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精讲精练(学生版+解析版)
- 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五讲 文言断句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六讲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三讲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四讲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五讲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讲 综合性选择题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讲 综合性选择题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二讲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综合性选择题解析版doc、第二讲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综合性选择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选项四大设误点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还是依据古代诗歌鉴赏的四大考查点来设题,因此选项常出现的错误有:错析形象(特点)、错析语言(风格)、错析技巧、错析内容情感。有时甚至一个选项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起表述,让考生难以分辨。
设误点(一) 错析形象(特点)
【设误类型】 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
【失误原因】 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B.“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
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答案】D
【解析】D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
【读懂诗歌】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在黄昏时乱云低低的地方,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地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设误点(二) 错析语言(风格)
【设误类型】 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
【失误原因】 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不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跟踪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答案】B
【解析】B项,词句理解错误,此句中的“华”是“白发”的意思,应是“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发”。
【读懂诗歌】
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询问山翁到底有什么心事,原来是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发。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却怨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能扑灭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
设误点(三) 错析技巧
【设误类型】 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
【失误原因】 或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够,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等。
【跟踪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采菊东篱下”风格正相似。
D.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
【答案】D
【解析】D项,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
【读懂诗歌】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
设误点(四) 错析内容情感
【设误类型】 诗句理解错误、情感分析错误、主旨理解错误。
【失误原因】 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
【跟踪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答案】B
【解析】B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
【读懂诗歌】
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着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在建康城了。
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二、突破诗歌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
诗歌鉴赏选择题,就是给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从中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解答诗歌综合性选择题,我们主要是通过题文比对来确定答案。
【解题技法】
解答古代诗歌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
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理解诗歌,要学会品析每句诗,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注意表达技巧,还要借助题目、作者和注释。
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细读选项,依据四大设误点,圈定选项中的敏感词语。
第三步,分析比对,定出答案。先依据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4大考点逐一比对,再综合比对四个选项,用排除法确定存疑选项的正误,并选出答案。
【典题示例】
(2020·课标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答案】C
【解题流程】
【自主尝试】
【跟踪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①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解析】 首先读懂诗歌: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浓缩在尺幅不大的画作里。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这幅画中含有妙语佳句,但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然后逐一比对:A项,对应诗歌全篇;B项,对应诗歌首联;C项,对应诗歌颔联;D项,对应诗歌颈联。通过仔细比对,发现C项词句解说曲解原意,诗中“一窗间”指的是尺寸不大的画,“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万里的山水竟被浓缩在尺寸不大的画作里。作者赞美许道宁通过一扇小窗大小的画作,表达出辽阔万里之势。通过比对可知此项中的“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分析错误。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答案】A
【解析】首先读懂诗歌:精卫啊,是谁让你来填海的?你衔来石子,已经在海边堆积了很多。只要大海被填平,海水枯干,海中作恶的鱼龙也就再也掀不起风浪,再也做不了坏事了。精卫的嘴因为衔木石而被磨穿,山中的草木被她衔得残缺不全了。早晨她还在树上,晚上她就到了海里,因为不停地飞翔,她的羽毛时时折断坠落到水里。但只要高山尚在,大海未平,我就愿意世世代代地填下去。然后逐一比对:A项,从理解意图的角度设计,选项结论与诗歌第一句可对照,选项前半句与诗歌第三、四句相关;B项,从诠释诗句的角度设计,选项表述与诗歌第三、四句可比对;C项,从概括诗意的角度设计,选项表述与诗歌第五至第八句可比对;D项,从比较赏析的角度设计,选项先与全诗比对,再与白居易的《观刈麦》比对。通过仔细比对,发现A项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诗歌第三、四句是对提问的回答,且“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两句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填海的赞美之情,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
课时作业
A组·对点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打“×”。
A.首联诗人从视听角度写了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咚咚地敲起。以“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
B.尾联照应诗题。近来乡梦撩人愁思,于是作者借酒浇愁,不料饮酒过量,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本句用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C.诗歌前四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描绘了春天清晨繁华热闹,充满生机的画面。( )
D.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的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
E.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流畅、欢快,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
【答案】A(√)B(×) 尾联应是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全诗并无思乡之情,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C(×) 描绘出了春天清晨的生机盎然,并没有“繁华热闹”的场景。D(√)E(√)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②萧条戴鹖冠③。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打“×”。
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
B.首联中的“强饮”写出了诗人在过小寒食节时豪饮的情态,“戴鹖冠”则暗示了诗人过着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
C.“天上坐”“雾中看”写诗人舟中所见所感,非常切合年迈舟居观景的实际,也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复杂的心绪,笔触细腻含蓄。( )
D.颔联传神地写出舟中所见所感。诗人因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产生了“天上坐”“雾中看”的错觉,给人感觉十分真切。( )
E.颈联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运用叠词,韵律优美,且语含比兴,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 )
F.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著。( )
【答案】A(×) “舟中作”为实写,并无隐喻,也无“一语双关”。B(×) “强饮”是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并非“豪饮的情态”,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鹖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场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而不是“暗示了诗人过着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C(√) D(×) 产生了“天上坐”错觉的原因并非“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是由于天空倒映在水中。E(×) 颈联写景,应为由近及远。F(√)
B组·综合提升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羌村三首(其二)①
杜 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②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 ①757年,诗人为左拾遗时,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郝州羌村,写下《羌村三首》。②糟床,榨酒的器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被逐,不能为朝廷效力,虽与家人团聚也缺少欢乐。
B.娇儿缠绕膝下的细节,写出作者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情状。
C.粮食喜获丰收,新酒已从榨酒床流出,令诗人倍感欣慰。
D.诗人无力改变现实,内心苦闷,只能暂且用酒安慰晚年。
【答案】C
【解析】“已觉糟床注”为作者想象之景,是虚写。
(2)请简要分析“萧萧北风劲”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①借景抒情,北风呼啸,营造了凄冷的氛围;②与前两句往昔在树下乘凉散步的悠闲形成对比;③表现出作者的痛苦焦虑之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 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D
【解析】本诗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没有对家国的慨叹。
(2)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①用字巧妙。“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②比拟。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 花①
杨万里
海棠桃李雨中空,更着清明两日风。
风似病癫无藉在②,花如中酒不惺松③。
身行楚峤远更远,家寄秦淮东复东。
道是残红何足惜,后来并恐没残红。
【注】 ①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当时诗人受排挤调任淮西江东转运副使,从建康外出巡查民情。②无藉在:无赖,无所顾忌。③惺松:清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海棠桃李经过春雨摧残,又饱受清明时节狂风吹拂,已经凋零殆尽。
B.第二句“更”字写出风的冷酷无情,在雨打之后仍不放过残红,很有表现力。
C.三、四句诗人使用对比手法来描绘风与花,饱含对风的嘲讽与对花的怜惜之情。
D.这首诗写景兼抒情,首尾呼应,惜花始惜花结,情感从感伤无奈到愤慨冷峻。
【答案】C
【解析】“三、四句诗人使用对比手法来描绘风与花”错误,“风似病癫无藉在,花如中酒不惺松”,意思是风好像生病癫狂了,无所顾忌刮着,花儿好像喝醉了酒还不清醒,这两句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风肆意狂吹和被风吹之后的花儿的状态描绘出来了。
(2)元代诗评家杨载说,律诗颈联“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请简要分析本诗颈联在内容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内容表达:由惜花到伤己思家,拓展了写作的内容。②结构安排:由前两联着力写风与花,转入写伤己与思家,由花及人,为尾联写忧世蓄势,使诗意起伏,富有张力。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
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
第三步:分析比对,定出答案
首联从日常饮食写起,“忽”字恰当地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在粗劣的饭食之中,忽然发现那一对剥去了外壳的竹笋,笋肉洁白如玉,像婴儿的皮肤那样白嫩。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eq \x(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eq \x(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此项对应诗歌的首联。“骈”是“成双成对”的意思;“脱襁”即“剥去外皮”;“白玉婴”,是将初生的竹笋比作白玉般的婴儿,“白玉”一词写出了竹笋色泽的洁白,“婴”写出了竹笋的鲜嫩;“忽眼明”则写出诗人忽然眼前一亮的感受。通过比对可知此项对诗歌的赏析是正确的。
颔联笔锋一转,从竹笋的外形转到了竹笋所象征的精神气质上,其挺拔的姿态和与生俱来的竹节被赋予了耿介正直、不屈不挠的品格魅力。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eq \x(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eq \x(人格化)。
此项对应诗歌的颔联。第三句中“耿介”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凸显了苦笋的耿直品性,将苦笋人格化;第四句中“苦节乃与生俱生”中“与生俱生”写出了苦笋的生长境况,属于对苦笋的直接描写。通过比对可知此项对诗歌的赏析是正确的。
颈联化用唐太宗和魏征君臣之间的典故,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即便“逆龙鳞”,有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这在别人眼中自然是无礼的举止,而在太宗看来魏征的言行举止却是“媚妩”的,是有利于自己治理国家的。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劝止儿童“勿多取”呢?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eq \x(毕竟)eq \x(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此项对应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化用魏征敢于直言进谏而受太宗赏识的典故,来说明苦笋之苦正同于人之“忠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魏征的这种举动虽有其先天品性耿直的因素,但更有其后天的磨炼,故苦笋虽能食,但诗人却要“约束儿童勿多取”,要放手让苦笋去经历风雨的磨砺,去承受艰苦的考验,直到它们成长为一棵棵直冲云霄的参天苦竹。故此联中“勿多取”不是因为苦笋口感苦涩,而是要让它们经历风雨的磨砺,此项错误。
从尾联看,人才自古是要“养成”的,要经历后天的风吹雨打和磨炼,也就是说,苦笋虽具备了正直秉性,但天赋的能力更需后天的艰苦磨炼。因此,苦笋虽能食,但诗人却要“约束儿童勿多取”,不要因贪图食味而轻易挖取,而是要放手让它们去经历风雨的磨砺,去承受艰苦的考验,直到它们成长为一棵棵直冲云霄的参天苦竹。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eq \x(需要发展空间),也要eq \x(经)eq \x(受风雨磨炼)。
此项对应诗歌尾联。“养成”一词道出了人才发展需要空间;“战风雨”则说明了人才成长离不开风雨的磨砺。尾联以议论收束,直接表明诗人观点。通过比对可知此项对诗歌的赏析是正确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过关检测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过关检测解析版doc、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过关检测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五讲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五讲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解析版doc、第五讲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八板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四讲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四讲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解析版doc、第四讲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之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