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79102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79102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79102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答案(高三教学联盟联考一C)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79102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docx、历史答案高三教学联盟联考一C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2022届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商君书·垦令》指出:“百县之治一形,则徙迁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这表明战国时期县制的推行A.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B.有助于克服分封制弊端C.提高了各国政府的行政效率 D.成为“公天下”的开端2.汉初军队分散于全国各地,首都内外却无重兵,为此武帝先后设立期门军、羽林军、羽林孤儿等中央常备军。这一变化A.旨在为解决匈奴问题创造条件 B.旨在削弱各诸侯王的军权C.使西汉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D.使西汉形成内重外轻格局3.有学者指出:“汉代之齐家治国,期致太平,而复为魏晋之逍遥游放,期风流得意也。故其时之思想中心不在社会而在个人,不在环境而在内心,不在形质而在精神。”魏晋时期的这一变化A.与佛教、道教的发展和影响有关 B.有助于书法艺术从自觉走向自发C.有助于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表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颠覆4.按照南宋陈勇的《农书》记载:太湖流域的湖州10口之家养蚕10箔可以获茧120斤,收丝156两,可织小绢31匹,以1匹绢易米1石4斗的比价计算,31匹绢相当于43石4斗米,按当时最高亩产3石米计,需14亩4分7厘优质水田一熟的产量,才可与之相抵。由此可知,该地区A.开始出现自然经济解体 B.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外地C.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5.下图所示为13世纪欧亚大陆的交易体系,它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A.不再奉行以往的“海禁”政策 B.与西欧国家已建立了直接贸易联系C.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最为频繁 D.外贸对象主要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6.由下表可知,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摘编自陈祥慧、杨小明等《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向》A.都由游牧民族创造 B.发展与劳动生产密切相关C.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D.兴盛缘于封建君主的推崇7.中英1858年签订的《通商章程》对进口货物的关税曾作如下规定:“凡属进口新货,例内不能赅载者,即按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五两。”这一规定A.旨在提高清政府财政收入抵制商品倾销 B.为列强此后对华倾销商品提供便利C.反映出清政府关税制度开始近代化转型 D.表明清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8.19世纪80年代钟天纬在《格致论》中写道:“考西国理学,初创自希腊,分为三类:一曰格致理学,乃明征地万物形质之理;一曰性理学,乃明征人一身备有伦常之理;一曰论辩理学,乃明征人以言别是非之理。”这反映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A.对西学进行了理性反思 B.对西学的认知由浅入深C.认为宋明理学源自希腊 D.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9.下表为《湖南大学数学系课程设置》(1943年),它反映出湖南大学——摘编自王秀强《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A.践行以家国为已任的责任担当 B.在这一时期完成近代化的转型C.秉承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传统 D.坚持“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10.下表为1949年至1955年的《公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摘编自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1953-1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A.经济恢复时期私营工业发展陷入绝境 B.三大改造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工业产值快速增长 D.表中私营工业产值比例变化前后原因不同11.下表为《近年来中国提供的部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一览表》(单位:万元),它表明我国——摘编自张郁慧《中国对外援助研究》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 B.积极履行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C.提出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12.《民法大全》中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可通过拷问迫使其供出同谋与罪行;如王侯涉及叛国罪,需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同样需接受拷问。这反映出罗马法A.具有合理与节制的特点 B.承认刑讯逼供的合理性C.旨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3.有学者指出,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其基本宗旨是重振基督教理想,把宗教的根基从外在的“善功”转向内在的信仰,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手中转到每一个拥有信仰的基督徒手中。由此可知,宗教改革A.弱化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B.使教随国定原则得以确立C.试图重构基督教的教义 D.利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14.法国1875年宪法由《参议院组织法》《政权组织法》和《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三个宪法性法律文件组成,它们规定了主要国机构的相关内容,却并未在其中明确公民的权利。这反映出A.法国民主共和体制名不副实 B.启蒙思想对法国的影响有限C.该宪法尚不完备仍需要完善 D.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15.下图为1948-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曲线,对其解读正确的是——摘编自刘树成、李实《对美国“新经济”的考察与研究》(注:1-8的数字表示二战后历次的经济衰退,①②③分别表示三个持续增长阶段)A.“滞胀”使70年代的经济衰退最为频繁 B.“新经济”是①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C.②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密切相关 D.③的出现源自混合经济开始推行16.1994年1月北约首脑会议重申:“欧洲其他国家都可以参加北约”,北约的大门对“能够推进北大西洋公约原则的实施并对北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作出贡献的其他欧洲国家”“敞开”。这表明A.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 B.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进一步发展C.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D.冷战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彻底消失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2分。1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深知鸦片是毒品,如将其明确载入条约而使之合法化,在国际舆上会于己不利。英方提出“用实物买卖的形式使鸦片贸易合法化”的要求,虽然受到清朝代表拒绝,但在得到“各国商船是否携带鸦片,中国不必过问,亦毋庸绳之以法”的说法后,清政府同意在条约中对其避而不谈,其实际效果就是默许了鸦片贸易合法化。这在1858年订立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再次予以确认,双方甚至就鸦片进口税率问题达成了协议。在该条约的中文本中,鸦片一词变成了合法进口的“洋药”,英文本中则仍然用的是“Opium”。按照清朝的新条例,“洋药一项,除系官员、兵丁、太监等照例治罪,又私售藏奸聚集者,照聚赌例治罪外,其余民人概准买用。凡外洋及内地客商在各省关口贸易者,均照酌定税则;上海一口,议定每百斤税银三十两,所有各海口及津关,均系一水可通,在内江河面凡船只能到各税关口者,均请照上海一律输税。”鸦片烟毒又重新在中国大肆泛滥。材料二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并发出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9月,发布《关于贯彻严禁烟毒工作的指示》,重申严厉禁止运烟、售烟,违者严予治罪。同年还发布关于“由民政部牵头成立禁烟禁毒委员会”的指令,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禁烟禁毒委员会,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查禁工作。1951年发布“吸食烟毒的人限期登记,并定期戒除。隐不登记者,逾期而犹未戒除者,查出后予以处罚”的52通令,并在此基础上各地本着“教育改造,治病救人”的原则,展开了发动群众改造烟民、系统戒烟戒毒的工作。1952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肃清毒品流行的指示》、5月政务院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禁令》,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通过群众性的反毒运动,粉碎制毒、贩毒的犯罪分子和反革命分子。禁毒运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共召开宣传工作会议76万余次,直接受到教育的群众达7459万人。10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毒犯条例(草案)》18条后,各大行政区也相继出台地方性禁毒禁烟法规。1950年到1952年的禁烟禁毒运动,基本肃清了祸害中国人民100多年的鸦片烟毒,创造了世界烟毒治理的奇迹。——摘编自冯冰《新中国初期中共对烟毒问题的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这一时期禁烟运动失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禁烟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影响。(9分)1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是近代城市化运动的先驱。工业城市最初是在纺织业工厂聚集地自发形成的城市群。由于工业革命时期纺织工厂都依水而建,曼彻斯特、博尔顿、罗奇代尔等城市得到了发展。到了18世纪,曼彻斯特已经建立了10~15英里方圆的工业地区的市场,人们制造各种各样的棉织品。到50年代时,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已有2万人,1790年已有5万居民,1801年达95000人。据估计,在1801至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的增长率排第一位,达229%,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1861年,全英国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增加到42个。到19世纪90年代,大约有360个城市居民过万人,但也有194个城镇人数不足3000人。——摘编自齐爽等《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材料二 株洲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周边有色金属、煤等矿产资源丰富。1934年湘潭县在此设株洲镇(乡级)。随着粤汉、浙赣、湘黔3条铁路的建成通车,株洲镇成为中国南方铁路要冲。然而,至新中国成立时,株洲仍不过只是湘潭县一个人口约7000人的小集镇。1951年7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立专辖县级市,1953年改为省辖市。同年,国家“一五”计划的12个工业项目相继安排在株洲建设。株洲城市规划由此开始起步,并于1955年编制完成了株洲市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内的第1个城市规划,随后又编制了若干大中型工厂生活区、市政设施等详细规划。在该规划指导下,结合工业建设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城市建设,沿京广铁路两侧、湘江以东的狭长地段迅速崛起了一座带状组团的新兴工业城市。——摘编自彭秀涛等《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株洲与近代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化发展的异同。(10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子系统:政治、经济和文化。政治是居高临下的,不仅居第一位,而且包容并支配着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所谓“政治一体化”的特殊结构类型。经济是大国政治的经济,即着眼于大国专制集权体制的经济,私人经济没有独立的地位,因而也未能产生的独立的社会力量。文化是高度政治伦理化的文化,着眼于大国专制一统为主旨的意识形态整合的功能,异端思想和形式化的思辨不是没有,而总却被遮蔽,了无光彩。政治高于一切,一切都被政治化,一切都以政治为转移。这种社会生态性的高度倾斜,造成不了什么别的力量去制衡、约束政治系统,成为中国难以走出“中世纪”的症结。——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充分,逻辑严密)(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0.(10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他认为必须通过对粮价的调控,处理好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既促进农业发展又保证消费、稳定社会的目的。为此,他在魏国变法时提出并实施了“平籴法”。《汉书·食货志》中对其有如下记载:“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按《管子》的说法“民有余则轻之”。丰收年景,粮食多,粮价自然便宜,而到灾荒年景,国家抛售粮食,即便低于市价,但肯定比丰收时收购价格要高得多。这一反一正的差价,自然转化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平籴法行之魏国,使其“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国以富强”。——摘编自李维林、赵梦涵《范蠡平粜法与李悝平籴法比较的经济学分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悝“平籴法”的主要特点。(6分)21.(10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0年,义和团运动扩展到东北地区,沙俄军队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大举入侵中国东北,将满洲完全置于控制之下。《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拒不从中国东北撤兵。日本担心沙俄势力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急剧扩张会最终排挤它在这一地区的势力;而英国则担心西伯利亚铁路和中东铁路建成,将损害其经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各国进行海上贸易的利益,同时也担心沙俄继续南下损害英国在华北的权益。1902年,日英签订第一次《英日同盟条约》,沙俄迫于日英同盟压力与清政府签订《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约定俄军分批撤走。1902年沙俄完成一期撤军后,采用各种手段拖延撤军。1903年5月,沙俄决定不从满洲撤军并禁止外国人进入满洲。从1903年到1904年,日俄针对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地位和权益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协商和谈判,双方各执一端。1904年2月8日晚,日本海军偷袭沙俄停泊在旅顺口的舰队,战争爆发。1905年1月,俄国国内爆发革命,沙俄内外交困,日本此时也渐感国力枯竭,双方都希望停战。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斡旋下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战争结束。——摘编自安成日、刘艳等《日俄战争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的影响。(4分)22.(10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李仪祉(1882-1938),陕西蒲城人,两次留学德国。他曾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后在华北、黄河、淮河及陕西省水利机构任职,一度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他主张在黄河上、中游地区植树造林,减少泥沙的下泄量;同时在各支流上建拦洪水库,以调节水量,并在宁夏、绥远(今内蒙古南部)、山西、陕西各省黄河流域及各省内支流广开渠道,以进一步削减下游洪水。对下游的防洪,他提出:一是开辟减河,以削减异常洪水;一是整治河槽。对此他主张采用德国水利学家恩格思的办法,即固定中常水位河槽,按照各河段中常水位的流量,规定河槽的断面,按这一标准来修正主河道,规划各种工程设施,以达到冲深河槽、淤高滩地的目标。但由于当时黄河的水文资料很不完整,李仪祉认为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施这一方案。事实上直到清朝为止,我国传统治河理论和方法都只注意下游河道的整治,李仪祉提出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主张是我国治河事业趋向近代化的起点。——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仪祉对黄河治理所作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仪祉全面治理黄河的构想在当时未能实现的原因。(4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PDF版,文件包含历史试卷pdf、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PDF版,文件包含历史试卷pdf、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PDF版,文件包含历史试卷pdf、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