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0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05人皆有不忍之心-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品读经典,点亮人生。前面我们领悟了《论语》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诵读孟子语录, 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字字珠玑,读来荡气回肠、振聋发聩,这就是——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解题“忍”,狠(《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 怜悯别人的心,同情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春秋战国时, 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最早提出“________”思想,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_____”“____”。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均未被统治者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_____”。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怵惕 恻隐 内交 要誉 羞恶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重点字词:(1)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2)斯:才(3)运:运转,转动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是什么)2.举先王治天下易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为什么)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重点字词:(1)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2)内交:结交。内同“纳”。(3)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取。(4)恶:厌恶。
“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
分析“怵惕恻隐之心”的含义:
举例论证: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重点字词:(1)是:代词,这、此 (2)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3)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4)辞让:谦逊推让。(5)端:萌芽,发端。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思考“四心”的现实意义: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重点字词:(1)四体:四肢。(2)贼:伤害。(3)然:通“燃”。(3)达:流通,指泉水涌出。(4)保:安定。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就是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重天赋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
如何理解本段最后四句话的思想倾向?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孟子是如何看待人性的? 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人本然地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一样,这是孟子“性善论”主张的体现,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孟子也没有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表明“四端”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第四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孟子语录,📚知人论世,🎓走进孟子,🎓后世评价,📚关于《孟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