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2课时同步训练题
展开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课时2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基/础/达/标(限时10分钟)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某城市中一湖泊(阴影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下列各图示意湖泊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剖面,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是
A. 甲、乙 B. 甲、丙 C. 丙、丁 D. 乙、丁
2. 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湖陆风使城市湿度增加
B. 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变大
C. 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D. 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洞穴,形成了“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据此完成3~4题。
3. 上图犬鼠洞穴的“穿堂风”( )
A. 甲为气流出口
B. 甲洞口地面气流流速较快
C. 乙处气温较低
D. 甲洞口气压比乙洞口较高
4. 与“穿堂风”成因吻合的地理原理是( )
A. 热力环流 B. 峡管效应
C. 焚风效应 D. 温室效应
素/养/提/升(限时10分钟)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西南角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多米,直径达10多米)、玻璃集热棚(夜晚可将储存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集热棚内加热)。玻璃集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上铺鹅卵石。下图示意除霾装置。据此完成5~7题。
5. 除霾塔的工作原理是( )
A. 水汽输送 B. 海陆风
C. 热岛效应 D. 雨岛效应
6. 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是( )
A. 多云微风的白天 B. 阴雨大风的夜晚
C. 晴朗无云的白天 D. 晴朗微风的夜晚
7. 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强导流塔稳定性
B. 加大集热棚粗糙度
C. 加快集热棚内升温
D. 吸附大气中的霾尘
8.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示意图”。
材料二: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某地理兴趣小组记录了某天的海陆气温变化(如图甲),图乙为“某海岸近地等压面示意图”。
(1)据图乙中等压面分布所知,a、b、c、d四地的气压从高到低依次为:P_____ >P_____ >P_____ >P_____,近地面吹_________(填“海风”或“陆风”)。
(2)兴趣小组的小芳想体验面朝大海长发飘向后脑的感觉,应选择的该天时段为________时,该天陆风最强大约在________时,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
1.C 【解析】湖泊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主要是因湖泊与周围陆地温度不同,从而导致湖面与陆地上空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不同,甲、乙两图错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夜晚湖面温度高于周围陆面,湖区气流上升,周边陆地气流下沉,白天相反。
2.A 【解析】城市地面硬化会加剧陆地与湖泊的热力性质差异,使湖陆风加强;围湖造陆减小了湖泊面积,会减弱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使湖陆风减弱;湖陆风使陆地与湖泊上空的空气运动,进而影响区域内气温、气压及湿度,对局地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表现为增加陆地空气湿度,调节陆地气温,使气温日较差减小。
3.D 【解析】据题可知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 这样当空气流经两个洞口时,洞口表面处空气的流速会不同,所以洞口处的气体压强会不同,洞内的空气就会从气压大的一端流向气压小的一端,给犬鼠带来了阵阵凉风。有风经过时,相同时间内,经过平的出口时速度小,压强大;经过凸的出口时,压强小,洞中出现压强差,使空气顺利进入洞穴。甲处为平口,气流速度小,压强大,所以为气流进口,乙处为凸口,气流速度快,压强小,所以为气流出口。乙处气温较高,有来自洞内的上升气流影响。
4.A 【解析】来自洞穴内的上升气流,使洞内气压降低,从图中甲处气流下沉补充。与“穿堂风”成因吻合的地理原理是热力环流,A正确。峡管效应是地形影响,不是热力差异形成,B错误。焚风效应是地形影响形成,C错误。温室效应指的是大气的保温作用,D错误。
素养提升
5.C 【解析】由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所以其工作原理主要是热岛效应。该除霾装置是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让空气在指定地点进行过滤,其中没有水汽输送及凝结现象。海陆风是会转换方向的热力环流,而此装置只有单一方向,与热岛效应相似。
6.D 【解析】在白天,集热棚和周边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周边道路和建筑物热容量低,升温快,此时集热棚与周边的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热力环流不强,除霾效率不高。阴雨大风的夜晚,空气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晴朗的夜晚地面降温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更大,微风有利于大气运动,更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
7.C 【解析】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可以增强热岛效应,热力环流强度增加,促进周边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松散的鹅卵石不会增强导流塔稳定性。加大集热棚的粗糙度,不利于空气流动过滤。鹅卵石不会吸附大气中的霾尘。
8.(1)b a d c 海风
(2)8~16 3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中地理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2课时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2课时课后作业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1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1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关于孔明灯的叙述,正确的是, 孔明灯灯口收拢主要是为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1课时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1课时当堂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读图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