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5 自相矛盾教案
展开教师姓名 |
| 单位名称 |
| 填写时间 |
| |
学科 | 语文 | 年级/册 | 五年级下册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部编版 | |
课题名称 |
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
| |||||
难点名称 | 理解《自相矛盾》的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 |||||
难点分析 |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 ||||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 初步接触文言文,不能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 |||||
难点教学方法 |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
导入 |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 |||||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 一、观察课文插图,解释词语。 ①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三、交流探究。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 (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 |||||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 ①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 (固:坚固。莫:没有。) ②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利:锋利。物:东西。)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你、您。何如:怎么样?)
| |||||
小结 | 总结全文:《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 |||||
2021学年15 文具的家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15 文具的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入文,随文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22 手指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第七单元22 手指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揭题,初读了解内容,写法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五年级下册17 跳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五年级下册17 跳水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