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设计,共4页。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一、 理论指导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创设真实情境,运用科学、工程、技术、艺术、数学各学科知识来解释和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立足体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形成。在经历发现、解决、优化、交流、形成等实践中,强调学习行为过程中核心知识、方法、能力的意义建构,突出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的有效发展。
二、 教材简析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3课。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通过学生已有认知,延伸创设情境,充分利用生活中案例(对不同糕点进行打包装盒)进行探究实践、比较分析、分享交流,进一步学习根据生活中物体的特征充分利用容器的空间,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决问题,促进科学思维和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三、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已经具有“物体常见形状”的初步认识,能通过简单的感性比较判别物体的形状和对应容器的形状、体积的关系,但如何更巧妙、合理的根据不同物体的特点利用空间的科学认知能力还不足,对科学认同物体的特征与有限空间的“相关性”认知障碍较大。
四、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到根据物体形状特征调整摆放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2、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不断调整摆放方式,优化选择,发现充分利用空间的一些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蛋糕的摆放打包,学会关注物体的特点,发展对物体研究的兴趣,分享发现的乐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经历摆放打包实践,能从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整理方法,并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决问题。
五、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历实践,根据物体不同形状巧用空间。
2、教学难点:综合考虑物体的数量和形状,优化摆放方法巧用空间。
六、 教学方法
以实验探究为主线, 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主动习得知识、方法,并以此实践活动为平台,以谈话法的方式,充分比较、交流、整合,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建”,体现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和意义建构。
七、 教学准备
课件,招牌蛋糕模型,马卡龙模型,三明治模型,包装盒。
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迁移激趣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趣进入课堂,师生交流谈话,明确本课任务,做好做好装盒准备。】
1、出示蛋糕店图片,邀请孩子体验店员工作。
2、介绍店内产品,出示蛋糕模型及打包盒,学习工作要求。
【教学反思:蛋糕店的情境达到了激趣的效果,蛋糕模型和包装盒的展示给学生形象的认识,并明确了“实习店员”要求即本节课的评价要求。】
<二>分层探究,形象建构
【设计意图:从招牌蛋糕到马卡龙再到三明治这三种单一物品的打包装盒,感受不同方法的运用;再将多种形状物品组合摆放,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实现跨度思考与认知。体现学习本质——认知的有效转化。】
活动一:“店员培训闯关”。
1、分组实验,依次打包“招牌蛋糕”、“三明治”、“马卡龙”。
2、小组展示。
3、比较交流、归纳方法:齐、拼、立。
活动二:“店员实习”
1、组合打包不同数量的“招牌蛋糕”、“三明治”、“马卡龙”。
2、小组设计,选择方法。
3、分享展示。
4、小结: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打包方法。
【教学反思:层层递进的打包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不同打包方法,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达到对摆放方法的优化。该环节是学生在工程领域的初步体验,也是艺术感受的体现。】
<三>学以致用,延伸拓展
【设计意图: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回归到学生自身行为,最后落实在学生的日常习惯上,体现STEAM与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思想的关系。】
1、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能够巧用空间、合理收纳的例子?
2、总结:在实际生活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巧用空间。
【教学反思:学生的交流中,体现了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学会根据需要用不同方法巧用空间,并启发孩子将课堂所学回归于生活。】
九、 板书设计
巧用空间
16个 齐
12个 拼
15个 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3.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二年级下册3.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验证猜想,获取新知,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3.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