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总复习成套专题教学PPT课件(福建专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04专题四古诗词曲阅读PPT课件(福建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04专题四古诗词曲阅读PPT课件(福建专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组教师专用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福建专用)
第二部分 阅 读专题四 古诗词曲阅读
A组 福建中考题组
一、(2020福建,4—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一、1.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表达有误,两首诗歌并未涉及嗅觉角度。由语境可知甲诗中的“闻”是听说的意思。2.答案 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分析把握能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先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做铺垫;后两句写芦管声引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二、(2019福建,4—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5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2分)
二、1.答案 C “坐断东南战未休”是写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承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踞一方。可见此句是实写史事,并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2.答案 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典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既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讽刺了当朝主和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感叹,从辛弃疾口中说出,却
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渴望收复失地的呼声。
三、(2018福建,4—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观沧海曹 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2分)
三、1.答案 C 联系诗歌背景可知,此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返回时所作,当时的曹操是节节胜利,登山观海,心潮澎湃,《观沧海》的总体基调是雄浑壮阔的,所以C项“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错误。2.答案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这几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日月星辰都出没在大海之中,写出了大海博大壮阔的景象。
四、(2017福建,4—5)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回答问题。(5分)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四、1.答案 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的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思路分析 对于古诗词的赏析一般要从三个方面进行:①找诗眼,体会作者的情感;②通过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③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美。2.答案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解析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木兰诗》内容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完成本题需抓住题中的“心愿”,提取出相关内容,即“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提取信息时注意标点符号,注意句子的完整,不能有遗漏。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翻译解读。
B组 2016—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
一、(2020北京,9—10)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回答问题。(5分)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① 的自然之景,抒发了② 之情。(2分)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答:
一、1.答案 (示例)①白日斜(日落、夕阳西下) ②离别的忧伤(共2分。共2空,每空1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诗句中的“白日斜”意思是:日落西斜,即红日西沉。“浩荡离愁”则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愁”,形容诗人离别时的愁绪很深。2.答案 (示例)《春晓》中,诗人借落花表达了惜春之情。《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落花表达了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之情。(共3分。孟浩然的诗,1分;龚自珍的诗,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抓住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其中“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归乡途中之作。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自己虽然已经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不忘报国之志,无私奉献。
二、(2020湖南常德,16—1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分)2.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佳句?(3分)
二、1.答案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盛情,(1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的敦厚淳朴和诚挚好客。(1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首先解读“足”在句中的意思,然后分析概括“足”字传达的意思和情感。2.答案 (1)面对困境时;(1分)(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1分)(3)事情有了转机时。(1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这句诗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时,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先从字面上理解,诗句描绘了山间的美景;再从深层次挖掘,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
三、(2020四川成都B卷,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2题目。(2分)过摩诃池(其二)宋 祁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注]东海不为田?(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注] 争教:怎么能让。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A.乐 B.叹 C.伤
三、答案 B。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分析诗人的情感时,要立足于诗歌营造的意境,再抓住其中抒发情感的诗句进行分析。前两句表现的是衰败、冷落的景象,奠定了诗歌凄婉、哀伤的情感基调。后两句由关键词“百岁兴衰”可知,诗人在感叹世事无常、王朝兴衰的历史变迁。结合全诗,前两句写景,展现了摩诃池美好风光不再的衰败,后两句抒情,抒发了历史变迁的感叹。所以选B。
四、(2019山东青岛,7—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峨眉山月歌 王 勃 李 白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峨眉山月半轮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影入平羌江水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夜发清溪向三峡,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思君不见下渝州。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还是即将远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在异乡为官的人”。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我们是心心相连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比邻而居”。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在分别的路口,我虽想挽留你,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无语,泪下沾巾”。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为“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伴诗人远行”。2.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写友人即将离京赴任蜀州,诗人遥望蜀地,视线却为风烟所遮,心头萌生淡淡的伤感。B.《峨眉山月歌》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江而下所见之景,“峨眉山月”与诗人千里相随,触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峨眉山月歌》后两句叙写诗人江上行船的旅程,表现了诗人离友人越远就越加思念的情感。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峨眉山月歌》皆为离别而作,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
四、1.答案 C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我虽想挽留你,却无能为力”错误,“无为”的意思是“无须、不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啼沾湿衣巾”。2.答案 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能力。“皆为离别而作”错误,《峨眉山月歌》不是为离别而作,而是李白出蜀游历天下时所作;“充满了离愁别绪”“悲戚之情”错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改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五、(2019河北,5—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2.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3分)
五、1.答案 C “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错。这首词写于苏轼与弟弟分别后,他在月夜下,凝望着皎洁的圆月,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全词表达了苏轼的思乡之情和他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因亲人不能团聚而产生的惆怅之情。2.答案 (示例)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答出一点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语句一般要包含词句原意,画线语句的意思是: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表达的深层含意以及作者的情感有: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蕴含着乐观而旷达的情怀。
六、(2019贵州贵阳,21—2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与诸子登岘山①[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 ①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祜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②鱼梁:襄阳沔水中的沙洲。③梦泽: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3分) ( )A.曹操《观沧海》 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C.王安石《登飞来峰》 D.文天祥《过零丁洋》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4分)
六、1.答案 B 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能力。《与诸子登岘山》乃作者因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引起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之情。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所以答案选B。2.答案 “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联系全诗,从作者情感角度比较“寒”和“黑”。“寒”除了指“冷”的感觉以外,还有“心灰意冷”的深层意思。而“黑”除了写视觉形象外,也暗指社会的黑暗。
不过本诗中只是写自己的感受,没有深入写社会,所以作者要写“天寒梦泽深”。
七、(2018北京,8—9)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2题。(4分)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1分)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七、1.答案 (示例)时光匆匆流逝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的能力。在回答本题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与主旨。首先根据题干中“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等关键信息,再结合其对应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方法技巧 把握诗歌思想情感四方法(1)从诗人生平入手,了解诗人经历。(2)明确创作背景,探究诗人写作风格。(3)抓住诗句中的物象,明确物象的特点。(4)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
2.答案 (示例)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回答本题时,需要关注图画中所描绘的景象与诗歌的意境。诗歌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
羁旅之情怀;颔联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表现恢宏阔大的景象;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隐含哲理,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图1提供的画面展示出了初春江上行船的阔大景象,能表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方法技巧 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歌画面,首先,要读懂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其次,抓住诗歌中的物象及其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再次,为了增添画面感,在描写时可以采用添加形容词,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方法,使语言更形象、生动。最后,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描绘的画面不能脱离整首诗的意境。
一、(2020贵州贵阳,20—2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新晴野望[唐]王 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②。白水明田外,碧峰 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 ①氛垢:雾气和尘埃。②溪口:溪流的入河口。1.本诗与杜甫的《春望》标题都有“望”字,但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比较其不同。(4分)2.诗句“白水明田外”中,“明”字的意思是“闪耀着光芒”,由此推断诗中空白处最符合诗歌意境的字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是(3分) ( )A.在 B.压 C.连 D.出
一、1.答案 《新晴野望》写了雨后初晴的阳光下,面对开阔明亮、生机勃勃的景物,诗人表达了喜悦闲适之情。《春望》写了战火纷飞时的衰败零落之景,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前景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解析 本题考查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比较能力。解答此题,要分析比较两首诗在写作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根据背景判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内容。《春望》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抒发的是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慨。而《新晴野望》是王维在初夏的雨过天晴后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2.答案 D 本题考查根据古诗意境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古人讲究炼字,锤炼字眼以达到营造诗歌意境的目的。诗句“白水明田外”中的“明”描绘了河水因雨后上涨变得波光粼粼,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给人以动态的感觉。后一句也要化静为动,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雨后的山峦因雨水的冲洗突兀而出,
“出”字更有力地表明了峰峦迭现、远近相衬的动感,更富有层次感,而“在”和“连”动感不强,“压”又过于强硬,缺乏美感,都不如“出”确切。
二、(2020海南,6—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的前两句中“ ”和“ ”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2分)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3分)
二、1.答案 杨花 子规(评分标准:每空1分)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明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景物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又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2.答案 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评分标准:指明特点给1分,解说作用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理解诗句的能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明月愿意接受自己的请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
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的手法,就是拟人。
三、(2020浙江杭州,20)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6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知背景】甲诗略。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1.乙诗前两句 。【赏写法】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2.乙诗后两句 。
三、1.答案 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融情入景特点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明确所描写的景物,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根据乙诗的题目,抓住“送”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秋”交代了作诗的时间,“青枫飒飒”“雨凄凄”营造了一种凄凉、迷蒙的氛围;“遥看”则表达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友人被贬至江西,又是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前路未知,那么诗人对友人的担心也就体现出来了。2.答案 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乙诗的后两句中,“怜”字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宽慰,“白云相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里用“白云”代替自己护送友人,同时“白云”又有“高洁”的意味,隐含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四、(2019江西,6—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4分)[甲]春 尽[唐]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 尽[宋]郑獬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真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B.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D.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四、1.答案 A 这两首诗确实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但是乙诗并未表达家国之悲,而是表达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厌恶。
知识拓展 郑獬《春尽》赏析首句七个字,便将时间(春尽)、人物(行人)、地点(未到家)一一交代清楚。游子浪迹天涯,离家日久,又逢春色,倍添惆怅。连春风也要来责怪:为何不好好在家,跑到这天涯来干什么?这就是第二句的意境,含蓄风趣。颔联仍以景物描写来表现行人盼望早日回家的急迫心情。颈联写人在曲折重叠的山间行走时的感觉,着重写动势。尾联洋溢着行人如脱羁之鸟重返自然般的兴奋喜悦之情。诗人着重点出“清”“白”二字,使野间的“清白”同尘世间的“污”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从主人公对“绝少尘埃污”的喜爱中体味他对乌烟瘴气的官场的厌恶。2.答案 B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反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相反的属性,用一些事物做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鲜明。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并非反衬。
五、(2019浙江温州,12)古诗阅读。(4分)玉仙馆[唐]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选自《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五、答案 (1)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2)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解析 (1)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运用优美的词句描摹画面,主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信息“长溪”“新雨”“色如泥”“阴云”“向西”“楚客”“南行”等拟写答案。(2)结合脚本设计的重点来揣测预期效果,抓住“景别”“摄法”“配音”来解读如此设计脚本所能达到的效果。
六、(2018河北,5—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6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六、1.答案 D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首诗的最后一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叙述抒情。2.答案 (示例)加线句子用“飞”“渡”“洒”“挂罥”“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加线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动词使用巧妙,“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怒号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吹过江去、洒在江郊的画面,表现出诗人的焦灼和痛惜之情。
七、(2018天津,5)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三)》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A.一、二句通过“盛”与“稀”的对比,写出诗人虽心归田园,却不善农事的情形。B.三、四句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田间劳动的厌倦之情。C.末尾句中“愿”的内涵是,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D.全诗语言朴素而诗意醇美,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点。
七、答案 B “流露出诗人对田间劳动的厌倦之情”表述错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写出了他从清早到夜晚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躬耕垄亩、铲锄荒草的情景,暗蕴着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八、(2018河南,18—1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4分)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2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
八、1.答案 (示例1)用感叹句、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2)用感叹号、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3)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4)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名句的赏析能力。本题要求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所以切入的角度比较自由,可以从句式、修辞等角度来赏析,最后要落脚到情感上。2.答案 (示例1)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2)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这两句是广为流传的名句,表达的是李白的豪情壮志、对未来的信心和前行的勇气,所以一般用来作为激励人的话语。
A组 2018—2020年模拟·基础题组
一、(2020福州质检,4—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行路难(其一)李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一首乐府古题,李白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B.诗的开头两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被赏识的愉悦心情。C.“闲来”两句运用典故,诗人期望有朝一日得到明君的重用,宏伟的抱负得以施展。D.这首诗是以浪漫的笔法来书写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的。2.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唱出的最强音,历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请说说为什么人们在身处逆境、失意苦闷时常常引用它来自我励志。(3分)
一、1.答案 B 开头以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与“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以乐景写哀情,用盛宴衬托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应该是强化了哀的程度。2.答案 因为这两句诗体现出一种奋发振作、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及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意思对即可)解析 诗的最后两句借用南朝宗悫的“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2020厦门质检,4—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C.“排”是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D.全诗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
2.诗中描绘“秋日胜春朝”景象的句子是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二、1.答案 D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全诗一论一据,前两句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以明丽秋景引发豪迈诗情,哪有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呢?2.答案 (示例)晴空一鹤排云上。表达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要点与评分:写出“晴空一鹤排云上”或全句均可得1分,写错字不得分;准确写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可得2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共3分。解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前两句将古人悲秋和诗人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后两句赞美秋天的开阔明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不屈的斗志,隐含着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三、(2020泉州质检,4—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6分)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为赠友之作,标题“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交代写作时间、酬赠对象。B.开篇以金波四射的转轮和重新磨光的飞镜比喻月亮,描写了月满中秋的美景。C.“直下看”指目光一直往下看,这看似简单的口语化表达增加了词作的趣味。D.本词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桂树等典故,使表达的意思直白,抒发的情感直露。
2.词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分)
三、1.答案 D 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桂树等典故,这是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浓密的桂树,让更多的月光洒向人间,形象委婉地表达了词人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因此“表达的意思直白,抒发的情感直露”分析错误。2.答案 从“被白发”的惆怅,(1分)到俯视大好山河的渴盼,(1分)最后是誓为人间带来更多清光的激昂(感奋)。(1分)解析 “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之情。然后词人想象自己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最后运用想象,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表达了词人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四、(2019漳州质检改编,4—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6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 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作的上片描述出猎情况,下片抒发情感,语言风格粗犷、豪放。B.词作以“狂”字开篇,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展现了词人的不羁姿态。C.“千骑卷平冈”描绘了一幅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恢宏壮阔的画面。D.下片引用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表达了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四、1.答案 D 下片化用的是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以魏尚自许,含蓄表达了词人希望重新受到皇帝重用,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愿望,而不是表达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2.答案 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比喻性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五、(2019龙岩质检改编,4—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望 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以问句开篇,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无比激动和惊叹仰慕之情。B.“割”字用得极妙,以形象的笔触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C.全诗无一“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D.本诗通篇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了泰山高峻磅礴、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2.“会当”的意思是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五、1.答案 D 前六句是从多个角度写泰山的高大壮美,后两句是诗人想象“凌绝顶”“览众山”的豪迈情状。所以并非通篇写实。2.答案 “会当”意为终当,终要。尾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意思对即可)解析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终要。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2018宁德质检改编,4—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出诗人暗淡愁苦的心境。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六、1.答案 C “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生活的悲戚潦倒。2.答案 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解析 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感情和其他诗句的内容作答。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推己及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振臂高呼。由此概括出诗人的情怀即可。
一、(2020南平质检,4—5)阅读《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6分)卜算子·咏梅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驿外”“断桥”说明了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体现了它寂寥孤独的生存状况。B.“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生命的历程。C.“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夸张手法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了梅花处境的悲凉。D.词的下片写梅花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饱受摧残碾为尘埃,仍香气不改。
B组 2018—2020年模拟·提升题组
2.整首词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一、1.答案 C “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2.答案 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1分)全词借饱受摧残、香气犹在的梅花,(1分)抒发了自己虽屡遭排斥仍坚持正义、孤高傲世(或:忠贞不渝、矢志不渝、独立不倚等)的情怀。(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词的上阕写出了梅花处境的悲凉,隐喻词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下阕以“春”“群芳”隐喻当时的官场,表现了词人不愿同流合污,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虽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2020莆田质检,4—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注]。[注] 采薇: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梅花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表现了诗人起兵抗元的豪迈之气。B.颔联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抒写了诗人的悲苦之情。C.诗人将山河依旧与城郭面目全非进行对比,坚信山河必有重光之日。D.本诗逐层递进,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寓深厚之性情于质朴之中。2.本诗与王绩的《野望》都引用“采薇”的典故,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决心?(3分)
二、1.答案 A “用梅花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错,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2.答案 《南安军》:饿死殉国,誓不投降。(2分)《野望》:隐居不仕(向先贤寻求慰藉)。(1分)解析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文天祥的《南安军》中引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明诗人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的决心。王绩的《野望》写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诗人仍得不到精神上的慰藉,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士伯夷和叔齐。
三、(2020三明质检,4—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6分)定风波苏 轼三月七日[注],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小序写苏轼被贬黄州时偕友出游的情形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B.“竹杖”句写词人视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反映了其平静悠闲的心态。C.“山头”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D.全词因自然现象,寓心中情,谈人生哲理,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2.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与“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词句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请简述。(3分)
三、1.答案 C “山头”句写山头斜照让词人感到些许暖意,此时词人的心情应有些许的喜悦,而不是“沮丧、郁闷”。2.答案 相同之处:都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不同之处:前者表现了不惧风雨,从容面对的人生哲学;(1分)后者表现了不服年老(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愿望(政治理想)。(1分)解析 两首词表现出的人生态度都是积极乐观的。《定风波》中,一方面“莫听穿林打叶声”渲染了雨骤风狂的景象;另一方面“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诗人面对风雨,始终那样从容、镇定、达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鬓微霜”“何妨”衬托“少年狂”,表现了词人壮心不已的英雄本色,抒发了词人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四、(2020宁德质检,4—5)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回答问题。(6分)[甲]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乙]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曲开头化动为静,描写了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险峻,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B.乙曲前三句回顾了骊山的历史,“今何处”抒发了对古今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C.乙曲第四句的“只见”二字强调阿房宫的破败,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D.两首散曲结尾分别用“兴”与“亡”、“赢”与“输”的对比,深化了全曲的主题。2.两首散曲都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四、1.答案 A 峰峦如聚是山峰像从四面八方集聚在一起的意思,静止的山动起来了,应是“化静为动”。2.答案 甲曲中除了有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更有对百姓的同情;(2分)乙曲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的行径的愤慨之情。(1分)解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先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写由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抒发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以及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山坡羊·骊山怀古》回顾历代王朝最终归于黄土的结局,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以及夺取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行为,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五、(2019莆田质检改编,4—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满江红秋 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两句,以明丽清爽的秋景来烘托词人愉悦的心境。B.“四面歌残终破楚”,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民族危机的深重,词人为国家命运而担忧。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D.下片开篇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2.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
五、1.答案 A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两句,词人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表达了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并非愉悦的心境。2.答案 知音难遇的苦闷(忧郁、惆怅)。解析 青衫湿: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大千世界中,要到何处去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这反映了词人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
六、(2019宁德质检改编,4—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的景象,极言其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D.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忠贞不贰、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六、1.答案 A “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复习时对诗词中的用典要特别留心。“八百里分麾下炙”的意思是兵士们欢欣鼓舞地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2.答案 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意思对即可)解析 “可怜白发生”和首句相照应,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对于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愤慨之情。
七、(2018厦门一中二模改编,4—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这首诗的相关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B.“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字把敌军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相差很大,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先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D.这首诗用“黑”“金”“紫”“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想象丰富。2.请简要分析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七、1.答案 C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应是先从听觉、再从视觉两方面来铺写战争的惨烈的。2.答案 尾联是说,为报答国君筑高台、设重金广招天下人才的诚意,将士们手握宝剑,发下誓言,愿为国血战到底。这里引用燕昭王置千金于高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同时也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显得含蓄深沉。解析 分析尾联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此处运用了燕昭王置千金招贤才的典故,抒写全体将士的心愿。结构上,分析的是尾联,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四 名著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安徽专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型人物,猪八戒,白龙马,典型情节,典型形象,内容精要,典型篇目,“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四 名著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安徽专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型人物,猪八戒,白龙马,典型情节,典型形象,内容精要,典型篇目,“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10专题十名著阅读PPT课件(福建专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组教师专用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