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76049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阅读系列专题 PPT课件+教案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课件PPT,文件包含专题08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pptx、专题08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小说阅读:写作背景、环境描写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2、区别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能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教学重难点:能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一、导入:小说是记叙文中一种特殊的文体样式。短短的一篇文章却能给我们展现世间百态,小说能快速传达时代最新风向、社会动态。在阅读一篇小说时,我们最先应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还有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也能展现时代特点,深入分析这些,都能帮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 二、课内文章精读(一)故乡(节选)鲁迅片段一1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3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4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5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6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介绍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 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了解写作背景,可以为理解小说主题服务。【分析】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主题还可以: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1~6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作者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试详细分析。【答案】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神"被遗弃"的动感。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真是为了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片段二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片段三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分别是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什么?【答案】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神"被遗弃"的动感。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真是为了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当时的悲凉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描写了一幅“月夜刺猹图”;景色特点: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课内文章精读(二)变色龙(节选)契诃夫片段一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背景了解: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谋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沙皇政府大大加强了警察制度,建立了恐怖的警察统治,采取更加残酷的专制统治。当时的俄国活像一座人间地狱。这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文章一开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社会环境?【答案】社会环境的冷清、凄凉、压抑。拟人、比喻和双关。“无精打采”,拟人,暗示市场的不景气。把商店、饭馆的门比喻成“饥饿的嘴巴”,形象地写出了无顾客上门的萧条景象。在这种情况下连乞丐也不上门。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所以整个社会死气沉沉的。“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双关,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含沙皇的统治。 片段二“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开头、结尾分别写围观群众的作用。【答案】开头:“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围观的人聚结之快,无聊心态,以看热闹为乐; 结尾处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笑赫留金,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小市民的麻木、庸俗、愚昧、迎合强者、随风倒。 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意义?【答案】沙皇专制统治的腐败黑暗和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虚伪。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课外文章精读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老舍 1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2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⑦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3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4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子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他不敢再动了。 5坐下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又坐了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 6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的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跟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从口腔到胃里,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7走一会儿,坐一会儿,他始终懒得张罗买卖。一直到了正午,他还觉不出饿来。想去照例地吃点什么,可是看见食物就要恶心。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8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又赶上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就像在极热的屋里从门缝进来一点凉气似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微微地动了两下。街上突然加多了人,铺子里的人争着往外跑,都攥着把蒲扇遮着头,四下里找。“有了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大家都嚷着,几乎要跳起来。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传达着上天的消息。“柳条儿动了!老天爷,多赏点凉风吧!” 9还是热,心里可镇定多了。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了人们许多希望。几阵凉风过去,阳光不那么强了,一阵亮,一阵稍暗,仿佛有片飞沙在上面浮动似的。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一阵风过去,天暗起来,灰尘全飞到半空。尘土落下一些,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身上没了汗,向北边看了一眼,把车停住,上了雨布,他晓得夏天的雨是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 10刚上好了雨布,又是一阵风,墨云滚似地遮黑了半边天。地上的热气跟凉风搀合起来,夹杂着腥臊的干土,似凉又热;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又一阵风。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 11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2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13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14“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15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16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17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注:选文通过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恶劣的环境中痛苦挣扎着情况的记述,揭示了旧社会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苦力的无情折磨。 1、作者是怎样表现烈日的?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试找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答案】(1)“街上”的柳树:“病”懒得动“无精打彩”以拟人手法写柳树, “病了似的”,说明柳树缺少生机、缺少水分,可见天气的干燥程度。“叶子挂着层灰土”,说明天气长时间没有下雨。“枝条一动也懒得动”,说明没有风。(2)“马路上”“干巴巴”“发着白光”从视觉角度写热。(3)“便道上”“灰沙阵”“烫脸”,从触觉角度写的“处处……,处处…,处处…”修辞方法?(排比)把“整个老城”比喻成“像烧透了的砖窑”,极其形象,可见热的程度。接着用夸张手法,“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化”,写出了太阳的毒热。 再细写(侧面烘托炎炎烈日)(1)狗:“趴”,“吐”(2)骡马:“张“(3)小贩:不敢吆喝(4)柏油路:铜牌、晒化(5)“寂静”——单调的叮当声(从听觉上写)(6)拉车的:“打盹”“喝茶”“看看”“慢慢走”“奔”“灌”“栽”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夸张,写出烈日之毒,烈日下拉车的痛苦。 “灌”字写出了车夫口渴之苦和喝水之急,既精练又形象地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反映了烈日下拉车之苦。“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比喻,写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悲惨生活,他们负重如牛马,生活如牛马。 2、找出刻画祥子矛盾心情的语句,试分析。【答案】有些胆怯——想拉——不敢再动——出去试试——懒得张罗——却又去拉车。天气的醒热已使他强壮的身体招架不住,但迫于生活,又希望能够多拉一趟车。这时心情是拉也苦,不拉也苦,极其矛盾,痛苦,进退两难,万般无奈。这里烘托烈日的暴烈和祥子拉车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以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使读者从人力车夫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折磨和内心的辛酸体会到他们的痛苦。 3、暴雨下怎么描写景物的变化的?【答案】①柳枝的动态变化:( A、像病了似的……无精打采。——天气又干又热 B、柳条儿动了——有了凉风 C、飘洒的摇摆,长出一截儿来——风渐大 D、随着风狂舞——大风E、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暴雨来临前吓人的情景 F、横着飞——狂风)(不借助写柳枝的动态变化便不能形象而真切地写出无形体特征的风力变化的进程和具体情态。写柳枝是间接地写风。)②雨点的变化:雨星→雨点→雨道→水世界。(借助比喻进行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把个暴雨到来的全过程写活了。风狂雨猛,这是一个人人遇到了都要躲避一下的恶劣天气,这样着力描写又是为了什么呢?(服务于对祥子的描写)“射起无数的箭头”比喻,说明雨又急又猛,拍打在地上,水花四溅,恰像“射起无数的箭头”,写得形象贴切,至于“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写得更为生动,暴雨狂泻,房屋上的积水溢出屋檐倾泻而下就像万千条哗哗的瀑布下注。这样的比喻摹声绘状,形象点明了雨之“暴”,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砸: 写出了雨点落下时的迅疾有力。乱撞: 形容雨点的方向不定,急骤和猛烈。裹: 生动地写出了暴雨弥漫整个空间,包容一切的景象。此时,祥子就在暴雨中拉着车,受着折磨。倒:准确地写出了雨量之大。 4、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写景是为了写人,写景是为了表达主题,这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文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太阳之“烈”、风之“狂”、雨之“暴”,而这一系列对自然景观、天气现象的描摹,都是为了表现人、人的感受与命运。如果祥子生活得还可以,他会在这样的烈日和暴雨下拉车吗?因为自然愈恶劣,那么在其中挣扎度日时所受的苦、遭的难就愈多愈厉害,就愈能表现劳动人民在这社会中低下的地位与悲苦的命运,从而愈能突出全文的主题。因此,文中对自然现象的大量描写都始终与人物、与主题关联着。 5、结尾提到坐车人写道:“死”“跺着脚喊”“没多给”表现出了什么?【答案】“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一个“死”字,刻画出坐车人的无情。可以说,只要是略有知觉的人,遇到祥子这车夫,都会深感其可怜。看祥子头发全湿、湿裤裹住腿、雨直砸着头和背,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半死半活,一步一步地往前拽,而祥子拉的这个坐车人在车上却有眼无珠,一动不动,一声不发,失去了人之常情,真可谓虽生犹死。一个“死”字,同样表达出作者的同情与憎恨。坐车人的话和冷酷的态度,点明祥子的痛苦不仅是烈日暴雨造成的,而且也是黑暗社会造成的。 6、如何理解“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答案】比喻祥子无法自主的悲惨命运。一语双关,既写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法自控。祥子的遭遇也正是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写照。 三、知识小结1、小说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简单的说来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一种社会环境,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了这篇小说。 写作背景的作用:作者及背景简介是学生理解和认识文章的前提。文学作品有其特殊性,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作者情感的流露。如果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则作品的多重意义将无法展现,更谈不上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和批判文章的艺术价值。如抛开《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文章可能会被理解为一篇表现闲适风雅生活的游记,不了解柳宗元坚定的入世思想,可能会“误将西山作南山”,“错把石潭比桃源”。 2、环境描写及分类: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方面:①交代时间地点;②背景、人物关系等;③渲染气氛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身份、地位、性格;③暗示命运情节方面:①推动情节发展;②铺垫、悬念主题方面:揭示、深化主旨 【练习一】沙枣花开季明十八岁那年,我在河西走廊一个叫石磨盘的地方支教。等来到石磨盘后,我才知道,世界上竟还有如此荒凉落后的地方,满眼都是黄沙戈壁盐碱地,村小除了几件破旧的房屋,几乎一无所有。晚上,就只有我和老杜,住在这个偏远的学校里。那些天,我快要疯掉,一到傍晚,就像只困兽,在学校破败的院子里,烦躁地跑来跳去。那时候,老杜六十多岁,已经在学校里借住了几十年。老杜蹲在屋檐下,抽烟,他光着脑袋,满头满脸都是伤疤,漠然看着我瞎折腾。有一天,他忽然向我扔过来一支烟。我停下脚,愕然问,干啥?瞧你那熊样,抽支烟就不烦了。我才十八岁,我焦躁地喊,不能抽烟。老杜重重咳了一声,响亮地吐了口痰,他说,十八岁咋的?老子十八岁都当团长了。见我不信,老杜又说,这不算啥,在那个年代,十八岁当军长、师长的都有。我这才知道,老杜是个老红军。老杜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吃饭睡觉抽烟,就是去戈壁上垦荒。每天清晨,他扛起大锄、带着干粮出门,直到傍晚才回来。老杜在戈壁荒漠上,努力把一片片土地刨起来,又平整好,再播上沙枣树的种子。这活儿,老杜已经干了几十年,他的身后,是上千亩的沙枣林,都是他种的。这令我异常钦佩,说,老杜真是个好同志啊!老杜翻了翻眼睛说,狗屁,老子在寻宝。的确,老杜干活非常仔细,他每挖几下,都会俯下身,像只大鸵鸟,奋力把脑袋扎进土坑里,似乎在寻找什么。寻啥宝?我问。老杜叹了口气,说,大洋,一百九十块大洋。接下来,我知道了老杜的故事。老杜曾经是西路军的一名团长,突围时被打散了,在石磨盘,他碰上了一个身负重伤的军需科长,军需科长临死前,把一个包裹交给他,说,里面有两百块大洋,军费;你向东走,过了黄河,一定把它们带回延安。老杜知道,通向黄河的路口,早就被马家军堵死了,自己死不足惜,但军费,决不能落到马匪手里。于是,老杜写了张借条,拿出十块大洋作为路费,然后,把剩下的军费连同那张借条,裹在一件破羊皮袄里,深埋在一颗沙枣树下,并用刺刀在树上刻了记号。老杜转向西南,一路乞讨,绕道回到老家,住了几天,冲母亲磕了几个响头,又毅然往延安的方向奔去。老杜走回延安,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了。按照规定,老杜必须接受审查。其他事情都好说,但关于军费的事,却死活也说不清了。审查者疑惑地盯着老杜,说,只拿了十块大洋,这谁知道?谁信呢?我们可不可以认定,你把那些军费都挪用了?一听这话,老杜火冒三丈,掀翻了桌子,吼:给老子一个连,杀回石磨盘,把军费挖出来。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军费,成了老杜的心病,也成了他的历史污点,记录在案,这对老杜的人生,影响非常大。解放后,在老杜的强烈要求下,他带着组织上的人,来到石磨盘村,以沙枣为参照物,疯狂地挖了几个月,却一无所获。组织上的人不耐烦了,撤了回去。但老杜坚决留了下来,他发誓,就是把石磨盘村翻了个底朝天,也要找到那些大洋。孤身一个人的老杜,跟石磨盘叫上了劲,跟戈壁荒漠叫上了劲,更确切的说,跟沙枣叫上了劲!他一边翻地,一边种沙枣树。这一干,就是三十年。知道老杜的故事后,只要没事,我就会陪着他一起去垦荒。这活异常枯燥,干了没多久,我就泄气了。我说,算了,不就一百九十块大洋吗,别找啦。老杜倏地红了脸,脑门上青筋乱跳。吼:不行!难道老子的清白就这样不值钱?紧接着,老杜又说,清白,比命都重要!两年之后,我离开了石磨盘村。一晃,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常会想起老杜,他若活着,应该快百岁了吧?不知是否已经找到了那些大洋。今年上半年,我到M县出差,参观当地的文史馆时,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住了脚步。里面,是一件破羊皮袄和190块银元,还有一张陈旧的借条,上写:暂借大洋10块,作为路费,落款人是——杜大富。杜大富,就是老杜。我急忙问讲解员:这是从哪里找到的?讲解员说,两年前修公路,在石磨盘村挖到的。这里也有石磨盘村?是呀,整个河西走廊,有十多个叫石磨盘的村子哩。我猛地明白了:老杜,找错了地方!我待不住了,急三火四地赶到A县石磨盘村。老杜早已去世多年,他种下的那上千亩沙枣树,已被命名为红军林。老杜的墓,就在林子里。在墓前,我默默拿出在文史馆里拍的照片,烧给老杜。我说:老爷子,这,是你的清白。眼前的沙枣树林,金黄色的花,开的正旺,满世界清香。 1、阅读文章,请按时间顺序写出老杜与“军费”之间发生的故事。 接受军费—— ——汇报军费—— 【答案】深埋军费,挖找军费。【解析】注意是与“军费”之间发生的故事,再结合给出的提示,尽量保持格式的一致,都是四个字,最后两个字是“军费”。 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小说最后一段的理解。【答案】沙枣花象征着老杜的精神品质,对信仰的坚守。“满世界清香”比喻这种精神品质得到了世人的认可:文物馆中的展柜中的物品被命名为“红军林”的上千亩沙枣林,我急忙赶到A县石磨盘村,在老杜墓前的所做所说都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这种品质正在被传扬。【解析】理解语段的含义,首先要抓住几处细节来解释:“急三火四地赶到A县石磨盘村”,“红军林”的命名,“金黄色的花,开的正旺,满世界清香”这几处都别有深意。表现了老杜的精神品质终于得到了认可,以沙枣花结尾也是对他品质的赞扬。 3、老杜的语言朴实而有个性,请从文章中选出一处,简要分析。【答案】面对“我”对老杜是个好同志的评价,老杜很直白的说是在“寻宝”,语句很短,不做修饰,没有花哨的词语,没有多余的话,对自己种树的原因不加掩饰,可见其语言之平淡朴素。另外他的语言用词也很有个性,鲜活的刻画了一个粗俗的老兵形象。【解析】文章主要塑造了老杜的人物形象。除了他的感人事迹意外,个性化的语言也是一大色特。表现了他正直朴实的性格特点。 4、(本课重点)分析文章的故事背景和文章主题的关系。【答案】文章的时间跨度是从红军战争年代,到几十年后的当今。老杜作为老红军战士,当年为保护军费,将军费深埋在一颗沙枣树下,之后用毕生的精力来寻找,证明自己的清白。表现了红军战士清正无私的品质。【解析】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塑造了高贵的形象。本文是红军年代的故事,一直延续了几十年,才有了结局,目的是赞扬老杜的崇高品质。 【练习二】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秋冬之交的风萧瑟中带着凌厉。我遇见他的时候,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正打着旋儿在风中劲舞。他站在银杏树下,看见我过去,满脸谦卑地问:“你是这里的老师吗?”我没停步,“嗯”了一声。他赶紧跟过来,又问:“高三十七班在哪里?”听到这话,我停下来。我带十七班的语文课。学生家长问话,我不能不回答。“你有事?”我边问边打量他。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上面留有一块块云彩似的盐渍,看样子他刚赶了远路,汗渍还留在脸上。也许是汗水浸透了内衣,每一阵秋风掠过,他浑身就一阵轻微的颤抖。我说:“你跟我来吧。”他有些拘谨地跟在我后面,边走边说:“俺想等下课再去找他,怕上课时影响了学习。”到了办公室,我一边拉把椅子让他坐下一边问:“你找谁呀?”“李小牛,俺儿子!”他自豪地说。“李小牛?十七班好像没有这个学生。”我转过头问带化学的丁老师。丁老师想了想,摇摇头。他赶忙说:“李小牛是小名,这大名……”他抹了一把有些干焦的短发,满脸歉疚地说,“俺还真记不起来了。”我惊讶地问:“记不起来了?”“记不起来了!”他脸上沁出一层汗,红晕也随着汗氤氲到脸上,像熟透了的桑葚。我带着不满说:“这可就难了。每个班姓李的学生都很多,没名字可不好找。”他一听这话,搓着手说:“你看俺糊涂的,临来的时候想着带上他的一张奖状,好看上面的名字,没想到一着急就全忘了。”我问:“你找他有什么急事吗?”他急忙站起身来,说:“没什么事,没什么事……就是想看看他。”我们学校是半寄宿制,远路的学生一个月回家一次。他望了望我,犹犹豫豫地从怀里掏出一个蓝布小包,打开,里面装着几个石榴。石榴都已经熟得裂开了,满肚子的石榴籽红玛瑙般晶莹剔透。他挑出一个大个的,掰开递给我,说:“你吃,甜着呢!”然后把剩下的那一半剥成几小块,分给办公室里的其他人。我拈起一粒放进嘴里,一股特别的清凉和甘甜霎时传遍了全身,感觉很特别。他看着我说:“甜吧?”我问:“你家种了很多石榴?”他摇摇头说:“家里只有一棵石榴树,是俺小牛出生那年栽的,已经十八年了。你别说这棵石榴树还真帮了俺家大忙了。每年它都疯结,那果子坠得整棵树都歪了,树枝快拖到地上了。俺用大竹竿撑着呢!”十八年一棵石榴树,肯定有不少故事。我用眼神鼓励他往下讲。“每年中秋节,俺就把大个的、品相好的摘下来,拿去卖。每年卖的钱差不多就够李小牛的学费了。”我这才记起李小牛的问题还没解决呢!就问:“你能确认李小牛就在十七班?”他想了想,说:“肯定在十七班。奖状上的名字没记清,那数字是记死了的!”我问:“你找他就是为了送石榴?”他“嘿嘿”笑了两声,有点腼腆地说:“对,就是送几个石榴给他吃。”我摇摇头,叹口气,心想瞧这父亲做的。他也叹口气,说:“这孩子到现在还没吃上今年的石榴呢!”说这句话时,他的眼角有点湿润,见我们没吭声,接着说:“每次石榴熟了的时候,俺就想让他先尝个新鲜。他就说:‘摘去卖了吧。’没经过霜打的石榴有点涩,不好吃。我就把那些小个的留着,让它继续长,秋霜一打,涩味就去了,到时再吃,才真甜呢!”听到这里,我们沉默了。他说:“俺娃懂事呢,不然整个村子咋能就他一个考上你们这样的学校呢?眼见天冷了,广播说明天大幅度降温,要上冻呢。石榴不能冻,一冻就烂成水了。俺这就匆匆忙忙送来了……”整个办公室一片沉寂,沉寂得有些肃穆。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我赶忙说:“老李,走,我带你去找李小牛!”李小牛的确在十七班,叫李克歆,上次全市联考,考了全校第三名。他家住在山左口,一个偏远的乡村,离我们学校大约有35公里。 1、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答案】一位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赶在石榴冻坏前、走了35公里山路给高中的儿子送石榴。【解析】要抓住人物和主要事件概括,重点突出主要事件,前因后果要尽量简略。 2、(本课重点)文章画线语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分)秋冬之交的风萧瑟中带着凌厉。【答案】环境描写,形象写出了秋风的凌厉、寒冷,烘托了“父亲”为给儿子送石榴赶远路的艰辛,为下文表现父爱做铺垫。【解析】环境描写最主要的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深化主旨。这篇文章开头处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烘托了寒冷、萧瑟的气氛,引出了下面的情节,为表现父爱做铺垫。 3、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4分)(1)“我摇摇头,叹口气,心想瞧这父亲做的。”“我”为什么“摇头”“叹气”?(2)“听到这里,我们沉默了。”为什么?【答案】(1)我摇头、叹气,是因为我以为这位“父亲” 远远的赶路来学校,就为了给儿子送石榴,太溺爱孩子;(2)听了“父亲”的话,被这份深沉的父爱深深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刚才误解了这位“父亲”感到羞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解题方法考前盘点--专题08 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以动写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课件】阅读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诗词里的环境描写,常见题型,片段练习一,片段练习二,片段练习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5 科幻小说阅读课件PPT,文件包含专题15科幻小说阅读pptx、专题15科幻小说阅读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