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月夜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月夜教案,共3页。
月夜 教学目标1.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作者作品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诗文 4.学生朗读诗文 5.学生背诵诗文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文,领悟情感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小诗打给的月夜图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教师讲授:我国传统诗歌中是很少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教师范读诗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齐读诗文,注意语气语调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巡视指导 组织各小组背诵诗文,采用各种形式。教师肯定学生的背诵速度。 我们熟读并背诵了诗文,并大致理解了诗意,现在进一步品味作者的情感,探究如下问题:(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教师总结: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学生举手发言,预期: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认真倾听教师范读,听准节奏和读音 学生齐读,领悟情感 大声朗读诗文,把握内容 各小组齐背或派几名代表背诵,形式自定。学生细细品读,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 预期引导:诗中描述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高树与“我”并排站立,构成了美的意蕴…… 2.诗歌摸摸意象及营造的氛围分析 3.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诗句 4.诗中“树”的象征意义,我的精神,我与树之间关系的探究 5.结合写作背景,谈这首诗的象征意象的理解 6.探究诗歌的主旨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教师总结:霜风、月光、一株顶高的树,营造了霜风寒月的幽静氛围。(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句诗?教师讲解: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现实。(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教师总结:“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的理解。教师总结: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6)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教师总结: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学生通过朗读,尝试回答,预期引导: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一株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小组讨论分析:“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学生默读,品味,预期引导: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总结本课1.美的诗还需要美美地读,请大家想象着刚才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2.背诵并默写诗文。学生朗读诗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小组互背互考,完成背诵和默写任务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板书设计月夜沈尹默意象——烘托——主旨霜风 明月 高树 与树并立 独立自主 个性解放 追求自由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月夜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朗读停顿,整体把握,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月夜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9 枣儿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