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下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学案
展开- 《自相矛盾》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 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
《滥等充数》《老马识途》、《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
- 注释:
①鬻(yù):卖。 ②陷:刺破。 ③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①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提示:联系下文,楚人说自己的盾很坚固,自己的矛很锋利,这是对自己的矛和盾的夸耀,所以“誉” 应该是“夸耀、称赞”的意思。
②其人弗.能应也。
提示:联系上文可知,楚人对自己的矛和盾的夸奖是不符合事实的,所以当别人提出质疑时,他是回答不上来的。进而推知“弗”应该是“不”的意思。
③不可同世而立.。
提示:联系上文,楚人所讲的矛和盾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所以“立”应该是“存在”的意思。
- 形容楚人尴尬的词语
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目瞪口呆
-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因为楚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 无法回答。他若回答矛能刺穿盾,则与盾“物莫能陷也” 相矛盾;他若回答矛不能刺穿盾,则与矛“于物无不陷也” 相矛盾。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
①有一则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 xxx”, 这种说法自相矛盾。
②有人在墙上写着:“不准乱涂乱画”,可他自己就在墙上乱画了,他的行为和言论自相矛盾。
16《田忌赛马》
- 《田忌赛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孙膑帮助田忌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孙膑告诉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巧妙地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后,田忌赢得了赛马的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 《田忌赛马》选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出谋划策.(cè)引荐.(jiàn)
- 多音字:着(zháo)急 沉着(zhuó) 跟着(zhe) 出谋划(huà)策 划(huá)船
- 词语解释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副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摩拳擦掌:形容战斗、竞赛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出谋划策:出主意,定计策。
- 孙膑通过观察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所以让田忌最差的马对齐威王最好的马,输掉这一场;然后分别用上等马和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这两场一定会赢。这样最终胜两场输一场,转败为胜。
7.描写失败时神态的词语: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灰心丧气、黯然神伤
8.描写胜利时神态的词语:得意洋洋、眉飞色舞、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17《跳水》
- 课文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表现了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
- 列夫·托尔斯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 放肆.(sì) 桅.(wéi)杆 龇.(zī)牙咧嘴
多音字:模(mú)样、模(mó)仿 吓(xià)唬、恐(hè)吓扎(zhā)进 、扎(zā)染、挣扎(zhá)
- 词语解释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龇牙咧嘴:形容凶狠的样子。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经过: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走上横木遇到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枋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的大笑刺激了孩子的情绪;“水手们笑得更欢了”,他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致使孩子做出冲动的举动——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水手们的 “ 笑”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
- 推想船长思维过程:因为发现自己的儿子处境危险,如果孩子横木上走回去,就有跌下来的危险,摔到甲板上必然粉身碎骨,没有生还的可能;而跳入水中,既不会伤害到身体,又有水性好的水手们能迅速地打捞他,使他能够脱离危险。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跳水是最好的办法。
- 形容情况危急的词语:千钧一发、危急存亡、迫在眉睫 、十万火急、危在旦夕、岌岌可危
-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
①愉悦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②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都把它记下来。
③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语文园地六
-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先充分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 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对应现代汉语的一个词,有时可以运用组词法解释文言文中字。吾盾之坚.:坚固 弗能应.:应答 道.旁李:道路
溺而不返.:返回 冀复.得兔:重复 守.株待兔:守候
- 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体验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通过放大人们的感受,突出了人们心理上的时间的漫长,等待的焦虑。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罗列一组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说这么漫长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突出时间变化之快。
示例:
两.点.,两.点.半.,三.点.,三.点.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一次又ー次地看着表,天怎么还不亮啊?什么时候才能出发去旅行呀?
- 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①改正错别字和不恰当的标点符号。②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③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④增删词句,使语言更规范,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 日积月累
豆蔻(kòu)年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束发用的子,古时如女子满十五岁就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弱冠(guàn)——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
而立——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了一个三十岁的代称, 用于男性。
不惑(huò)——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四十岁的代称。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纪。意思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古稀——稀,少。指人到七十岁的时候。
期颐(yí)——期,期望、指望。颐,赡养。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 拓展其他年龄段简称
束发:男子 15 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知命:50 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 50 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