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案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案第1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案第2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案,共16页。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物质性——天体
    ①类型:恒星、星云、__行星__、流星体、彗星、卫星等。
    ②最基本天体:__恒星__和星云。
    (2)宇宙的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以一种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方式运动着,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示意图
    ①A表示__总星系__,D表示__地月系__。
    ②小行星所属的天体系统是__C__图,“水的行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__D__图,B图的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__10万光年__。 
    ③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__B__图相同。
    ④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完成方框中的内容。

    2.太阳系
    (1)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类型


    (2)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自身条件
    (2)外部条件
    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①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__核聚变__反应。
    ②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分为紫外光、__可见光__和红外光三部分。

    (2)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①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主要太阳活动
    a.A层是__光球__层,此层的太阳活动是__黑子__;B层是__色球__层,此层的太阳活动是__耀斑__;C层是__日冕__层。
    b.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__11__年。太阳活动中,__黑子__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__耀斑__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a.耀斑爆发时,发出的__电磁波__会扰乱地球上空的__电离__层,对__无线电短波通信__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而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_磁暴__”现象。
    b.北美洲受太阳活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__加拿大__,这个国家的人们可看到壮观的__极光__现象。
    5.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①地震波:E__横波__,F__纵波__。
    ②不连续界面:A__莫霍界面__,B__古登堡界面__。
    ③圈层:D__地壳__,C__外核__。
    ④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的变化:__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__。
    (2)地球的外部圈层

    ①圈层名称:A__岩石圈__,B__大气圈__,C__水圈__。
    ②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__生物圈__,其分布在大气圈的__底部__、岩石圈的__上部__,__水圈__的全部。
    ③2015年7月,印尼拉翁火山和加马拉马火山爆发,这两次火山活动发生在__岩石__圈,火山喷发物质来自__软流层__,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__大气__圈。


    一 地球及其所处的宇宙环境
    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要结合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①“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和热量: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热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图示法记忆八大行星的特征

    2.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④地势因素: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⑤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⑥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设备运输。
    ⑦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多建在山区、沙漠及地广人稀处。
    (2)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的选择
    ①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发射主要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②发射方向: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
    ③回收场地选择:我国航天回收场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该地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质条件好。
    (3)我国四大航天基地

    [例1](2016·上海卷)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完成(1)~(2)题。
    (1)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D )
    A.平均温度过低 B.平均温度过高
    C.温度变化无常 D.昼夜温差过大
    (2)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4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估计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C )
    A.空气太稀薄 B.宇宙辐射太强
    C.陨石撞击太多 D.月球引力太小
    解析 第(1)题,月球表面是真空状态,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第(2)题,月球表面是真空状态,没有大气保护,月球表面陨石撞击密集,对人类威胁大。B、D两项均是意料之中的。
    二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2.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征
    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如下:
    (1)空间分布
    (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例2]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A )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
    (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B )
    A.53% B.62%
    C.70% D.78%
    解析 第(1)题,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天气、地形、昼长等。但对7月的图们江来说,地形不变,昼夜长短也不是7月份出现低谷的原因,7月,华北、东北进入了雨季,云量增多,降水量增多,日照时数减少。第(2)题,从图中可知图们江3月份日照时数为230个小时。3月份,接近春分,故每天的理论日照时数约为12小时,所以3月的日照百分比为[230÷(12×31)]×100%≈61.8%。
    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征

    2.地壳与岩石圈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约17 km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平均约100 km
    地表至软流层顶部
    3.地球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高度分布
    特点
    备注



    对流层
    17~18 km(低纬)
    10~12 km(中纬)
    8~9 km(高纬)
    对流显著
    热量大部分来自地面
    平流层
    对流层顶至50~55 km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有臭氧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2 000~3 000 km
    存在电离层
    直接受太阳活动影响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
    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组成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例3](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C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所致,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

    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回答1~3题。
    1.“超级地球”应属于( C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 A )
    A.适中的质量与体积   B.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
    C.与恒星的距离适中   D.适中的自转周期
    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A )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根据“三颗行星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可推知“超级地球”不属于太阳系;因银河系直径为10万光年,根据“距离地球仅22光年”可推知“超级地球”在银河系内,C正确。第2题,“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这主要是其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第3题,液态水存在与温度有关,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使地球温度适宜;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使地球上温度适中;地球的质量和体积与地球温度无关;宇宙环境的安全性与地球上的温度无关,A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拉萨地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年内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
    B.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C.太阳辐射第二季度最丰富
    D.日照时数夏季最长
    5.拉萨8月与1月太阳辐射相差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A )
    A.太阳高度 B.日照时数
    C.天气状况 D.植被覆盖率
    6.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间段内某地日照时数(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拉萨9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C )
    A.55% B.60%  
    C.65% D.70%
    解析 第4题,读图,根据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分布规律可知,二者没有相关性,A、B错误;分析太阳辐射分布可知,第二季度太阳辐射最丰富,C正确。第5题,1月拉萨处于冬季,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路程长,被大气削弱得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8月拉萨处于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因此拉萨8月与1月太阳辐射相差较大的主导因素是太阳高度。第6题,读图可知,9月拉萨的日照时数约是235小时,9月拉萨昼长约是12小时,所以9月的最大日照时数约是360小时。根据日照百分率概念可知,拉萨的日照百分率是235/360×100%≈65%。


    [例]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2)题。(8分)

    (1)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 D.海拔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1)
    易错选B。未能正确区分日照时长和太阳辐射量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
    (2)
    易错选A。忽略了消费市场对太阳能发电站选址的影响
    [解析] 第(1)题,该区域西部夏季日照时数长,冬季日照时数短,是因为夏季白昼时间长,冬季白昼时间短;而太阳高度不影响日照时数;海拔高度冬夏季是一样的;夏季天空中云量更多一些,故选C。第(2)题,四地纬度相差不大,太阳高度也相差不大,所以影响太阳能发电站建设的主要因素是日照时数。对比图中四地,①②两地日照时数较大,但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应靠近消费区,②地更靠近省级行政中心,所以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
    [答案] (1)C (2)B

    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图中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A )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短
    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
    解析 由于图中统计的是“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因此不受天气状况与海陆位置的影响;a、b两点所在的日期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因而两点的白昼长度相同;a点纬度位置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量大,b点纬度位置较高,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量较小,故太阳高度是影响两地太阳辐射量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时达标(三)
    当前各国新一轮空间竞赛正向深空拓展,被称为“袖珍地球”的火星成为新一轮空间竞争的焦点。由于各国在空间探测中一般遵循“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受益”的原则,多位专家预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各个发达国家将在火星开发过程中掀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读表,回答1~2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平均密度(g/cm3)
    公转周期/a
    自转周期
    四季更替
    地球
    1.00
    1.00
    5.52
    1.0
    23小时56分

    火星
    0.11
    0.15
    3.96
    1.9
    24小时37分

    1.在下述条件中火星和地球最接近的是( D )
    A.重力加速度大小 B.公转周期长短
    C.表面温度高低 D.昼夜交替周期长短
    2.人类深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 D )
    A.有生命存在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有昼夜交替
    D.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地球自然环境最相近的行星
    解析 第1题,由表可知,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是自转周期。第2题,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地球自然环境最相近的行星,最有可能主要作用为观测地球表面情况,有生命存在,因此人类深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
    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B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4.与地球相比,M天体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C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3题,图中M天体围绕太阳运行,应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其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内侧,故可能是水星或金星。第4题,该天体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以及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2014年5月24日,日本在种子岛宇宙航天基地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2号卫星,运行周期14天。读图,回答5~6题。

    5.该卫星无法完成的任务是( C )
    A.观测洪涝受灾范围
    B.对陆地表面进行研究,进而调查环境灾害诱因
    C.监测太阳活动,预测太阳风暴的发生
    D.可以收集地壳变形的数据
    6.据图分析,下列不属于日本选择种子岛建设宇宙航天基地原因的是( A )
    A.地处热带,多晴朗天气
    B.纬度较低,节省燃料,提高载重
    C.远离大城市,人烟稀少
    D.海洋运输便利
    解析 第5题,由材料中“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2号卫星”可知,该卫星不能监测太阳活动,选C项。第6题,种子岛位于30°N附近,不属于热带地区,故选A项。
    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重要的天体。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它是宇宙中最大的恒星
    B.太阳吸引地球围绕其旋转,构成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C.日地距离最近时,正值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D.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
    8.下列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黑子每11年出现一次,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B.耀斑爆发时,会发射强烈电磁波从而干扰地球电离层
    C.太阳活动是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动力来源
    D.太阳活动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与地球大气碰撞,使全球出现极光
    解析 第7题,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但它并不是宇宙中最大的恒星,A项错误;太阳吸引地球围绕其旋转,但构成的不是最低一级天体系统,B项错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时,正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冷的季节,C项错误;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D项正确。第8题,太阳黑子数有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并不是每11年出现一次,A项错误;耀斑爆发时,会发射强烈电磁波从而干扰地球电离层,B项正确;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动力来源,C项错误。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D项错误。
    可能总辐射是受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受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回答9~10题。
    纬度(°N)
    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m2)
    139.3
    169.9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m2)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云量最多的地区是20°N
    C.有效总辐射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D.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降水较少
    10.下列地区有效总辐射最大的是( A )
    A.青藏高原 B.西欧平原
    C.西伯利亚地区 D.刚果盆地
    解析 第9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可能总辐射随纬度增加而减少,所以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为纬度越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距离越长;有效总辐射并不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在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该地区纬度相对较低,且降水天气少,云量少。第10题,影响有效总辐射的因素是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距离和天气状况,青藏高原纬度比西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地区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阴雨天气少,相对刚果盆地和西欧平原晴天多,所以有效总辐射最大。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1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10 km处可以表示( B )
    A.海平面 B.莫霍界面
    C.岩石圈底面 D.古登堡界面
    解析 第11题,两地相对高差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是指莫霍界面之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因此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第12题,莫霍界面平均深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深度约6千米。则10千米处可以表示莫霍界面。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约11.5%的面积被冰雪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读图,回答13~14题。

    13.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来自地球内部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C )
    A.地壳 B.上地幔下部
    C.上地幔上部 D.地核
    14.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也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
    D.在该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解析 第13题,地球内部熔岩来源于软流层,其位置在上地幔上部。第14题,熔岩所在圈层为地幔,其与地壳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均能穿过该界面;在该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古登堡界面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
    读“我国大陆地区莫霍界面等深线分布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图中“40千米”等深线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一致
    B.图中“52千米”等深线大致为我国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
    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变化趋势
    D.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
    16.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A )

    解析 第15题,图中“40千米”等深线与我国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体一致;图中“52千米”等深线大致为我国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处;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向西增大的趋势,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故选D。第16题,图示a点地壳厚度介于40与42之间,b点地壳厚度介于38与40之间;且从a→b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近b点附近增大。对比四幅图,图B、C、D的a点与b点厚度都不相符。故选A。
    17.在某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们、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C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解析 横波无法在液态中传播,故池塘里的鱼不可能感到左右摇摆,而只会感到上下振动。故选C。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18~20题。

    18.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A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19.该地可能位于( D )
    A.北京 B.新德里
    C.南极点 D.太平洋
    20.关于图中表示的地震波及判断理由都正确的是( C )
    A.横波 传播速度较慢 B.纵波 传播速度较慢
    C.纵波 传播速度较快 D.横波 传播速度较快
    解析 第18题,据图可知,在深度为5千米处波速发生变化,说明在该深度应该存在一个界面,即莫霍界面。故A项正确。第19题,莫霍界面在地球上的厚度是不均匀的,陆地上比较厚,海洋上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故该地可能位于太平洋处。故D项正确。第20题,地震波的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根据图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大小可知,该地震波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故C项正确。


    相关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第3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第3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行星地球,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2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2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的判读,等值线地图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 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 学案,共21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