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综合测评(一)-2022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展开全书综合测评(一)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挪威北部岛屿夏日岛(约69°39'N)的岛民们,大约从每年5月18日开始,都会抛开传统的时间规范,尽情享受夏季时光。近年来,岛民们希望能正式宣布成为“无时区”,摆脱传统的营业时间,成为全球第一个没有时间限制的区域。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每年夏日岛岛民们抛开传统时间规范,尽情享受夏季时光的时间约为 ( )
A.30天 B.50天 C.70天 D.90天
2.夏日岛岛民们在享受夏季时光期间,可能在该岛观察到的地理现象是 ( )
A.太阳全天位于正北
B.硬叶林植被郁郁葱葱
C.太阳整日悬挂在天空上
D.日出时间变得越来越晚
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是两条以捞玉而闻名的“玉河”。捞取的和田玉石既有质地较差、需要打磨去掉棱角的磨光料,也有观感湿润、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常有裂痕的籽料。下图为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捞玉点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捞取和田玉磨光料几率最大的地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和田玉籽料表面光滑、常有裂痕的主要原因是 ( )
A.岩浆侵入活动
B.岩浆活动引起的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和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和岩块间碰撞
5.捞玉 ( )
A.季节性不明显 B.多在夏季
C.多在春、秋季 D.多在冬季
下面两图分别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伦敦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冬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伦敦 ( )
A.地处夏季盛行风背风坡
B.冬季西风偏强
C.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夏季附近海域寒流流经
7.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
A.拦水发电 B.储存淡水
C.供旅游活动 D.阻挡海水入侵
8.夏季泰晤士河水闸关闭时,会促使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 ( )
A.泥沙沉积量减少 B.泥沙沉积量增加
C.河流水质下降 D.河流含沙量增加
西风分速是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下图为南、北半球冬、夏季西风分速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9.北半球中纬度冬季西风分速比夏季大,主要影响因素有 ( )
A.西北季风、盛行西风 B.盛行西风、东北信风
C.东北信风、西北季风 D.西南季风、东南信风
10.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西风分速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太阳辐射 B.海陆分布
C.洋流 D.地形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某年8月,我国西北一处无人为干扰的戈壁天气晴好,下图示意该月连续两日当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该地区土壤逆湿现象发生的主要时段是 ( )
A.1—6时 B.6—12时
C.12—18时 D.18—24时
12.导致10厘米深度土壤湿度变化的水分来源于 ( )
A.凝结水 B.河流水 C.生物水 D.地下水
13.80厘米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
A.蒸发减弱
B.气温日较差变小
C.下渗累积
D.蒸腾减弱
大量实验证明,许多植物的开花与昼夜的相对长度即光周期有关。植物在生长发育进程中,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后才能开花,否则会一直处于营养生长状态。植物光周期现象与其地理起源和长期适应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关于下列四地植物光周期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西双版纳终年气温较高,一般只有长日照植物分布
B.华北平原长日照植物在春末夏初开花,而短日照植物在秋季开花
C.东北地区日照时间短,只适合短日照植物生长
D.塔里木盆地晴天多,只适合长日照植物生长
15.大豆是一种短日照植物,某农科所在北京进行大豆种植试验,他们于4月30日将不同品种的大豆种子同时播种,结果表明开花期差别很大(见下表)。如果将东北大豆引到北京种植,其结果是 ( )
大豆品种 | 金大532 | 本地大豆 | 平顶香 | 清仓金 |
原产地 | 南京 | 北京 | 锦州 | 佳木斯 |
原产地花期 | 8月下旬 | 7月中旬 | 7月下旬 | 7月上旬 |
北京开花期 | 9月1日 | 7月19日 | 7月2日 | 6月5日 |
原产地播种 到开花日数 | 90 | 80 | 71 | 55 |
北京播种到 开花日数 | 124 | 80 | 63 | 36 |
A.提前开花结实,产量提高
B.开花推迟,产量提高
C.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降低
D.开花推迟,产量降低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温带气旋是活跃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锋面气旋。在锋面气旋中,当冷锋移动速度较快,赶上暖锋时,两锋间暖气团被冷气团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近地面由原来的两个锋面合并后形成的新锋面,叫锢囚锋。下图示意北半球锋面气旋中锢囚锋的形成过程。
(1)在下图中绘出T3时刻A、B之间的锢囚锋示意图。(4分)
(2)与单一的冷锋或者暖锋过境相比,指出图中锢囚锋过境时的降水特点,并说明原因。(6分)
(3)我国华北地区的春季多锢囚锋,解释其原因。(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材料一 青海湖区(图a)盛行西北风,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图b)。青海湖区沙丘主要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
图a
图b
材料二 青海湖水温分层现象随季节而变化,表层水温平均为16℃,底层水温平均为9.5℃,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
(1)指出湖边植被增加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4分)
(2)青海湖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分析海晏湾西侧沙堤的成因。(6分)
(3)说出青海湖夏、秋季水温分层现象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罗臼位于北海道东北部的知床半岛东岸,以渔业和观光业为主。整个半岛几乎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森林中遍布珍稀的动植物。罗臼也是同纬度地区唯一有流冰(冰花或冰块在风、浪、洋流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流冰可以分为河流冰和海流冰)接岸的地方,每年巨大浮冰到来时,知床半岛被巨大浮冰团团围绕,是难得一见的奇景,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下图示意北海道知床半岛地理位置。
(1)指出知床半岛附近海域形成渔场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罗臼沿岸每年2—3月多出现流冰现象,分析该地2—3月出现流冰现象的原因。(8分)
(3)推测游客乘坐破冰船观赏流冰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3分)
19.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8分)
下图示意雪线景观和南美洲自然带分布。
(1)图例A代表 (自然带),该自然带的成因之一是常年受 (气压带)控制。(2分)
(2)南美洲东部自然带按A—B—C—D—E的序列更替,体现了 分异规律, 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2分)
(3)甲处的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其影响因素有 、 。(2分)
(4)雪线即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安第斯山脉的雪线高度有很大的变化,在麦哲伦海峡附近为792米,在南纬27°附近为6 096米,在赤道附近为4 572米。上述三个地区中,安第斯山脉雪线高度在南纬27°附近最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C 材料中夏日岛岛民们“抛开传统的时间规范,尽情享受夏季时光”所对应时段应为极昼时期。根据材料可判断,该地极昼开始时间应为每年5月18日,则其极昼结束的日期应与5月18日关于北半球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对称,大约为7月27日。计算可知,当地极昼时长大约为70天,即岛民们尽情享受夏季时光的时间约为70天。故选C。
2.C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夏日岛岛民们享受夏季时光时,该岛处于极昼时期。极昼时,太阳全天位于地平面以上,C正确;夏日岛纬度约为69°39'N,极昼时期只有当地地方时为0:00时,太阳才位于正北方,A错误;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夏日岛位于北极圈以北,纬度高,气温低,没有硬叶林分布,B错误;极昼时,没有日出和日落现象,D错误。故选C。
3.C 磨光料有棱角,说明其接受的磨蚀作用还不充分,被河水搬运的距离较短,应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利于沉积的凸岸,因此③几率最大,C正确。
4.D 和田玉籽料受流水侵蚀、磨蚀,表面变得非常光滑,但在被河水长时间搬运过程中与其他石块相撞会出现裂痕。D正确。
5.C 图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汛期时河水将山上的玉石碎块搬运下来,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但此时河水流量大,水位高,不宜捞玉;秋季时气温下降,河流水位下降,玉石显露,易于人们发现,这时气温适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冬季气温低,河水结冰,玉石不易被发现,也难以拣捞;春季冰雪融化,玉石露出,为拣玉和捞玉的好季节。所以捞玉多在春、秋季。故C正确。
6.B 伦敦地处平原,无明显山脉阻挡,且其全年盛行同一种风,A错误;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三圈环流运行速度快,西风势力也变得比夏季强,故伦敦冬季降水量多于夏季,B正确;伦敦全年受西风带控制,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错误;伦敦附近海域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无寒流流经,D错误。故选B。
7.D 水闸位于泰晤士河入海口附近,此处水流缓,不适合发电,A错误;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且相对而言,夏季降水量少于冬季,若要储存淡水,则冬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应长于夏季,与材料不符,B错误;水闸的主要功能应为拦截水体,旅游活动只是水闸修建之后的附加功能,C错误;夏季河水流量小,海水容易入侵,水闸泄洪孔关闭可以阻挡海水入侵,D正确。故选D。
8.A 夏季时,泰晤士河水量偏小,挟带泥沙能力弱,河流挟带的泥沙多沉积于伦敦以上河段;此时海水容易入侵,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水闸至伦敦一线。故夏季水闸关闭时,海水无法顺河道上涌,水闸至伦敦河段泥沙沉积量减少,A正确,B错误。因海水无法上涌,河流中的盐分和泥沙都不会增多,水质不会下降,含沙量也不会增加,C、D错误。
9.A 读图可知,北半球中纬度(30°~60°)西风分速冬季比夏季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该纬度范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大;二是北半球冬季陆地降温快,为高压,海洋降温慢,为低压,大陆东岸盛行西北季风,加大了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故选A。
10.B 读图可知,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南半球的西风分速均远大于北半球,主要原因在于南半球在该纬度范围内缺少陆地,以海洋为主,摩擦力较小,所以西风分速更大。与太阳辐射、洋流、地形等关系不大。故选B。
11.A 根据图示可知,在1—6时,该地区10厘米深度土壤湿度大于20厘米深度土壤湿度,出现逆湿现象,其他时段都是随着深度增加湿度增大,故选A。
12.A 戈壁地区昼夜温差大,1—6时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但量小,只能下渗至浅层土壤中,因此出现逆湿现象,A正确。该地河流水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白天中午至下午时分融水量大,补给量大,若与河流水有关,则逆湿现象不会出现于1—6时,且河流水量大,会下渗至深层土壤中,B错误。戈壁地区植物根系较深,且越向下根系越发达,若与生物水有关,则应越向下湿度越大,不会出现逆湿现象,C错误。若受地下水影响,则土壤深度越大,湿度会越大,不会出现逆湿现象,D错误。故选A。
13.C 根据图示可知,80厘米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呈上升趋势。该处深度较大,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较小,且此戈壁该月天气晴好,因此蒸发状况、气温日较差变化不大,A、B错误。由于土壤水分是逐层向下渗透的,因此下层水分不断累积,湿度持续增大,C正确。随着温度的变化,植被的蒸腾作用在一天内会发生较大变化,而80厘米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持续上升,说明二者并无明显关联,D错误。故选C。
14.B 西双版纳纬度低,虽然终年气温较高,但是昼长一般在12小时左右,不适合长日照植物生长,A错误。华北平原纬度高,夏季白昼很长,长日照植物一般在春末夏初开花,而短日照植物在春季短日照时期由于气温较低的原因,基本处于苗期,不能开花,最终会在秋季短日照时期开花,B正确。东北地区秋季日照时间短,适合短日照植物生长,但是夏季白昼很长,适合长日照植物生长,C错误。塔里木盆地昼夜长短变化大,既适合长日照植物在夏季生长,也适合短日照植物在秋季生长,D错误。故选B。
15.C 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将东北大豆引到北京种植,其开花期会提前,播种到开花所需时间会缩短。这是因为北京纬度相对东北地区偏低,夏季昼长比东北短,比东北先达到大豆开花所需日照长度条件。但由于开花期提前,营养生长状态持续时间缩短,所以植株偏小,结实会偏少,产量会降低。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绘图如下:
(2)降水特点:降水量大、降水区域广。
原因:锢囚锋是冷锋赶上暖锋时形成的,暖气团被抬升得更高,在高空影响的区域范围更大,导致云层更厚且云层控制范围更广。
(3)华北位于中纬度地区,春季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易形成锋面气旋;当冷锋赶上前面的暖锋时,形成锢囚锋。
解析 (1)T3时刻A、B之间的锢囚锋使近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到高空。绘图如下:
(2)由于锢囚锋是冷锋移动速度较快,赶上了暖锋时形成的,所以暖气团被抬升得更高,在高空影响的区域范围更大,导致云层更厚且控制范围更广,因此使降水量更大、降水范围更广。
(3)我国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春季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冷暖气团在此交替活动频繁,很容易形成锋面气旋;由于冷锋移动速度较快,暖锋移动速度较慢,当冷锋赶上前面的暖锋时,就会形成锢囚锋。
17.答案 (1)影响:使湖风减弱、陆风减弱。
原因:由于植被增加,白天陆地升温减慢,减小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减弱;晚上陆地降温减慢,减小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2)西北风挟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北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露出水面。
(3)夏季水温分层显著,秋季水温分层不明显。夏季青海湖表层升温快,底层升温慢,加上夏季风力小,湖水上下扰动较小,水温分层显著;秋季风力增大,湖水上下扰动加剧,水温分层不明显。
解析 (1)湖边植被增加,白天陆地升温减慢,减小了湖泊与陆地之间的温差,使得从湖泊吹向陆地的湖风减弱;晚上,有更多植被覆盖的陆地降温减慢,湖陆之间的温差减小,使得从陆地吹向湖泊的陆风减弱。因此湖泊周边植被增加将使湖风减弱、陆风减弱。
(2)结合图文信息可知,青海湖湖滨的沙丘主要集中在湖东平原,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该地区主要盛行西北风,当水位降低,裸露地表的泥沙被西北风吹起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北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时速度减慢,泥沙逐渐沉积;水下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沙堤,且沙堤不断增高;当湖泊水位降低时,沙堤最终露出水面。
(3)夏季,青藏高原阳光强烈,水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表层升温快,底层升温慢,加上夏季风力较小,湖水上下扰动较小,水温分层显著;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湖水上下扰动加剧,表层和底层湖水交换增多,水温分层不明显。
18.答案 (1)半岛自然环境优良,海域水质好;位于大陆架,海水较浅,光照充足;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
(2)2—3月气温开始回升,北冰洋海冰融化;融化的海冰随洋流(千岛寒流)南下;受岛屿和半岛的阻挡在罗臼沿岸大量堆积;北上的日本暖流使沿岸海水增温,海冰融化,覆盖整个半岛附近海域,形成流冰。
(3)严寒的天气;浮冰;暴风雪(风浪)。
解析 (1)注意材料信息“整个半岛几乎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森林中遍布珍稀的动植物”,由此可推测知床半岛自然环境优良,工业污染极少,附近海域水质优良;图中渔场靠近海岸,面积较广,推测渔场应位于浅海大陆架上,大陆架附近海域海水深度较浅,光照充足;图示渔场地处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附近,海水扰动强烈,底层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的食物充足。
(2)注意材料信息流冰是“冰花或冰块在风、浪、洋流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流冰可以分为河流冰和海流冰”,以及题干的时间信息“2—3月”。分析流冰出现的原因需要思考该海域附近流冰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冬季,北冰洋封冻,2—3月,气温回升,海冰融化,形成冰块(物质来源),融化的大大小小的冰块随千岛寒流(动力条件)南下,受岛屿和半岛的阻挡,在罗臼沿岸大量堆积(堆积条件);同时,冬季,海岸附近海水受陆地的影响较强,可能有结冰现象,形成浮冰(本地来源),2—3月,随着水温回升,加之北上的日本暖流的影响,沿岸海水增温,浮冰融化。这两点共同导致罗臼沿岸每年2—3月多出现流冰现象。
(3)首先,罗臼沿岸每年2—3月多出现流冰现象,此时处于冬末春初,气温较低,加之海冰融化吸热,气温更低,所以天气严寒;其次,海面浮冰较多,破冰船前行困难;最后,该季节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较强(带有水汽),可能多发暴风雪天气,海上风浪也可能影响游客观赏流冰。
19.答案 (1)热带雨林带 赤道低气压带
(2)纬度地带性 热量
(3)洋流 地形
(4)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小。
解析 (1)图例A代表的自然带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平原地区,应为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位于信风迎风坡,另一种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自然带按A—B—C—D—E的序列更替,表现为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该分异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产生的。
(3)甲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从地形看,东部有安第斯山脉阻挡,使得荒漠分布在西侧,不能向西延伸;从洋流看,该处有秘鲁寒流流经,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得荒漠带南北延伸。
(4)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气温和降水等。纬度越低,气温越高,雪线应该也越高。与赤道附近相比,南纬27°附近气温相对较低,因此气温不是南纬27°附近雪线最高的主要原因。降水少,会使得雪线较高。南纬27°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全年盛行下沉气流,在三个地区中降水最少,所以雪线最高。
全书综合测评(二)-2022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二)-2022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18页。
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湘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湘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23页。
全书综合测评(二)-2022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湘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二)-2022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湘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