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综合与测试学案
展开(2020·湖北荆州月考)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流浪2 500年,最终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行星。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8,比太阳暗1 000倍。完成1~2题。
1.假设用比邻星替换太阳,下列对地球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仍可获得同样的热量
B.地球可能逃出本星系
C.地球可能变成一颗火球
D.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缩小
2.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无法传播,纵波能够传播
B.纵波无法传播,横波能够传播
C.主要是由固态岩石组成
D.主要是由熔融态岩浆组成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比邻星比太阳暗1 000倍,能量低,地球可获得的热量减少,不可能变成一颗火球。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8,质量小,引力小,对地球的束缚变小,地球公转轨道半径变大,地球较容易逃出本星系。故选B。第2题,地球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位于地壳中,主要是由固态岩石组成,横波、纵波都可以传播,故选C。
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虽然到达地球的能量只占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太阳辐射
B.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地球比其他行星多
D.太阳辐射能量巨大,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唯一能源
4.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能的有( )
①煤 ②石油 ③核能 ④风能 ⑤水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是太阳辐射;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日地距离适中,但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并不是行星中最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巨大,但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能源有许多种,不仅仅依靠太阳能,故选A。第4题,煤炭和石油都是地质历史时期由动植物遗体演变而来,这些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是大气、水体运动产生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能。而核能是放射性元素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与太阳能没有关系,故选C。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落成启用。“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5~6题。
5.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可观测宇宙
6.科学家们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有着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如( )
①有固体表面 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有昼夜更替现象 ④有液态水 ⑤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A.①③ B.①⑤ C.②④ D.④⑤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由材料可知,“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即为可观测宇宙。第6题,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为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以及液态水,故②④正确。
2017年4月22日,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B.第四纪属于间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整个古生代以温暖期为主
8.下列关于地球各阶段历史演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早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
B.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
C.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大繁盛
D.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答案 7.D 8.A
解析 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A错误。第四纪全球平均气温较冷,属于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大,B错误。根据全球平均气温看,寒冷期时间偏短,温暖期时间偏长,C错误。整个古生代气候以温暖期为主,故选D。第8题,古生代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A错误。
2019年1月21日凌晨,别济米扬内火山在俄罗斯堪察加地区开始爆炸性喷发,火山灰喷发到海拔1万米的高空。因该火山喷发,航空危险代码为最高“红色”级别。据此回答9~10题。
9.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10.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第10题,该题是说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当火山喷发后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地沉降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
(2020·江苏省扬州中学期末)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的照片。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照片拍摄地点位于( )
A.扬州郊区 B.青藏高原
C.赤道附近 D.极地附近
12.为了取得最佳拍摄效果,拍摄者应提前查询的信息是( )
A.太阳辐射强度 B.太阳活动周期
C.夜晚最低气温 D.八颗行星位置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极光一般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第12题,极光是太阳活动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产生的,为了取得最佳拍摄效果,应在太阳活动剧烈的时间段拍摄,因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故拍摄者需提前查询太阳活动周期。
(2020·北京市西城区期末)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适合生物生存的行星。读某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通电后太阳可发光)图”,完成13~14题。
13.该模型模拟地球上生物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 )
A.地热能 B.重力势能
C.太阳辐射 D.太阳活动
14.该模型中有待改进之处有( )
①太阳位置需要上移 ②行星数量需要增加 ③公转轨道未能显示 ④行星大小比例不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3.C 14.D
解析 第13题,读材料可知,该模型通电后太阳可发光,故该模型模拟地球上生物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C对。第14题,太阳系八颗行星与太阳近乎在同一平面上,而图中太阳的位置过高。从图中可以看出公转轨道未能显示,太阳系中的巨行星:木星和土星,体积大,从图中可看出比例不当,D对。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题。
15.下列对各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B.地核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C.软流层位于岩石圈的内部
D.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答案 D
解析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其中厚薄不一是地壳的突出特点,A错误;地核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B错误、D正确;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C错误。
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期末检测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期末检测试卷,共10页。
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期中检测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讲义习题期中检测试卷,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学案及答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