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7693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7693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古诗词三首教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7693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整套语文统编五四版四年级下册授课教案
- 2.乡下人家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3.天窗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4.三月桃花水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口语交际:转述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习作:我的乐园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小学语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共8页。
课题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等4个生字,会写“杂、篱”等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3.抓住关键诗句,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读出古诗的味道,背诵古诗,默写《宿新市徐公店》。抓住关键诗句,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在四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在此基础上,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是“抓住关键词句”,但阅读要求由“理解内容”,提升为“初步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PPT 学生:自主学习记录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提取单元导语信息出示单元导语,教师提问:你能从中提取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插图及文字信息,进行交流。相机提炼、整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二)检查词语,指导书写。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杂兴 篱落 蛱蝶 徐公店 疏疏同桌互读,个别读,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相机指导,齐读。根据自主学习反馈,重点指导易错生字“蜓”的书写。(1)学生观察,交流书写要点。(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书写口诀:虫窄瘦 撇谦让 捺舒展(3)师范写,生书空。(4)生练写——同桌互评——再次练写。(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学生自读古诗学习古诗朗读十分重要,下面大家可以试着读读这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听范读读古诗,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我们之前也学过很多7言绝句,再来看看这两首诗,可以怎么读呢?聪明的同学先借助注释和插图,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去读出节奏。我们来听听范读,边听边想象诗词背后的画面。3.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适当引导点评同学们,听完范读,请你模仿范读再来读一读。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听学生读,教师适当指导、点评。(四)学习《四时田园杂兴》,解题,介绍作者。1.齐读课题,强调“兴”的读音“兴”在这里读四声,有“兴致、兴趣”之意,学习多音字时可以根据词语意思判断字的读音。2.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预设1:借助注释 预设2:借助插图 预设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 查阅工具书 那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先来说说从“诗题”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交流预设1;我们看注释知道了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预设2:那诗题的意思是:诗人随兴而写的关于乡村四季的诗。评价总结: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语,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说一说,就是诗题的意思了。3.带着新认识再读诗题。4.质疑、解疑:题目后面为什么还有其二十五?学生猜测老师顺学而导:诗人范成大很喜欢乡村景色,他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风光产生了很多的感想,随兴创作了一组诗,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知作者。师:你对作者范成大有哪些了解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出示教师补充的资料——学生默读 带着新认识我们再次走进诗文当中。(五)圈画景物,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圈画景物我们都知道“诗中有画”,在《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看着这首诗,跟老师一起找一找。学生圈画,交流,老师出示:2.聚焦“篱落”和“日长”(1)聚焦“篱落”在圈画的词语里面,有两个词离我们 的生活较远,第一个:篱落是指什么?预设1:结合插图知道是指篱笆。预设2:我们在古诗《夜书所见》中已经见过,夜深篱落一灯明,指的就是篱笆。小结:所以借助插图,掌握一些诗文中常见的词义,也可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诗意。(2)聚焦“日长” 师:说一说你对“日长”的理解。 学生交流小结评价:大家再读读刚才我们圈画的这些景物,它们都属于哪个季节?没错,是夏季,夏季白天越来越长,所以日长在这里是指白天变长的意思。创设情境,走进画面,体会情感:充足的阳光下,庄稼蓬勃生长,农民们都低着头忙着手中的农活,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呢?预设1:一派忙碌农事的画面 预设2:赞美农民的勤劳。小结评价: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想象画面,我们就能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3.想象画面再读古诗诗学到这,咱们通过借助插图和注释的意思,还加入自己的想象,看到了诗背后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吧!4.体会情感 师:孩子们,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你的感受,你会想到哪个词语?说说为什么。预设1:丰收。金黄的梅子,肥美的杏子,雪白的麦花,黄灿灿的菜花,展现了一片丰收的景象。预设2:祥和。篱笆旁无人过的宁静和蜻蜓蝴蝶翩翩飞舞的热闹场面构成了一幅祥和的景象。出示图片,走进画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到乡间去走一走,看看那幅美丽的画面吧!(出示图片,教师描绘画面)评价小结:如果你是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也一定像诗人范成大一样,把对江南风光的喜爱朗读出来,分享给大家。(六)齐背古诗,方法总结。齐背古诗同学们,诗歌学到这,这幅画面也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了,那就让我们想着这幅美景一起来背诵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吧。总结方法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都用了哪些方法?总结:读古诗、借注释、看插图 、圈景物、想画面、悟情感。(七)明确自学要求,自学《宿新市徐公店》。就请同学们用上刚才的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吧!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自学要求: 1.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方法感悟诗词背后的画面,读出画面。2.知道诗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景象,读出作者的感情。(八)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检查读准确 学生自读课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老师出示带有节奏的古诗 齐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2. 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读出画面(1).学生交流读出的画面(2)出示圈画的景物,思考:如果给诗中这些景物分一分类,你会怎么分?学生交流:预设1:篱笆、小路、树菜花,分为一类,预设2;儿童、黄蝶分为一类,评价小结:对啊,这首诗的景物分成了两类,一类上是静景,一类是动景。正是因为“动静结合”才让这首诗充满了画面感。 (3)带着新的认识读出画面3.聚焦“急走”,想象情景,体会感情师:你注意到“急走”这个词了吗?你知道在古诗中“走”代表了什么吗?预设1:“走”就是“跑”预设2:“急走”就是跑的很快评价小结:在古诗中是跑的意思,一个急字,把孩子们急急忙忙赶蝴蝶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一字一句都表达了诗人对儿童和乡村美景的喜爱。指导朗读:带着新的认识读出这种“喜爱”之情吧。(配乐朗读)(十)总结全文,布置任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乡村景色的诗,我们反复诵读,在读中不断加深理解,加深感悟,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相信同学们一定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了,课下可以把两首诗背给身边的人听一听。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背诵《宿新市徐公店》和《四时田园杂兴》两首古诗。师:让我们想象着那美好的乡村美景,一起背一背两首诗吧。2.借助“资料袋”了解词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关于“词”你有哪些了解呢?(出示资料袋)师: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渔歌子、浣溪沙、清平乐、水调歌头……3.了解作者师:你对作者辛弃疾有哪些了解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二)借助预习,读准确1.自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认读生词。亡赖 莲蓬 翁媪 卧剥借助注释,理解“亡赖”,是古诗文中的通假现象,同现代词“无赖”,在文中是顽皮、淘气的意思。3.根据自主学习反馈,重点指导易错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书写:檐(1)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写好“檐”?(2)总结口诀:点画避让,撇画舒展,多横平行,长短不一(3)师范写,生书空。(4)生练写——同桌互评——再次练写。4.读准词的节奏(1)再读词,说发现:这一遍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2)交流小结:词中有一处空白的地方,通过这种空格的形式,就把词划分为了两个层次,称为“上阕”和“下阕”,阕与阕之间,朗读时停顿要稍长一些(3)听范读,听停顿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4)小结: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的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就可以把词读得更美了。 (5)自读词,读出节奏(三)多种方法,读出画面1.迁移旧知,理解词意。师:这首词都写出了哪些美好的画面呢?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方法。学生交流:预设1:借助插图预设2:借助注释预设3:想象画面总结:可以运用理解诗的方法来理解词: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还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2. 借助注释,走进画面师:借助老师的提示,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相媚好:互相逗笑,取乐。翁媪:老翁、老妇。锄豆:豆田里锄草。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词意。3.品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借助插图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1:我仿佛看到一所屋檐低矮的茅屋和一条清清的小河,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草。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一所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带着想象读词师:这就是乡村独有的美景。看到这样美丽的乡村景象,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喜悦、惬意)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吧。4.感悟人物:师: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温馨、幸福的一家人,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他们温馨、幸福?(1)品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呢?预设:① 我仿佛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亲切地聊天逗着乐儿。从“相媚好”这个词中我感受到了老人的生活非常温馨、幸福。② “醉”不仅仅是喝酒后的“醉意”,这里指的是“陶醉”。从这个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老人生活的温馨、幸福和满足。小结:我们通过“相媚好”和“醉”体会到翁媪幸福、悠闲的乡村生活。看,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指导朗读。(2)品读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借助插图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夫妇的这三个儿子,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呢?你能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说一说吗?学生交流:预设:① 最喜欢小儿,“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无赖”“卧”,体会小儿的顽皮可爱。师:“卧”是怎样一种姿态呢?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联系生活,学生交流。小结:透过这个“卧”字,我们仿佛看到,这个在溪边剥莲蓬的小儿子,时而仰卧,时而侧卧,时而俯卧,还不时地晃动着两只小脚丫。你瞧他是多么无拘无束、天真可爱啊。指导朗读。师:带着对小儿的喜爱,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② 喜欢大儿和中儿,“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锄”和“织”体会大二和中儿的勤劳和孝顺。小结:从“锄”和“织”这两个词中,我们体会到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勤劳、孝顺的好孩子。指导朗读。师:相信同学们也会像他们一样,热爱劳动,孝顺父母,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四)体会情感,练习背诵。1.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师:通过这些关键词句,我们看到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干着自己喜欢干的活,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满,你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吗?作者辛弃疾也非常喜欢,不仅喜欢而且非常地热爱、向往这样的生活呢。让我们配着音乐,带着这种热爱、向往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2.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试着背一背吧。(五)推荐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师: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呢?让我们跟随辛弃疾去领略乡村的夏夜美景吧。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2.搜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积累下来。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景色优美 热爱 温馨幸福 向往 作业设计一、背诵《清平乐▪村居》,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低小, 青青草。 相媚好,白发谁家 媪? 大儿锄豆 ,中儿 。最喜小儿 , 莲蓬。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大二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给出学生意境,让学生去领会诗歌的意境,在这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意境并说出意境。于是,在讲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反复读,读后说感受,在小组内交流古诗词的意境,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自己的读后感受,小组长汇总,各个小组在汇报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学生对古诗词意境体会更深刻,再加上后面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诗歌意境,理解得更透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生字指导,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1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诗文,解决字词,借助注释,感知内容,学习诗文,探究诗意,品词赏句,想象悟情,再读古诗,交流探究,总结交流,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设计,共9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