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4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4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第1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4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第2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4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4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4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共18页。



    考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6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盲区扫描]
    板块构造理论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3)板块之间的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理解—要点突破]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图:
    (教师备用资料)
    图示理解六大板块位置与范围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
    [说明]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主要内力作用形式及影响分析
    (2016·北京高考)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导学号:21490054】
    1.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Ⅰ,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Ⅰ至阶段Ⅱ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
    [变式训练](教师备用题)
    上题中的平顶海山,目前最可能出现的海域是( )
    A.我国南海海域
    B.几内亚湾海域
    C.夏威夷群岛所在海域
    D.澳大利亚西部沿海海域
    C [从题中信息可知,平顶海山出现的海域应是位于板块交界处。我国南海海域没有火山存在,非洲的几内亚湾海域以及澳大利亚西部沿海海域都不是板块交界处,而夏威夷群岛是典型的火山岛,目前也比较活跃。]
    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2~3题。
    2.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3.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2.A 3.D [第2题,长白山天池是典型的火山湖,由火山喷发而成。第3题,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密度较小的石块);能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
    [再练一题](教师备用题)
    (2013·广东高考)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B [图中显示的是一个向斜山,无论褶皱还是断层,都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考向2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018·济南模拟)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4~5题。
    4.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碰撞挤压 ②张裂作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5.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4.D 5.D [第4题,海绵向两侧运动说明是张裂运动,为生长边界。第5题,东非裂谷带是由板块的相背运动形成的,渭河谷地是由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青藏高原是由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福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
    常考的板块边界汇总
    考点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65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图文助记]
    1.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谷地。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如流水沉积使泥沙淤积。
    2.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
    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理解—要点突破]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具体表现如下:
    (教师备用资料)
    我国主要的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貌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外力作用形式的判断分析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出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思维流程】
    1.D 2.B [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规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
    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
    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考向2 主要外力作用特点及其影响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4.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5.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3.C 4.B 5.D [第3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第4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5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考向3 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分析与描述
    6.(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解析] 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答案]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规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地貌的形成与描述
    地理图表专攻(八)|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68页)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借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反映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此类示意图可以展现出物质循环的过程,体现了地球内部、外部圈层之间的联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示意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1),另一类是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2、图3)。
    [识记—常考图示]

    图1 图2 图3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2)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
    ①为冷凝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运用—母题迁移]
    [母题示例]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C (2)C
    [迁移应用]
    (2018·浙江杭州四校联考)下图表示岩石圈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2.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④ D.⑥
    1.D 2.A [第1题,③是来自地幔的岩浆,所以②是岩浆岩;①是风化侵蚀作用;⑥是沉积作用;⑤是沉积岩;④是变质岩;而煤、石油、天然气存在于沉积岩中。第2题,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而表示侵蚀作用的是①。]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一般不会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②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内力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一般不会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板块
    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图示
    断裂带
    板块边界类型
    所经过的著名山脉、海沟
    环太平洋
    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断裂带
    非洲板块内部(生长边界)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
    红海、死海
    大西洋断裂带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生长边界)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表 现
    因 素
    作 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eq \a\vs4\al(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eq \a\vs4\al(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eq \a\vs4\al()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eq \a\vs4\al(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eq \a\vs4\al()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eq \a\vs4\al(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eq \a\vs4\al()
    张家界地貌
    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喀斯特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丹霞地貌
    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雅丹地貌
    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侵蚀地貌
    成因分析
    流水侵蚀
    ①流动中对河谷、沟谷或峡谷的冲刷;②在二氧化碳作用下溶解石灰岩(喀斯特地貌)
    风力侵蚀
    通过其所携带的沙石对其周围岩石形成破坏,如戈壁、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堆积地貌
    成因分析
    流水沉积
    ①指出位置(出山口、凸岸、入海口);②指出沉积地貌的物质来源;表明速度减慢的原因(速度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如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
    风力沉积
    风携带沙石→地形等阻挡,风速降低→堆积成沙丘等地貌
    冰川堆积
    冰川携带碎屑物质→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原地堆积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相关学案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4章 第2节 山地的形成 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4章 第2节 山地的形成 学案,共17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7章 第1节 世界地理概况 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7章 第1节 世界地理概况 学案,共14页。

    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7章 第2节 世界重要地区 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高考地理全国通用版一轮教材复习 第17章 第2节 世界重要地区 学案,共1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