化与生物的繁殖时间相关,有些生物繁殖时间短,因此进化不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D正确。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点。3种雄虫的3种生殖对策能相互协调,平均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A错误;大、中、小雄虫都能与同一类雌虫交配繁殖,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此处没有共同进化,C错误;3种雄虫能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繁殖并将基因传递给后代,互不干扰,经历很长时期后,种群中a1、a2、a3的基因频率能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天坑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环境,使栖息其中的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动物的价值目前还不很清楚,属于潜在价值,A正确;天坑溶洞中环境光线偏暗,盲鱼、盲虾等生物与天坑环境存在共同进化,B正确;飞猫属于不慎落入其中的外来物种,不太适应天坑环境,可能会因种群数量降低等导致种群基因库变小,C正确;从自然因素看,天坑环境相对稳定,但是物种自身有可能发生物种特化和遗传衰竭,导致生活力减退和遗传力衰退,使其种群数量难以恢复而趋于濒危甚至灭绝,D错误。
14.答案:B
解析:A、血红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增多有利于红细胞大量合成血红蛋白,A正确;
B、阶段4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B错误;
C、人的成熟红细胞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失去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等,腾出更多空间,容纳更多血红蛋白,有利于红细胞更好地执行运输O2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引入褐色蜥蜴20年后,绿色蜥蜴种群是发生进化的基本单位;绿色蜥蜴为了适应环境而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其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绿色蜥蜴生活环境的改变只是起到选择作用,绿色蜥蜴可能因为基因突变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褐色蜥蜴种群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天敌等因素的限制。
1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两种植物由于生活在不同pH条件下,开花期不同导致出现生殖隔离,因此土壤的酸碱度对生物起了选择作用,并不是诱发了生物变异,故A正确、C错误;自然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引起生物进化,B错误;把两种植物种在相同环境中,一般不会产生可育后代,故D错误。
17.答案:A
解析:①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①正确;
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的多样性,②正确;
③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③错误;
④环境条件稳定也会发生基因突变、还可能会发生迁入迁出等,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④错误;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⑤错误;
⑥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来源,因此能够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⑥正确.
故选:A.
18.答案:C
解析:
1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根据生物进化理论,适者生存,现存的蝙蝠不生病,是因为蝙蝠中免疫能力低下的个体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已经被淘汰,A正确;病毒中毒性极强的种类会导致宿主死亡,因而失去了繁殖的机会,B正确;病毒只能对现存的蝙蝠进行选择,不会导致蝙蝠发生抗病毒的基因突变,C错误;存留下来的病毒繁殖力较强,但是相对于蝙蝠来说其毒性较弱,不会导致蝙蝠生病,D正确。
20.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巨大的海水压力起的是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A错误;环境条件直接对狮子鱼的表现型进行选择,B错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C正确;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21.答案: (1). 遗传和变异 生物个体 种群
(2).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 线粒体DNA只来自母方
(4). 男性的Y染色体来源于父辈
解析:
22.答案:(1)种群,原始材料; (2)地理; (3)生殖隔离; (4) 8:1;4/9;发生进化
解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2)不同岛屿之间的龟类因为有海水的阻碍,属于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产生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形成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aa个体被淘汰掉,AA占3/9,Aa占6/9,随机交配时产生的配子A占2/3,a占1/3,后代中隐性个体占1/3×1/3=1/9,其余为显性个体,故性状分离比是显性:隐性=8:1.杂合子Aa占2/3×1/3×2=4/9.因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该种群之前A的基因频率是30%+60%÷2=60%,a为40%,在随机交配一代后A占2/3即66.7%,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23.答案:(1)基因;选择;基因频率;生殖隔离
(2)52%
解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用DDT处理甲虫后,有死亡的,有不死亡的,说明甲虫中存在着抗药基因与不抗药基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由试题分析可知,DDT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作用,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不抗药的个体被淘汰,导致其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仍然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说明这些甲虫还是同一个物种,同一个物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2)根据题意可求出原来各基因型的个体数,VV=10 000 ×15%=1 500,Vv = 10 000 ×55%=5 500,vv = 10 000 × 30%=3000。由于从岛外入侵了基因型为VV的果蝇2 000只,现在VV=1 500 +2000 =3 500。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公式:计算出V的基因频率=V基因总数/V和v基因总数× 100%=(3 500 × 2 +5 500)/(10 000 × 2 +2 000×2)≈52%。根据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可知,F1中V的基因频率与其亲代相同,也是约为52%。
高中生物暑假作业23专项训练五生物的进化综合能力提升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暑假作业23专项训练五生物的进化综合能力提升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暑假作业22专项训练四遗传与人类降综合能力提升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暑假作业22专项训练四遗传与人类降综合能力提升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暑假作业20专项训练二遗传的分子基础综合能力提升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暑假作业20专项训练二遗传的分子基础综合能力提升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