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核心素养专项练(五) 教案
展开核心素养专项练(五)
读“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完成1~3题。
1.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出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①②③的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源
3.⑥地区发展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表现为( )
A.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B.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C.光、热、水源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D.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 1.B 2.A 3.D
解析 第1题,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了我国北方地区东西向变化的特征,从“湿寒”到“干旱”,主要是水分的变化,体现出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正确。第2题,①②③的地域分异是从“湿热”到“湿寒”,体现的是南北向“湿热”到“湿寒”的热量变化,均为“湿”,水分差异不大,因此①②③的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第3题,⑥地区有高寒的特征,说明位于青藏高寒区,故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但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2020·北京牛栏山一中期中)下图为“我国42°N某山地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其间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如下右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岳桦林带林木稀疏,枝干呈匍匐状生长。其特点是适应该地( )
A.土壤深厚,水源足
B.坡度陡峭,多滑坡
C.气候寒冷,多大风
D.纬度较高,光照少
5.岳桦林处于当地高山森林和苔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也是林线树种。研究发现在这一过渡带内,近年来海拔越高处岳桦林的幼苗、幼树越多,这表明该山地( )
A.林带在上升
B.苔原带在下移
C.林草过渡带变窄
D.岳桦林种群萎缩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据图可知,该山地位于42°N,在1 800 m的山上,冬季气温低,山地土层薄,土壤贫瘠,岳桦林带位于山地的北坡,属于阴坡、冬季风的迎风坡,由于冬季寒冷、热量条件差,冬季风强劲,对林木的影响大,匍匐状生长的树木主要是为了不被风折断或拔起,故C正确。第5题,据材料可知,海拔越高处岳桦林的幼苗、幼树越多,说明适宜林木生长的范围在扩大,林带在上升,故A对。
(2021·北京昌平区调研)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自然要素之间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地区位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青藏地区
7.图示( )
A.只反映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三大圈层
B.说明气候只影响植被、水文,不会影响地貌
C.反映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D.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答案 6.C 7.C
解析 第6题,由图可知,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石灰岩广布,自然植被生长茂盛。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西藏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华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C。第7题,读图可知,图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涉及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包括了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A、D错。气候会影响地貌,B错。图示反映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C对。
下图为“某区域山脉分布及区域内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乙中的山地位于图甲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乙中山地自然带S的位置和成因分别是( )
A.南坡 降水多 B.北坡 湿度大
C.南坡 气温低 D.北坡 热量丰富
答案 8.A 9.B
解析 第8题,图乙中山麓海拔约1 000米,图中②③两地海拔最高在3 000~4 000米之间;④地山脉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图乙中山麓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只有①地海拔和山麓自然带符合,A正确。第9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新疆北部地区,S自然带所在山坡雪线低,故降水多,新疆北部地区高山北侧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蒸发弱,相对湿度较大,形成山地森林植被,B正确。
(2020·福建省永春一中期中)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面两幅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图中城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11.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
A.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0.A 11.C
解析 第10题,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A正确;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热量,B错误;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晚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C错误;城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美化环境,D错误。第11题,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是因为两地的纬度不同,热量条件不同,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正确。
(2020·江苏省如皋中学学业检测)下图为“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13.关于b、c、e、f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提高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渍化
答案 12.B 13.D
解析 第12题,图中显示,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中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的分别是d、e、f,选项B符合题意。第13题,f表示人类与生物、土壤之间的关系,江淮平原属湿润地区,而盐渍化只会出现在降水较少、蒸发较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举例不正确。
(2020·四川省遂宁市二中期中)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4~15题。
14.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1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4.B 15.C
解析 第14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使得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增大;到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故选B。第15题,森林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加。据此分析③④正确,故选C。
(2021·宁波市北仑中学期中)德钦县位于云南西北部。当地牧民在不同海拔的牧场之间进行转场以适应季节、温度和牧草的变化。在开始春季转场时,到达高山牧场和开始冬季转场的那一天均需要举行祭祀仪式。下图为“2006~2011年德钦县红坡村转场仪式日期变化图”。完成16~17题。
16.春季转场祭祀仪式举行地位于( )
A.山顶牧场 B.高山牧场
C.河谷牧场 D.过渡牧场
17.下列关于转场时间变化和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A.冬季转场提前 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高山放牧推迟 降水增加牧草返青推迟
C.春季转场提前 气候变暖牧草返青提前
D.冬季转场推迟 气候变暖牧草枯黄推迟
答案 16.C 17.C
解析 第16题,由材料可知,春季转场祭祀仪式举行时间是开始转场的那一天,也就是在冬季牧场地举行。而冬季牧场位于河谷,因为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有利于牲畜越冬和牧草生长,故选C。第17题,根据坐标图显示,祭祀仪式都是提前的(注意右侧9 月份纵坐标正方向),排除 B、D选项; 如果气候变暖融雪量增加会使牧草更丰富,冬季转场推迟,排除A选项;气候变暖使春季气温较高,牧草返青提前,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