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年)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7511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年)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7511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2022年)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75113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及答案
展开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1.识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概况;
2.能背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识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重点】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概况;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难点】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易错易混点】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人地关系 | 产生原因 |
采集—狩猎社会 | 原始的平衡关系 | 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
农业社会 | 不协调 | 人口逐渐增多,人们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 |
工业社会 |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口数量剧增,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
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 | 走向协调,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发展 | 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一系列变革 |
【典例1】【考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
2.环境问题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
【答案】图②。
3.当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答案】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4.图④体现了人类对待环境问题的哪种道德观?
【答案】当人类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代人的利益与后代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答案合理即可)
【学法指导】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期 | 生产力水平 | 环境问题 | 人地关系思想 |
采集—狩猎社会 | 极为低下,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 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的破坏,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 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崇拜、依赖自然 |
农业社会 | 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明显增大 |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 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
工业社会 | 极大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 先后出现了人类中心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 |
后工业社会 | 空前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有些环境问题危及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
【知识点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1)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差异
| 传统发展模式 | 可持续发展模式 |
目的 |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 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
特点 | 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 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结果 | 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 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
(2)转变措施
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②环境污染的治理。
③生态保护。
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的持续供给,环境的自我调节,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法律的有效约束,经济活动的良好组织,政府的宏观调控,各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民众的监督与参与。
【典例2】【考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积极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行绿色清洁生产,既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取得了生态效益,成为“江苏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目前,烟气脱硫系统在该公司投入商业化运行,系统脱硫率大于90%,同时,脱硫过程中生成的副产品脱硫石膏也是一种原材料,纯度高,可广泛用于石膏板、水泥缓凝剂的生产。电力生产产生的大量粉煤灰,也成为制造砖瓦和水泥的原料。该电厂清洁生产过程如下图所示。
1.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是如何在发电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的?
【答案】该发电企业在生产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到新的生产环节充分利用,成为新的资源,排放量减到最小。
2.清洁生产和传统工业生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清洁生产是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对环境影响大。
【学法指导】
1.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 产生的环境问题 | 解决途径 |
滥垦草地、过度放牧 | 土地荒漠化 | 退耕还草,防治土地荒漠化 |
滥伐森林 | 水土流失 | 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 |
不合理灌溉 | 土地盐渍化 | 改良灌溉方式 |
开矿 | 产生废弃地 | 覆土复垦 |
非农用地的扩大 | 耕地面积减少 | 保护农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
(2)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3)水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4)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
问题 | 成因 | 解决措施 |
环境污染 | 向海洋中倾倒废弃物 |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
向海洋中排放冷却水 | 冷却水处理后再排放 | |
杀虫剂随雨水进入海洋 | 科学施用化肥、农药 | |
海上石油泄漏 | 清除海上石油污染 | |
生态破坏 | 过度捕捞 | 禁止滥捕,实行休渔制度 |
盲目围海造田 | 科学论证围海造田 | |
毁坏滩涂 | 保护滩涂 |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其具体的内容、要求如下表所示。
原则 | 内容 | 要求 |
公平性原则 | 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 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
持续性原则 |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 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共同性原则 |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发展的总目标,需要各国积极参与,采取全球共同的决策和行动 |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含义 | |||
特征 | 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高效回收、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 | ||
具体形式 | 工业:清洁生产 | 含义 | 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
生产模式 | 在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 ||
农业:生态农业 | 原理 | 生态系统原理 | |
方式 | 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大生产、多样化经营,协调经济和环境效益 | ||
目的 | 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 ||
典型代表 | 北京“留民营”模式;南方山区立体农业;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
训练检测】
我国古代道教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天人合一”思想(《庄子·齐物论》)。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人类决定一切 B.环境决定一切 C.人生天注定 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
A.要想富,多砍树 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
C.过日子,多生孩子多福寿 D.到市场买菜,自备篮子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2题,乱砍滥伐、使用一次性饭盒、多生孩子这些做法都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但不少地方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此完成3~5题。
3.目前,全世界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708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水蚀、风蚀、沙漠侵吞 B.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C.城建、交通用地面积的扩大 D.畜牧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
4.据统计,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辖区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阔
5.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生活和工业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4.A 5.C 6.D
【解析】第4题,目前,世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由土地退化造成的,而引起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第5题,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降水较少且集中,地表植被一经破坏,便很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第6题,地下水开采过量,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发环境问题;华北平原人口密集,很难缩减农田面积;用污水灌溉农作物,会影响农作物生长,甚至会引发“公害病”;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既可提高产出,又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2020·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下图为“陕西省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垃圾适合填埋的是( )
A.废旧金属 B.废旧电池 C.建筑余土 D.厨房垃圾
7.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适合用作垃圾专业填埋场的是( )
A.弃耕地 B.弃矿坑 C.山谷 D.山顶
8.建设阳光堆肥房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表现为防止( )
①病虫害 ②盐碱化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水土流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6.C 7.B 8.A
【解析】第6题,废旧金属可回收重复利用,A错误;废旧电池污染较大,不适合填埋,B错误;建筑余土适合填埋,C正确;厨房垃圾可堆肥从而生产有机肥,D错误。第7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弃矿坑可利用垃圾回填,适合用作垃圾专业填埋场,B正确;弃耕地离人类居住地较近,且为耕地资源,不适合用作垃圾专业填埋场,A错误;山谷为集水区域,填埋垃圾易造成水污染,不适合用作垃圾专业填埋场,C错误;山顶海拔较高,运输不便,且面积相对较小,不适合用作垃圾专业填埋场,D错误。第8题,建阳光堆肥房集中处理垃圾可防止病虫害,堆肥的残渣可作有机肥料来增加土壤肥力,①③正确;阳光堆肥房的建设对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的影响较小,②④错误。故选A。
9.读“洞庭湖变迁图”,完成下列问题。
(1)乙图与甲图相比,造成洞庭湖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其后果是什么?
(2)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这体现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答案】(1)围湖造田。湖泊面积萎缩,调蓄洪水功能下降,洪水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洞庭湖面积萎缩,调蓄洪水功能下降,建立蓄洪区是为了调蓄长江洪水。这体现了人地协调论。
【解析】迫于人口压力,洞庭湖区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致使湖面面积大规模缩小。洞庭湖与长江相通,在调蓄长江洪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湖面锐减的结果是水灾频繁,损失越来越大。反复的洪水劫难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洞庭湖的生态价值,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防灾兴利之本。
10.根据以下几组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A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0628万人,年平均增加809万人。
B组:2007年水利部最新调查显示,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余个供水不足,32个特大城市中,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据国土资源部预计,中国石油开采年限为15年。2005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3。
C组:2006年度《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到了536.8亿吨,比上一年增加2.3%;二氧化硫达2588.8万吨,比上一年增加1.5%。《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1%,遍及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从上述资料可见,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很大,主要表现在 、 、________几个方面。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走__________的道路,其明确的定义是__________。
【答案】(1)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解析】(1)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从人口、资源和环境三方面分析。
(2)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查课本可得。
【预习检测】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共8页。
地理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