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26物质性质探究型实验基础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26物质性质探究型实验基础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有NO、、、、中的某几种。将100mL甲气体经过如下图的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A.、、B.、、
C.、NO、D.NO、、
2.下列关于石蜡油(主要是含17个以上碳原子的烷烃混合物)分解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碎瓷片是反应物B.产物的主要成分是烷烃与烯烃的混合物
C.所产生的气体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所产生的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3.探究相关性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A中生成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装置B中溶液褪色证明具有漂白性
C.装置C中溶液更换为后,无明显现象
D.装置D中溶液褪色后加热无明显变化
4.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可以生成氯气。如图甲、乙、丙三处分别是沾有NaBr溶液的棉花、润湿的淀粉-KI试纸、润湿的品红试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通过现象可以证明氧化性:
B.沾有品红溶液的试纸会褪色,若再对丙微热则恢复红色
C.甲的现象也可以证明的还原性强于
D.与NaBr溶液反应的实质与与NaBr溶液反应类似
5.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浓硫酸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结论相符的是
A.AB.BC.CD.D
6.如图所示,在光照条件下,将盛有和的试管倒扣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试管中液面上升至试管顶部
B.试管内的黄绿色变浅
C.试管内壁出现油状液滴
D.试管内出现少量白雾,水槽中出现少量白色晶体
7.根据下列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AB.BC.CD.D
8.某化学实验小组对煤进行干馏并检验其中部分产物,其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煤的干馏得到煤焦油,再分馏可以获得芳香烃
B.取少量b装置水层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c装置可检验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H2S
D.e装置中产生的现象是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9.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其中装置不合理的是
A.鉴别纯碱与小苏打B.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
C.证明Cl2能与烧碱溶液反应D.探究钠与Cl2反应
10.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A.AB.BC.CD.D
11.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Fe2+和Fe3+性质时,发现:往FeCl2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成红色,但当氯水过量时,红色却会褪去。为此,他们设计如图装置进一步探究。
已知:①X为NaClO溶液,Y为FeCl3和KSCN的混合溶液。②持续缓慢滴入NaClO溶液至过量的过程中,圆底烧瓶中红色变浅,有大量气泡产生;Ca(OH)2溶液变浑浊。根据实验现象推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烧瓶中还可能产生红褐色沉淀
B.烧瓶中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SO2
C.多孔陶瓷的作用是增大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D.KSCN中硫元素、氮元素被氧化
12.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反应的产物。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浓硫酸既表现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
B.品红溶液的作用是吸收SO2,防止空气污染
C.该实验体现环境保护和节约化学试剂的理念
D.装置②中盛放的试剂可能是NaOH溶液
13.在如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A.AB.BC.CD.D
14.某同学设计的用来验证SO2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分析实验,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若c棉球蓝色褪去,则说明SO2具有还原性
B.若b棉球褪色,则说明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C.若a棉球褪色,则说明SO2具有较强氧化性
D.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烧碱溶液吸收尾气
15.铜与浓硫酸反应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A.反应过程中,试管Ⅰ中出现灰黑色固体是Cu2O
B.反应结束后,为观察溶液颜色需向试管Ⅰ中加入水
C.若试管Ⅱ盛放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溶液由紫色褪为无色
D.为验证气体产物具有还原性,试管Ⅱ盛放酸性KMnO4溶液
16.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仪器a、b、c中分别盛有试剂1、2、3,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17.如图是铜与浓硫酸反应的相关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装置A中铜与浓硫酸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装置B中盛装的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SO2
C.装置C为集气瓶,收集SO2
D.装置D中品红溶液可检验反应生成的SO2,碱性棉球的作用是吸收过量的SO2
18.如图为铜与浓硫酸反应及气体产物检验实验装置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若将此实验中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溶液又将变红
C.此实验中若铜片过量,硫酸将完全反应
D.用作尾气处理的氢氧化钠溶液可用澄清石灰水替代
19.下列化学实验中的操作、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A.AB.BC.CD.D
20.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错误的是
A.AB.BC.CD.D
21.利用下列实验探究亚硝酸钠(NaNO2)的化学性质(AgNO2是淡黄色近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对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有错误的是
A.NaNO2溶液呈碱性:NO+H2O ⇌HNO2+OH-
B.NaNO2可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NO+Ag+=AgNO2↓
C.NaNO2具有氧化性:2I-+2H++2NO=I2+2NO2↑+H2O
D.NaNO2具有还原性:Cr2O+3NO+8H+=3NO+2Cr3++4H2O
22.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省略)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装置分离溶液和单质溴
B.用图2装置检验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
C.用图3装置证明氯化铁的催化效果比二氧化锰好
D.用图4装置制备气体并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23.如图所示的装置,试管b中盛有CuSO4溶液,气球a中盛有干燥的Na2O2粉末,U形管中注有红色的水。将气球用橡皮绳紧系在试管口。实验时将气球中的Na2O2粉末抖落到试管b的溶液中,不会发生的现象是
A.U形管内红水褪色B.试管内出现蓝色沉淀
C.气球a被吹大D.U形管中水位左低右高
24.下列是某兴趣小组根据教材实验设计的一个能说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套管实验。查阅资料可知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请观察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分析实验原理,并判断下列说法和做法,其中不科学的是
A.甲为小苏打,乙为纯碱
B.要证明碳酸氢钠受热能产生水,可在小试管内塞上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
C.加热不久就能看到A烧杯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没有发现A烧杯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实验题(共7题)
25.制备乙酸乙酯是中学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某些无机盐类也可以催化乙酸乙酯的合成,为了探究不同盐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向大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催化剂,再加入3 mL无水乙醇和2 mL冰醋酸,按图连接装置。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5 min,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上方。
实验记录: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实验得到的酯层高度如下表。
(1)实验时,需要加入几粒沸石,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催化剂用量为3 mml(以阳离子计),选用的催化剂A可能是_____(填标号)。
a. 氯化铜晶体 b. 硫酸钙晶体 c. 碳酸钠晶体 d. 硝酸钾晶体
实验所用四种催化剂中,制备乙酸乙酯最好选用________。
(3)若用18O标记乙醇中的O,用氯化铝作催化剂时,产生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实验中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得到的混合液经_________,蒸馏,最终得到较纯净的乙酸乙酯。
26.应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某小同学通过实验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并回答问题。
[观察]
(1)Na2CO3和 NaHCO3均为_______色的固体,
(2)从物质的类别来看, Na2CO3和NaHCO3均属于化合物中的_______类,能溶于水,可与部分_______、_______、盐等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实验过程]
(3)实验II试管B中的现象为_______。
[分析与解释]
(4)实验I所得实验数据证明,溶解时吸收热量的物质是_______。
(5)实验II中的现象证明,Na2CO3的热稳定性_______(填“强”或“弱”)于NaHCO3
(6)实验III中的现象证明,Na2CO3盐酸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第一步:CO+ H+=HCO;第二步:_______ 。
27.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浓硝酸变稀后生成NO(沸点为-151℃),某探究小组由这一实验事实出发,猜测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浓硝酸变稀后生成NO,并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加热和尾气处理装置、夹持仪器均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N2的作用是_______。
(2)打开弹簧夹1、2,在持续通入N2的条件下,先把碳加热至红热后停止加热,再缓慢滴入浓硝酸的原因为_______;反应产生的气体干燥后进入装置C的冷却瓶,气体颜色变浅接近于无色,其原因为_______;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3,通入O2,冷却瓶中气体进入装置D后气体颜色仍无明显变化,说明该小组的猜测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3)该小组对上面装置进行改进,验证碳被浓硝酸氧化的产物为CO2(加热装置和夹持仪器已略去)。
已知: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NO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①装置F、G中的试剂可以分别选用_______、_______(填标号)。
a.蒸馏水 b.NaOH溶液 c.Na2CO3溶液 d.澄清石灰水
②装置H中盛有NaOH溶液,向其中通入足量氧气进行尾气处理,生成NaNO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8.某学习小组探究氨的还原性及检验产物的性质,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并做喷泉实验。将B处的三氧化二铬加热至红热,再鼓入空气,已知:无水氯化钙可吸收氨气和水。回答下列问题:
(1)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证明氨气发生了催化氧化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写出(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装置E作用是___________。
(5)引发装置F的喷泉实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6)大量行驶的机动车是污染源之一、汽车发动机废气稀燃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写出稀燃过程中NO发生的主要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
29.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夹持设备及必要的加热装置已省略)。整套装置装配完毕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添加试剂。
(1)实验室常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氯气:
①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②标准状况下,上述反应每生成4.48L氯气,则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l
(2)洗气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气体,同时用作安全瓶。若装置C发生堵塞,装置B中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实验时装置C中Ⅰ、Ⅱ、Ⅲ处依次放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 (填字母)
(4)F为尾气吸收装置。实验时,该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30.某实验小组同学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验证SO2性质并制备NaHSO3,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
(3)试管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试管E中设计多孔球泡的目的是______。
(5)向装置E中通入SO2可制得NaHSO3。已知:Na2SO3水溶液中H2SO3、HSO、SO随pH的分布如图1所示,Na2S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①边搅拌边向Na2CO3溶液中通入SO2制备NaHSO3溶液。实验中确定何时停止通SO2的实验操作为______。
②由NaHSO3溶液制备的实验方案为:边搅拌边向NaHSO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测量溶液pH值,pH约为10时,停止滴加NaOH溶液,加热浓缩溶液至有大量晶体析出,在高于______℃条件下趁热过滤。
3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l2、Br2、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图实验:
(1)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②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请指出__。
(2)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3)因忙于观察和记录,没有及时停止反应,E中发生了新的变化。
E装置中:CCl4层先由无色变为橙色,后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变成红色。
为探究上述实验现象的本质,小组同学查得资料如下: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请结合上述资料用两步方程式(离子或化学方程式不限定)解释产生白色沉淀原因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无色的混合气体甲,说明没有NO2,将100mL甲气体通入足量浓硫酸剩余80mL气体,说明有20mL气体与浓硫酸反应,则为NH3,经过足量过氧化钠得到红棕色气体,说明是NO2,则说明原来气体NO与反应生成的氧气反应变为NO2,CO2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即含有NO和CO2,二氧化氮、氧气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硝酸,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说明不含有N2,因此含有NH3、NO、CO2,故C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
2.A
【详解】
A.加热石蜡油时加入碎瓷片,石蜡油分解较缓慢,加热碎瓷片能加快反应速率,碎瓷片还能吸收热量而积蓄热量从而促进石蜡油分解,这说明碎瓷片的作用是催化剂,故A错误;
B.石蜡油主要是含17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石蜡油分解生成烯烃,根据原子守恒知除了生成烯烃外还生成烷烃,故B正确;
C.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含有烯烃,烯烃中含有碳碳双键导致烯烃性质较活泼,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看到的现象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正确;
D.烯烃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D正确;
故选A。
3.C
【详解】
A.装置A中是制取SO2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装置B中溶液的紫红色褪去,是因为KMnO4把SO2氧化了,证明SO2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SO2和不反应,故C正确;
D.实验开始后装置D先不加热,则其中的品红溶液会变成无色,然后关闭A中分液漏斗旋塞,加热已经变成无色的品红溶液,因为SO2有漂白性所以其能恢复红色,故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A.该实验现象不能证明氧化性,因为过量的和KI反应也能置换出,选项A错误;
B.使润湿的品红试纸褪色主要是因为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漂白品红,生成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不会恢复原色,选项B错误;
C.甲中发生的反应是,利用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也可以证明的还原性强于,选项C正确;
D.通入NaBr溶液中,优先与水反应;通入溶液中,优先与NaBr反应,二者反应实质不同,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5.D
【详解】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吸收浓盐酸中的水,且吸水时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导致浓盐酸挥发,硫酸和盐酸都是强酸,该实验体现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故A错误;
B.常温下浓硫酸和Cu不反应,所以没有明显现象,故B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五水硫酸铜中的结晶水,使五水硫酸铜变为无水硫酸铜,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浓硫酸能将蔗糖中的H、O元素以2∶1水的形式脱去而体现脱水性,脱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将单质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而体现强氧化性,同时还生成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浓硫酸的性质,易错选项是C,注意五水硫酸铜失去结晶水为化学变化。
6.A
【详解】
A.反应生成了一氯甲烷为气体,故液面不会上升至试管顶部,故A错误;
B.氯气与甲烷反生反应,逐渐被消耗,生成无色物质,黄绿色变浅,故B正确;
C.试管壁出现的油状液滴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混合物,不溶于水,为油状液滴,故C正确;
D.CH4和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Cl,HCl遇水形成的白色的酸雾;HCI溶于水后饱和食盐水中Cl-浓度增大,氯化钠溶解度降低,所以水槽内有少量晶体析出,故D正确;
故选A。
7.D
【详解】
A.淀粉和纤维素虽具有相同的表示式,但n不同,故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
B.质量相同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产生相同质量的水,说明有机物的含氢的百分数相同,故B错误;
C.碘遇淀粉显蓝色,食盐加碘加入的是碘酸钾,则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市售的加碘食盐不出现蓝色不能说明此盐一定不含碘,C错误;
D.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说明酸性:H2CO3>H2SiO3,碳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2CO3酸性强于硅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2SiO3,故能说明非金属性C>Si,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A.煤干馏得到焦炉气、粗氨水、粗苯、煤焦油、焦炭等,分馏可得到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A正确;
B.煤干馏产物中有氨气生成,所以b装置水层中溶有氨气,显碱性,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B正确;
C.焦炉气中含有乙烯等,也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一定是硫化氢,C错误;
D.焦炉气中含氢气、一氧化碳气体等还原性气体,可以还原氧化铜生成单质铜,e装置中产生的现象是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9.A
【详解】
A.图A可以鉴别纯碱与小苏打,但加热固体的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A符合题意;
B.向包有足量Na2O2的脱脂棉中滴入水可以看到脱脂棉温度燃烧,说明脱脂棉温度达到着火点,与产生的氧气构成燃烧的条件而燃烧,可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B不合题意;
C.图C可以看到气球鼓起,则证明Cl2能与烧碱溶液反应,导致锥形瓶中压强减小,C不合题意;
D.图D可以看到加热的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并用浸有碱液的棉花吸收多余的氯气,故能够探究钠与Cl2反应,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B
【详解】
A.新制的氢氧化铜应该呈碱性,应向2mL10%NaOH溶液中加入1mL1%的CuSO4溶液, A错误;
B.加热下钠与CO2反应产生白色固体和黑色颗粒,黑色颗粒为C,则碳元素化合价从+4降低到0,说明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B正确;
C.乙醇具有挥发性,反应过程中乙醇挥发出来、乙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氧化而使之褪色,则实验中溶液紫色逐渐褪去不能说明反应一定生成乙烯,C错误;
D.亚硫酸根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硝酸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故实验中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溶液中一定含SO或Ag+,D错误;
答案选B。
11.B
【详解】
A.烧瓶中有NaClO,是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Fe3+碱性条件下会产生红褐色沉淀,故A正确;
B.烧瓶中有NaClO,有强氧化性,在溶液中KSCN中的硫氰根离子会直接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故B错误;
C.气体进入多孔陶瓷后再扩散到溶液中,可增大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气体充分吸收,故C正确;
D.氯水过量时,红色却会褪去, NaClO溶液至过量圆底烧瓶中红色变浅,都说明SCN-会被氧化剂氧化,SCN-中S:-2价,C:+4价,N:-3价,S被氧化成硫酸根离子,最终收集到氮气,故S、N元素被氧化,故D正确;
故选:B;
12.B
【详解】
A.铜丝与过量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时表现强氧化性,生成硫酸铜时表现酸性,故A正确;
B.品红溶液的作用是检验是否生成二氧化硫,②中装的试剂是为了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B错误;
C.该装置有尾气处理装置,体现了环境保护理念,用铜丝代替铜片,实验后可以取出再使用,体现了节约化学试剂的理念,C正确;
D.装置②中盛放的试剂,是为了吸收SO2,可能是NaOH溶液,故D正确;
故选:B。
13.A
【详解】
A.SO2能与NaOH 反应:SO2+2NaOH=Na2SO3+H2O,产物是易溶盐,故能形成喷泉且溶液最终充满烧瓶,A项正确;
B.NO2能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产物是HNO3和难溶于水的NO,故能形成喷泉,但是溶液不能充满烧瓶,B项错误;
C.Cl2不能溶于饱和食盐水,不能形成喷泉,C项错误;
D.N2不能溶于盐酸,不能形成喷泉,D项错误;
答案选A。
14.C
【分析】
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碘单质、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氢碘酸,由此分析解答。
【详解】
A.碘与SO2和水反应生成氢碘酸和硫酸,碘单质反应完全c棉球蓝色褪去,验证SO2的还原性,故A正确;
B.b棉球褪色,SO2与碱液反应,碱性减弱,溶液褪色,验证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故B正确;
C.a棉球中品红褪色,验证SO2具有漂白性,故C错误;
D.SO2具有强的还原性,能够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硫酸,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可以被碱液吸收,故D正确;
故选C。
15.D
【详解】
A.黑色固体中可能含有CuO、CuS、Cu2S,Cu2O为砖红色,A错误;
B.反应结束后,混合物中还有浓硫酸,为观察溶液颜色,需将试管中溶液缓缓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以防止液体飞溅,B错误;
C.SO2溶于水呈酸性,若试管Ⅱ盛放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紫色变为红色,但SO2不能漂白石蕊,故不能褪色,C错误;
D.试管Ⅱ可盛放酸性KMnO4,酸性KMnO4褪色,说明SO2被KMnO4氧化,可验证气体产物具有还原性,D正确;
故选D。
16.C
【详解】
A.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需要加热,故A错误;
B.盐酸易挥发,会使硅酸钠溶液变浑浊,干扰实验,故B错误;
C.盐酸与Na2SO3反应生成SO2,SO2使品红试液褪色,证明其具有漂白性,故C正确;
D.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是CO2或SO2,则X溶液中可能含,,,等,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7.B
【分析】
铜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装置B中有长颈漏斗,与外界大气相连,为安全瓶,如果发生堵塞,可以看到长颈漏斗中导管中的液面上升,C为集气瓶,SO2密度大于空气,所以长管进气,D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碱性棉球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由此分析。
【详解】
A.装置A中铜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Cu+2H2SO4CuSO4+SO2↑+2H2O,铜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2价,作还原剂,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从+6价降低到+4价,作氧化剂,2ml硫酸中只有1ml作氧化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A不符合题意;
B.装置B中有长颈漏斗,与外界大气相连,为安全瓶,如果发生堵塞,可以看到长颈漏斗中导管中的液面上升,故B符合题意;
C.C为集气瓶,收集SO2,SO2密度大于空气,所以长管进气,故C不符合题意;
D.装置D中品红溶液可检验反应生成的SO2,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碱性棉球的作用是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8.B
【详解】
A.浓硫酸与铜加热反应,生成了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浓硫酸中部分硫元素价态降低,被还原为二氧化硫,部分硫元素价态没变,生成了盐,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故A错误;
B.二氧化硫能够使品红褪色,生成了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后又分解,溶液恢复为原来的红色,故B正确;
C.浓硫酸与铜加热反应,生成了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逐渐变为稀硫酸,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故若铜片过量,硫酸将有剩余,故C错误;
D.石灰水的浓度较小,且亚硫酸钙为难溶物,因此用澄清的石灰水吸收尾气,不如氢氧化钠吸收的彻底、完全,吸收效果较差,故D错误;
故选B。
19.D
【详解】
A.苯的密度小于水,将苯加入溴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接近无色,说明溴在苯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苯分子不存在碳碳双键,故A错误;
B.检验淀粉是否水解时应先调溶液为碱性,再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煮沸,直接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时优先发生中和反应,达不到实验目的,故B错误;
C.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溶液,均有固体析出,前者是因为盐析,后者是因为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变性,故C错误;
D.向苯和甲苯中分别滴加少量酸性溶液,充分振荡,苯与不反应,下层为紫红色;甲苯被酸性氧化成苯甲酸而褪色,下层为无色,说明苯环使甲基变活泼,故D正确;
故选D。
20.A
【详解】
A. 红热的细铁丝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生成棕褐色固体为FeCl3,故A错误;
B. 75℃后气泡产生速率加快可以证明升高温度可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率,故B正确;
C. 测得溶液温度上升,即为反应发出热量,故C正确;
D.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说明气体为碱性,说名X溶液中含有,故D正确;
故选A。
21.C
【详解】
A.亚硝酸为弱酸,NaNO2溶液中存在亚硝酸根的水解NO+H2O ⇌HNO2+OH-,使溶液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故A正确;
B.产生淡黄色近白色沉淀,说明加入硝酸银溶液,可生成AgNO2沉淀,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为NO+Ag+=AgNO2↓,故B正确;
C.无色溶液变蓝,说明酸性环境中NaNO2可与KI反应生成碘,I元素被氧化,则N元素化合价应该降低,离子方程式应为2I-+4H++2NO=I2+2NO↑+2H2O,故C错误;
D.溶液变为绿色说明NaNO2有还原性,将Cr2O还原成Cr3+,发生反应:Cr2O+3NO+8H+=3NO+2Cr3++4H2O,故D正确。
故选:C。
22.B
【详解】
A.单质溴易溶于有机物溶剂,不易溶于水,NaCl易溶于水,所以要分离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可加有机溶剂苯或四氯化碳萃取后分液即可分离,故A错误;
B.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HCI,氨气可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HCI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故B正确;
C.因为两只试管的H2O2的浓度不同,所以无法证明氯化铁的催化效果比二氧化锰好,故C错误;
D.纯碱是粉末状固体,所以能用图4装置制备气体,但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故D错误;
故答案:B。
23.A
【分析】
Na2O2抖落到试管b的水中后发生以下反应:2Na2O2+2H2O=4NaOH+O2↑,该反应产生的O2使气球a被吹大,放出的热量使集气瓶中气体膨胀,导致U形管c端的水位下降,d端水位上升。
【详解】
A.实验过程中没有产生漂白性气体,U形管内红水不褪色,故A错误;
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则试管内出现蓝色沉淀,故B正确;
C.由于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产生O2使气球膨胀,气球a被吹大,故C正确;
D.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使锥形瓶中空气受热膨胀而出现U形管中水位左低右高,故D正确;
答案选A。
24.C
【分析】
碳酸氢钠在小试管,碳酸钠在大试管,大试管直接加热,温度较高,如温度较高的不分解,而加热温度较低的物质分解,可判断稳定强弱,故甲为小苏打、乙为纯碱,小苏打为NaHCO3,其受热易分解,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由分析可知,甲为小苏打、乙为纯碱,A正确;
B.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到水显示蓝色,则证明碳酸氢钠受热能产生水,可在小试管内塞上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如果变蓝则说明有水生成,B正确;
C.碳酸钠较稳定,加热过程中不会分解,则连接A烧杯的试管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A烧杯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C错误;
D.碳酸钠比较稳定,加热过程中不会生成二氧化碳,则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D正确;
答案选C。
25.防暴沸 a 氯化铝 除去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分液
【分析】
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实验探究不同催化剂对乙酸乙酯量的影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接收乙酸乙酯。
【详解】
(1)实验时,需要加入几粒沸石,目的是防暴沸;故答案为:防暴沸。
(2)根据催化剂分析,阳离子价态越高,其酯层高度越厚,因此A的价态应该是+2价,由于催化剂要易溶于水,因此催化剂A为氯化铜晶体即a;根据实验所用四种催化剂中,制备乙酸乙酯最好选用氯化铝;故答案为:a;氯化铝。
(3)若用18O标记乙醇中的O,用氯化铝作催化剂时,产生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4)实验中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得到的混合液不相溶,因此要经分液,蒸馏,最终得到较纯净的乙酸乙酯;故答案为:除去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分液。
26.白 盐 酸 碱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aHCO3 强 HCO+H+=H2O+CO2↑
【分析】
Na2CO3和 NaHCO3均为白色的固体,均属于盐类,能溶于水,可与部分酸、碱、盐等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根据图象,实验I,溶解NaHCO3固体时的温度降低,为吸热过程,溶解Na2CO3固体时温度升高,为放热过程,实验II中,一段时间后,A中无明显现象,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NaHCO3加热发生分解了,而Na2CO3加热没有发生分解,故Na2CO3的热稳定性强于NaHCO3,实验III中,两种物质分别与盐酸反应,A中开始无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产生大量气泡;B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说明Na2CO3盐酸反应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步:CO+ H+=HCO;第二步:HCO+H+=H2O+CO2↑。
【详解】
(1)Na2CO3和 NaHCO3均为白色的固体,故答案为:白。
(2)从物质的类别来看, Na2CO3和NaHCO3均属于化合物中的盐类,能溶于水,可与部分酸、碱、盐等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故答案为:酸、碱。
(3) Na2CO3较稳定,加热不分解,而 NaHCO3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实验II试管中,一段时间后,A中无明显现象,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根据图象,实验I,溶解NaHCO3固体时的温度降低,为吸热过程,溶解Na2CO3固体时温度升高,为放热过程,故答案为:NaHCO3。
(5)实验II中,一段时间后,A中无明显现象,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NaHCO3加热发生分解了,而Na2CO3加热没有发生分解,故Na2CO3的热稳定性强于NaHCO3,故答案为:强。
(6)实验III中,两种物质分别与盐酸反应,A中开始无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产生大量气泡;B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说明Na2CO3盐酸反应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步:CO+ H+=HCO;第二步:HCO+H+=H2O+CO2↑,故答案为:HCO+H+=H2O+CO2↑。
27.分液漏斗 将装置内空气排尽 浓硝酸受热分解,无法确保浓硝酸与碳反应 红棕色NO2在冰水浴条件下转化为无色的N2O4 错误 a d 4NO+3O2+4OH−=4+2H2O
【分析】
由装置图可知,装置A是发生装置,本实验猜测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浓硝酸变稀后生成NO,因空气对实验产生干扰,故通入N2先将装置内空气排尽,B为干燥装置,反应产生的气体干燥后进入装置C的冷却瓶,再通过D装置来验证是否有NO生成。
【详解】
(1)仪器a为分液漏斗,由于本实验需验证有无NO产生,空气中的O2能氧化NO,所以用N2先将装置内空气排尽,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将装置内空气排尽;
(2)浓硝酸受热时分解产生NO2、O2等,无法确保加入的浓硝酸与碳反应,所以先将碳加热至红热,再缓慢滴入浓硝酸;气体颜色变浅是因为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在冰水浴条件下大部分红棕色的NO2转化为无色的N2O4,使气体颜色变浅并接近于无色;若猜测正确,NO遇O2会生成红棕色NO2,D装置中气体颜色应该有明显变化,从颜色无明显变化可推知该猜测是错误的。故答案为:浓硝酸受热分解,无法确保浓硝酸与碳反应;红棕色NO2在冰水浴条件下转化为无色的N2O4;错误;
(3)①Ca(OH)2微溶,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量很少,装置F中盛有蒸馏水,将NO2转化为NO,防止NO2与水生成HNO3对CO2的检验造成干扰,G中的试剂为检验CO2的澄清石灰水。②NaOH、NO与O2反应生成NaNO3,利用化合价升降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离子方程式为4NO+3O2+4OH−=4+2H2O,故答案为:①a、d;②4NO+3O2+4OH−=4+2H2O。
28.4NH3+5O24NO+6H2O 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2NO+O2=2NO2 处理尾气,放出污染环境 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2NO+O2=2NO2
【分析】
由于浓氨水易挥发,利用空气将浓氨水中氨气逸出,在B中催化剂反应生成NO和H2O,无水氯化钙可吸收氨气和水,生成的NO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在D中看见红棕色气体生成,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详解】
(1)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5O24NO+6H2O;故答案为:4NH3+5O24NO+6H2O。
(2)氨气发生了催化氧化生成NO,NO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因此证明氨气发生了催化氧化的现象是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故答案为: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3)根据前面分析得到(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故答案为:2NO+O2=2NO2。
(4)氮氧化物是污染性气体,因此装置E作用是处理尾气,放出污染环境;故答案为:处理尾气,放出污染环境。
(5)要使得氨气溶于水,因此将烧瓶中的氨气赶出与烧杯中液体溶解,因此引发装置F的喷泉实验的操作是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6)根据图中信息得到稀燃过程中NO发生的主要反应的方程式为2NO+O2=2NO2;故答案为:2NO+O2=2NO2。
29.MnO2+4H++2Cl-=Mn2++C12 +2H2O 0.4 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 B Cl2+2OH- =Cl- +ClO- + H2O
【分析】
实验室常用加热MnO2和浓盐酸制取氯气,制取的氯气常混有挥发出来的氯化氢,用饱和食盐水除去,B中的长颈漏斗在装置C发生堵塞时,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提示有堵塞,保证实验安全,装置C中,因为湿润的氯气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所以经过无水氯化钙干燥后的氯气无漂白性,最后氯气有毒,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
(1)①实验室常用加热MnO2和浓盐酸制取氯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2+4H++2Cl-=Mn2++C12 +2H2O;
②标准状况下,上述反应每生成4.48L氯气,氯气的物质的量==0.2ml
,根据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l氯气,被氧化的HCl为2ml,当生成的氯气为0.2ml时,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4ml;
(2)制取的氯气常混有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洗气装置B的作用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Cl2中的HCl气体,当B中的长颈漏斗在装置C发生堵塞时,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提示有堵塞,保证实验安全;
(3)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先在U形管的左侧放湿润的布条,布条褪色说明湿润的氯气有漂白性,湿润的氯气经过无水氯化钙后被干燥,放在右侧的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说明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所以B正确;
(4)F为尾气吸收装置。是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OH- =Cl- +ClO- + H2O;
30.Cu+2H2SO4 CuSO4+2H2O+SO2↑ 分液漏斗 作安全瓶,防止C中液体倒吸 2+5SO2+2H2O=2Mn2++5+4H+ 增大反应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中央,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当pH为4时,停止通SO2 34
【分析】
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硫通入到石蕊中,石蕊变红,二氧化硫通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二氧化硫通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制备NaHSO3,由于二氧化硫有毒,因此用NaOH溶液处理尾气。
【详解】
(1)A中是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硫酸铜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H2SO4 CuSO4+2H2O+SO2↑;故答案为:Cu+2H2SO4 CuSO4+2H2O+SO2↑。
(2)根据实验装置得到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装置B的作用是作安全瓶,防止C中液体倒吸;故答案为:分液漏斗;作安全瓶,防止C中液体倒吸。
(3)试管D中主要是二氧化硫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5SO2+2H2O=2Mn2++5+4H+;故答案为:2+5SO2+2H2O=2Mn2++5+4H+。
(4)试管E中设计多孔球泡的目的是增大反应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答案为:增大反应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5)①根据图中信息,当溶液的pH值在4~5时几乎全部是NaHSO3溶液,因此通过测定溶液的pH值来确定停止通SO2,实验操作为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中央,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当pH为4时,停止通SO2;故答案为: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中央,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当pH为4时,停止通SO2。
②根据题中图像得到,低于34℃时易生成Na2SO3∙H2O,高于34℃时形成Na2SO3,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加热浓缩溶液至有大量晶体析出,在高于34℃条件下趁热过滤;故答案为:34。
31.MnO2+4H++2Cl-Mn2++Cl2↑+2H2O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Cl2>Br2>Fe3+ BrCl+H2O=HBrO+HCl Ag++Cl-=AgCl↓
【分析】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锰和水,用水吸收多余的氯化氢,氯气通入到滴有KSCN的溴化亚铁溶液中,根据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大于溴离子的还原性,说明亚铁离子反应,氯气通入到溴化亚铁和CCl4混合液中,水层溶液变黄,振荡后,下层CCl4层无明显变化,说明氯气先和亚铁离子反应。
【详解】
(1)①装置A中是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MnO2+4H++2Cl-Mn2++Cl2↑+2H2O;故答案为:MnO2+4H++2Cl-Mn2++Cl2↑+2H2O;
②根据题意,由于氯气有毒,直接排放在空气中会污染大气,要用碱液吸收氯气,因此整套实验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故答案为: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2)根据题意,由于Fe2+的还原性大于Br-,D装置溶液变红,说明氯气先氧化Fe2+,再氧化溴离子,证明氧化性Cl2>Br2,Cl2>Fe3+,E装置中水层溶液变黄,振荡后,下层CCl4层无明显变化,说明氯气氧化了亚铁离子而没有氧化溴离子,说明氧化性Br2>Fe3+,因此Cl2、Br2、Fe3+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Br2>Fe3+;故答案为:Cl2>Br2>Fe3+;
(3)根据题意,收集到的红色物质为BrCl,加入AgNO3溶液,先是BrCl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BrO,HCl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HBrO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AgBrO易溶于水,因此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BrCl+H2O=HBrO+HCl;Ag++Cl-=AgCl↓;故答案为:BrCl+H2O=HBrO+HCl;Ag++Cl-=AgCl↓。选项
②
预测②中现象
实验结论
A
浓盐酸
产生大量气体
硫酸的酸性比盐酸强
B
铜片
铜片溶解,产生气泡,底部产生灰白色粉末
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
C
CuSO4•5H2O
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发生物理变化
D
蔗糖
固体由白色变为黑色海绵状,并有刺激性气体放出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选项
事实
结论
A
可以是淀粉或纤维素,二者均属于多糖
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B
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有机物完全燃烧时产生质量相同的水
甲、乙两种分子中,H原子个数一定相同
C
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市售的加碘食盐不出现蓝色
此盐一定不含碘元素
D
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产生白色沉淀
非金属性: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1mL1%NaOH溶液中加入2mL10%的CuSO4溶液,振荡后再加入0.5mL有机物Y,加热,未出现砖红色沉淀
说明有机物Y中不含醛基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中,瓶中产生大量白烟和黑色颗粒
说明CO2具有氧化性
C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色逐渐褪去
说明反应一定生成乙烯
D
某溶液中加入HNO3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溶液中一定含SO或Ag+
选项
a
b
A
SO2
4ml∙L-1NaOH溶液
B
NO2
水
C
Cl2
饱和食盐水
D
N2
1ml∙L-1盐酸
选项
试剂1
试剂2
试剂3
实验目的
A
浓盐酸
MnO2
饱和食盐水
制备氯气
B
盐酸
Na2CO3
Na2SiO3溶液
验证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C
盐酸
Na2SO3
品红试液
验证SO2具有漂白性
D
稀硫酸
溶液X
澄清石灰水
验证X溶液中是否有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苯加入溴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
下层接近无色
苯分子中含碳碳双键
B
淀粉溶液和稀硫酸共热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煮沸
未出现砖红色沉淀
淀粉未水解
C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溶液
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D
向苯和甲苯中分别滴加少量酸性溶液,充分振荡
苯中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甲苯中溶液为无色
苯环使甲基变活泼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红热的细铁丝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铁丝剧烈燃烧,生成棕黄色固体
棕黄色固体是FeCl2
B
取3 mL15%的双氧水于试管中,观察,将其置于75℃热水浴中,发现溶液中气泡产生的速率加快
升高温度可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率
C
室温下,向0.1 ml•L-1盐酸中加入少量镁粉,产生大量气泡,测得溶液温度上升
镁与盐酸反应放热
D
向X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X溶液中含有
实验
装置
试剂a
现象
①
酚酞
无色溶液变红
②
AgNO3溶液
产生淡黄色近白色沉淀
③
淀粉KI 溶液+稀硫酸
无色溶液立即变蓝
④
酸性K2Cr2O7溶液
溶液变为绿色
催化剂
酯层高度/cm
催化剂
酯层高度/cm
氯化铁晶体
2.7
氯化铝
3.2
A
2.2
氯化钠
0.0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数据或者现象
实验I
利用传感器探究两种物质分别溶水时的温度变化
实验II
探究两种物质得到热稳定性
一段时间后,A中无明显现象,B中…
实验III
探究两种物质分别与盐酸反应
A中开始无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产生大量气泡;B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A
B
C
D
Ⅰ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Ⅱ
碱石灰
无水氯化钙
无水氯化钙
浓硫酸
Ⅲ
湿润的有色布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打开活塞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适量浓盐酸;然后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
D装置中:溶液变红
E装置中:水层溶液变黄,振荡后,下层CCl4层无明显变化。
Cl2、Br2、Fe3+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
i.Cl2和Br2反应生成BrCl,BrCl呈红色,沸点约5℃,它与水能反应,且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ii.AgClO、AgBrO均可溶于水。
iii.溴化银为淡黄色沉淀
相关试卷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27物质性质探究型实验提高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27物质性质探究型实验提高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25物质的组成探究型实验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25物质的组成探究型实验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27物质性质探究型实验提高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实验专题强化练27物质性质探究型实验提高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