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养练习(教师版)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养练习13《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展开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养练习13《文言文阅读》(教师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分类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文结合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素养全练(十三) 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选段,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鄙
(2)神弗福也
参考答案为:(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赐福,保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参考答案为:(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忠”“属”“可以”等字词的翻译,“忠之属也”判断句的翻译,“可以一战”省略句的翻译。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D项,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都是“跟随”之意。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案为: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评论,首先要亮明观点,观点必须明确,说理要有深度,论据要有典型性。内容一定要围绕“爱国”或“责任感”来展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乐亦无穷也
B.若夫霪雨霏霏 日出而林霏开
C.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D.临溪而渔 而不知人之乐
答案为: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乐”都是形容词“快乐”;B项,第一个“霏霏”是“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后一个“霏”是“雾气”;C项,“名”分别是“命名,起名”和“说出”;D项,“而”分别是“无意义,可不译”和“表转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参考答案为: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山水、得、寓”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注意省略内容的补写。
3.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既把“醉”和“乐”统一起来,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也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据此理解作答。
(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第1~3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间,田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告诉
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项,“喻”:知晓,明白。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C.空乏其身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D项,“衡”:通“横”,不顺,堵塞。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此句说法过于绝对。这六个人的经历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典型例子。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宠辱偕忘
(2)微斯人
参考答案为:(1)荣耀 (2)如果没有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参考答案为:(1)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2)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3.本文“后天下之乐”中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为:示例(1)相同点:二者都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怀天下的先忧后乐,立意更加深远。(2)两个“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导学号94264080〛
二、课外文言文分类阅读
第一类 劝喻讽谏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勤 学
王守仁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②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③,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④,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①确:确实,踏实。②侪(chái)辈:同辈。③无能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④乐易:乐观和蔼,平易近人。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弗鄙贱之者乎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彼固将以欺人 汝心之固
C.苟有虚而为盈 彼竭我盈
D.有弗窃笑之者乎 必为有窃疾矣
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项,“鄙”的意思分别为“轻视,看不起”“身份低微”;B项,“固”的意思分别为“固然”“固执,顽固”;C项,“盈”的意思均为“满”;D项,“窃”的意思分别为“偷偷地”“偷窃”。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不以物喜
C.凡学之不勤
水陆草木之花
D.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A项,“而”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项,“以”分别为“介词,把,用”“介词,因为”;C项,“之”分别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其”均为“代词,他的”。
3.下列表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作者把聪慧敏捷、勤奋踏实、谦虚低调作为自己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
B.选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了作者对求学的态度。
C.反问句的多次使用,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本文的说理气势。
D.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一样,都寄予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
答案为: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第一段第二句“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可知作者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是“勤确谦抑”,即勤奋踏实、谦虚低调,并不是聪慧敏捷。因此应选A项。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果遂以彼为无能?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参考答案为:(1)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无能吗?(2)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或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把他父亲当宾客对待)。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注意两点,一是是否为特殊句式,二是对其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相应的增删替补。本句是反问句,内容上无需进行调换,但是要注意其中的重点字词:“人”联系上下文应指“别人,同辈的其他人”;“果”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果真”;“遂”意为“就”,“以”意为“认为”,“彼”意为“他”。确定了这些词的意思后,整句的翻译就不难得出了。(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本句为课内文言句子,考生有一定的熟悉感,联系课文上下语境,不难翻译出该句子。注意其中的重点字词:“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宾客”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相待;“稍稍”意为“渐渐”。另外,注意“之”在这里指仲永能做诗这件事。确认这些之后,进行翻译即可。
参考译文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作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
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会被他欺骗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无能吗?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
各位同学看到这些,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导学号94264081〛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
B.朕当去奢省费 去国还乡
C.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
D.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C项,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都为“从”之意。A项,前者为“禁止”之意,后者为“停止(追赶)”之意。B项,前者为“去除”之意,后者为“离开”之意。D项,前者为“剥削”之意,后者为“雕刻”之意。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
B.犹割肉以充腹 能以径寸之木
C.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
D.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B项,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前者是目的连词“来”,后者是介词“用”。A项,二者的意思都是“……的原因”。C项,二者都表转折。D项,二者都可翻译为“就”。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错误。要分析好“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这一句话。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参考答案为:(1)(我)让老百姓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2)所以君主的忧患,不从外界来,常常从自身生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馀”“为”“安”“自”“身”等字词的翻译。
参考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从外界来,常常从自身生出。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导学号94264082〛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3)知时有利不利也
(4)吾尝三战三走
参考答案为:(1)贫困 (2)谋划 (3)时机 (4)逃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
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
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D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A项,“要”/“和”。B项,“被”/“在”。C项,代词/动词,“去、往”。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参考答案为: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特别注意“无耻”“羞”“耻”这几个意动用法的翻译。
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为: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参考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怱认为屈辱而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导学号94264083〛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与子俨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参考答案为:(1)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2)终身,一辈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无猜”。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参考答案为: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
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理解分析错误,“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要团结有爱。
4.上文举鲍叔、管仲等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为: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上文举鲍叔、管仲等人的事例,是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5.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参考答案为: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并联系陶渊明的主要作品来分析。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参考译文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末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氾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导学号94264084〛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贾(g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谓侍臣曰
(2)宜戮力相辅
参考答案为:(1)对……说 (2)应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参考答案为:人们都知道他爱惜宝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彼”“其”“身”等字词的翻译。
3.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
参考答案为: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和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从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的角度,从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的角度作答。
参考译文皇上对侍臣说:“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他爱惜宝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望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啊。”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差不多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第二类 刻画人物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注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 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 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 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 拒:抵御
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C项,“适”的意思是“正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根据句意可知应选C项。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为:。B项有误,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可知,在人多广众的场合,关羽、张飞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并不是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参考答案为: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省”“示”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关羽后来跟随刘备投靠刘表。刘表死后,曹操挥兵平定了荆州,当时刘备想从樊城走,往南渡长江,另外派遣关羽领了数百艘船到江陵会合。曹操一直追,追到当阳县长坂那个地方,刘备连忙转向汉津港,正好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了,他们就一起去了夏口。孙权借兵给刘备抵抗曹操,曹操就退兵了。刘备占领了江南的几座城市,那个时候就封拜关羽的官阶,让他当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在长江以北。刘备西征平定益州,又拜关羽为管理荆州一片的都督。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护短,于是答复他说:“孟起兼有文武天赋,雄健刚烈超过一般人,是一代豪杰,可与翼德并驾齐驱争个高下,然而还是不如你美髯公无与伦比地超群出众。”关羽胡须漂亮,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导学号94264085〛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7题。
汉阴老父
范 晔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 )。桓帝延熹①中幸②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 ),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③而立天子邪?理④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⑤天下邪?役⑥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⑦,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⑧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 )!”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注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②幸:皇帝驾临。③乱:混乱。④理:治理。⑤父:像君父那样(关爱)。⑥役:役使。⑦茅茨采椽: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⑧逸:放任,放纵。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阴
(2)异
(3)斯
(4)奉
参考答案为:(1)南岸;水的南岸 (2)认为……奇异;对……感到惊奇 (3)这;这个 (4)侍奉;奉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
2.请将“耳”“乎”“也”三个语气助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括号内。
A.不知何许人( )
B.我野人( )
C.子何忍欲人观之( )
参考答案为:A.也 B.耳 C.乎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
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参考答案为: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断句四处)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断句的掌握情况。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参考答案为: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5.请从文中选择相应的动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皇帝(幸),百姓( )→老父(耕),张温( )→张温(言),老父( )→张温(惭),老父( )
参考答案为:观 异或问 曰或对 去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把握关键词语,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
6.文中汉阴老父的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参考答案为: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已知文史知识解读文本,把握主旨的能力。
7.积累链接: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我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大都秉持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请默写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这种人生态度的句子。
参考答案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理解性默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参考译文汉江南岸有一位老翁,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汉桓帝在延熹年间,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唯独一位老翁没有停下耕种的活。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老翁:“大伙都在观看圣驾南巡的盛况,你却自顾耕作不停下来,是何缘故?”老翁笑了笑,没有回答。张温从车上下来,在田间行走百步,亲自找老翁交谈。老翁说:“我是个草野之人,听不懂这样的话。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天子应该像君父那样(关爱)天下百姓呢,还是要天下百姓像奴仆一样来侍奉天子呢?当初贤明的圣王在位,所住的房子用茅草作顶,用树枝作椽,却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安宁。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你怎么还忍心让别人都去看他呢?”张温大为惭愧,问老翁的姓名,老翁没告诉他就离开了。〚导学号94264086〛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⑥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⑦,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⑧。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名。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剽悍:矫捷勇猛。⑤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⑧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为: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中“制”“信”“出”是一词多义。A项,“通”都是“通晓”的意思,所以选A项;B项,第一个“制”,制定,制成;第二个“制”,规模。C项,第一个“信”,诚信;第二个“信”,信任;D项,第一个“出”,超出,超过;第二个“出”,发出。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答案为: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根据学习积累,了解“之”的几种意思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意思,比较判断各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为:。A项和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分别带“俞大猷”和齐国,所以选A项。B项,结构助词,的。C项,助词,调节音节,不翻译。D项,代词,这,这个。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参考答案为:(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的关键词语是“请”“以”“兵”“由是”“特”“精”。
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为:“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①军队训练严格;②根据地形摆阵法;③武器装备精良。戚继光形象特点:知识渊博、文武全才、果断刚毅、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
参考译文戚继光,字元敬,在登州任卫指挥佥事。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
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作为将领,号令严格,赏罚有信,作战中,士卒没有人敢不出死力。他与俞大猷都是名将。(戚继光)在操守方面不如俞大猷,但比俞大猷果敢刚毅。俞大猷是老将,处事讲求稳重,戚继光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屡次击败重要的倭寇,名声更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经历了南北征战,都有突出的声誉。在南方的战功特别大,在北方则专心致力于防守。他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论军事的人都遵从运用。〚导学号94264087〛
(十三)阅读《强项令》,完成第1~4题。
①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②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大言数主之失
(3)使宣叩头谢主
(4)臧亡匿死
参考答案为:(1)特别征召 (2)责备,列举罪状 (3)认错,道歉 (4)通“藏”,隐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臧”通“藏”,“隐藏”;“特征”是古今异义词,“特别征召”。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以刀画地
B.宣悉以班诸吏
C.葬以大夫礼
D.以宣尝为二千石
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是“介词,因为”;A项,“以”是“介词,用”;B项,“以”是“介词,把”;C项,“以”是“介词,用,按照”;D项,“以”是“介词,因为”。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参考答案为:(1)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何、以、理、乎”几个词需重点解释,注意句式倒装;(2)句中的“唯、覆、妻子”几个词需重点解释。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文章①②两段分别表现了“强项令”怎样的性格品质?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为:第①段体现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品质;第②段表现了他的廉洁品质。第①段是详写,第②段是略写,或者第①段以正面描写为主或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第②段以侧面描写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并概括人物形象。(1)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第①段表现了“强项令”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质,第②段则表现了他志行廉洁的品质。(2)考查理解与分析写作手法。正面描写,就是对描写的对象进行的直接叙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题作答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或描写的详略来作答。
参考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杀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上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来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需要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宦官扶着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认错,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终究不肯就范。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于是下令:“放了董宣(“强项令”即为“董宣”)!”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人们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知道后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便赏赐艾绶,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导学号94264088〛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一人,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记数千言
(2)赵先生耻居其下
(3)诸生侍侧凛凛
(4)且遗一朴
参考答案为:(1)每天 (2)以……为耻 (3)陪从 (4)留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耻”,以……为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B.为讲说甚详恳 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C.以身先之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D.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马说》)
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选项中虚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最后得出正确选项。
3.翻译句子。
(1)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参考答案为:(1)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2)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3)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虽”,即使。“诚”,确实。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参考答案为:勤学,有上进心;以身作则;规矩严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导学号94264089〛
第三类 叙述事件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象 记
[明]林璐①
黔中人昔为余言,守土者②以期贡象,必入山告语之曰:“朝廷诏汝备③禁卫,将授官于汝。”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即驯而行,无能捕捉也。
思陵④时,将贡象,先期语之,一象许诺;会明亡,不果进。皇朝定鼎,征贡象,象数头诺而来前。一象呼之不至,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⑤,盖山中偶也;候已竟去。守土者廉⑥知其期又当来,乃先期语之曰:“今天子神圣,薄海⑦内外知天命有归,带甲者率先以军降,守土者次第以城降。汝异类,敢抗天子不赴耶?”至期来,竟复去。守土者异之,设大炮于衢,语之曰:“汝爱妻,数数⑧来,汝再逸去,当死炮下!”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
呜呼,异矣!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而今见之于一象!
(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有删节)
注①林璐:字玉逵,号鹿庵,明末儒生,明亡后终身不仕。②守土者:地方官员。③备:充任。④思陵:即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⑤牝(pìn):雌性的。⑥廉:查访。⑦薄海: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⑧数数(sù):数,通“速”,快。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必入山告语之曰
(2)会明亡
(3)候已竟去
(4)守土者异之
参考答案为:(1)告诉 (2)适逢 (3)离开 (4)认为……奇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会”,适逢,恰好,正赶上。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点的迁移,如“会”的释义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相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
参考答案为: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妻子的,爱妻子并且爱自己,谁能用他所爱的,交换他所至爱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夫”发语词,可不译;“以”,用;“易”,交换。
3.文中的象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答案为:示例能听从人的要求;能主动寻妻;在大炮前不惧身死;忠于旧朝,不改其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段中的语言描写分析人物特点。如:由“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可以看出它能听从别人的要求。由“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可以看出它在大炮前不惧身死。〚导学号94264090〛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羡/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进行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B项,正确的句读是:孟氏之一子/之秦。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抚
(2)反
(3)愠
参考答案为:(1)安抚,抚慰 (2)通“返”,返回 (3)生气,发怒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推断。比如本题中的“反”通“返”,“返回”;“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参考答案为:(1)孟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2)今天所废弃的方法,以后也许会用到。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之、以、法、干”和(2)句中的“所弃、或”需重点翻译。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为:(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事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进行分析作答。文章中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而孟氏之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而变,灵活变通,所以失败。因此说,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象,如果自恃本领而没有找准对象,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好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劝说齐侯,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劝说楚王,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劝说秦王。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他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错误的事情,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废弃了;今天所废弃的方法,以后或许会用到。用与不用,并没有一定的对或错。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导学号94264091〛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困于心,衡于虑
(3)王数封我矣
(4)而子辞
参考答案为:(1)起,指被任用 (2)通“横”,梗塞、不顺 (3)多次 (4)推辞,谢绝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2.翻译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参考答案为:(1)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3.问答题:乙文写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参考答案为: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使兵家纷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参考译文【乙】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导学号94264092〛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①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④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⑤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⑥,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禄秩:俸禄秩爵。②规:贪求。③公仪休:公仪,复姓。休,名。战国时鲁相。④秦惠王:即秦惠公。⑤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做借鉴的例子。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臣之妾私臣
(2)地方千里
(3)性嗜鱼
(4)秦师随而伐之
参考答案为:(1)偏爱,动词 (2)方圆 (3)特别喜爱 (4)讨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参考答案为:(1)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2)做君主的人如果贪婪,那么就会失去他的天下;做臣子的人贪婪,那么会丢掉他的性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3.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
参考答案为:【甲】文运用设喻的方式对齐王进行规劝,以自己的妻妾客人对自己有所求而偏爱自己说谎话为由,劝诫齐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乙】文唐太宗以公仪休不贪人鱼而保住自己的禄位、蜀人贪金而招致国亡的例子告诫君臣不要贪,贪则毁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4.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从两文中分别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为:【甲】为人要善于听从别人意见,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乙】做人不要贪婪,贪婪会让利令智昏,失去应有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十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乙】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公输》)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御)
B.不求闻达于诸侯(听说达到)
C.后值倾覆(失败)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力)
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杀臣,不能绝也
D.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
3.翻译下列句子。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参考答案为:(1)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2)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4.【甲】文中诸葛亮自述刘备来访可用成语 形容。【甲】【乙】两文中刘备与墨子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为:三顾茅庐 刘备能折节下交,遗诏托孤时,重用孔明,放心孔明,结孔明之心,使其死心为蜀汉效力。墨子有丰富的劝说艺术,使公输与楚王理屈词穷;然后又展现出防御的实力,逼迫对方放弃进攻的念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参考译文【乙】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导学号94264093〛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2)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3)战胜而不予人功
参考答案为:(1)都,全部 (2)通晓,知晓 (3)给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注意识记“悉”“晓”“予”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参考答案为:(1)先帝称赞向宠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2)项羽有一位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获的原因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是以”,因此;“举”,推举;“所以”,……的原因。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C项,根据这两段的内容可知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宫中”之事,向宠管理“营中”之事。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为:相同之处:他们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不同之处: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其含义。从甲文中“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及乙文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等句子,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根据甲文中“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及“性行淑均”可以看出诸葛亮还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乙】高祖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等人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部属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中俊杰,我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谋臣范增却不能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获的原因。”
(二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选自林嗣环《口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2)如有所语
(3)两股战战
参考答案为:(1)靠近 (2)说话 (3)大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比”,靠近。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选项中词语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最后得出正确选项。C项,意思都是“是”。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表修饰/一会。B项,极,非常/消失。D项,大约/可以。
3.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参考答案为:(1)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2)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容”,神情。“寂”,平静。“若”,好像。
4.【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 说明顺序;【乙】文第一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 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参考答案为:(1)空间 (2)侧面(间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采用空间顺序,乙文运用侧面描写。
5.【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答案为: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导学号94264094〛
四、文言文结合阅读
(二十二)文言文阅读
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范仲淹是 (朝代)文学家。
参考答案为:宋代或北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
2.与“把酒临风”中的“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
B.东临碣石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临溪而渔
答案为: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衔”“吞”二字有何妙处?
答案为:示例“衔”“吞”两字运用拟人手法,使洞庭湖充满生命力,生动描绘出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4.本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境界?
参考答案为:围绕“忧患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胸襟博大、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远大政治抱负、奋发有为”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即可。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
上联:
下联:
答案为:示例(1)(上联)洞庭湖水天一色 (下联)岳阳楼风月无边 (2)(上联)登岳阳楼迁客骚人或悲或喜 (下联)怀天下事仁人志士亦乐亦忧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龙 卷 风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所经县城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选自《梦溪笔谈》)
1.下面“略”的义项摘录于《古代汉语词典》,其中符合“居民略尽”的一项是( )
A.疆界 B.巡行,巡视
C.谋略,智谋 D.大致
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2.请用“/”为文中画线语句断句。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参考答案为: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的能力。
3.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能够表现龙卷风特点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案为:示例“尽拔”,生动地表现了龙卷风的威力巨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导学号94264095〛
(二十三)文言文阅读
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小石潭记(节选)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
B.“伐竹取道”意为砍倒竹子并做成了竹筏。
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
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
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B项,“伐竹取道”意为砍倒竹子并开辟出一条小路,而并非“做成了竹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参考答案为:(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似”和“与……相乐”,此外还要注意补出主语(鱼),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3.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 ,潭中游鱼的特点是 。
参考答案为:(1)清澈 (2)灵动
解析:此题考查作者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笔法,第②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体现鱼的灵动活泼,间接突显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①直:同“值”,当值,值勤。②蝟:今作“猬”,刺猬。③已:语气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而极爱才
(2)嘱易新帽过年
参考答案为:(1)很,非常 (2)换,更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答案为: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
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 ”;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 。
参考答案为:一笑不复言 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
(二十四)文言文阅读
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此中人语云
②卒中往往语
D.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答案为: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异”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异”;B项,“属”的意思分别为“类”和“通‘嘱’”;C项,“语”的意思分别是“告诉”和“谈论”;D项,“向”的意思分别是“从前的,旧的”和“假如”。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参考答案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重点翻译“阡陌、交通、闻”。
3.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参考答案为: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评价。作答时要从时代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战乱不断的东晋末年能提出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有其积极意义。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空想。据此理解作答。
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②。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
注①茵褥:被褥。②脑:书脑,即书的装订处。③揉熟:揉坏。④浮图、老氏:指佛教徒、道教徒。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忘路之远近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①既出,得其船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C.①乃不知有汉 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①藉以茵褥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之”分别是“助词,的”和“语气助词,无实义”;B项,“既”的意思分别为“已经”和“既然”;C项,“乃”分别是“竟然”和“于是,就”;D项,“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
参考答案为: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书的装订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句中的“惟、及、虑、脑”是关键词。
3.选文是司马光训诫儿子的一段话,能体现出司马光对书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参考答案为:一是担心书籍受到污损,体现出司马光对书的爱惜;二是司马光的语言和动作体现出他对书的敬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来概括司马光对书的态度。“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对书的爱惜;“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老氏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对书的爱惜和敬重。
参考译文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书的装订处。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拇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拇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现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们)尚且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你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二十五)文言文阅读
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微斯人
参考答案为:(1)探求 (2)如果没有
解析:考查文言词语含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参考答案为: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深入水中的玉璧,渔人的歌声互相和着,这样的快乐哪里有穷尽呢!
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
B.而或长烟一空 一鼓作气
C.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
D.或异二者之为 或以为死,或以为王
答案为:C
解析:A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选项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用法相同。B项,副词,全部/副词,初次,第一次。选项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用法相同。C项,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副词,或许/代词,有的人。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综上,本题答案为:为C项。
4.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美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是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请用原文回答)。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参考答案为: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找出关键句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自身实际作答即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现了范仲淹处事的深远与胸襟的豁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表现了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的政治抱负。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自己、家人和生活负责。围绕“责任、学习、道德”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为:。
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清白堂①记(节选)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④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⑥其名哉!
宝元二年记。
注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②芟(shān):除草。③扃(jiōng):关锁。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⑤饵:吃。⑥忝(tiǎn):玷污。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绠不可竭
(2)三日而后汲视
(3)悦人襟灵
参考答案为:(1)完,尽 (2)打水,取水 (3)使(人的心情)愉悦
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参考答案为: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参考]规:①谋划,规划;②典范,榜样;③规劝,谏诤。(《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参考答案为: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为:“嘉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做必要的铺垫。
5.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
(1)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参考]庶几:①或许,可能;②但愿,希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参考答案为: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第一句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第二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导学号9426409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养练习15《写作》(教师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养练习11《议论文阅读》(教师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养练习9《记叙文阅读》(教师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