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
展开专题五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果园生态系统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
C.使一个密闭的生态球长期维持下去,需要持续输入太阳能
D.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增加生物的种类,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解: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自我调节能力增加,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由于温室气体CO2增多造成温室效应,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C.使一个密闭的生态球长期维持下去,需要持续输入太阳能,C正确;
D.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2.某区域植被茂密并栖息着大量的棕头鸥.为打造棕头鸥旅游品牌,计划在岛上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改种棕头鸥喜居的树种,并增设大量人工设施.若此计划得以实施,将使该区域( )
A.物种丰富度增加,棕头鸥种内斗争加剧
B.该计划的实施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C.物质循环加快,实现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
D.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D
【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题中计划明显减少了物种的数量。而物种数目减少,将导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将下降。由该实例可以看出,人类可以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计划在岛上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改种红嘴鹃喜居的树种”,这将导致物种单一,物种丰富度下降,A错误;
B、由该计划可以看出,人类在改变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即人类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
C、能量流动的特征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流动,C错误;
D、题中看出,通过改造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的简单,因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正确。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
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
【答案】D
【分析】
1.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任何一个群落中,物种都是通过一定的联系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一般是不同的;
2.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A错误;
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
C、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C错误;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故选D。
4.“一山闽赣雨同风,前出武夷造化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中存在不同的森林群落,是我国东南地区最杰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也是大量古老孑遗植物、中国特有植物的避难所,为江西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可以利用样方法调查武夷山中某区域乔木的物种数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森林的存在净化了空气,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答案】D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的重要特征,A正确;
B、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利用样方法调查武夷山中某区域乔木的物种数目,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
D、森林的存在净化了空气,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错误。
5.某桑基鱼塘中不同种类的鱼食性有很明显的差异且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其中生活在下层的一些鱼可以食用蚕沙(蚕的粪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的核心技术是能量的良性循环技术
B.蚕同化的能量通过蚕沙流入到鱼体内的部分约为10%
C.蚕沙和鱼体内的碳元素都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入生产者体内
D.光照强度不是决定各种鱼类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答案】D
【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各营养级的同化能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所以蚕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向鱼。
【详解】
A、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包括庭院生态系统、桑基鱼塘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桑基鱼塘的核心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A错误;
B、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大约在10%~20%,蚕沙含有的能量几乎全部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蚕同化的能量通过蚕沙流入到鱼体内的几乎为0,B错误;
C、生产者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碳源,C错误;
D、光强度不是决定各种鱼类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决定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D正确。
6.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与曲线Ⅰ相比,曲线Ⅱ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
B.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空间特征的表述,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C.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的原因,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有关
D.猛禽同化量的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与曲线Ⅰ相比,曲线Ⅱ所示环境中设桩距离大,田鼠种群密度大。
【详解】
A、与曲线Ⅰ相比,曲线Ⅱ所示环境中设桩距离大,猛禽栖息场所少,猛禽的密度更小,A错误;
B、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特征的表述,B错误;
C、b点以后由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导致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C正确;
D、猛禽同化量的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D错误。
7.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等。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配置格局;而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
B.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C.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D.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答案】D
【分析】
群落演替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变化。
【详解】
A、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一般会朝着复杂的方向变化,A正确;
B、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表现在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等方面相对稳定,B正确;
C、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使优势种发生变化,C正确;
D、春季乔木、灌木开始萌动,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D错误。
8.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
B.人与蛔虫的种间关系如图乙所示
C.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D.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详解】
A、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A正确;
B、蛔虫与人是寄生关系,图乙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如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资源和空间,可以用图丙表示,C正确;
D、图丙中实验后期因消失了一种,X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对资源和空间的竞争更激烈,故可推断X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
9.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规律总结,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毋覆巢,毋杀孩虫”描述了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的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C.“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D.“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描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答案】A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A、“毋覆巢,毋杀孩虫”描述了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年龄组成,而不是维持种群的正常的性别比例,A错误;
B、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都是植物,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可竞争阳光和矿质元素等自然资源,B正确;
C、“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的是农业生产中农夫们通过除掉食心虫、食叶虫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
D、“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描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D正确。
10.长江十年禁渔令颁布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下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含有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
B.螺狮位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可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分布在不同水层,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答案】C
【分析】
由流程图分析可知,沉水植物属于生产者,花津蟹、青虾和食草鱼类属于初级消费者,花津蟹还属于次级消费者,而螺狮属于分解者。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示不包括阳光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表示生态系统所有的组成成分,A错误;
B、螺蛳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可以分解青虾、鱼类等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B错误;
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使生物数量减少,影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易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属于同一种群,它们分布在不同水层,不属于群落的结构,D错误。
11.下图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不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种群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b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C.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种群a可能是最高营养级
D.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易被淘汰的可能是动物a
【答案】A
【分析】
从图中可知,a、b、c、d四者之间量的关系是:b﹥d﹥c﹥a
【详解】
A、种群内个体数量越多,种群密度越大,当空间和资源有限时,种内斗争就越激烈。此题中未知种群b所处的环境资源,因此种群b种内斗争不一定最激烈,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丰富度成正相关,b丰富度最大,所以自我调节能力最强,B正确;
C、同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生物所含能量越少,所以种群a可能是最高营养级,C正确;
D、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基因种类越丰富的生物,可能更适应环境变化,因此最易被淘汰的可能是动物a,D正确。
12.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
B.既属于资源型又属于保护类生物的种群当规模达到K值时才适合开发利用
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D.区别缙云山与中梁山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答案】B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物种组成是群落的重要特征。
【详解】
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A正确;
B、由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资源型生物种群一般利用后剩余量在K/2,而不是种群数量规模达到K值时才适合开发利用,B错误;
C、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能反映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C正确;
D、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正确。
13.持续的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鼠害加剧,致使草场进一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牧草长势整齐的草场,其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C.过度放牧和鼠害分别导致草场发生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
D.该草场内各种信息均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双向传递
【答案】A
【分析】
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详解】
A、草原群落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即有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A正确;
B、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C、过度放牧和鼠害都导致草场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D、该草场内各种信息在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双向传递或单向传递,D错误。
14.由于甲鱼的特殊生理习性,使得甲鱼养殖水体因为大量饵料投放而污染严重。为了改善甲鱼池水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鱼养殖废水净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
A.建立该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
B.蔬菜、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离不开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答案】C
【分析】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进行的循环流动。
【详解】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是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建立该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
B、蔬菜、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
C、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蔬菜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C错误;
D、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无机物又能被生产者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离不开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
15.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从实现碳达峰达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 50 年到 70 年。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 30 年。也就是说,我们或将用不到欧美发达国家一半的时间,完成他们 2倍多的减排任务,体现了大国担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B.每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依靠自身实现碳中和
C.发展低碳经济、植树造林是实现碳平衡的有效手段
D.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气温升高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答案】C
【分析】
1、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2、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发温室效应。
【详解】
A、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A错误;
B、受人类活动影响,有些自然生态系统依靠自身不能实现碳中和,B错误;
C、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释放,植树造林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二者是实现碳平衡的有效手段,C正确;
D、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气温升高,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错误。
16.《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文章记叙了北宋宋神宗元年,庆丰地区在秋田中采用“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原文为;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避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歳以大穰。其是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傍不肯”消灭“子方虫”属于生物防治,其优点之一是无二次污染
B.害虫防治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子方虫”和“傍不肯”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子方虫”被“傍不肯”捕食,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条食物链
【答案】D
【分析】
根据原文可知其含义为: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实在是秋田的大害。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了土地;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据此可知该昆虫与害虫为捕食关系。
【详解】
A、利用“傍不肯”消灭“子方虫”是利用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属于生物防治,其优点之一是无二次污染,A正确;
B、害虫防治能减少能量流向害虫,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故害虫防治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正确;
C、生物的种间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子方虫”捕食农作物,所以“子方虫”属于第二营养级,“傍不肯”属于第三营养级,所以“子方虫”与“傍不肯”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D错误。
故选D。
17.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中CK、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5个区域(“·”表示土丘)。图2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裸露土丘的恢复过程属于种群的次生演替
B.草甸中高原鼢鼠数量越多,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
C.鼢鼠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D.为了提高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彻底消灭鼢鼠
【答案】C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②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2)恢复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②规律:一般环境条件越好,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
2、题图分析,图1、图2数据显示,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详解】
A、裸露土丘的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因为该条件下有土壤条件,种群没有演替的特点,A错误;
B、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草甸中高原鼢鼠数量越多,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但超过C密度值后,植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B错误;
C、鼢鼠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
D、调查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彻底消灭鼢鼠会使植物丰富度下降,进而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不利于提高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错误。
故选C。
18.多年来,宿迁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全力打造“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分析评价合理的是( )
A.洪泽湖沿岸“三退三还”,进行景观湿地建设,显著提高了物种多样性
B.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C.三台山森林公园多样的菊花,其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答案】A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3种。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详解】
A、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洪泽湖沿岸“三退三还”,进行景观湿地建设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正确;
B、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
C、三台山森林公园多样的菊花,其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进行干扰和利用,而是要对生态系统适当地进行开发和利用,D错误。
19.2021年5月11日公布了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主要对人口总量、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人口、城乡人口、流动人口等数据进行了统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抽样检测来调查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B.根据人口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人口变化趋势
C.人口普查可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D.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
【答案】A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详解】
A、人口普查是对全国所有人口逐一进行调查,并不是采用抽样检测进行调查,A错误;
B、年龄组成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根据人口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人口变化趋势,B正确;
C、通过人口普查可对人口总量、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人口、城乡人口、流动人口等数据进行了统计,从而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C正确;
D、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避免我国人口出现出现老年化的问题,D正确。
20.加拿大哈德逊湾公司从18世纪中叶开始就成为北美唯一的皮毛商业中心,它保存了多年的皮毛统计资料。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从1924年起利用该公司的资料进行研究,作出下图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猞猁和雪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埃尔顿是利用标记重捕法对它们的种群数量进行估算的
B.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存在的相关性表现在猞猁的数量增加导致雪兔减少,雪兔减少导致猞猁减少
C.猞猁制约着雪兔的种群数量,另一些植食性动物数量也相对稳定,有利于植物资源的相对稳定
D.从多年的调查看,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A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详解】
A、猞猁和雪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该用标记重捕法对它们的种群数量进行估算,但埃尔顿是从1924年起利用该公司的资料进行研究,作出图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A错误;
B、由于存在食物链草→雪兔→猞猁和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所以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存在的相关性表现在猞猁的数量增加导致雪兔减少,雪兔减少导致猞猁减少,B正确;
C、猞猁制约着雪兔的种群数量,另一些植食性动物数量也相对稳定,各营养级生物保持动态平衡,有利于植物资源的相对稳定,C正确;
D、从多年的调查看,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而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21.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
【答案】A
【分析】
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详解】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D正确;
22.美国白蛾是一种食叶性害虫,周氏啮小蜂的卵和其他天敌可以通过寄生在美国白蛾的蛹内,使其蛹死亡。科研人员设置了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且对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调查地区
周氏啮小蜂寄生率
其他天敌寄生率
A地区
放蜂区
40%
40%
对照区
10%
30%
B地区
放蜂区
50%
30%
对照区
10%
25%
A.美国白蛾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B.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内的美国白蛾的其他天敌对其蛹的寄生率更高
C.与使用农药相比,放蜂可能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D.利用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是最有效的环保措施
【答案】D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对照组为常规农药防治,了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详解】
A、美国白蛾是一种食叶性害虫,属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A正确;
B、由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内的美国白蛾的其他天敌对其蛹的寄生率更高,B正确;
C、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C正确;
D、利用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容易引起环境污染,而利用生物防治(放养周氏啮小蜂)美国白蛾更有利于环境保护,D错误。
23.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生产者是F,G代表分解者
B.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
C.野外生存训练时,探险者食用了馒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喝到水,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
D.若图Ⅲ表示碳循环,B代表大气中的C02库,C表示消费者
【答案】C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图中各成分的名称,再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的能力.
【详解】
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则生产者是F,G代表消费者,A错误。
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乙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血浆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B错误;
食用了馒头,其中糖类被消化为葡萄糖,吸收后使血糖浓度升高;没有及时喝到水,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因此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C正确。
图Ⅲ表示碳循环,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错误.
【点睛】
A解题技巧: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只有箭头发出的是生产者,其余都是消费者。
B解题突破口:组织细胞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判断丙是细胞,乙是组织液。
D解题技巧:双向箭头连接的是生产者和无机环境。
24.如图三条曲线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③分别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
B.图示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速率最快
C.进入冬眠状态的动物细胞中自由水的比例明显上升
D.常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温带落叶林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
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越简单,生物多样越匮乏,稳定性越小,种群数量的易变程度也越大”原理,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冬眠动物比例和数量易变程度,A正确;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进入冬眠状态的动物细胞代谢减弱,细胞内自由水的比例明显下降,C错误;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温度落叶林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点睛】本题突破口在于:越向寒冷的地方冬眠的动物越多,所以③代表冬眠动物的比例,越向寒冷的地方物种越少,所以①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程度。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六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六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6 生态系统及其保护-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16 生态系统及其保护-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16生态系统及其保护-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考点16生态系统及其保护-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5 种群和群落-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15 种群和群落-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15种群和群落-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考点15种群和群落-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