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学案设计
展开课时2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
课程标准 |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
学习目标 | 1.运用相关示意图,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分析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2.运用资料,说明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
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大气环流 | 大气运动 | 气候 | 地表景观 |
赤道低气压带 | 对流显著 |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 呈现出森林高大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热带雨林景观 |
副热带高气压带 | 盛行下沉气流 | 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 呈现出热带荒漠景观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受极锋影响 | 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暖而短促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多呈现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
极地高气压带 | 干冷气流下沉 | 酷寒干燥的冰原或者苔原气候 | 多呈现出寒带冰原或者苔原景观 |
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风带 | 性质 | 气候与景观 |
信风带 | 气流由副热带地区向赤道方向流动,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 | 气候干燥,多荒漠景观 |
盛行西风带 | 终年温暖湿润 | 西风控制的大陆西岸地区,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
极地东风带 | 干冷 | 主要形成苔原气候与景观 |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地区 | 大气环流 | 气候 | 地表景观 |
南北纬10°~25° |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 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 |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 常绿硬叶林景观 |
判断
1.热带雨林气候都是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 × )
2.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分布在大陆西岸。( √ )
3.地中海气候就是地中海沿岸的气候。( × )
4.信风都是干燥的。( × )
探究点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每年6~9月的非洲,都会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百万头的角马,数十万计的斑马、羚羊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保护区前往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之后又回到出发地。
1.[区域认知]这里的动物为什么会有季节性迁徙的特点?
答案 这里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草原上植被湿季水草丰美,干季草类枯黄。
2.[综合思维]这里的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干季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征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热带雨林气候 |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 全年高温多雨 | 南北纬10°之间 |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
热带草原气候 |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明显 |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 非洲中部、巴西高原 |
热带季风气候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差异 |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 北纬10°~25°之间大陆东岸 |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
热带沙漠气候 |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 全年干旱少雨 |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
(2)亚热带气候
气候类型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征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 海陆热力差异 |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
地中海气候 |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 地中海沿岸地区 |
(3)温带和亚寒带气候
气候类型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征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温带季风气候 | 海陆热力差异 |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 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北部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 冬冷夏热,干旱少雨 |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 全年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 西欧 |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 冬长严寒,夏短温暖 | 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
(4)寒带和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类型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征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苔原气候 |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 全年严寒,降水少 |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
冰原气候 |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 全年酷寒,降水少 |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
高原山地气候 | 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高大的山地、高原 | 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
(2020·浙江温州苍南县巨人中学月考)读“大陆西岸甲、乙、丙三地全年气压带、风带控制时长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地气候类型为(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2.丙地气候特点是( )
A.终年温暖湿润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终年高温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选B。第2题,丙地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是终年温暖湿润,A正确。
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体形而闻名。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下图分别为“‘瓶子树’景观图”和“南美洲地图”。读图完成3~5题。
3.“瓶子树”主要分布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瓶子树”储水的时期为( )
A.4~9月 B.6~9月
C.7~8月 D.10月~次年3月
5.影响“瓶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洋流 D.海陆位置
答案 3.B 4.D 5.B
解析 第3题,“瓶子树”分布区降水季节差异显著、干湿季分明,应分布在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图中甲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丙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丁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故B正确。第4题,“瓶子树”储水时期应为当地的雨季;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雨季应为所在半球的夏半年,故选D。第5题,“瓶子树”的独特体形是为了适应当地降水分配不均匀的气候特征,故B正确。
(2020·广东江门二中月考)下图为“以极地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序号①②③④为气压带,⑤⑥⑦为风带。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高气压带的序号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类型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序号是( )
A.①和⑤ B.②和⑥ C.③和⑥ D.④和⑦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①②③④分别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C正确。第2题,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图中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⑤为信风带。故A正确。
下面左图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右图为乙地的航拍照片。读图完成3~4题。
3.1月份控制甲地的气压带或风带为( )
A.赤道低气压带 B.东北信风带
C.东南信风带 D.盛行西风带
4.乙地牧区土地利用呈圆形,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水源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控制甲地的应为东北信风带,B正确。第4题,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牧区围绕水井呈圆形分布,选A。
下图中虚线表示热带辐合带(气流辐合上升)的位置变化范围。读图完成5~6题。
5.甲、乙虚线对应的时间,正确的是( )
A.甲—夏季 B.甲—冬季
C.乙—1月 D.乙—7月
6.终年受热带辐合带控制的气候类型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热带辐合带即赤道低气压带,1月南移,主体位于赤道以南;7月北移,主体位于赤道以北。因此,北半球冬季即1月份虚线对应的热带辐合带为甲;北半球夏季即7月份虚线对应的热带辐合带为乙,选D。第6题,终年受热带辐合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应为热带雨林气候,选A。
(2020·云南临沧市临翔区第一中学月考)下图中P城有“风城”之称,该地风大而且风向日变化明显。据此完成7~9题。
7.P城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8.根据P城的气候特点,建议热爱阳光与海滩的旅游者最好不要去的时间是( )
A.1月 B.4月 C.6月 D.9月
9.旅游者在P城感受到一天中风向转变是( )
A.白天吹东风,夜间吹西风
B.白天吹西风,夜间吹东风
C.白天吹北风,夜间吹南风
D.白天吹南风,夜间吹北风
答案 7.C 8.C 9.B
解析 第7题,P城位于30°S~40°S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故选C。第8题,P城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6月是P城冬季,降水较多,不适合热爱阳光与海滩的旅游者前往,故选C。第9题,P城位于陆地西岸,东部的沙漠与西部的海洋形成强烈的海陆热力差异,海陆风现象明显,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西风,夜晚相反。故选B。
10.读“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该区域两地风力季节变化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图中M、N两地均为__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说明图示区域风力季节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 (1)地中海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2)该区域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力较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较小。
解析 (1)图示是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两岸,该地是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2)根据“该区域两地风力季节变化折线图”可知,该区域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结合图中位置信息,该区域位于30°N~4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力较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导学案及答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学案及答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季风的形成,季风气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导学案,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