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同步训练题
展开4.1 走向生态文明
一、选择题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①时期特别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过度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并过度排放废弃物,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盲目追求征服自然;②时期过多强调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过分依赖自然;③时期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适度开发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环境互惠共生,和谐共存。第2题,根据第(1)题的分析可以判断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过程应该为②①③。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3~4题。
3.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4.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甘蔗,处于亚热带地区。据此判断该农业模式最适宜的地区是闽浙丘陵。第4题,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5~6题。
5.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6.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从题干分析,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人口%,观察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发现,在海拔1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人口百分比上升或土地面积百分比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1300~1900米之间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故A项正确。第6题,依据上题分析,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项;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人口%可知,受该地地形影响,不适合大量开垦耕地,最大可能是人口迁出,所以B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7~8题。
7.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
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化 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C.减轻农民劳作负担 D.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8.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
A.三江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7.A 8.B
【解析】第7题,读图分析,该农业生产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既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土地问题,又解决了土地盐碱化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A对;塘泥筑台田,对该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B错;该生产模式没有节省人力的机械设施,不能减轻农民负担,C错;生产过程中没有农药的使用,不会加重农药污染,D错。第8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小麦、玉米是北方作物,C、D错;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A错;华北地区有土地盐碱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B对。
读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9—10题。
9.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0.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答案】9.A 10.D
【解析】第10题,图①生产活动以狩猎采集为主,说明是原始社会时期;图②生产活动表现为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工业社会时期;图③知识劳动逐步成为主导,说明为现代文明时期;图④狩猎采集下降,种植畜牧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农业社会时期。第11题,②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表现为人类中心论。
资源环境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大规模地快速推进工业化以及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采用科学标准的体系全面测量中国绿色GDP,能较好地全面考核中国的资源环境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据此完成11—13题。
11.当前,我国倡导“绿色GDP”,其内涵是( )
A.保护环境,放弃经济增长
B.大力发展绿色食品
C.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D.强调发展无污染的产业
12.有关绿色GDP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②绿色GDP概念的提出,最关键的是促使决策部门和公众观念的变化
③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④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下列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反映“绿色GDP”理念的是 ( )
①大力发展传统工业,提高经济收入水平
②砍伐出售林木,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得到大片耕地
③发展“循环经济”,获得经济收益
④实现清洁生产,获得经济收益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1.C 12.A 13.D
【解析】第11题,我国倡导“绿色GDP”,其内涵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经济发展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第12题,绿色GDP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得到的计算结果,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与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它的提出最关键的是促使决策部门和公众观念的变化。第13题,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甲 青海省图
乙 青海省循环经济中的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示意图
材料一 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 1~3级 | 4级 | 5级 | 6级 | 总面积 (平方千米) |
1985年 | 0 | 9.26 | 52.13 | 38.61 | 11 172 |
1997年 | 0 | 0 | 48.3 | 51.7 | 10 793 |
材料二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并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1)图甲中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
【答案】(1)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
(2)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中数据,B地草场退化的表现有草场总面积减少和优质牧草减少。主要治理措施是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第(2)题,清洁生产模式的环境效益是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经济效益是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15.材料一 安吉县地处浙江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植被覆盖率为75%,以毛竹、白茶和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近些年,随着区域产业的发展,更高更陡的一些山区天然植被被人工竹林、茶园所代替,水土流失呈现恶化趋势。下图示意安吉县的相对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
材料二 浙江安吉县余村三面环山,溪水长流,竹林茶园广布,耕地稀少。安吉县余村在20年前采过石灰岩,建过石灰窑,办过水泥厂,溪流浑浊,烟尘漫天,集体经济一路红火,曾是浙江著名的富裕村。在文明村镇创建过程中,余村结合自身优势,从“卖石头”中脱出来,逐步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不仅是今日余村的“金名片”,而且成为余村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
(1)据图说明安吉县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可能带来的危害。
(2)简述余村因地制宜走绿色发展之路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1)原因: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大幅度降低;区域地形崎岖,降水丰富集中。危害: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太湖蓄洪调洪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关闭矿山和污染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利用低山丘陵,积极发展立体农业;发展茶叶、竹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气候和生物资源,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
【解析】第(1)题,结合水土流失的成因,从降水、地形、植被等角度分析,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更高更陡的山区天然植被被人工竹林、茶园代替,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图中表示高程的颜色变化大,说明地形起伏大,有利于水土流失的形成。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会使山区表层土壤流失,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流失的土壤在太湖淤积,会使其调蓄能力下降,生态功能降低。第(2)题,因地制宜走绿色发展之路,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从材料可知本村存在的问题、优势资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可以从关闭矿山和污染企业、发展立体农业、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方面回答。
高中地理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精品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地协调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课后测评,共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社会发展阶段,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