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词鉴赏-综合训练1限时考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78897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词鉴赏-综合训练1限时考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78897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词鉴赏-综合训练1限时考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词鉴赏-综合训练1限时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 审核人: 时长:5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 考号:___________ 得分
古诗词--综合训练 限时考
每题10分共8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自述(明:高启)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相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①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②轻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③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注释】①纷纷:平庸,普通。②黄鹄:一名鸿鹄,又名天鹅。③陈登:字元龙,三国魏人,多豪气,身处江湖却有救世之意。他讥笑国士许汜不关心国事,只顾求田问舍。因鄙视许汜为人而让前来拜访的他睡小床,自己卧大床。
1、本词下阕运用了陈登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此词运用陈登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高启在当时声名卓著,与陈登非常相似。
B.词人认为陈登虽有大志,但无客主之意,不懂礼数,这种做法容易让人嘲笑。
C.词人借陈登之典表明不屑与那些只会求田问舍,不能匡时济世的许汜之辈为伍。
D.词人借用陈登一典,表明自己的退世之思怕遭到陈登的笑话。此处反用其意。
E.陈登的典故揭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退隐,归被陈登取笑;求官,又舍不得故园鸡黍。
2、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枥。(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感兴三首(其二)①(宋:文天祥)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②。
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挑灯看古史③,感泪纵横发。幸生圣明时,渔樵以自适。
【注释】①《山中感兴三首》作于1271年春,文天祥因为代皇帝起草诏令触怒了权贵贾似道,被罢官回到家乡—今江西吉安,隐匿深山。②北风急,暗指1270年8月蒙古军围攻襄阳、樊城及12月襄、樊粮道被蒙军切断之事。③文天祥自幼爱读忠臣传,敬佩屈死的直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诗的第一、二句,写深秋时节,溪水下降,溪中的石头自然露出,刻画出秋景的特点。
B.“挑灯看古史”两句,写诗人读史书,想到忠臣的不幸遭遇,禁不住感慨万千。
C.第五六句从前面写景转为写事,朋友之信捎来时局的消息,“急”字暗喻时局的紧张。
D.“塞马谁得失”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深山里的人信息闭塞,就像那塞翁一样不知祸福。
2、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众人(宋: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铼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 “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 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 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 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杨炎正,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之族弟。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 “添得”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东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 “弱柳”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留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 “鸣橹”指划船摇橹发出的声响,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
E. 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2、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6分)
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梦(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远游①(唐:杜甫)
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②家。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
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注释】①本是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②著处:处处,到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失方向,处处为家,因此,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
B.颔联既描写眼前之景,又即景寓情,以飘摇动荡的风竹、江沙隐喻自己的人生际遇。
C.颈联述远游之事:强扶衰病之躯种药,借吟诗来排解嗟叹,字里行间充满悲苦之情。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章法谨严,颇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风。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唐: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 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B. 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C. 整首诗意象绚丽 丰富,风格飘逸,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D. 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
2、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对此加以赏析。(6分)
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如梦令(宋: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此词当作于词人坐党籍屡遭贬谪的晚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 开首两句从总体上写出了词人夜宿驿舍的气氛和感受。“遥夜”即长夜,不仅讲出是夜深,而且表现出一种客舍之夜漫长难度的情味。
B. “梦破鼠窥灯”中的“窥”字得神,一方面表现了老鼠偷油时那种胆小警惕的神态,一方面也表现了驿舍的环境气氛和词人的主观心境。
C. “门外马嘶人起”,结得余意不尽。一夜的清净冷寂,到此方显示出暖意和生气。这意味着词人即将踏上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旅程。
D. 这首词很短,却十分精练生动地勾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流程,由沉沉遥夜,到梦破难眠,再到马嘶人起,而在这流程中自然地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2、冯煦称:“少游之词,词心也。”(《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词心”?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一、试题答案:1、AB;2、①抱负不凡,才气超群。②豪放洒脱,自负自傚。③壮志未酬,满腔愤慨。
二、试题答案:1、D ;2、①前四句诗,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隐匿深山的恬适之情;②第五至八句,朋友的来信问候,却带来危急的消息,表达诗人为国事担忧之情;③最后四句,虽然自己隐居深山能因祸得福,但面对国难危局却无能为力,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三、试题答案:1、B ;2、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四、试题答案:1、 DE; 2、(1)相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写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2)不同:本词设想友人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柳词则是设想别后凄清冷落的环境,以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后自己的孤独与对心爱之人的想念。
五、试题答案:1、B;2、不好。“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 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 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六、试题答案:1、A;2、①意为恍惚中听到胡骑(安史叛军)逃走的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②表现了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但仍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
七、试题答案:1、C ;2、①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②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八、试题答案:1、C ;2、 ①这首小令描写词人羁旅生活的感受和情怀,着重表现的是一位被放逐而漂泊的游子内心的悲苦、忧伤和生活的艰辛。②词作也表现出词人怀才不遇、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的失意情绪。③词人以内心的悲苦,去感受客观的物象和境界,通过某种景象、气氛的描绘与渲染,创造出一种凄哀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9 综合训练1(限时考)-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鉴赏重点过关练(教师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主观题训练限时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形象鉴赏限时考练习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