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案设计
展开《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导致空气流动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对上一课探究空气遇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学习活动的延续。在认识了冷热空气的不同物理性质后,学生对风的形成理解就更为容易了。在思考并尝试“自然界中风是怎么形成的”这一问题时,有一部分同学还无法将上节课所学知识与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进行了讨论和猜想之后,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本课通过一套简单的风的模拟实验装置,让学生认识到温度差是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高压区)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但是由于本课的实验涉及对空气的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容易让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空气运动方向等实验现象,从而可能出现理解误区。因此教师在设计本课的模拟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常见物品将看不见的空气可视化,并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课制作热气球中已经掌握了热空气会膨胀、变轻、然后上升,这位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对上节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在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观察到风”这一问题中,学生不难想到可以利用吹气、扇风等方式,但当面对进一步的问题“大自然中风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就容易存在很多误区。如何利用材料观察空气的流动情况?怎么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空气微粒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要学生在课上通过仔细观察以及认真思考进行解决。但在逻辑思考和结论推导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方向性明确的引导。特别是在联系上节课热空气膨胀、变轻、上升的知识点时,学生可能无法将本课内容与空气的冷热形成联系,因此还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提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3.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1.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2.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说出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难点:1. 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2. 从科学的角度阐释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材料准备】
蜡烛、透明塑料膜、双面胶、纸盒(可用风的成因演示盒代替)、蚊香(或线香)、纸条、火柴(点火枪)。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提前准备一些关于“风”的谜语,或者是关于风的视频启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观察到风的存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学生的回答归纳为自然风和人造风两类。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物体运动可以带动空气运动从而制造风。自然界中的风和空气运动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冷热空气的运动和风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活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整理归纳人造风和自然风两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鼓励学生发言,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同时启发学生回顾思考上节课所学知识, 思考冷热空气与风的形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2.探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到本节课实验需要的材料。
教师提问:空气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那我们可以利用什么实验材料来观察空气的运动呢?出现什么现象可以说明空气在动呢?
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利用线香(蚊香)来观察空气的运动?线香(蚊香)烟雾的飘动方向和空气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播放实验视频并进行补充讲解。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汇总线香(蚊香)烟雾的运功方向以及小纸条的飘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和判断空气微粒的运动方向。
设计意图:实验过程中,借助蚊香的烟雾、纸条,学生可以观察到空气的流动以及流动方向,进而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通过观察,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判断并画出空气微粒的运动方向。通过展示和解释空气微粒流动图,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盒子内外空气的温度在加热前后有何不同,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空气的冷热因素形成了风的流动,帮助学生分析风的成因与空气的冷热的关系。
3.研讨
(1)研讨一
教师利用板书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研讨二
教师提问:模拟实验中我们利用蜡烛加热空气最终形成风,在大自然中没有蜡烛,那是谁提供热量呢?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实验结果以及板书总结说出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形成了风。
设计意图:综合整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归纳得出最终结论。
【板书设计】
【学生记录单设计】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4.设计塔台模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4.设计塔台模型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日食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日食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6.浩瀚的宇宙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6.浩瀚的宇宙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