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页
    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页
    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页
    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4页
    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5页
    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6页
    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7页
    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8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古代诗文阅读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方向·考点解读,提能力·命题探究,学方法·鉴赏角度,多积累·知识清单,赏析语言风格,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类型,诗眼类型,赏析关键语句,炼形容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温馨提示: 请点击相关栏目。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炼字(品味关键词)、赏析诗眼、炼句(赏析关键句)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炼字(品味关键词)和炼句(赏析关键句)是热考题型。
    (三)唐宋主要诗人作品的语言风格
    (二)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一)常见的用来描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炼词,赏析炼字炼词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词的妙处。诗歌中精彩的字词以动词、形容词为主,有些是数词、量词、叠字、副词或活用词等。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而应该注意这些字词前后的语境,将其放到诗句中来理解,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该字词运用了特殊的文言现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化静为动等,要明确指出。
    角度一 炼字炼词的寻找与赏析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设问方式】 1.已明确关键词 (1)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3)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4)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5)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2.未明确关键词 (1)诗中某句(联)中最精彩的是哪个字?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2)诗中哪个字最为精彩传神?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技巧点拨】 品味关键词(炼字)题鉴赏3步骤 步骤一:确定关键词 对于题干中已明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从位置上看,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步骤二: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4个角度: (1)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 (4)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骤 雨 □ (宋)华 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解析:(1)这是一首写农村中夏日急雨之壮观的写景诗。诗中写的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首联写夏雨将至未至,忽而已至。谚语有“夏雨分牛脊”,只有牛头牛尾之间,风雨已至,“泼浓墨”写色,“翩车轴”喻声。颔联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怒涛”“卷”借潮水之汹涌比喻雨势奔腾。以“鸣瀑”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鸣”“吼”突出声音之大。(2)“骤晴”写出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同时呼应标题“骤”;“山又绿”写出雨洗之后山色更加翠绿,“又”字写出牧童怨雨骤来、忽而又停的心情。“绿”写出牧童欣赏雨后山色的闲适心情。(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 发□ 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 “空”的含义虚实兼顾,比纯粹的实词意义更加丰富,因此考生要先正确判断“空”在本词中的词性,明确其含义。因为后面的“对”在词中是动词,所以“空”为虚词,意思是“徒然,白白地”。然后再结合词句内容分析“空”字表达的情感。整首词上阕写主人公饮酒却无法喝醉,只听见远处稀疏的钟声和夜晚的风声,说明主人公内心苦闷,无法入睡;下阕写主人公从梦中醒来发现香料已经燃尽,自己的发髻不整,却不急着梳理,只是徒然地对着红红的烛火发呆,说明主人公内心孤独寂寞。
    答案: “空”是“徒然,白白地”之意,与后面的“对烛花”连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因孤独寂寞而怅然若失的情态,表现了她内心的苦闷和无助。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为一体 。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 ①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里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里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甚远。
    ②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 
    减字木兰花 □ 向子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答案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答案: 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是“悔”的直接原因,但细细品味,“杨柳色”是外因,“悔”是内因,总有一天会爆发的。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所触发,不可自已的瞬间变化。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闺 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加两个“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使文义大为增光。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借助关键诗(词)句鉴赏诗歌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设置的一大热门。主旨句一般就是诗歌的关键句。所谓主旨句就是诗歌中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炼句与炼字的属性相似,但综合性更强,自由度也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角度二 炼 句
    解题步骤:步骤一:解释诗句的含意。步骤二:展开联想,并简练地分析句子表述的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步骤三: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或蕴含的情感。可从该诗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和该诗句在该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加以考虑。高考常选句子的位置及作用:
    望江怨 送别 (清)万 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 ①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解析:(1)此题的重点意象是象征愁绪的江水,指示离别的扁舟以及空虚暗沉的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抓住这些,送别场景的凄清落寞之感就可以得了。组织答案时抓住总体之景(时间、地点、氛围),并细致描写每一个画面,将每一种景物写出来即可。(2)本题的关键是“怪”字,属于炼字的范畴。谁在怪?怪什么?为什么会怪?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在春天的傍晚,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离去。(2)夕阳还有一竿高,离天黑尚早。这时主人公后悔不应该让朋友这么早离去,转而埋怨催朋友离去的人。这句词进一步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
    【解法探究】 品味关键词(炼字)题鉴赏3步骤 步骤一:确定关键词 对于题干中已明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从位置上看,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步骤二: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4个角度: (1)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 (4)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具体来讲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高三备考,考生应该做到: 1.熟悉表现语言特色的典型用语。常见的语言特色有淡雅闲适、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朴素直白、朦胧晦涩、直率洗练、旷达奔放、慷慨悲凉、沉郁顿挫、多用口语等。在明确诗歌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具体赏析。
    角度三 语言特色的分析与概括
    2.综合赏析语言运用的特点。语言特色主要指用词、句式等方面的特点。用词方面常见的考查点有叠词、数量词、词类活用等,考生要熟悉它们的表达效果,如叠词常起到强化情感的作用,数量词、词类活用常常使描述的景物生动形象。句式方面常见的考查点有倒装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如崔颢《黄鹤楼》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按照表达习惯,正常的语序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但这样缺乏整体的美感,因此需要将一些词句倒装。解题时要先明确语言特点,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3.分清语言特色和表达特色的区别。要想准确答题,考生先要审清题干要求,不能答非所问。语言特色和表达特色存在共性,如都涉及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但语言特色更倾向于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的整体赏析,而表达特色更侧重角度变化、位置变化、表达技巧的运用效果。
    【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2.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是如何体现……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注]□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题型一”,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题型一”有区别,故单列题型讲解。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诗眼”分为“句中眼”和“篇中眼”两类:“句中眼”指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景物特点的关键词,“篇中眼”指最能表现诗歌意蕴、有统领全文作用的词语。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诗眼”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角度:(1)找出诗歌中的诗眼;(2)赏析诗眼的具体作用(比如在抒发情感、描写画面、刻画人物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角度四 赏析诗眼
    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5个角度:(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5)字序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我们在判断哪个字(词)是“诗眼”或“词眼”时,以上5条是重要的依据。但在具体分析时,对不同词性的字(词)的分析思路又有所不同。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寒夜次潘岷原韵 □ [清]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注]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注] 阚:看。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诗歌标题,抓住关键词“寒夜”。然后具体分析诗句内容,可发现“寒”字在诗歌中既有直接体现,如“西风”“落叶打窗鸣”“十月江寒”“霜压啼乌”,也有间接体现,如感到布被轻薄等。由此可锁定“寒”字为本诗的诗眼。然后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描述,描述时要点出其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如首联写西风之声、落叶打窗之声,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颔联以感觉被子轻烘托出寒冷,颈联写“霜压啼乌惊”,都属于从侧面表现“寒” 。
    答案: 诗眼是“寒”。①首联写西风瑟瑟,落叶打在窗户上,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②颔联先直陈“十月江寒”,然后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从侧面表现寒冷;③颈联写寒霜落下,使栖息的乌鸦啼叫飞起,也从侧面写出寒冷难耐 。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6.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技巧点拨】 “赏析诗眼”3步骤 步骤一: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5个角度。 步骤二:结合诗句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步骤三:考虑该字(词)对主旨(情感)的表达、意境营造以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相关课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课件,共4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共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1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解读,赏析语言风格,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类型,诗眼类型,赏析关键语句,命题探究,炼形容词,炼虚词,炼名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