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2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2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的判读,等值线地图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等高线地形图及等值线图的判读
作为一种基础的、重要的地图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在高考考查的等值线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内容主要包括地形类型判别、河流特征、区位选址等,常见的类型有典型等高线示意图、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其他等值线图以等高线图判读为基础和学习模板,相对较容易掌握。
等值线图一直是高考中常见的地理图像之一,出题频率也比较高,选择题、综合题都会出现。此类型图常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结合时事热点或地理学科知识,考查等值线的分布、变化和数值特征以及自然原理和工农业等社会经济活动。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判断地形类型
(1)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
(2)高原:海拔高度大(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3)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等高线较稀疏,弯曲部分和缓。
(4)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等高线密集,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
(5)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内部等高线比较稀疏,周围等高线比较密集。
2.判断地形部位(局部地貌形态)
(a)
(b)
(1)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
(2)盆地、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
(3)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值处凸出。
(4)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值处凸出。
(5)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
(6)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判断海拔高低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大小按“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法则判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小于小数”的法则判读。如下图(单位:米)中A处的海拔为300~400米,B处的海拔为100~200米。
4.判断坡度大小
(1)在同一等高线地图上,即比例尺与等高距相同时,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小。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一致,是均匀坡;等高线下密上疏,为凸形坡;等高线下疏上密,为凹形坡。
(2)在不同的等高线地图中,若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内,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3)在不同的等高线地图中,若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4)在不同的等高线地图中,若比例尺与等高距都不相同,则可用tan α=H/L的比值进行比较。H表示坡高(相对高度),与等高距有关,L表示坡宽(坡宽=图上距离/比例尺),坡度α的大小就可以用等高距与比例尺的关系进行表示。
5.相关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 ℃×H相)/100 m。
(3)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ΔH的取值范围是:(n-1)d≤ΔH<(n+1)d。
(4)计算陡崖的绝对高度
①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
(5)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①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
②例证: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 m,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 m
(1)选点
点的类型
区位要求
水库坝址
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港口
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气象站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疗养院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河、湖、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通过,交通便利
宿营地
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岸,以预防突降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航空港
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地质条件还要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有适当的距离等
(2)选线
线的类型
区位要求
公路、铁路
一般要求坡度平缓,尽量在等高线之间穿行,线路较短,尽量少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陡崖、陡坡等;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等。(右图中公路选线为EHF)
引水路线
在选择引水路线时,首先要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一要求,然后再结合距离的远近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
输油、输气管道
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3)选面
面的类型
区位要求
图示
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判读地形剖面图时要抓住“三看”:
(1)看关键点。即起止点和最高点、最低点的海拔值大小。看起止点海拔是否准确:如下左图中,A在200~250 m,B在250~300 m。
(2)看地势起伏趋势。从起点开始,分析沿剖面线高低起伏的变化趋势。看地势起伏是否一致:如下右图中,从A到B经过了升高—降低—迅速升高—缓慢降低的过程。
(3)看特殊部位。分析剖面线穿过的特殊地形部位,如河流(谷)、山峰、陡崖、鞍部及其海拔范围。如下左图中b点为鞍部。
2.通视问题的分析方法
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问题,可先进行简单判断,然后借助地形剖面图来证明。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峰、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需特别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三、等值线地图的判读
1.等值线地图的一般特征
(1)同线等值,不相交: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故两条等值线不能相交;但在等高线悬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叠。
(2)同图等距: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间的差相等或为0。
(3)闭合曲线:从理论上讲,所有等值线都是闭合的,实际上等值线不闭合是由于图幅所限。局部小范围内的等值线闭合,表示其可能是高值点或低值点。
(4)疏密变化:同一幅图中,等值线的疏密表示其代表的要素变化大小——等值线越密集,变化越大;等值线越稀疏,变化越小。
(5)弯曲状况:等值线凸出或凹进处,表示比周边值高或低,且弯曲度越大,表示差别越大。根据“高低低高”法则判断,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处为低值区,向低值凸出处为高值区。
2.常见等值线地图的类型
等值线的类型多种多样,几乎所有可以量化的地理事物都能绘成等值线图来表现其分布、大小、发展变化等特点。最常出现的有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近几年高考命题中,新的等值线层出不穷。
(1)大气上界等太阳辐射量线示意图
(2)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等值线示意图
(3)林线高度等值线示意图
(4)年等霾日数等值线示意图
1.看图名
读图名以便明确等值线地图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如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人口密度线、等震线、等时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和等太阳辐射线等。
2.看疏密
等值线稀疏,说明单位距离内的差值较小;等值线密集,说明单位距离内的差值较大。如等高距一定时,等高线越密则坡度越陡,水流越急;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的地方,风力越大。
3.看走向
如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下图中等高线的凸出方向为A→B,河流流向为B→A。
4.看弯曲
确定弯曲部分为高值区还是低值区,一般采用垂线法和切线法。
(1)垂线法: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值区(如下图)。
(2)切线法: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的数值大小。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该处为低值区;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该处为高值区(如下图)。
5.看闭合
如果两条数值不同的等值线中间有闭合的等值线,则要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确定其数值。如下图中的等值线,数值a大于b,则M地的值大于a,N地的值小于b。
6.看递变
等值线图上数值大小的排列顺序反映了该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递增或递减)。
7.看特殊
关注等值线图中特殊的地方,如等高线图中几条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等压线非常密集且气压较低的环流区域可能存在台风。
[例1](2016·江苏卷)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下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2)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D )
A.③ B.④
C.⑤ D.⑥
解析 第(1)题,②地位于山谷附近,并且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最利于作为露营地;①地位于河谷,距河过近易受水灾;③地位于陡崖处,不安全;④地位于山顶附近,气温较低,地势较陡。故选B项。第(2)题,5月初,我国日出东北方向,由于该地为我国东南部某山区,因此观看日出时应选择海拔较高、东侧无视线遮挡的地区。⑥地地势高,其东北方向无遮挡物,为最宜观日出地点。故选D项。
[例2](2017·江苏卷)我国东南沿海某地拟修建一座水位60米的水库。下图为“拟建水库附近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建设成本最低的水库大坝宜建在( A )
A.甲 B.乙
C.丙 D.丁
(2)水库建成后能够( B )
A.改善航运条件 B.开发河流水能
C.增加径流总量 D.消除地质灾害
解析 第(1)题,水库大坝宜建于较窄的河谷地区,同时具有较大的集水区,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可知,甲、乙、丁三处位于山谷,丙位于鞍部,因水库水位要求60米,与甲地相比,若修于乙处,坝体较高,成本高;若修于丁处,坝体较长,且集水面积及库容均比甲处小。第(2)题,水库建成后能够开发河流水能资源,不会增加径流总量;可能会因蓄水引发地质灾害,如诱发地震;该区域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不适宜航运。
[例3]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解析 第(1)题,影响海冰厚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盐度。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图中四地年均温低于-4 ℃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乙两地。甲地位于渤海内部且受陆地影响较小,海水盐度较大,海冰厚度较小。乙地位于大陆附近,海水较浅,大陆性较强,海岸淡水使其盐度较低,易结冰且结冰期更长。第(2)题,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其年均温≤-4 ℃日数值最大,当地海冰厚度最大,则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
描述等值线分布特点的答题模板
(1)多条等值线:①分布不均衡(总述);②数值变化趋势(从××向××增大或减小);③××增加或减少快,××增加或减少慢;④××最高,××最低(极值分布)。
(2)单条等值线:①走向(与纬线/经线/河流/海岸线走向一致或呈××走向),如果该条等值线弯曲度较大,还应分段描述(如东段呈××走向,西段呈××走向);②弯曲变化。
(2017·江苏卷)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下图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D )
A.北部山地阻挡南下冷空气,冬季气温高
B.地处山间谷地,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
C.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D.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
2.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汉中和淅川都处于山间谷地、东西距离较近,北部山地都能阻挡冷空气,且都处于开口向东的山谷,A、B、C三项错误;与汉中相比,淅川附近有水库,对气候有调节作用,D项正确。第2题,注意“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这一关键信息,影响其种植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四地中①地海拔最低,位于阳坡,热量最丰富,且位于水库附近,水库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故①地最适宜种植柑橘,A项正确。
(2018·四川成都摸底)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河流流向为( D )
A.自西北流向东南 B.自正东流向正西
C.自东南流向西北 D.自西南流向东北
4.图中山峰的海拔可能是( B )
A.465 m B.455 m
C.445 m D.435 m
5.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C )
A.20 m B.29 m
C.39 m D.40 m
解析 第3题,等高线的凸出方向指向河流上游(找到河流与等高线相交的部位),结合图中右上角的指向标可判断图中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故选D。第4题,读图可知,该图等高距为10 m,由河谷向两岸方向的海拔是同步升高的,因此山峰外侧等高线数值应为450,可判断山峰的海拔范围为450~460 m,故选B。第5题,读图可知,陡崖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根据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出陡崖的相对高度为20 m≤H<40 m,结合选项可知,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可能是39 m,故选C。
(2018·湖南湘中名校联考)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a、b、c、d为等高线上的数值,xy为过等高线的一条直线,虚线表示河流,图中等高距为200米。读图,回答6~7题。
6.若等高线c值为300米,d=c,图中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b的数值可能分别是( D )
A.100米 350米 B.100米 500米
C.500米 300米 D.500米 250米
7.若图中等高线c数值为300米,d=a,则沿图中xy直线的地形剖面图是( C )
解析 第6题,河流发源于山谷且等高线凸向高值。据材料,图中虚线为河流,所以a、c两条等高线海拔a>c,由于等高距为200 米且c值为300 米,所以a值为500 米,排除A、B。又因为d=c,所以d值为300 米;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规则,b的数值比300 米更小,其数值范围为100 米 课时达标(二)
真人秀父子(女)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将组织5对父子(女)利用暑期到舟山群岛某无人海岛进行拍摄活动。下图为该岛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拍摄开始前,摄制组先要准备好露营地,图中最适合露营的地点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2.站在②点最可能看到的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①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向外减小,为山峰,海拔高,起伏大,不适宜露营;②处等高线向低值方向凸出,为山脊,不适宜露营;③地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可能出现落石等现象,不适宜露营;④地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且位于谷地一侧,适宜露营。第2题,读图可知,②点海拔高,与甲地之间没有山地阻挡视线,可以看到甲,A对。而乙丙与②点之间有山顶相隔,而丁地与②点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均不能通视。故选A。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一猎人欲到该地打猎。读图完成3~4题。
3.猎人登上山顶,可能看到猎物的地点是( C )
A.甲 B.乙
C.丙 D.丁
4.猎人熟悉动物习性,知道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而水鹿被追赶过后,会寻找有水的地方喝水。在这次打猎中,他捕获了山羊和水鹿,请问他最有可能分别在图中哪两处捕获这两种动物( B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3题,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山顶与甲地之间有陡崖阻挡,看不到猎物,A错误;乙与山顶间有山脊阻挡,看不到猎物,B错误;丙与山顶间是凹坡,能看到猎物,C正确;丁地靠近山脊,地形起伏大,影响猎人视线,D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水鹿被追赶过后,会寻找有水的地方喝水。所以他会在山崖②处捕获山羊,③处是山谷,可能有河流,易捕获水鹿,B正确;①④处无陡崖或水源,不易捕获猎物,A、C、D错误。
读“北半球某陆地局部示意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河流L的流向可能为( B )
A.从东流向西 B.从西南流向东北
C.从西流向东 D.从东北流向西南
6.若X数值为500米,沿图中经线的地形剖面图是( C )
A B
C D
7.若X数值为500米,图中Y和A的数值可能是( C )
A.600 550 B.600 450
C.400 550 D.400 450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a→b为由南向北的方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则河流流向为从西南流向东北。故选B。第6题,从a到b总趋势是高度逐渐降低,但经过A时海拔略有升高,根据上题判断的河流流向,X的海拔高于Y,等高距为100米,所以Y的海拔为400米。A位于闭合等高线里面,满足的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所以A处海拔大于500米,同时小于600米。故选C。第7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Y为400米,A介于500~600米之间。故选C。
5月1日某同学到郊外春游,下图是“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及“该同学行走速度曲线图”。据此回答8~9题。
8.若四条线路的水平距离相同,根据该同学行走速度图,可推断其前进方向及路线是( C )
A.东南方向 A1B1 B.东南方向 A2B2
C.西南方向 A3B3 D.西北方向 A4B4
9.当天傍晚,该同学最有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是( B )
A.B1 B.B2
C.B3 D.B4
解析 第8题,从速度曲线图中可看出,开始速度较快且由快变慢,说明是行走在上坡段;后来速度由慢变快,说明行走在下坡段;结合等高线地形图中四条线路可判断行走路线是A3B3;再依据图中指向标,可判断行进方向为西南方向。第9题,5月1日太阳日落西北方向,再结合山地阻挡,在山地东侧的地点(如图中B3、B4)不能看到日落,B1西侧有山脊阻挡视线也不能看到日落,则当天傍晚最有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是B2。
下图为我国某省的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mm)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 冬季和夏季等降水量线图
10.关于该省1月和7月气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等温线大致与纬线走向一致
B.1月和7月气温都由南向北递减
C.纬度是影响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
D.7月比1月南北温差大
11.该省夏季南部地区较北部地区降水少的原因可能是( C )
A.北部多地形雨
B.受海陆位置影响
C.南部出现伏旱天气
D.该季节台风主要影响北部地区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该省7月南部气温约为28 ℃,北部约为27 ℃,1月南部气温约为3 ℃,北部气温约为-1 ℃,故1月该省南北温差大于7月,D项错误。第11题,根据该省区的轮廓和气温、降水特征可知,该省为江苏省,位于江淮一带。夏季,影响我国的锋面雨带移动到北方后,副热带高压控制该省南部地区,形成伏旱天气,造成南部降水量小于北方。故选C。
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地表径流深度(mm)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mm)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的降水有多少变成地表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蒸发或下渗。下图为我国某省的径流系数和降水量空间分布图。据图回答12~13题。
12.结合图可以推断出( C )
A.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大
B.降水量少的地区径流系数大
C.地势起伏大的地区径流系数大
D.地势平坦的地区径流系数大
13.造成等径流系数线沿图中箭头方向凸出的因素是( D )
A.距海远近 B.降水量
C.灌溉用水 D.“地上河”
解析 第12题,由图可知,降水量多的地区其径流系数并不一定大,降水量少的地区其径流系数也不一定大,因此A、B项错误;山地、丘陵区的径流系数较平原地区大。C项正确。第13题,黄河下游的等径流系数线向上游凸出,主要原因是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地表径流汇入河流少,D项正确。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a、b、c、d四点中,最容易发育成河流的是( B )
A.a B.b
C.c D.d
15.图中MN、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上是( C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14题,过a、b、c作等高线的切线,a的高程为600米,切线两边高程介于500~600米,低于a点,a在山脊附近,属于分水岭旁边,不能发育河流;b的高程为300米,其切线两侧高程为300~400米,高于b点,b位于山谷,容易发育河流;同理c位于山脊,不能发育河流;d在山坡坡面上,可能发育河流,但这里河流位置不稳定,最终要向其附近的谷地移动,故不是最容易发育河流的位置。第15题,读等高线分布图,图中MN,XY的交点位于鞍部,沿MN一线,经过地势较高的鞍部,对应的是剖面图中的①点,再经过地势较低的谷地;沿XY一线经过山顶,地势较低的鞍部对应的是剖面图中的④点,再经过一山顶。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图中甲村庄土地利用类型。
基本情况
土地类型
面积
人口
梯田(种水稻)
薪炭林、果林、毛竹
甘蔗田
湿地
其他
400公顷
1 900人
200公顷
40公顷
105公顷
35公顷
20公顷
(1)据材料一推测该图反映的季节(夏或冬),并说明理由。
(2)当地政府决定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处建设一大型港口,请选择合适地点并分析原因。
(3)据图中信息判断,图中河流干、支流在主要开发利用方式上有何不同。
(4)图中甲村在土地利用结构上有什么问题?对当地及下游河湖有什么影响?
解析 第(1)题,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气候区),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径流量也是夏季最大,故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比年平均盐度低,等盐度线向海洋方向凸出。第(2)题,港口建设需要满足避风避浪的港湾,等深线密集,陆地平坦等条件。第(3)题,由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变化及河道形状可推测出,上游可以开发水电,下游可以开发航运。第(4)题,图示地区,种植业比重大,林业比重小,造成当地及下游水土流失。
答案 (1)夏季。河口水域等盐度线(比年平均等盐度线)向海洋凸出明显,说明盐度较小;该地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河口盐度一年中最小。
(2)C C处为深入陆地内的港湾,避风、浪小;等深线密,水深;陆域开阔平坦。
(3)支流上可建水库,开发水电;干流可开发航运。
(4)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业比重太小。易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造成下游河湖泥沙淤积,调洪蓄洪能力降低。
17.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R河在图中M点以上河段所流经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其形成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2)请从动力条件和沉积条件简述甲区的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3)说出R河自M至N的流量变化特点,并分析流量变化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R河的经纬度及其河道弯曲状况可
知,该河是黄河,M点以上河段所流经地区为我国的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其形成的人为原因是过度垦荒、开矿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等。第(2)题,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变化、弯曲状况及甲区域的形态可知,该地地貌形态为冲积扇,由图可知该河流上游地区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大,流水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在出山口因坡度骤减,流速变缓,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山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第(3)题,评价河流的流量变化一般为大小两方面,主要从河流的补给条件、引水量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 (1)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过度垦荒、露天开矿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地表植被破坏。
(2)甲区域为冲积扇,河流上游地形坡度大,流水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在出山口因坡降骤减,流水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山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
(3)流量变小。原因:MN河段为“地上河”,流域面积小,少支流汇入和地下水补给;沿途下渗和人为用水使流量变小。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4讲 地球的自转 学案,共29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15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地质剖面图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专题复习 第11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学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