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掌握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2.应用图表,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3.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一、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间的物质交换
(1)水分交换:蒸发和降水是海—气间水分交换的重要方式。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会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进而影响海水的密度。
(2)气体交换:海水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所以海洋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3)固体物质的交换:陆源物质、火山物质等通过大气进入海洋,这些物质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海洋中的固体物质也会进入大气。
2.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1)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2)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动能。
判断
1.蒸发使海洋每年失去巨额热量。( √ )
2.海洋表面反射率高,所以吸收了大部分太阳辐射。( × )
3.暖流流经地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 )
4.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活动属于海—气相互作用。( √ )
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对水量平衡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参与的水循环,有助于全球的水量平衡。全球的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结果,而水循环必须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
2.对热量平衡的影响
一般来讲,低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高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实际上全球热量是平衡的,这种平衡的实现正是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
判断
1.在热带的赤道辐合带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 )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 )
3.温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 )
4.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 )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2)成因:信风明显减弱,从太平洋东侧输送到西侧的暖水明显减少,北上补充的秘鲁寒流同时减少,导致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正常年份偏高。
(3)影响
①影响全球大气环流,使世界各地出现气候异常。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异常增多,甚至引发洪涝灾害;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甚至出现严重干旱。
②对全球的生产和经济产生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信风明显减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赤道东太平洋下层冷海水不再上涌,导致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减少,捕鱼量下降,并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
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
(2)成因:偏东信风持续加强,赤道太平洋东侧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深层的冷水不断上翻进行补充,导致该地区表层海水温度逐渐降低。
(3)影响: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洪涝灾害严重;赤道东、中太平洋地区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
判断
1.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灾。( √ )
2.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升温的现象叫拉尼娜现象。( × )
3.拉尼娜现象出现的时候,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发生洪灾的概率增大。( √ )
探究点一 全球的水量平衡
下表是地球上不同流域的水量平衡要素值。
区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1 000 km3)
多年平均降水量(×1 000 km3)
多年平均径流量(×1 000 km3)
海洋
505
458
-47
陆地
内流区
9
9
外流区
63
110
47
全球
577
577
1.[综合思维]就海洋区域来说,计算相关数据后,判断蒸发量、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关系。
答案 海洋上蒸发量为505,降水量为458,径流量为-47,505=458-(-47),即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
2.[区域认知]陆地领域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在蒸发量、降水量和径流量方面分别存在什么关系?
答案 内流区径流量为0,蒸发量为9, 降水量为9,蒸发量=降水量。
外流区蒸发量为63,降水量为110,径流量为47, 63=110-47,即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
3.[综合思维]就全球范围来看,蒸发量与降水量是什么关系?
答案 蒸发量为577,降水量为577,二者相等,蒸发量=降水量。
4.[综合思维]海洋区域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为R1,陆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为R2,R1与R2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答案 R1=47,R2=47 ,可见R1=R2。说明海洋“损失”的水量与陆地上“增加”的水量是相等的,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在全球范围内水的总量是平衡的。
1.地球上多年水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减现象,长期以来保持着水量在全球的总量平衡
(1)对于海洋,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陆地上流入海洋的多年平均径流量
(2)对于陆地,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流出陆地的多年平均径流量
(3)对于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所以,对于海洋来说,蒸发量>降水量,而陆地上蒸发量<降水量,而全球则是水量平衡的。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2.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通过蒸发作用,海洋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其表层水温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就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如下图:
1.读下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按全球多年水量平衡规律推算,M、N分别为( )
A.7 16 B.16 7
C.7 23 D.23 7
答案 C
解析 通过水循环,全球水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即某个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水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的蓄水变化量。但从较长的时期来看,蓄水变化量趋向零。从上图来看,M两侧的水量差应相等,即M、N的水量分别为7和23。
读“三种水循环简单模式图”,回答2~4题。
2.2019年9月7日,台风“玲玲”在辽宁省登陆。台风“玲玲”应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
A.① B.②
C.③ D.④
3.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
A.Ⅰ B.Ⅱ
C.Ⅲ D.Ⅰ和Ⅱ
4.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环节及方法主要表现在( )
A.③——人工降雨,促成大气中水汽输送
B.④——改造沙漠,增加蒸发量,加速水循环
C.①——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④——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水径流循环
答案 2.B 3.C 4.C
解析 第2题,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和下渗。其中台风把水汽从海洋带到陆地,应属水汽输送。第3题,在三种水循环中,海陆间循环发生的领域广、范围大,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第4题,人工降雨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中降水环节的影响,对大气中水汽输送并无直接的影响;改造沙漠,影响水循环中的蒸发和下渗,而不是地下径流;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在局部区域地下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不会加速地下水径流循环。
探究点二 海—气相互作用与热量平衡
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曲线。
1.[综合思维]图中的热量收入指的是什么?支出指的是什么?
答案 收入主要是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蒸发消耗的热量。
2.[综合思维]图中P点意味着什么?甲、乙两区域的海区热量收支有什么区别?
答案 P点热量收入与支出相等,意味着同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是平衡的。
甲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是热量盈余;乙海区热量收入小于支出,是热量亏损。
3.[综合思维]长期以来,甲海区为什么没有明显升温、乙海区为什么没有明显降温?
答案 甲海区虽然热量有盈余,但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不断向较高纬度输送热量,所以长期以来并没有持续升温;乙海区虽然热量亏损,但不断接受甲海区输送来的热量,所以也没有持续降温。
4.[区域认知]比较图中甲、乙大小差异,说明海洋为什么是大气的热源?
答案 图中显示,乙大于甲,意味着北半球的海洋热量亏损大于盈余,说明海水蒸发吸收了海洋的热量,把热能伴随着蒸发的水汽带给了大气,所以海洋这个下垫面是大气的热源。
1.全球的热量平衡
海—气之间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不断进行着不同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输送,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如下图所示:
2.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5~6题。
5.构成海—气间热量传输主要途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 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海—气间热量传输的主要途径是海水蒸发和水汽凝结。第6题,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和潜热增温后,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释放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读“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 )
A.0°~20°N B.0°~20°S
C.40°S~50°S D.40°N~60°N
8.该纬度带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原因是( )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
C.寒流的作用明显
D.暖流的作用明显
答案 7.D 8.D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0°N~60°N处大西洋热量收入和支出的差值最大。第8题,大西洋40°N~60°N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远小于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该地区水温较高,蒸发较强。
探究点三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
1.[综合思维]图中M处为“5 ℃”,其正确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M处海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5 ℃。
2.[综合思维]下面甲、乙两图中,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海水运动图是____图。厄尔尼诺对南美洲西岸降水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 甲 降水增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3.[地理实践力]请在上图甲、乙旁边正确标注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名称,并画出高空与低空的气流运动方向的箭头,完成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图。
答案 画图略(甲:厄尔尼诺现象,气流运动方向为逆时针;乙:拉尼娜现象,气流运动方向为顺时针)。
4.[区域认知]图中有一世界著名渔场,说明其名称、形成原因及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受到的影响。
答案 秘鲁渔场。形成原因:秘鲁沿岸上升流将海水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类带来丰富饵料,形成著名渔场。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表层海水增温,上升流减弱,鱼类缺乏饵料,导致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弱,甚至转为西风
强
南赤道暖流
弱
强
赤道逆流
强
弱
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强
太平洋水温
东岸
升高
降低
西岸
降低
升高
太平洋两岸气候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关联性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拉尼娜发生年份
洋流
秘鲁寒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
生物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大气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
天气和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月度报告指出,太平洋温度在前几周里愈发低于正常值,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据此回答9~10题。
9.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月度报告说明( )
A.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B.厄尔尼诺现象即将形成
C.拉尼娜现象即将形成
D.台风可能多发
10.受“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的影响( )
A.秘鲁西海岸出现暴雨的几率增加
B.秘鲁渔场减产几率增加
C.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将增加
D.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将减少
答案 9.C 10.C
解析 第9题,太平洋温度低于正常值,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意味着拉尼娜现象即将形成。第10题,受其影响,澳大利亚东海岸位于迎风坡,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将增加。
厄尔尼诺现象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结合材料完成11~13题。
11.厄尔尼诺年会使秘鲁渔业受损,下图表示“厄尔尼诺年秘鲁渔场的关联图”,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鱼类和海鸟大量死亡 ②上升流减弱 ③浮游生物减少 ④营养盐类减少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12.下列地理现象,可能与厄尔尼诺有关的是( )
①澳大利亚东岸干旱 ②秘鲁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③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 ④2008年我国南方雪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
B.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赤道逆流加强
C.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洲赤道西部海域海水温度降低,营养物质减少,鱼类死亡
D.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造成南美洲的许多国家发生洪水灾害
答案 11.B 12.A 13.C
解析 第11题,厄尔尼诺年,秘鲁沿岸由于东南信风减弱,使得上升流减弱,营养盐类上涌减少,使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和海鸟大量死亡。第12题,在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岸由于气流上升减弱,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干旱;而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2008年我国南方雪灾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第13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洲赤道西部海域海水温度升高,营养物质减少,鱼类死亡,渔场受到影响,渔业减产。
下图为“大西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单位:×0.484 W/m2)”。读图回答1~3题。
1.该等值线分布图反映的是________两者之间的热量补给关系( )
A.太阳和陆地 B.海洋和大气
C.太阳和大气 D.太阳和海洋
2.图中A处的值可能是( )
A.230 B.180 C.110 D.90
3.图中A海区表层海水热量的直接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陆地 D.大气
答案 1.B 2.A 3.B
解析 第1题,据题意可知,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海—气间热量补给关系。第2题,A处于200×0.484 W/m2闭合等值线区域内部,而200×0.484 W/m2等值线两侧为平行的150×0.484 W/m2等值线,因此可判断A处的数值范围为200<A<250,故选A。第3题,A海区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有暖流流经,气温高于同纬度海区。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①②③分别代表海洋输送热量、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据此完成4~5题。
4.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
A.海陆热力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5.曲线③在30°N~60°N之间数值较大的原因是( )
A.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B.受中纬西风带的影响
C.受台风的影响
D.受信风带的影响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大气环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大洋环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风向和洋流均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第5题,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盛行由低纬吹向高纬的西南风,西南风源源不断地将热量输往高纬,导致这里大气环流向北输送的热量最多,故选B。
(2020·天津和平区期中)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厄尔尼诺年份和正常年份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6~7题。
6.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7.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秘鲁渔场喜获丰收
答案 6.C 7.C
解析 第6题,正常年份大量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错误。第7题,读图可知,在厄尔尼诺年,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错误;南美洲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很可能出现“绿洲”,C正确;东太平洋冷海水上涌消失,鱼类饵料减少,鱼群减少,秘鲁渔场歉收,D错误。
2016年9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召开拉尼娜趋势分析预测会。下图为“正常年份与拉尼娜年热带太平洋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有关该环流,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海陆间循环
B.属于大气热力环流
C.形成原因是降水分布不均
D.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9.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南美西海岸干旱加剧
C.南美西海岸降水增多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答案 8.B 9.B
解析 第8题,该环流位于太平洋上的东、西部之间,是东、西部水温的冷热变化引起的,B项正确。第9题,拉尼娜年使赤道太平洋东部更冷,西部更暖,大气环流加强,A项错误;拉尼娜年赤道东太平洋更冷,气流下沉更强,干旱加剧,B项正确、C项错误;拉尼娜年使东南信风加强,秘鲁沿岸上升流加强,D项错误。
读“某区域图”,完成10~12题。
10.海域①~④中,蒸发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海域①和④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差别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受________影响(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洋流性质
12.海域①~④中获得的净辐射值最低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0.D 11.D 12.B
解析 第10题,海水蒸发量的大小与温度高低呈正相关,四个海域中,海域④水温最高,蒸发量最大。第11题,海水温度越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越多;①④两海域纬度位置相当,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当,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海域④受暖流影响,水温比受寒流影响的海域①高。第12题,海域②纬度位置最高,热量收入最低,盈余量最低,净辐射值最低。
(2021·北京西城区期末)2020年10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季节性气候更新》中指出,今年的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预计强度可能为中等到强,并将持续至2021年夏季。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会引起气候异常。下图是“太平洋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太平洋海域( )
A.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均呈顺时针方向
B.①洋流受东北信风影响,自东向西流
C.②洋流比流经海域的水温低,为寒流
D.③与④洋流的成因相同、性质也相同
14.发生拉尼娜现象时,赤道太平洋海域大气环流形式正确的是( )
15.拉尼娜现象可能会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 )
A.西岸森林火灾频发
B.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
C.东岸地区降水增多
D.表层海水运动速度减慢
答案 13.B 14.C 15.B
解析 第13题,读图可知,太平洋海域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A错误;①洋流为北赤道暖流,受东北信风影响,自东向西流,B正确;②洋流为日本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C错误;③与④洋流都是受西风带吹拂而形成,但③为暖流,④为寒流,性质不同,D错误。第14题,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比正常年份异常变冷的现象,由于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高,因此赤道太平洋海域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故选C。第1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表层海水运动速度加快,B正确,D错误;增强了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海域的大气环流,使太平洋西岸的上升气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不易发生森林火灾,A错误;太平洋东岸下沉气流增强,变得更加干旱,C错误。
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
(1)图示a曲线表示____________(填“热量收入”或“热量支出”),b曲线表示____________(填“热量收入”或“热量支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________海区。(6分)
(2)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纬度海区;B表示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纬度海区。(4分)
(3)全球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海水热量收支总体上是________。(2分)
(4)全球低中高纬度海水热量的收支平衡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2分)
(5)海水表层温度除受纬度因素影响外,还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3分)
答案 (1)热量收入 热量支出 在低纬海区a曲线高于b曲线,中高纬海区则相反 海水热量收支平衡 副热带
(2)热量盈余 低 热量亏损 中高
(3)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平衡的
(4)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
(5)沿岸地形 气候 洋流
解析 (1)从图中看,a曲线在低纬度海区高于b曲线,a应为热量收入,b为热量支出,a、b的交点C应表示海水热量收支平衡,且位于副热带海区。(2)A处收入的热量大于支出的热量,应为热量盈余;B处收入的热量小于支出的热量,应为热量亏损。从纬度范围看,A主要位于低纬度海区,B主要位于中高纬度海区。(3)全球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海水热量收支总体平衡。(4)这种平衡是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来实现的。(5)从影响表层海水温度的因素看,除纬度因素外,还受到沿岸地形、气候、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1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科学家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海域海水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图甲气压中心的气压变化密切相关。据图填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完成厄尔尼诺成因及其对秘鲁沿海地区的影响。
1月份,图甲低压中心气压值变大,高压中心气压值变小→东南信风风力变弱→秘鲁寒流势力变弱,赤道逆流变________→秘鲁近海海域出现向南流动的________(填“冷”或“暖”)洋流,即厄尔尼诺→秘鲁沿海地区降水________,可能出现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4分)
(2)正常年份,A地降水丰沛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在厄尔尼诺年时,A地所在国家会久旱无雨,粮食减产,并因干旱而引发森林火灾,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1)强 暖 增多 洪涝
(2)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大陆沿岸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起增温加湿作用。
(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环流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继而引发森林火灾。
解析 由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改变南太平洋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分布状况,从而形成南太平洋两岸的多雨地带和干旱地带的异常,如秘鲁沿海地区出现洪水泛滥,而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干旱。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二节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洋流的分类,世界洋流的分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