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 社戏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 社戏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还以为船慢。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③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④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
2.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标致 频危 旁证博引B.取谛 沉湎 叱咤风云
C.娴熟 绯红 中流砥柱D.峥嵘 惬意 纭纭众生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边上悠闲漫步。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5.下面对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大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课文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是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因此“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为的是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作者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是“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见到过的,所以豆特别好吃,戏特别好看。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却……由于……因为……如果……而
B.但……却……因为……然而……即使……而
C.但……却……由于……然而……即使……可
D.可……但……因为……由于……因此……而
二、填空题
7.给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①是待客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A.礼节 B.几样礼节 C.礼物 D.礼貌程度
②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A.竟然 B.抄近 C.一直 D.拐弯
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A.某种联系 B.原因条件 C.表明组织的证件 D.关联、牵涉
④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A.知识 B.认识 C.胆识 D.阅历
8.读《社戏》,作者饱含感情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那 ,那 ,那 ,那 ,那精彩的表演,以及归航的无限童趣,抒写了自己的对 向往,抒写了自己对 的热爱(用偏正短语概括)。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服
9.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②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③“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10.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dàn 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2)那老旦当初还只是duó 来duó 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3)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zhà 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4)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guī xǐng 了。
三、综合题
11.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本期黑板报以戏曲为主题,请你拟写四个栏目名称。
(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四、现代文阅读
12.阅读《社戏》选段,回答相关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篱,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踊跃”的意义是:
(2)文中描写开船动作的词语有 、 、 、 ,从中可以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 、 的特点。
(3)第二段中画线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字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4)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5)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答案部分
1.D
2.B
3.C
4.D
5.A
6.B
7.A;C;D;A
8.豆麦的清香;起伏的连山;几点渔火;仙境般的戏台;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劳动人民
9.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10.(1)惮
(2)踱;踱
(3)棹
(4)归省
11.(1)[示例一]弘扬中华国粹,演绎经典传奇。
[示例二]传播戏曲文化,收获戏曲精粹。
(2)[示例]戏曲知识 戏曲类别 戏曲趣谈 戏曲人生
(3)[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的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地方戏曲方面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兴趣。
12.(1)跳跃
(2)点、磕、退、上前、写出动作熟练、聪明能干
(3)“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4)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看。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石。
(5)开船动作利索,行船速度快,从“我”的所见、所感、所闻中可看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当堂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课时训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意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