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地理含解析
展开厦门市2022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森特前往美国某国家森林公园徒步旅行。他在游记中写道;"该公园景观独特,山麓被沙漠环绕。……临近正午,我们到达了观景点(图1)。举目远跳,远处山顶尚未完全融化的积雪映衬着周边的松林,于是我举起相机记录这眼前的美景。……我们开始向露营地进发,先从山脊的东部绕行一段平路后,再沿着'之'字形路线行进至露营地。……我们搭建好帐篷,一同等待落日余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根据游记的描述,森特前往徒步旅行的国家森林公园大致位于图2中的( )
A. 甲地附近 B. 乙地附近 C. 丙地附近 D. 丁地附近
2. 森特此次徒步旅行的时节是( )
A. 暮春 B. 盛夏 C. 初秋 D. 隆冬
3. 此次徒步旅行中,森特( )
A. 在观景点朝北逆光拍摄远处山顶积雪
B. 在露营地向南望见太阳从左前方落下
C. 从观景点出发行进一阵,发现阳光被山体所遮挡
D. 前往露营地途中,人影始终在行进方向的右前方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结合材料,山麓被沙漠环绕,说明基带自然带为荒漠带,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甲地基带自然带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错误;乙地基带自然带为荒漠带,B正确;丙地基带自然带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错误;丁地基带自然带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材料中,该地海拔在3100米左右,结合上一题可判断该地纬度较低,远处山顶积雪尚未融化的景观符合暮春的特点,A正确;盛夏草木葱茏,山顶积雪消融,故B错误;初秋气温尚高,不足以出现积雪,C错误;隆冬时节积雪应较多,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结合材料,到达观景点时是临近正午,太阳在观景点的偏南方,朝北拍摄不会逆光,A错误;结合材料,在露营点面向南方,左侧应为东方,不是日落的方向,B错误;从观景点出发行进一阵,此时太阳逐渐向西移动,由于是向东沿平地而行,阳光会被西部较高的山脊阻挡,C正确;前往露营地途中,由于人的移动方向不断变化,人影的方向也会不断改变,不可能始终在行进的右前方,D错误。故选C。
点睛】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胶莱运河(下图)位于山东半岛地势最低的胶莱盆地,北段经胶河下游连接莱州湾,南段经大沽河下游与胶州湾联通;河道无法通行大船,需以小船转运货物。元明时期,该运河几经兴废,现仅可供灌溉使用。2005年,有人提议将原胶莱运河深挖至海平面以下,修建成胶莱人工海河,但该设想一经提出即招致反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推测元明时期胶莱运河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 泥沙淤积堵塞河道 B. 其他运输方式替代
C. 周边地区污染排放 D. 沿岸地区经济衰落
5. 若胶莱人工海河得以建成,将( )
A. 改善黄海水域环境 B. 缓解京杭运河漕运压力
C. 提高青岛港吞吐量 D. 改变胶东沿岸流的方向
6. 反对胶莱人工海河的设想,主要是担忧修建和运行过程中容易引发( )
A 河道泥沙淤积 B. 海洋生态恶化 C. 沿岸地面沉降 D. 沿岸土壤盐化
【答案】4. A 5. C 6. D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河道无法通行大船,需以小船转运货物。元明时期,该运河几经兴废,现仅可供灌溉使用”可知,胶莱运河河窄水浅,运输能力有限;位于季风区,降水季变化大,水位变化大,运输能力不稳定;河道淤积,运力减弱甚至丧失,导致元明时期胶莱运河废弃,A正确;当时没有其他运输方式替代,B错误;当时工业不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小,污染不能影响到河道的废弃,C错误;运河几经兴废,废弃后还要再疏通兴起,说明有运输需求,并且元明时期商贸活动比较发达,因此废弃的原因不可能是沿岸地区经济衰落,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若胶莱人工海河得以建成,人工海河可沟通渤海与黄海,形成胶东沿岸环流,加快莱州湾与胶州湾的水体交换,缓解莱州湾的海水污染问题,改善渤海水域环境,A错误;与京杭运河相距较远,不能缓解京杭运河漕运压力,B错误;莱运河可缩短船舶航行绕行山东半岛的航线里程,青岛港位于胶莱运河沿岸,提高青岛港吞吐量,C正确;不能改变胶东沿岸流的方向,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根据材料“有人提议将原胶莱运河深挖至海平面以下,修建成胶莱人工海河”可知,人工海河水位低于海平面,会导致大量海水流入人工海河,从而加剧沿岸土壤盐化,D正确;莱州湾有大量古黄河沉积物,在沿岸流和风暴潮的推动下会给人工海河来淤积,但淤积过程是缓慢的,不是修建和运行过程中主要担忧的问题,A错误;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小,B错误;海水入浸,不会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现象不明显,C错误。故选D。
【点睛】修建运河的条件:原有水域可以利用 ;河道深,通行船舶吨位高;有天然河流,可减少工程量;地处狭窄区域,地形较平坦,工程量小,便于施工运河建成以后,可缩短航程;可带动与运输有关的第三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使非农人口增加;而会促进向运河方向的陆上运输发展;刺激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使农业产值增加
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区内拥有14所高等院校。杨浦滨江地带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杨浦滨江企业密集,码头、厂房、仓库沿江而立。20世纪90年代,杨浦滨江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不少老厂纷纷关停,留下众多破旧厂房。2012年起,上海市推进城区改造,在修缮保护工业遗存的同时,植入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把杨浦滨江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据比完成下面小题。
7. 杨浦滨江地带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A. 人口密度较大,市场广阔 B. 地理位置优越,水运便利
C. 高等院校众多,技术先进 D. 基础设施完善,地租低廉
8. 导致杨浦滨江工厂转移和关停主要原因是( )
A. 基础设施陈旧 B. 空气污染严重 C. 交通方式转变 D. 城市转型发展
9. 上海在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未在杨浦滨江建设高层写字楼或住宅,主要是考虑了( )
A. 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 B. 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
C. 交通因素和政治因素 D. 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
【答案】7. B 8. D 9. A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依材料可知,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杨浦滨江地带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有利条件主要是上海作为沿海城市,港口条件成熟,地理位置优越,水运便利,B正确;在中国近代工业发源时,这里人口人口密度并不大,A错误;当时这里并没有高等院校分布,C错误;近代工业发展初期,这里基础设施也并不完善,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上海作为沿海城市,港口条件成熟,作为沿江城市拥有广阔的长江沿岸腹地,最先接触先进技术和思想,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改革开发以后,上海市经济高速发展并达到较高水平,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城市转型,即从工商业城市转向经济中心城市,从以生产性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经济转向以服务性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经济,全面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所以导致杨浦滨江工厂转移和关停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市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D正确。基础设施陈旧可以新建,空气污染严重,可以治理,交通方式转变并逐步完善有利于工业发展,不是导致杨浦滨江工厂转移和关停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会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会阻碍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区内拥有14所高等院校。上海市推进城区改造,未在杨浦滨江建设高层写字楼或住宅,主要是考虑了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依材料可知,杨浦滨江地带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杨浦滨江企业密集,码头、厂房、仓库沿江而立。20世纪90年代,杨浦滨江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不少老厂纷纷关停,留下众多破旧厂房,考虑了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修缮保护工业遗存的同时,植入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把杨浦滨江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A正确;在修缮保护工业遗存的同时,植入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把杨浦滨江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不是从经济方面考虑、也不是考虑政治因素,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影响,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M市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和加工基地。1945年,该市人口仅约1000人,到1960年聚增至20万。下表示意该市部分年份的总人口数和盛市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年 | 1980 | 1990 | 1992 | 1993 | 2000 | 2010 | 2020 |
总人口数/万人 | 73.8 | 94.1 | 96.9 | 233.7 | 250.6 | 290.4 | 278.1 |
城市化率/% | 55.48 | 72.96 | 73.81 | 40.56 | 42.96 | 63.59 | 72.48 |
10. 1992~1993年期间,该市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自然增长 B. 行政区划变动 C. 自然资源开发 D. 产业结构调整
11. 2010~2020年期间,该市( )
A. 城镇人口增长8.89% B. 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下降
C.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D. 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10. B 11. C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市1992年总人口为96.9万,仅过一年,该市总人口突然骤增至233.7万,增加了136.8万人,且城市化率由1992年的73.81%骤减为40.56%,结合其他年份数据如:1980年至1990年该市总人口10年间一共增长20.3万人,可以判断1992~1993年期间,该市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为行政区划变动(扩大所致),人口自然增长或者产业结构调整又或者是自然资源开发不可能让该市在一年内人口增长一倍多,B正确,ACD错误;本题选B。
【11题详解】
据表中数据可知2010~2020年期间,总人口从290.4万减少为278.1万人,人口总量不增反降,说明人口为负增长,可以判断该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C正确,A错误;三次产业占比以及产值状况,材料以及表格数据没有体现,B、D错误,本题选C。
【点睛】人口老龄化定义: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卤泊滩位于陕西省中部,属古咸水湖干涸后形成的低洼盆地。在过去,该地以漫灌淋盐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治理,却因难以向外排盐始终未获成功。21世纪初,该地在农田周围种植防风林,田块间挖设蓄水沟渠(旱季沟渠水可回补农田),沟渠内种植水生植物,形成"工程一生物—农业"综合治理模式,新增万亩高产耕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地漫灌淋盐未能成功治理盐碱地,主要是因为( )
A. 位于低洼盆地 B. 夏季蒸发旺盛 C. 灌溉水盐度高 D. 土壤含盐量高
13. 推断该地在蓄水沟渠内种植水生植物主要是为了( )
A. 降低蓄水沟渠水位 B. 减少作物病虫害 C. 降低沟渠水体盐度 D. 提高生物多样性
14. 除治理盐碱化外,该地采用"工程--生物--农业"综合治理模式还有利于( )
A. 农业机械耕作 B. 减轻水土流失 C. 提高复种指数 D. 改善局地气候
【答案】12. A 13. C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卤泊滩位于古咸水湖形成的低洼盆地,漫灌淋盐是通过大水漫灌的方式将盐分稀释并排出,该地位于低洼盆地,水不易排出,盐分仍累积在盆地底部,故未能成功治理,A选项正确。夏季蒸发旺盛是盐碱地出现的原因之一,漫灌淋盐是通过稀释地表盐分,将盐分淋走与夏季蒸发旺盛关系并不大,B选项错误。灌溉农田的水多为淡水,咸水灌溉与事实不符,C选项错误。土壤含盐量高,通过漫灌淋盐也会慢慢稀释盐分,但材料说未能成功治理,表示这种方式未能起到效果,故与土壤含盐量高关系不大,D选项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卤泊滩位于陕西中部,长期受盐碱制约,在田块间挖蓄水沟渠,可以储存大量的灌溉用水,在水渠中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可以有效的将盐分转化, 从而降低沟渠水体的盐度,对降低蓄水沟区的水位作用相对较小,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种植水生植物不能减少作物病虫害,二者不产生关联,B选项错误。水生植物的增加的确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但这并不是在盐碱地沟渠种植水生植物的主要目的,排除D选项。故选C。
【14题详解】
该地在农田周围种植防风林,田块间挖设蓄水沟渠,田地被森林和沟渠分割成小区块,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工作,A选项错误。通过增加防风林和蓄水沟渠,可以大大的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B选项正确。复种指数与该地的热量有关,增加增加防风林和蓄水沟渠不能提升本区的热量,不能提高复种指数,C选项错误。增加防风林和蓄水沟渠,对气候的改变相对较小,不影响本区整体的气候的变化,D选项排除。故选B。
【点睛】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在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份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如冲积平原的缓岗,地形较高,一般没有盐碱化威胁;冲积平原的微斜平地,排水不畅,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但一般程度较轻;而洼地及其边缘的坡地或微倾斜平地,则分布较多盐渍土。
断裂构造是温泉等地下水的重要运移通道。中国某公路隧道沿线为单一的变质岩,多断裂发育,施工难度大。下图示意该公路隧道沿线的地形剖面和地温等温面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以下四处中,隧道施工难度最大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16. 该公路隧道最可能位于( )
A. 河北省东部 B. 福建省北部 C. 青海省南部 D. 云南省西部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从图中等温线我们可以看到①处的气温为37℃~50℃,②的气温为60℃,③处的气温为50℃~60℃,④处的气温为28℃~37℃。②处的地下温度为4地当中气温最高值,在隧道施工当中难度系数最大,B符合题意。故选B。
【16题详解】
该地地表的高度位于2000米到3500米之间。河北省东部主要是华北平原,其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A选项错误。福建省的北部为山地丘陵地形,海拔在2千米以下, B选项错误。从图中等温线我们可以看到,海拔2500米处的地表温度为28℃,青海省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上,地表温度根本达不到,排除C选项。云南省西部为横断山区,又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综合图中等高线和地形高度,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主要有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和水文等;社会因素有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交通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交通线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葡萄喜光怕涝。桓仁满族自治县(下图)是世界最大的冰酒产区。该县葡萄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山峰南侧缓坡。葡萄成熟后,将葡萄藤理入土中,剪下带枝果穗捆扎于架上进行冷冻,而后再采摘用于酿制冰酒。冬季降雪量的减少会对来年葡萄产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该县果农在葡萄树间套种黑豆,促使葡萄根系往土壤深处发育。近些年来,桓仁已举办六届国际冰酒节,打造一流冰酒产业基地。
(1)解释桓仁葡萄主要种植在山峰南侧缓坡的现象。
(2)说明桓仁水库在改善葡萄生长条件所起的作用。
(3)分析桓仁冬季降雪量减少对葡萄产量的影响,并简述套种黑豆可保证葡萄产量的原因。
(4)简析国际冰酒节的举办对桓仁葡萄产业的影响。
【答案】(1)葡萄喜光怕涝;南坡光照较强,坡地利于排水。该地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缓坡地表径流流速较慢,水土流失较少。
(2)降低夏季均温,延长葡萄生长周期;提高冬季温度,减少冻害威胁;湖面反射太阳光,提供更多的光照;提供灌溉水源,保证葡萄旱季生长所需水分。
(3)影响:地表积雪变薄,土温较低,易发生冻害,葡萄产量减少。原因:土层深度越大,冬季土壤温度越高。种植黑豆促使葡萄根系往土壤深处发育,免受冻害。
(4)提高桓仁冰酒的知名度,拓展冰酒的市场范围,扩大冰酒的生产规模,带动葡萄种植面积的增加。
【解析】
【分析】本题以怀仁满族自治县葡萄种植和冰酒加工为材料,涉及农业种植区位条件、水库的作用、工业区位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从材料我们可知葡萄喜光怕涝。首先葡萄种植在山峰南侧,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光照充足。该地位于辽宁省东部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降水集中且大,种植在坡地,利于排水。同时种植在缓坡,缓坡地势变化小,地表径流流速相对较慢,水土流失相对较为少。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水库作用。水库具有蓄水的功能,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灌溉水源以保障葡萄在旱季生长所需的水分。水库储蓄大量的淡水,水的比热容相对较大,可以降低夏季的温度,使葡萄的生长周期变长,提高葡萄的品质;另外可以提高冬季的温度,以降低寒潮冻害过冬葡萄秧苗的影响。同时湖面会产生镜面效应,反射大量的太阳光,为葡萄的生长提供更多的光照条件。
【小问3详解】
冬季降雪量减少会使得地表的积雪变薄,积雪对土壤的保温性能降低,使土温变低,从而受冷空气的影响会加剧,易发生冻害,影响过冬的葡萄秧苗,进而使葡萄的产量减少。套种黑豆保证葡萄产量的原因,土层深度越大,冬季的土壤温度就越高,种植黑豆会促使葡萄的根系向土壤的更深处发育,而更深处的土壤相对温度更高,受低温冻害的影响会更小,从而可以保证葡萄的产量。
【小问4详解】
举办国际冰酒节,可以吸引国内外众多企业到来,提高了怀仁冰酒的知名度,同时也拓展了冰酒销售的市场范围。而在冰酒节举办期间,冰酒销量会增加,会刺激冰酒的生产以扩大冰酒的生产规模,进而带动葡萄种植面积的增加。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赛里木湖(下图)海拔约2073米,全年盛行偏西风,流城年降水量约257.4毫米,湖面年蒸发量约550.0毫米,结冰期长达6个月;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湖水盐度随之变化;溯岸多处坍塌,东岸尤为严重。研究表明,该流域降水量变化对湖泊的影响超过气温变化。
(1)中国西北地区水面年蒸发量大多在1200毫米以上。分析赛里木湖湖面年蒸发量较低的原因。
(2)说明近60年来流域气候变化对赛里木湖盐度影响。
(3)说明近60年来赛里木湖东岸坍塌严重的原因。
【答案】(1)湖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地形封闭,流域内湖面所占比重高,空气湿度较大;受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水温较低;湖面结冰期长,蒸发历时较短。
(2)赛里木湖无径流排盐,为咸水湖。(气候暖湿化,)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多,汇入的淡水量增加,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盐度降低。
(3)湖岸岩性抗侵蚀能力弱;湖岸相对陡峭;为迎风岸,易受风浪、湖冰的冲击;气候暖湿化,湖泊水位上涨。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赛里木湖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赛里木湖湖面年蒸发量较低的原因、近60年来流域气候变化对赛里木湖盐度的影响及东岸坍塌严重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赛里木湖海拔约2073米,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读图可知,赛里木湖周围高山环绕,地处内陆盆地,地形封闭,赛里木湖湖面面积在整个流域内占比大,受其影响,空气湿度较大,湖水不易蒸发;读图可知,赛里木湖受西侧的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水温较低,蒸发弱;该湖结冰期长达6个月,结冰期长,蒸发时间较短。
【小问2详解】
赛里木湖为内流湖,湖中盐分无法排出,为咸水湖。由材料可知,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多,降水增多,补给赛里木湖的淡水量增加,入湖的淡水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盐度降低。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赛里木湖流域全年盛行偏西风,东岸为迎风岸,受风浪和湖冰的冲击侵蚀程度大;由材料可知,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西侧湖岸河流携带泥沙的沉积,湖岸较缓,湖岸相对陡峭;气候暖湿化,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多,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涨,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增强。
【点睛】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瓦尔河位于欧洲西北部的低洼平原。1000多年来,瓦尔河堤坝不断加固,仍频繁溃决。2012年起,当地政府实施"还地于河"计划,将河流北岸堤防向外移动350米,开挖一条深5米的二级河道。当瓦尔河的水位较高时,河水可通过溢流堤进入二级河道(下图)。瓦尔河与二级河道之间的洲岛如今已建成滨河休闲公园。
(1)从河道形态角度,分析"还地于河"计划实施前瓦尔河易发生水患的原因。
(2)指出通过溢流堤水量最大的季节(冬季或夏季),并简述洲岛的功能。
【答案】(1)原因:河道弯曲,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窄,泄洪能力较弱,水位上涨较快。
(2)季节:冬季。功能:减少洪水对堤防与河岸的冲击;提供城市休憩场所。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瓦尔河的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还地于河"计划实施前瓦尔河易发生水患的原因、通过溢流堤水量最大的季节和洲岛的功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瓦尔河位于欧洲西北部的低洼平原,地势低平,瓦尔河河道弯曲,水流速度缓慢,河道较窄,排水不畅,上游来水不易排泄,水位上涨较快,易发生水患。
【小问2详解】
瓦尔河位于欧洲西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冬季南北温差大,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势力更强,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更多,降水更多,瓦尔河更易发生水患,瓦尔河的水位较高,通过溢流堤水量最大。读图可知,洲岛位于瓦尔河与二级河道之间,可以减少洪水对堤防与河岸的冲击,降低发生洪涝的危险;同时可以为城市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点睛】
2022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 地理(PDF版): 这是一份2022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 地理(PDF版),共6页。
2022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 地理(PDF版): 这是一份2022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 地理(PDF版),共6页。
202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毕业班下学期3月高考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毕业班下学期3月高考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卷(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区域最可能位于,下荆江裁弯后,上荆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