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展开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变形金刚大黄蜂 B.小黄人玩偶
C.埃博拉病毒 D.中华龙鸟化石
2.放学路上,你会看到变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这说明( )
A.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B.银杏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C.叶片怕冷无法光合
D.银杏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3.森林公园里,春天连翔、紫荆斗艳,秋天菊花竞相绽放。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 )
A.阳光 B.土壤 C.空气 D.水分
4.凝练隽永的诗文谚语不仅能寄托情思,还蕴含着生物学道理。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诗文谚语
生物道理
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生物能生长繁殖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D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生物能适应环境
A.A B.B C.C D.D
5.善于观察的李明阳同学发现: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便心中思索:“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方案 D.得出结论
6.萌芽生物社团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方案如下。你认为需要修改的是( )
A数量
B光照
C温度
D湿度
20只
黑暗
25℃
潮湿
20只
明亮
25℃
干燥
A.A B.B C.C D.D
7.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8.如图所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9.图中细胞“A”从甲调到乙的过程甲,装片移动的方向和显微镜依次调节的结构分别是( )
A.向上;③② B.向下;④② C.向上;③① D.向下;③②
10.下列依次为动植物细胞的分裂示意图。两图中最明显的差别是( )
A.细胞核会先一分为二
B.动物细胞先产生新的细胞膜
C.亲子代遗传物质相同
D.植物细胞需形成新的细胞壁
11.下列各图按照生物体结构层次排序,正确的是( )
A.⑤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⑤ C.④②①③⑤ D.②⑤①③④
12.王爷爷在水稻育苗前进行了系列处理:称取1公斤水稻种子,用水浸泡24小时,再放入带有小孔的塑料篮里并盖上纱布,每天把篮子放在光下用温水淋一次。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
A.用水浸泡24小时,是为了让种子萌发有充足的水分
B.每天把篮子放在光下,是因为种子只有照光才能萌发
C.把种子放在带小孔的塑料篮里,是为了保证充足的空气
D.篮子放光下并用温水淋,是为了确保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13.下列针对植株、雌蕊、果实和种子的表述,有误的是( )
A.甲中的③由丁中的③发育而来
B.丙中的②由乙中的③发育而来
C.乙中④的数目决定着种子的数目
D.丁中④的数量和功能与玉米不同
14.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倡导每个公民每年义务植树3~5棵。下面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B.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减少降水量
D.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5.如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5是胞肛,食物残渣由此排出体外
B.6胞肛,是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
C.4表膜,氧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它
D.1、2分别是收集管和伸缩泡,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
16.置身于五岳名山﹣﹣黄山,倍感空气清新、凉爽湿润。这是借助于植物的(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
17.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A
在所有植物细胞中进行
任何活细胞都能进行
B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C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有光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均可进行
A.A B.B C.C D.D
18.下列“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⑤→① B.④→③→⑤→①→② C.③→④→⑤→①→② D.④→③→②→⑤→①
19.把D、E处打开,在A内装入CO2,将装置放在有光照的环境下,若想A内的CO2被消耗速度减慢,在C内进行下列哪种处理效果较好?( )
A.放入小型动物 B.放入小型植物
C.放入绿藻 D.不作任何处理
20.现有四套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21.如图所示,甲瓶中装入萌发的大豆种子,乙瓶中装有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瓶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乙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下列哪项结论( )
A.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B.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
C.种子萌发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D.种子萌发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2.图示可简洁直观地表示植物的生理过程,如图中①②代表气体,③④代表物质,箭头表示进出方向。下列相关推理错误的是( )
A.若表示光合作用,则①②为二氧化碳、氧气
B.若代表呼吸作用,则③④分别是有机物、水
C.若表示蒸腾作用,则②为水蒸气
D.绿色植物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
23.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是( )
A.适当提高氧气浓度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D.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24.下列关于生物绘图的方法和要求,错误的是( )
A.图形的大小、比例要适中
B.在图形的右侧注明结构名称
C.在图形的下方注明图形的名称
D.用铅笔涂抹表示物像的明暗差异
25.下列关于我国植被资源状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了保护环境,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的条例
B.为了绿化荒山荒漠,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C.我国植被保护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D.土地荒漠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的影响不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26.(9分)显微镜是中学实验常用仪器,你还记得第一次观察到细胞时的惊喜吗?徐贺同学对番茄兴致浓厚,尝试制作并观察了番茄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请分析回答。
(1)雾霾天光线较弱时,应选用 (大/小)光圈和 (平/凹)面镜。
(2)对番茄表皮细胞起放大作用的结构包括 (填序号)。
(3)若视野中已找到番茄表皮细胞,欲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 ] 。
(4)图②中,规范盖盖玻片是装片制作成功的关键。下列模拟操作规范的是 。
(5)图③中染色时滴加的液体是 ,镜下观察到细胞核染色最 (深/浅)。
(6)徐贺同学观察到的番茄表皮细胞可能是图 ,番茄表皮属 组织。
27.(8分)如图描述的绿色植物——大豆的一生,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图示①→②过程所需的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 和充足的空气。
(2)大豆的生长过程中,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
(3)从④→⑤过程中必须经过 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
(4)⑤(果实)是由④中的 发育形成的,这个果实中共有5粒种子,说明④中至少要有5个 。
(5)大豆根尖吸收的水分、无机盐通过茎内的 运输到叶片,而叶片 制造的有机物则是通过 运送到豆荚贮存。(填“筛管”/“导管”)
28.(5分)下列现象都与呼吸左右密切相关。你能作出科学解释吗?
(1)图A中,蔬菜地窑已安上电灯,可农民进窑时还是要拿着点燃的蜡烛。若蜡烛熄灭,则人 (“能”“不能”)进入。
(2)图B中,萝卜放久后会空心,原因是萝卜的呼吸作用会 自身有机物。
(3)图C中,将果蔬菜放在冰箱保鲜贮存的原因是低温可以 呼吸作用。
(4)图D中,定期给花盆松土的目的是 。
(5)图E中,粮食入仓前要晒干,原因是晒干后的粮食呼吸作用会 。
三、实验探家题(每空2分,共28分)
29.(8分)实验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法步骤:
(1)取甲乙两只大烧杯,在每只底部先铺一层湿土,再铺一层细沙,上面再铺一层湿土,每层约为烧杯高的四分之一。每铺一层,稍加整平、压实,并在烧杯外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
(2)向甲烧杯中放入若干条活蚯蚓,乙烧杯中不放蚯蚓。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喷洒适量的水,并投放数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饲料。杯口盖上玻璃板,注意还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保证空气个交换。
(3)将甲乙两烧杯放置在黑暗处几天后,观察。
(二)依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设置甲乙两套实验装置的目的是 ,乙装置的作用是 。
(2)甲乙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几天后,沙与土的分界是否明显 。
(3)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30.(20分)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同学们应尽情地在实验课中去体验探究的乐趣!请结合如下三组实验分析回答。
(一)“萌芽”社团用银边天竺葵开展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
(1)步骤④中,小烧杯里的液体是 。
(2)步骤⑦中,叶片变蓝的部位是 ;b、c两处形成对照,其变量为 。
(二)下列为“思迈”小组在探究“呼吸作用产物”时的两种操作方案:
(3)欲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两套装置均需放在 环境中。
(4)一段时间后,挤压图2塑料袋时澄清的石灰水将 ,图3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会向 (“左”“右”)移动。
(5)请你规范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
(三)取三个相同枝条,A保留叶片,B部分摘除,C全部摘除,均插入到盛有等量清水且滴加油滴的量筒中,置于光下24小时,观察液面变化:
(6)该实验欲探究: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
(7)A、B、C装置液面下降幅度的大小顺序是 (用“>”连接)。
(8)蒸腾作用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图5的 (填数字)散失的。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变形金刚大黄蜂 B.小黄人玩偶
C.埃博拉病毒 D.中华龙鸟化石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解答】解:埃博拉病毒可以繁殖,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生物。
变形金刚大黄蜂、小黄人玩偶、中华龙鸟化石均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
故选:C。
2.放学路上,你会看到变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这说明( )
A.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B.银杏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C.叶片怕冷无法光合
D.银杏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解答】解: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银杏叶落叶属于植物排出体内废物的一种方式,不属于遗传变异,也不是叶片怕冷无法光合作用,更不是资源浪费。故D正确。
故选:D。
3.森林公园里,春天连翔、紫荆斗艳,秋天菊花竞相绽放。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 )
A.阳光 B.土壤 C.空气 D.水分
【分析】(1)生物的基本特征:①除病毒以外,生物一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③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④生物能繁殖后代;⑤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⑥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生物一般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解答】解: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是光照时长不同,连翘和紫荆在春季开花,菊花在秋季开花,这种差别主要是阳光造成的。
故选:A。
4.凝练隽永的诗文谚语不仅能寄托情思,还蕴含着生物学道理。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诗文谚语
生物道理
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生物能生长繁殖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D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生物能适应环境
A.A B.B C.C D.D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解答】解: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说明生物能生长繁殖。正确。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循环,正确。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错误。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正确。
故选:C。
5.善于观察的李明阳同学发现: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便心中思索:“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方案 D.得出结论
【分析】验法的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作出假设;
(4)设计实验方案;
(5)实施实验并记录;
(6)分析实验现象;
(7)得出结论。
善于观察的李明阳同学发现: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便心中思索:“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
故选:A。
6.萌芽生物社团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方案如下。你认为需要修改的是( )
A数量
B光照
C温度
D湿度
20只
黑暗
25℃
潮湿
20只
明亮
25℃
干燥
A.A B.B C.C D.D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解答】解:科学探究实验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萌芽生物社团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唯一变量是光照,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鼠妇数量、温度、湿度、土壤干湿度等,因此需要修改的是选项D湿度。
故选:D。
7.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分析】图示甲、乙为目镜,丙、丁为物镜,根据“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可知:放大倍数大的是乙、丙组合,据此解答。
【解答】解: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根据“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可知:丙、丁两物镜,放大倍数大的是丙;根据“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可知:甲、乙两目镜,放大倍数大的是乙。所以选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乙和丙”,故应选D。
故选:D。
8.如图所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和观察等步骤。
2、由图示可知:①固定标本、②下降镜筒、③对光、④寻找物像。
【解答】解:在观察前,要先进行对光,即图中的③步骤;对好光后将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将玻片固定,即图中①步骤;然后旋转粗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为了防止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降低时,必须从侧面注视物镜,即图中②步骤;然后一面用左眼注视目镜,一面用右手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标本物像为止,即图中的④步骤。所以,图示操作正确顺序为:③→①→②→④。
故选:A。
9.图中细胞“A”从甲调到乙的过程甲,装片移动的方向和显微镜依次调节的结构分别是( )
A.向上;③② B.向下;④② C.向上;③① D.向下;③②
【分析】观图可知: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转换器、④物镜,解答即可。
【解答】解: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视野从甲调整为乙,物像A向下移动了,并且细胞变大了,所以应向上移动装片,然后转动③转换器调换高倍物镜,最后转动②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故选:A。
10.下列依次为动植物细胞的分裂示意图。两图中最明显的差别是( )
A.细胞核会先一分为二
B.动物细胞先产生新的细胞膜
C.亲子代遗传物质相同
D.植物细胞需形成新的细胞壁
【分析】动、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最明显的差别是植物细胞需要形成新的细胞壁。
【解答】解: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故选:D。
11.下列各图按照生物体结构层次排序,正确的是( )
A.⑤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⑤ C.④②①③⑤ D.②⑤①③④
【分析】动物与人体结构层次在某些方面与植物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的.但是动物体与人体还需要由器官组成系统,再由系统构成动物体和人体的.
【解答】解: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再由这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最后由这八大系统构成完整的人体。因此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即④②①③⑤。
故选:C。
12.王爷爷在水稻育苗前进行了系列处理:称取1公斤水稻种子,用水浸泡24小时,再放入带有小孔的塑料篮里并盖上纱布,每天把篮子放在光下用温水淋一次。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
A.用水浸泡24小时,是为了让种子萌发有充足的水分
B.每天把篮子放在光下,是因为种子只有照光才能萌发
C.把种子放在带小孔的塑料篮里,是为了保证充足的空气
D.篮子放光下并用温水淋,是为了确保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分析】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解:A用水浸泡24小时,是为了让种子萌发有充足的水分,A正确。
B、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及一定的水分。水稻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每天把篮子放在光下,不是种子萌发需要照光,而是需要适宜的温度,B错误。
C、把种子放在带小孔的塑料篮里,是为了保证充足的空气,C正确。
D、篮子放光下并用温水淋,是为了确保适宜的温度和水分,D正确。
故选:B。
13.下列针对植株、雌蕊、果实和种子的表述,有误的是( )
A.甲中的③由丁中的③发育而来
B.丙中的②由乙中的③发育而来
C.乙中④的数目决定着种子的数目
D.丁中④的数量和功能与玉米不同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是种子的萌发形成的幼苗①叶、②出土的子叶、③根;图乙是花的雌蕊结构①柱头、②花柱、③子房壁、④胚珠;图丙是果实的结构,①果皮,②种子;图丁是种子的结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
【解答】解:A、甲中的③根由丁中的③胚根发育而来,正确。
B、丙中的②种子由乙中的④胚珠发育而来,错误。
C、胚珠发育成种子,乙中④胚珠的数目决定着种子的数目,正确。
D、丁为大豆,④子叶两片,为双子叶植物,子叶功能为储存营养物质。玉米子叶一片,为单子叶植物,子叶功能为转移胚乳营养供给胚利用。故丁中④子叶的数量和功能与玉米不同,正确。
故选:B。
14.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倡导每个公民每年义务植树3~5棵。下面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B.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减少降水量
D.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解答】解:A、有些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可见植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A正确。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B正确。
C、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促进水循环,不能增加温度,C错误。
D、绿色植物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5.如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5是胞肛,食物残渣由此排出体外
B.6胞肛,是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
C.4表膜,氧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它
D.1、2分别是收集管和伸缩泡,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
【分析】草履虫的结构功能如下:
图中1收集管、2伸缩泡、3纤毛、4表膜、5口沟、6胞肛、7细胞质、8食物泡、9细胞核,解答即可。
【解答】解:A、5为口沟,是食物进入草履虫体内的通道,A错误。
B、6为胞肛,是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B正确。
C、4表膜,氧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它,C正确。
D、1、2分别是收集管和伸缩泡,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D正确.
故选:A。
16.置身于五岳名山﹣﹣黄山,倍感空气清新、凉爽湿润。这是借助于植物的(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
【解答】解: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使空气变得湿润;同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变得清新,因此置身于黄山之中,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这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改善了空气的质量。
故选:C。
17.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A
在所有植物细胞中进行
任何活细胞都能进行
B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C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有光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均可进行
A.A B.B C.C D.D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据此解答。
【解答】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所以只有在含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进行。
故选:A。
18.下列“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⑤→① B.④→③→⑤→①→② C.③→④→⑤→①→② D.④→③→②→⑤→①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解:图示①为碘液染色,②为观察颜色,③为暗处理,④为选叶遮光并光照、⑤为用酒精脱色并漂洗。《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故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⑤→①→②,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19.把D、E处打开,在A内装入CO2,将装置放在有光照的环境下,若想A内的CO2被消耗速度减慢,在C内进行下列哪种处理效果较好?( )
A.放入小型动物 B.放入小型植物
C.放入绿藻 D.不作任何处理
【分析】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其公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
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解: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把D、E处打开,实际就是A、B、C里面的气体可以互相流动,在A内装入CO2,如果想A内的CO2被消耗速度减慢,那么就必须要C内提供二氧化碳,如果在C内放入植物或绿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所以只能放入动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可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从而减少A内CO2被消耗的速度。
故选:A。
20.现有四套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分析】(1)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除二氧化碳不同外,其它条件如光、土壤浸出液等都相同。因此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甲和丙。
故选:C。
21.如图所示,甲瓶中装入萌发的大豆种子,乙瓶中装有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瓶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乙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下列哪项结论( )
A.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B.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
C.种子萌发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D.种子萌发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因此蜡烛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故选:A。
22.图示可简洁直观地表示植物的生理过程,如图中①②代表气体,③④代表物质,箭头表示进出方向。下列相关推理错误的是( )
A.若表示光合作用,则①②为二氧化碳、氧气
B.若代表呼吸作用,则③④分别是有机物、水
C.若表示蒸腾作用,则②为水蒸气
D.绿色植物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
【分析】(1)上图若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二氧化碳、氧气、水、有机物;
(2)若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氧气、二氧化碳、有机物、水;
(3)若为蒸腾作用示意图,则②指的是水蒸气。
【解答】解:A、若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其中二氧化碳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水是由植物的根自下而上吸收来的,氧气有气孔出来,它合成的有机物由筛管自上向下运送。因此表示进入的①是二氧化碳,表示放出的②是氧气,A正确。
B、若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可见呼吸作用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此①②③④分别是氧气、二氧化碳、有机物、水;B正确。
C、若为蒸腾作用示意图,蒸腾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把体内的水以气体的形式蒸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因此②是水蒸气。C正确。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晚上和白天都进行。D错误。
故选:D。
23.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是( )
A.适当提高氧气浓度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D.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分析】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据此答题。
【解答】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可见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由其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我们知道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
A、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增加氧气促进了呼吸作用,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作物就减产。A错误;
B、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B正确;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适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能增产。C正确;
D、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让植物合成更多的有机物。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使其少分解有机物。这样白天合成的多,夜晚分解的少,剩余的有机物就多,自然就产量高。D正确。
故选:A。
24.下列关于生物绘图的方法和要求,错误的是( )
A.图形的大小、比例要适中
B.在图形的右侧注明结构名称
C.在图形的下方注明图形的名称
D.用铅笔涂抹表示物像的明暗差异
【分析】生物图的画法和要注意的事项有:
(1)图的大小要适当,一般在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侧和下方留出注字和写图名称的地方。
(2)一般用3H的削尖的铅笔。
(3)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细点来表示。不能涂阴影表示暗处。
(4)字尽量标注在右侧,用尺引水平的指示线,然后注字。
(5)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
【解答】解:生物图的画法和要注意的事项有:
A、图形的大小、比例要适中。正确;B、在图形的右侧注明结构名称,正确;
C、在图形的下方注明图形的名称,正确;
D、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细点来表示,不能涂阴影表示暗处,错误;
所以错误的是D。
故选:D。
25.下列关于我国植被资源状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了保护环境,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的条例
B.为了绿化荒山荒漠,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C.我国植被保护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D.土地荒漠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的影响不大
【分析】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因此,我们要爱护植被,保护植被.
【解答】解:A、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为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为了保护环境,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的条例。A正确;
B、为了绿化荒山荒漠,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B正确;
C、我国植被保护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C正确;
D、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的影响很大,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26.(9分)显微镜是中学实验常用仪器,你还记得第一次观察到细胞时的惊喜吗?徐贺同学对番茄兴致浓厚,尝试制作并观察了番茄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请分析回答。
(1)雾霾天光线较弱时,应选用 大 (大/小)光圈和 凹 (平/凹)面镜。
(2)对番茄表皮细胞起放大作用的结构包括 1和4 (填序号)。
(3)若视野中已找到番茄表皮细胞,欲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 7 ] 细准焦螺旋 。
(4)图②中,规范盖盖玻片是装片制作成功的关键。下列模拟操作规范的是 A 。
(5)图③中染色时滴加的液体是 碘液 ,镜下观察到细胞核染色最 深 (深/浅)。
(6)徐贺同学观察到的番茄表皮细胞可能是图 ④ ,番茄表皮属 保护 组织。
【分析】观图可知:图①中,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粗准焦螺旋、7细准焦螺旋、8镜臂、9镜柱、10反光镜;图②是盖盖玻片、图③是染色、图④是植物细胞、图⑤是动物细胞,解答即可。
【解答】解:(1)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所以雾霾天光线较弱时,应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结构包括4物镜和1目镜。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若视野中已找到番茄表皮细胞,欲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7细准焦螺旋。
(4)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避免产生气泡,故A正确。
(5)图③是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染色所用的液体是碘液。在细胞结构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细胞核,因为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容易被碱性材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6)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图④图具有细胞壁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因此徐贺同学观察到的番茄表皮细胞可能是图④,番茄表皮属保护组织。
故答案为:
(1)大;凹。
(2)1和4。
(3)7细准焦螺旋。
(4)A。
(5)碘液;深。
(6)④;保护。
27.(8分)如图描述的绿色植物——大豆的一生,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图示①→②过程所需的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 一定的水分 和充足的空气。
(2)大豆的生长过程中,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伸长区 。
(3)从④→⑤过程中必须经过 传粉和受精 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
(4)⑤(果实)是由④中的 子房 发育形成的,这个果实中共有5粒种子,说明④中至少要有5个 胚珠 。
(5)大豆根尖吸收的水分、无机盐通过茎内的 导管 运输到叶片,而叶片 叶肉细胞 制造的有机物则是通过 筛管 运送到豆荚贮存。(填“筛管”/“导管”)
【分析】图中①是大豆种子、②是萌发的种子、③大豆幼苗、④花、⑤果实,解答即可。
【解答】解:(1)种子萌发除满足自身的条件外还需要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图示①→②种子萌发的过程所需的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3)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
(4)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果实中含有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所以种子的数目取决于子房中胚珠的数目。果实里有5粒种子,说明子房里至少有5个胚珠。
(5)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
故答案为:(1)一定的水分。
(2)伸长区。
(3)传粉和受精。
(4)子房;胚珠。
(5)导管;叶肉细胞;筛管。
28.(5分)下列现象都与呼吸左右密切相关。你能作出科学解释吗?
(1)图A中,蔬菜地窑已安上电灯,可农民进窑时还是要拿着点燃的蜡烛。若蜡烛熄灭,则人 不能 (“能”“不能”)进入。
(2)图B中,萝卜放久后会空心,原因是萝卜的呼吸作用会 消耗 自身有机物。
(3)图C中,将果蔬菜放在冰箱保鲜贮存的原因是低温可以 抑制 呼吸作用。
(4)图D中,定期给花盆松土的目的是 促进根进行呼吸作用 。
(5)图E中,粮食入仓前要晒干,原因是晒干后的粮食呼吸作用会 减弱 。
【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空气的含氧量和水分多少的影响.据此解答。
【解答】解:(1)蔬菜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地窖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拿着一根点燃的蜡烛进入,如蜡烛继续燃烧,表明氧气较多,可以进入;如果蜡烛熄灭,表明氧气较少不能进入。
(2)久存的萝卜由于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了,所以就空心了。
(3)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活中贮藏新鲜的蔬菜水果时应该放在冰箱内低温保存,减弱呼吸作用,减少对有机物的消耗。
(4)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给农作物经常松土,保证土壤中有较多的氧气,从而增强根的呼吸作用。
(5)新收获的粮食(种子)含有较多的水分,而潮湿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比较旺盛,消耗的有机物较多,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热,容易使种子发热发霉影响种子的寿命,因此粮食入仓前要晒干,减少种子的水分以减弱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
(1)不能。
(2)消耗。
(3)抑制。
(4)促进根进行呼吸作用。
(5)减弱。
三、实验探家题(每空2分,共28分)
29.(8分)实验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法步骤:
(1)取甲乙两只大烧杯,在每只底部先铺一层湿土,再铺一层细沙,上面再铺一层湿土,每层约为烧杯高的四分之一。每铺一层,稍加整平、压实,并在烧杯外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
(2)向甲烧杯中放入若干条活蚯蚓,乙烧杯中不放蚯蚓。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喷洒适量的水,并投放数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饲料。杯口盖上玻璃板,注意还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保证空气个交换。
(3)将甲乙两烧杯放置在黑暗处几天后,观察。
(二)依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设置甲乙两套实验装置的目的是 形成对照 ,乙装置的作用是 起对照作用 。
(2)甲乙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几天后,沙与土的分界是否明显 甲不明显;乙明显 。
(3)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生物(蚯蚓)影响环境 。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在实验中,设置甲乙两套实验装置的目的是形成对照,乙装置的作用是起对照作用。
(2)、(3)在做这个实验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甲中有蚯蚓沙和土的分界不明显,乙中没有蚯蚓沙和土的分界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蚯蚓对环境有影响,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故答案为:
(1)形成对照;起对照作用
(2)甲不明显;乙明显
(3)生物(蚯蚓)影响环境
30.(20分)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同学们应尽情地在实验课中去体验探究的乐趣!请结合如下三组实验分析回答。
(一)“萌芽”社团用银边天竺葵开展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
(1)步骤④中,小烧杯里的液体是 酒精 。
(2)步骤⑦中,叶片变蓝的部位是 c ;b、c两处形成对照,其变量为 光 。
(二)下列为“思迈”小组在探究“呼吸作用产物”时的两种操作方案:
(3)欲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两套装置均需放在 黑暗 环境中。
(4)一段时间后,挤压图2塑料袋时澄清的石灰水将 变浑浊 ,图3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会向 左 (“左”“右”)移动。
(5)请你规范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
(三)取三个相同枝条,A保留叶片,B部分摘除,C全部摘除,均插入到盛有等量清水且滴加油滴的量筒中,置于光下24小时,观察液面变化:
(6)该实验欲探究: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叶片 。
(7)A、B、C装置液面下降幅度的大小顺序是 A>B>C (用“>”连接)。
(8)蒸腾作用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图5的 4 (填数字)散失的。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氧气有助燃的特性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图5中1表示表皮,2表示叶肉,3表示叶脉,4表示气孔。
【解答】解:(1)步骤④是指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叶绿素易溶解于酒精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2)步骤⑦中叶片变蓝的部位是叶片的c处,原因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叶片b、c两处形成对照,其变量为光,可以探究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欲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前要将两套装置放到黑暗的环境中,无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就不能消耗瓶中的二氧化碳,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4)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图2内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挤压图2塑料袋时澄清的石灰水将变浑浊。图3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将向左移动,原因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钟罩内气体减少,气压下降,所以红墨水滴向左移动。
(5)呼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6)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
(7)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A枝条叶的数量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最多,A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的快;B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的慢;C枝条叶的数量少,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最少,C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的最慢。因此A、B、C装置液面下降幅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8)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因此蒸腾作用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图5中的[4]气孔散失的。
故答案为:(1)酒精
(2)c;光
(3)黑暗
(4)变浑浊;左
(5)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6)叶片
(7)A>B>C
(8)4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识图作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连线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