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6.1 函数测试题
展开6.1函数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要画一个面积为20cm2的长方形,其长为xcm,宽为ycm,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常量与变量分别为( )
A. 常量为20,变量为x,y B. 常量为20、y,变量为x
C. 常量为20、x,变量为y D. 常量为x、y,变量为20
2.小明以的速度匀速前进,则他行走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A. B. C. D.
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只能用关系式表示
B.图象不能直观的表示两个变量间的数量关系
C.借助表格可以表示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为的是( )
A. B.
C. D.
5.我们都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c=2π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π,r都是变量 B. 只有r是变量 C. 只有c是变量 D. c,r是变量
6.已知函数y=则当x=2时,函数y的值为( )
A.5 B.6 C.7 D.8
7.某种型号的计算器单价为40元,商家为了扩大销售量,现按八折销售,如果卖出x台这种计算器,共卖得y元,则用x表示y的关系式为( )
A.y=40x B.y=32x C.y=8x D.y=48x
8.小亮家与姥姥家相距24 km,小亮8:0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姥姥家.妈妈8:30从家出发,乘车沿相同路线去姥姥家.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小亮和妈妈的行进路程S(km)与时间t(h)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得到下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A.小亮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2 km/h
B.妈妈比小亮提前0.5 h到达姥姥家
C.妈妈在离家12 km处追上小亮
D.9:30妈妈追上小亮
9.如图,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开始它们在左边重合,大三角形固定不动,然后把小三角形自左向右平移直至移出大三角形外停止.设小三角形移动的距离为x,两个三角形重叠面积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 )
A. B. C. D.
10.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剪去一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CEFG,动点P从点A出发,沿A→D→E→F→G→B的路线绕多边形的边匀速运动到点B时停止(不含点A和点B),则△ABP的面积S随着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已知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x、y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x
…
-2
-1
0
1
…
y
…
0
-2
-4
-6
…
当y>0时, x 的取值范围是
12.函数 xx+2 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13.函数y=x+2+1x−2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 .
14.林老师骑摩托车到加油站加油,发现每个加油器上都有三个量,其中一个表示“元/升”其数值固定不变的,另外两个量分别表示“数量”、“金额”,数值一直在变化,在这三个量当中元/升是常量, 是变量。
15.甲、乙两人在一条笔直的道路上相向而行,甲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乙驾车从B地到A地,他们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匀速行驶,已知甲先出发6分钟后,乙才出发,在整个过程中,甲、乙两人的距离y(千米)与甲出发的时间x(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当乙到达终点A时,甲还需 分钟到达终点B.
16.如图所示,将矩形OABC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C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已知点B(4,2),将矩形OABC翻折,使得点C的对应点P恰好落在线段OA(包括端点O,A)上,折痕所在直线分别交BC、OA于点D、E;若点P在线段OA上运动时,过点P作OA的垂线交折痕所在直线于点 Q.设点Q的坐标为(x,y),则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是 .
17.我们把 a,b,c 三个数的中位数记作 Z|a,b,c| ,直线 y=kx+12(k>0) 与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有且只有2个交点,则k的取值为________
18.我们把 a,b,c 三个数的中位数记作 Z|a,b,c| ,直线 y=kx+12(k>0) 与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有且只有2个交点,则k的取值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19.写出下列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关系式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圆锥的底面半径为定值r,则圆锥的体积V与圆锥的高h之间的关系.
20.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有如下关系(其中0≤x≤30)
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
2
5
7
10
12
13
14
17
20
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
47.8
53.5
56.3
59
59.8
59.9
59.8
58.3
55
(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所用时间为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3)从表格中可知,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4)根据表格大致估计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为23分钟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21.下列四个图象中,哪些是y关于x的函数?请用函数定义判断之.
22.海水受日月的引力而产生潮汐现象.早晨海水上涨叫做潮,黄昏海水上涨叫做汐,合称潮汐.潮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某港口某天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情况如下表,其中T表示时刻,h表示水深.
T(时)
0
3
6
9
12
h(米)
5
7.4
5.1
2.6
4.5
上述问题中,字母T,h表示的是变量还是常量,简述你的理由.
23.指出变化过程中的变量与常量:
(1)y=﹣2πx+4;
(2)v=v0t+12at(其中v0 , a为定值);
(3)n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l与边数n的关系是:l=nn−32 .
24.父亲告诉小明:“距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并且出示了下面的表格:
距离地面高度(千米)
0
1
2
3
4
5
温度(℃)
20
14
8
2
﹣4
﹣10
根据上表,父亲还给小明出了下面几个问题,你和小明一起回答:
(1)如果用h表示距离地面的高度,用t表示温度,那么随着h的变化,t如何变化?
(2)你知道距离地面5千米的高空温度是多少吗?
(3)你能预测出距离地面6千米的高空温度是多少吗?
25.求函数y= 2−x2x−3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6.已知x无论取何正值,y1=-3x+7都比y2=kx+5大,求k的取值范围.
27.在一次实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表是测得的弹簧的长度y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的几组对应值.
所挂物体
质量x/kg
0
1
2
3
4
5
弹簧长度
y/cm
18
20
22
24
26
28
①上述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问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②当所挂重物为3kg时,弹簧有多长?不挂重物呢?③若所挂重物为6kg时(在弹簧的允许范围内),你能说出此时弹簧的长度吗?
28.根据下列情境编制一个实际问题,说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小王春节骑车去看望爷爷,小王家与爷爷家相距10千米,小王骑车的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考点】常量、变量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
xy=20.
常量为20,变量为x,y,
故选:A.
【分析】根据函数的意义可知:变量是改变的量,常量是不变的量,据此即可确定变量与常量.
2.A
【解析】解:小明以的速度匀速前进,
则他行走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故选:
3.C
【解析】解:A、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只能用关系式表示,还能用列表法和图象法表示,故错误;
B、图象能直观的表示两个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故错误;
C、借助表格可以表示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正确;
D、以上说法都不对,错误;
故选C.
4.B
【解析】A、因为是分式,所以的定义域需满足分母不为0即可,故定义域为,不符合题意;
B、因为是二次根式与分式的结合,所以的定义域需满足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及分式的分母不为0即可,即故定义域为,符合题意;
C、因为是二次根式与分式的结合,所以的定义域需满足即可,故定义域为且,不符合题意;
D、因为是二次根式与分式的结合,所以的定义域需满足即可,故定义域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 D
【考点】常量、变量
【解析】【解答】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c=2πr,C和r是变量,2、π是常量,
故选:D.
【分析】常量就是在变化过程中不变的量,变量是指在变化过程中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量.
6.答案为:A.
7.答案为:B
8.答案为:D.
9.【答案】 B
【考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①x≤1时,两个三角形重叠面积为小三角形的面积,
∴y= 12 ×1× 32 = 34 ,
②当1<x≤2时,重叠三角形的边长为2﹣x,高为 3(2−x)2 ,
y= 12 (2﹣x)× 3(2−x)2 = 34 x2﹣ 3 x+ 3 ,
③当x=2时,两个三角形没有重叠的部分,即重叠面积为0,
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图目考查了动点函数的图象.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分界点的解析式.根据题意可知,在点C′移动到点C的过程中,重合部分的面积不变,可以算出相应的面积,C′继续向右移动可以求出相应的重合部分的面积,从而可得到相应的函数解析式,从而可以得到正确的选项.
10.【答案】 B
【考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当点P在AD上运动时,△ABP的面积逐渐增大;
当点P在DE上运动时,△ABP的面积不变;
当点P在EF上运动时,△ABP的面积逐渐减小;
当点P在FG上运动时,△ABP的面积不变;
当点P在BG上运动时,△ABP的面积逐渐减小.
故答案为:B
【分析】点P由A向D运动的过程中,三角形的底不变,高变大,面积逐渐增大,点P由点D向点E的运动过程中,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不变,三角形的面积不变,点P由点E向点F运动的过程中,高逐渐变小,所以面积逐渐变小,在FG段,高不变面积也不变,在GB段,高逐渐变小,面积逐渐变小,故选B.
二、填空题
11.【答案】 x<-2
【考点】函数值
【解析】【解答】解:当x=﹣2时,y=0,根据表可以知道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y>0时,x的取值范围是x<﹣2.
故答案为:x<﹣2.
【分析】先根据所给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判断一次函数的增减性,从而易得y>0时x的取值范围.
12.【答案】 x>﹣2
【考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
x+2>0,
解得x>﹣2,
故答案为:x>﹣2.
【分析】根据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分母不能为零,可得答案.
13.【答案】 x≥﹣2且x≠2
【考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得: ,
解得:x≥﹣2且x≠2.
故答案为:x≥﹣2且x≠2.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分式的意义,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可知x+2≥0;分母不等于0,可知:x﹣2≠0,则可以求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4.【答案】 数量、金额
【考点】常量、变量
【解析】【解答】在这三个量当中元/升是常量,数量、金额是变量
【分析】常量就是在变化过程中不变的量,变量是指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量
15.【答案】 78
【考点】函数的图象
【解析】【解答】解:由纵坐标看出甲先行驶了1千米,由横坐标看出甲行驶1千米用了6分钟,
甲的速度是1÷6= 16 千米/分钟,
由纵坐标看出AB两地的距离是16千米,
设乙的速度是x千米/分钟,由题意,得
10x+16× 16 =16,
解得x= 43 千米/分钟,
相遇后乙到达A站还需(16× 16 )÷ 43 =2分钟,
相遇后甲到达B站还需(10× 43 )÷ 16 =80分钟,
当乙到达终点A时,甲还需80﹣2=78分钟到达终点B,
故答案为:78.
【分析】根据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得甲乙的速度,根据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除以乙行驶的速度,可得乙到达A站需要的时间,根据相遇前乙行驶的路程除以甲行驶的速度,可得甲到达B站需要的时间,再根据有理数的减法,可得答案.
16.【答案】 y =14x2+1
【考点】函数解析式,勾股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连接CQ,PQ交BD于点F,如图所示:
由折叠的性质得:CQ=PQ,
∵B(4,2),Q(x,y),
∴CF=x,QF=y-2,CQ=PQ=y,
又∵△CFQ为直角三角形,
∴CF2+QF2=CQ2,
∴x2+(y-2)2=y2 ,
∴y=14x2+1,
故答案为:y=14x2+1.
【分析】连接CQ,PQ交BD于点F,由折叠的性质得出CQ=PQ,再由B(4,2),Q(x,y)得出CF=x,QF=y-2,CQ=PQ=y,在Rt△CFQ中,由勾股定理得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17.【答案】 12 <k≤1或k= 54
【考点】分段函数
【解析】【解答】解: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如图所示,
∵直线 y=kx+12(k>0) 与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有且只有2个交点,
当直线 y=kx+12(k>0) 经过点(2,3)时,则3=2k+ 12 ,解得:k= 54 ,
当直线 y=kx+12(k>0) 经过点(-1,0)时,解得:k= 12 ,
当k=1时,平行于y=x+1,与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也有且仅有两个交点;
∴直线 y=kx+12(k>0) 与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有且只有2个交点,则k的取值为: 12 <k≤1或k= 54 .
故答案为: 12 <k≤1或k= 54 .
【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要使直线 y=kx+12(k>0) 与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有且只有2个交点,只需直线经过(2,3)和经过(-1,0)之间,以此进行分析即可.
18.【答案】 12 <k≤1或k= 54
【考点】分段函数
【解析】【解答】解: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如图所示,
∵直线 y=kx+12(k>0) 与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有且只有2个交点,
当直线 y=kx+12(k>0) 经过点(2,3)时,则3=2k+ 12 ,解得:k= 54 ,
当直线 y=kx+12(k>0) 经过点(-1,0)时,解得:k= 12 ,
当k=1时,平行于y=x+1,与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也有且仅有两个交点;
∴直线 y=kx+12(k>0) 与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有且只有2个交点,则k的取值为: 12 <k≤1或k= 54 .
故答案为: 12 <k≤1或k= 54 .
【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要使直线 y=kx+12(k>0) 与函数 y=Z|x2−1,x+1,−x+1| 的图象有且只有2个交点,只需直线经过(2,3)和经过(-1,0)之间,以此进行分析即可.
三、解答题
19.【答案】 解:圆锥的体积公式为:V= 13 πr2h,
∴圆锥的体积V与圆锥的高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V= 13 πr2h,
函数自变量为h,V为自变量h的函数
【考点】函数解析式
【解析】【分析】由圆锥的体积公式即可写出函数关系式,然后再确定自变量和函数即可.
20.【答案】 解:(1)反映了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和对概念接受能力y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为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3)当x在2分钟至13分钟的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
当x在13分钟至20分钟的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4)当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为2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为49.9
[说明:在问题(4)中,学生只要填上47.8~51.8范围的一个数值,均可视为正确]
【考点】函数的表示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x,y表示的意义以及函数的概念即可判定;
(2)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即y的值最大,即可确定x的值;
(3)根据表格即可直接写出;
(4)根据表格可以得到y的值超过13分钟以后越来越小,即可估计求解.
21.【答案】 解:由函数的定义可得出:①②③都是y关于x的函数,
④中当x每取一个值y有2个值对应,则y不是x的函数.
【考点】函数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进而判断得出即可.
22.【答案】 解:字母T,h表示的是变量.因为水深h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考点】常量、变量
【解析】【分析】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 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可得x、y是变量.
23.【答案】 解:(1)变量是:x和y,常量是:2π、12;(2)变量是:v和t,常量是:v0和a、12;(3)变量是:l和n,常量是:2和3.
【考点】常量、变量
【解析】【分析】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可直接得到答案.
24.【答案】 解:(1)根据表格数据,随着h的升高,t在降低;
(2)﹣10℃;
(3)﹣10﹣6=﹣16℃.
【考点】函数的表示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距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所以随着h的升高,t在降低;
(2)根据表格,高度是5千米时的温度是﹣10℃;
(3)根据规律,高度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所以距离地面6千米时的温度是﹣16℃.
25.【答案】 解:根据题意得: {2−x≥02x−3≠0 ,
解得:x≤2且x≠ 32
【考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解析】【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分式的意义,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分母不等于0,可以求出x的范围.
26.【答案】 解答: 由题意得,-3x+7>kx+5,所以(k+3)x<2,∵x无论取何正值,y1=-3x+7都比y2=kx+5大,∴k+3≤0,解得k≤-3
【考点】函数值
【解析】【分析】根据函数值列出不等式,再根据对任意正数x不等式都成立列出关于k的不等式,然后求解
27.【答案】 ①上表反映了弹簧长度与所挂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所挂物体质量是自变量,弹簧长度是因变量;②当所挂物体重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24厘米;当不挂重物时,弹簧长18厘米;③根据上表可知所挂重物为6千克时(在允许范围内)时的弹簧长度=18+2×6=30厘米.
【考点】函数的表示方法
【解析】【解答】①上表反映了弹簧长度与所挂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所挂物体质量是自变量,弹簧长度是因变量;②当所挂物体重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24厘米;当不挂重物时,弹簧长18厘米;③根据上表可知所挂重物为6千克时(在允许范围内)时的弹簧长度=18+2×6=30厘米.
【分析】①因为表中的数据主要涉及到弹簧的长度和所挂物体的质量,所以反映了所挂物体的质量和弹簧的长度之间的关系,所挂物体的质量是自变量;弹簧的长度是因变量;②由表可知,当物体的质量为3kg时,弹簧的长度是24cm;不挂重物时,弹簧的长度是18cm;③由表中的数据可知,x=0时,y=18,并且每增加1千克的质量,长度增加2cm , 依此可求所挂重物为6千克时(在允许范围内)时的弹簧长度.
28.【答案】 解答: 设小王与爷爷家的距离为s,出发时间为t, 则s=-12t+10, -12与10是常量,s与t是变量
【考点】常量、变量
【解析】【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需要有两个变量,可以从小王与爷爷家的距离和时间考虑求解
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一次函数6.1 函数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一次函数6.1 函数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册6.1 函数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6.1 函数课时训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6.1 函数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6.1 函数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