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ppt
    • 教案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 练习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练习.docx
    • 学案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导学案.doc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第1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第2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第3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第4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第5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第6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第7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第8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1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2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练习第1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练习第2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练习第3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导学案第1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导学案第2页
    第15课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导学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 驿路梨花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 驿路梨花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15课《驿路梨花》第二课时ppt、第15课《驿路梨花》第二课时导学案doc、第15课《驿路梨花》第二课时练习docx、第15课《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露宿( ) 喷香( ) 撵走( )  驿路( )   菌( )子 简lòu( ) yōu( )闲    jǐ( )子 竹miè( ) 修qì(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起伏 迷莽 驿路 悠闲 撵走B.枝头 茂密 膝黑 简陋 相衬C.红润 修长 折损 陡俏 漫步D.出嫁 照管 稻草 清凉 打猎
    A.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B.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C.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D.我的文具盒坏了,你能帮我修葺一下吗?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修理(建筑物),不能用于其他。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A.介词 形容词 代词 名词 助词 名词B.副词 形容词 代词 名词 助词 名词C.副词 形容词 代词 动词 助词 名词D.介词 形容词 代词 动词 助词 名词
    4.对下列语段中加点的字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5.指出下面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瑶族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⑶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  )
    设置了三次悬念。第一次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次悬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什么盖房子呢?
    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
    两次误会:第一次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作用: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连串的布疑,一环套一环地设悬与释念,以形成一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文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带有浓郁的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神秘色彩。在读者心理上,造成疑团顿生、捉摸不定而非寻根究底不可的情绪。误会作用:两个误会都带有喜剧色彩,而且又是人物交替误会,波澜迭起,别有情趣。在这双重误会中,迸发出雷锋精神的灿烂光辉。
    总之,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小茅屋真正的主人是---建造和照顾小茅屋的人都是它的主人。
    文中有四处描写梨花的语句:⑴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⑶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⑷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结: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3.结合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赞美木屋主人,可在行文中却时时突出“梨花”,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呢?“梨花”到底是指什么呢?
    文中所写的“梨花”共有三种含义。课文开头写:“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这里的“梨花”指自然界中梨树上开的梨花。课文中间写:“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里的“梨花”指哈尼族小姑娘。课文结尾写:“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的“梨花”指善良、热心、文明,乐于助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说的主人公未出场,但课文借洁白美丽的梨花赋予他们以鲜明美好的形象,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花自然结合,作者正是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美好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精神品质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索,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边上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纯洁、美丽,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4.课文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⑴构思新颖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⑵结构巧妙。顺叙、插叙相结合。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了“我们”投宿于小屋时的所见所闻,其中 “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是顺叙。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1.你知道哪些有关梨花的诗句?
    ⑴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⑶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⑷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⑸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⑹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示例:社会公德是指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在我国现代社会中,其主要内容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需要公民共同遵守社会公德。在现实社会中,公民要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有人人在生活中都争取做一朵飘香的“梨花”,才能真的“驿路梨花处处开”。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⑴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⑶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相关课件

    语文七年级下册15 驿路梨花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15 驿路梨花完美版课件ppt,文件包含15驿路梨花pptx、《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doc、《驿路梨花》同步检测doc、《驿路梨花》导学案学生版doc、《驿路梨花》教学设计doc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第16课《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练习docx、第16课《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导学案doc、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doc、第16课《最苦与最乐》ppt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3 卖油翁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3 卖油翁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13课《卖油翁》第二课时ppt、第13课《卖油翁》第二课时练习docx、第13课《卖油翁》第二课时导学案doc、第13课《卖油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