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1.3 人口容量
一、单选题。(30x2=60分)
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四个年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①以后,②之前 B。②以后,③之前 C。③以后,②之前 D。④以后,①之前
【答案】1.D;2.A
【解析】1.读图,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逐渐增大,四个年份先后顺序排为④①②③。其中④年份,0—14岁人口比重最大,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最小,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最快。故选D。2.根据题干“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则可视为老龄化,那么图中①④年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小于10%,且①年份较后。②③年份60岁及以上人比重大于10%,且③年份较后,那么进入老龄化的时间在①以后,②之前。故选A。
3.下列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B。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大于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由于难以确定,所以对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没有什么意义
D。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少,不会超过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A
【解析】根据概念,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小于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虽然人口仅占世界的1/5,但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却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远远超过了本国的范围。
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54亿,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0.5%,而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比城镇高出约5个百分点。图1为2019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统计。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位于( )
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部沿海 D。珠江流域
5.近年来,我国农村和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 )
A。出生率降低 B。庞大的人口流动 C。平均寿命长 D。环境质量好
【答案】4—5 CB
【解析】4.由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统计图可知,2019年,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说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单位是上海市,属于东部沿海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城市生活压力大、农村生活压力小,农村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所以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比城市高,A错误;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低,多数的青壮年会选择到城市生活和工作,庞大的人口流动使得农村的老龄化更严重,B正确;受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影响,农村的平均寿命比城市的短,C错误;环境质量不是影响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
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通常指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我国1980—2010年出生人口(活产婴儿)和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图,据此完成6—8题。
6.我国1980—2010年( )
A。出生人口中女婴比重高于男婴 B。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
C。妇女生育率明显升高 D。人口性别结构明显优化
7.我国的这种出生人口性别比特点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包括( )
①“剩男”现象明显增加 ②女性择偶标准降低
③“老夫少妻”现象增加 ④不会引发社会问题
⑤跨国婚姻有所增多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8.能缓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措施是( )
①实行胎儿性别鉴定 ②提倡养儿防老 ③尊重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 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6.B; 7.B; 8.C
【解析】6.据图中曲线变化,我国近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变化不大,说明出生人口中男婴比重高于女婴,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人口性别结构没有优化,AD错误、B正确;妇女生育率无法从图中读出,C错误。故选B。
7.由于近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上升,剩男现象明显增加,①正确;同龄男性较多,女性择偶标准升高,②错误;同年龄段女性较少,“老夫少妻ˆ现象增加,③正确;男女比例不协调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④错误:国内同年龄段男女数量差別较大,会增加跨国婚姻现象,⑤正确,故选B。
8.实行胎儿性别鉴定,进行选择性的生育,可能会加重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①错误;应提倡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②错误;尊重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改变传统观念,③正确;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老有所依,改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④正确。故选C。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常住人口为84748016人,较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了7.74%。下图为“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略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两次人口普查期间,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 )
A。南京 B。徐州 C。南通 D。苏州
10.根据各地级市人口比重变化,可以推测人口( )
A。出生率变化 B。老龄化速度 C。密度的变化 D。结构的变化
【答案】9.D 10.C
【解析】9.据图可知南京、徐州、南通人口普查占比均有下降,苏州从第六次占比13.31%升至15.04%。10.通过计算人口比重并对比两次普查结果,可以得出省内人口的主要流向,进而测出人口密度的变化。出生率、老龄化、结构变化均不能通过人口比重得知。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图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区人口超载类型的分布图。其中第Ⅰ类:资源环境承载力差且受灾极重的山区县;第Ⅱ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第Ⅲ类:与灾害的关联度较弱,原有的环境承载力较弱,造成人口超载。读图,完成11—12题。
11.灾后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
A。茂县趋于合理 B。平武县没有变化 C。汶川县小于北川县 D。汶川县进一步下降
12.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川今后应( )
A。放弃灾毁耕地 B。大力开发梯田 C。加强对外联系 D。提高消费水平
【答案】11.D;12.C
【解析】11.通过读取图上四县的人口超载类型,结合题干文字情境,汶川、茂县、北川属于第Ⅰ类县,受灾重且环境承载力差,地震灾后,其环境人口容量将进一步下降,AC错误,D正确;平武县属于第Ⅱ类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环境人口容量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B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对外开放程度,既有正相关的因素,也有负相关的因素。对北川县来说,地震灾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利于该地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应逐步恢复灾毁耕地,适当开发缓坡的梯田,降低消费水平,A、B、D错误。故选C。
新疆和田地区年均降水量为33mm,年均蒸发量为2600mm。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人口数量为50万,耕地面积为126000公顷。2016年该地区人口数量为244.98万,耕地面积大约为260760公顷。读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影响和田绿洲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土地 C。水源 D。热量
14.从20世纪50年代至2016年和田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B。铁路运输条件进一步完善
C。医疗卫生条件保障健全 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答案】13.C;14.D
【解析】1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因素,A错误;和田绿洲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夏季光热充足,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短缺,故影响和田绿洲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水源,C正确、BD错误。故选C。
14.影响和田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与城市化、交通、医疗条件关系较小,ABC错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使得环境人口容量大幅度提高,D正确。故选D。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我国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为16亿人,则16亿人口的含义是( )
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人口容量 C。最适宜人口数量 D。维持最高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16.某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承载人口为40万,耕地的承载人口为67万,森林的承载人口为42万,矿产资源的承载人口为115万,则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40万 B.42万 C.67万 D.115万
【答案】15.B;16.A
【解析】15.由所学知识可知,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B正确。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我国应为7亿左右,不符合题意,AC错误。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D错误。故选B。 16.由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某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承载人口为40万,耕地的承载人口为67万,森林的承载人口为42万,矿产资源的承载人口为115万,则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为40万,该现象为木桶的“短板效应”,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某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18.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加大资源区域流动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答案】17.B 18.C
【解析】17.据图可知,“地球生态超载日”逐渐提前。气候变暖与资源更新周期变短无直接联系,A项错误;地球上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使“地球生态超载日”提前,B项正确;技术发展使资源利用种类增多,不会导致“地球生态超载日”提前,C项错误;经济下滑使资源消耗速度减慢,不会导致“地球生态超载日”提前,D项错误。 18.加大资源开采力度、增加地球资源产出会加大资源的消耗,不会推后“地球生态超载日”,A、D项错误;加大资源区域流动不能减少资源消耗,不会推后“地球生态超载日”,B项错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使“地球生态超载日”推后,C项正确。
复活节岛是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20.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有关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答案】19.B;20.D
【解析】19.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它是在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后而作出的估计数值,不是在纯自然状态下的数值;t2时期,该地实际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虽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但生态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 20.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下面图甲示意我国某年某城市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乙示意我国不同发展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状况。读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关于该城市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未达到人口合理容量 B。呈下降趋势 C。达到人口最高容量 D。呈上升趋势
22.该城市人口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 )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21.D 22.B
【解析】21.由图甲可知,该城市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均小于10‰,且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可判断该城市的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该城市人口数量是否达到人口合理容量或人口最高容量。 22.据图可知,该城市人口出生率约为8.3‰,死亡率约为4.5‰。Ⅰ的人口出生率大于40‰,人口死亡率接近40‰,故A项错误;Ⅱ的人口出生率约为9‰,人口死亡率约为5‰,比较接近该城市人口增长状况,故B项正确;Ⅲ的人口出生率接近30‰,人口死亡率小于10‰,故C项错误;Ⅳ的人口出生率大于40‰,人口死亡率大于10‰,故D项错误。
读某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回答23—24题。
23.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读图可知(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两者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增长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23.C 24.B
【解析】25.P和P′是最佳人口规模,即人口合理容量。生产力水平低时人口合理容量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会增加。 26.读图可知,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25—26题。
25.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26.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D。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答案】25.C;26.D
【解析】25.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减少,说明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6.由“环境负担”公式可知,减轻环境负担的途径应落实在技术方面,故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能有效减轻环境负担,D正确。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反而加重负担,A错误。根据公式,调整产业结枃并不能提髙技术水平,对环境负担没有改变,B错误。提髙粮食进口量,不能从根本上提髙技术水平,并不能改变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C错误。故选D。
读“木桶效应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根据“木桶效应”,如果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上图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森林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水资源
28.下列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 )
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发展新能源 ③控制人口的死亡率 ④实行计划生育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④ D。③ ④
【答案】27.A; 28.A
【解析】27.环境人口容量简单的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而一个木桶最多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故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是区域资源数量最少的资源,故选木板最短的森林,A正确,BCD错误。
28.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数量、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成正相关;与居民的生活水平成负相关。所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新能源,①②正确;人口的死亡率不好控制,实行计划生育是减少人口数量,两者均不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③④错误, 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
读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和人口消耗的资源量关系图,回答29—30题。
29.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有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变化
30.甲处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环境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答案】29.B;30.C
【解析】29.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折线在B点之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说明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最可能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0.甲处人口消耗的资源量大于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可能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下图示意我国中部某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概括该省人口抚养比的特点。(6分)
(2)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图示省份人口抚养比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影响。(8分)
(3)有人建议该省完全放开生育政策,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6分)
【答案】(1)人口总抚养比较高,且逐渐增长;其中,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加;少年人口抚养比在2016年后开始增加。
(2)原因:部分劳动人口进入老龄化人口序列,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老龄人口数量增加;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生育率降低,造成少年人口增长缓慢;因为经济原因导致劳动人口迁移,造成该地人口抚养比增加;人口政策的调整使得少儿抚养比在2016年后有所上升。影响: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数量减少等。
(3)赞同。该地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影响部分产业发展;社会负担加重,影响生活水平提高。或不赞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压力大,完全放开生育政策可能造成人口短期内快速增长;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
【解析】(1)读图,从人口总抚养比的高低、老年人口和少年人口抚养比的高低及变化趋势等角度分析归纳。
(2)该地人口抚养比变化的原因,包括部分劳动人口进入老龄化人口序列,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老龄人口数量增加。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导致生育率降低,造成少年人口增长缓慢。该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因为经济原因导致劳动人口迁出,从而造成该地人口抚养比增加。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数量减少等。
(3)读图,该地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会影响部分产业发展;社会负担加重,影响生活水平提高。所以赞同放开生育政策。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压力大,完全放开生育政策可能造成人口短期内快速增长;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从长期看对中部地区压力大。所以不赞同。
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下图是我国2010年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近年来新疆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
(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结合我国人口密度的分布规律,分析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与人口密度的相关性。(6分)
(2)以上现象说明我们应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6分)
(3)河南和新疆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都比较大,原因有何差异?近年来,新疆的流动人口已突破200万,主要来自河南、四川等省的农村地区,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答案】(1)东部小、西部大。负相关。
(2)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但经济发达,气候适宜,土地生产力强,水资源等丰富,可以养活较多人口,综合人口压力指数低,说明判断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时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3)新疆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河南人口基数大,面积相对较小,所以综合人口压力指数较大。新疆地广人稀,土地、矿产等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河南、四川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东部小、西部大。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西部小,因此两个指标呈负相关。
(2)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时应考虑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是否协调。
(3)新疆地区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大;河南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大则是由于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河南、四川等省剩余劳动力丰富,到新疆地区可以寻找较多的就业机会。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测试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13《人口容量》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13《人口容量》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三节 人口容量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节 人口容量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