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第3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第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第5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第6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第7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第8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提分点4 从文体特征设题角度入手,明特征,知手法 课件 37张,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法·考前升级,高考真题,例·典题验证,测·冲刺双一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划重点——高频失分类型统计,明确失误点,规避雷区二、敲黑板——区分不同概念,明确答题角度
    三、重落实——明答题角度,用辨析方法1.论证方式的辨析方法归纳论证方式属于哪一种要分清自己的观点、别人的观点,正确的观点、错误的观点,文章前面的观点、后面的观点。2.论证结构的辨析方法(1)层进式的辨析方法:梳理段落内容,判断是否由此及彼,环环相扣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展开。(2)对照式的辨析方法梳理段落内容,判断是否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3)总分式的辨析方法梳理段落内容,判断是否是“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4)并列式的辨析方法梳理段落内容,看是否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 等标志性词汇 。
    【信息获取——读文技巧】材料一:第1段:标注关键句,概括段落内容。❶引出话题:对刘慈欣作品的评价两极分化。第2、3段:标注关键句,概括段落内容。❷刘的大多数作品靠宏大设定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的特点 。❸刘后来的作品体现出“科学性与文学性”等平衡的特点。❹刘对文笔是有自觉的。❺刘科幻作品的文笔风格是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的。
    材料二:第1段: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第2段:理解重要概念,掌握说明方法。❻对比说明科幻小说的特点。并点明第一个原因。第3~5段:标注关键句,概括段落内容。❼第二个原因是在客观上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❽强调应该以变革的意识去看待科幻小说的文学性问题。❾在科幻作品等新的文学样式崛起的情况下,文学性本身改造的必要性。
    材料三:第1段:关注关键句,提炼概念内涵。 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在结构和情节模式方面的变化。第2段:标注关键句,概括段落内容。 本段具体阐释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在结构和情节模式方面的变化。
    【教你怎么答】第一步 阅读材料二,提炼作者的观点。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科幻小说的文学魅力在于它们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第二步 阅读选项,提炼信息,与观点比对。答案:B
    【例2】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你怎么答】第一步 明确任务要求和设题陷阱任务要求 说明材料二的论证特点。设题陷阱 单纯地答论证手法,必然丢分。第二步 明确答题规则,运用规则准确答题答题规则 梳理论证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论证语言等特点。运用规则 (1)论证方式:破立结合。(2)论证结构:先立再驳。(3)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4)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以设问开篇。(5)论证语言:论证严密。参考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通信技术出人意料地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如果说“20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那么“21世纪素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运用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与此同时,伴随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许多工作正在被机器所代替。著名经济学家列维这样写道:“由常规认知和常规手工劳动所构成的工作的劳动力份额正日益下降,因为此类任务容易通过编程让计算机去做,国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比例则是那些强调专家思维或复杂交往的工作。”当重复性的常规工作被计算机所取代的时候,人类就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代劳和胜任的复杂工作,也因此必须发展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复杂能力,即以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为核心的“21世纪素养”。因此,未来教育不仅要为创新驱动的职业做好准备,还要为尚未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因而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同时,信息通信技术和全球化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在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怎样合法地、道德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如今,世界各地的人工作、生活、交往在一起,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怎样处理文化差异和多元化社会?怎样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他人合作?诸如此类的问题均对世界教育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据此,我们可以把核心素养概括为:核心素养即“21世纪素养”,指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所谓“高级能力”是人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所谓“人性能力”即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有素养的人,不仅是有创造性的人,而且是对其行为负责任的人。(摘编自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推动教育和课程领域的关键变革,伴随着这一浪潮,核心素养也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议题和社会话题。关于核心素养并没有精准的定义,然而,我们对核心素养界定为,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是符合社会潮流和教育诉求的。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内涵要兼顾“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取向,既指向个体的终身发展,又关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核心素养也不是个体所具备的可分化的能力框架或要素的罗列,而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是个体在不同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行为一体的整体资质的综合表征。
      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素养的“关键素养”。研究者往往从解释核心素养与一般素养的关系为出发点来阐述核心素养的特殊性。最普遍的认识是____①____的关系,即核心素养是一般素养的精髓和灵魂,是其他素养的前提,一般素养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其次是____②____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必备的、关键的素养内核,一般素养是衍生的周边性的素养;再次是____③____的关系,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支架式的条件,而一般素养则是可供选择的元素。 (摘编自屠莉娅《基于变革社会的角度:核心素养阐发与建构的再思考》)
      材料三:  “核心素养”不单是一个概念,还是一套教育思想体系。从积极的角度看,“核心素养”从对教育结果的预期、从现实需要出发重新定义了教育目标,给教育实践以清晰的操作方向。但它所蕴含的教育局限性也不可无视。  首先,“核心素养”的界定、选择、落实依然是相当老套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无论是国外还是我们国家,“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虽然是基于研究的,但依然都是“专家话语”“精英话语”,体现的是专家与精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实际上,对于什么是最重要的素养或胜任力,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定义和选择。比如,对农民来说,种地的能力是最重要的素养,但没有任何一个“核心素养”的框架将种地的相关能力纳入其中。专家们也许会说,种地的能力只对特定的人群重要,不是跨领域的胜任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不都要吃饭吗?失去了种地能力,人的生存都是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种地能力是符合“对所有人都重要”这一“核心素养”选择标准的。对一个将来以种地为岗位的人来说,为什么要具备在都市里生活所需要具备的那些复杂胜任力?
      其次,“核心素养”从概念上讲是“核心的”“关键的”,但从教育角度上讲变成了“共同的”,因为“核心素养”之所以是“核心的”“关键的”就在于其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共同的素养。“共同素养”从字面上看,是人人应该也必须拥有的素养,不是特定人群、特定行业的素养,然而,“共同的”往往是基础的。如果核心素养变成了基础素养,从教育的角度反而是易理解、易操作的。但如果是这样,那“核心素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为了与基础素养区分开来,只能强调作为共同素养的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或者高阶素养。问题来了,如果人人都能拥有,那还是“高级素养”吗?反过来,作为“高级素养”还能人人拥有吗?(摘编自高德胜《核心素养的隐喻分析:意义与局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没有统一精准的定义,但都指向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教育新需求。B.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的深刻变化,促使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成为了21世纪经济发展的核心。C.专家认为核心素养必须是跨领域的胜任力,而材料三则认为核心素养应侧重于不同人群的不同选择。D.核心素养体现的多是专家和精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虽然是经过了认真研究,仍带有不容忽视的局限性。【解析】选B。前后非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信息通信技术带给人类职业变化和生活变化的两个方面,阐发了核心素养作为未来教育目标的必要性。B.材料二除了直接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外,又从与一般素养的对比中揭示了核心素养的特殊性。C.材料三认为核心素养和基础素养都属于共同素养,但核心素养属于高级的共同素养,而基础素养属于低级的共同素养。D.三则材料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了不同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表明了核心素养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解析】选C。材料三不认同此观点。
    论点论据的关系3.将下列选项中的内容依次填入材料二横线处,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基础与拓展  ②中心与外围  ③支撑和辅助B.①中心与外围  ②基础与拓展  ③支撑和辅助C.①支撑和辅助  ②基础与拓展  ③中心与外围D.①基础与拓展  ②支撑和辅助  ③中心与外围【解析】选A。分句一中有关键词“基础”,故空①填“基础与拓展”;分句二有关键词“内核”“周边”,故空②填“中心与外围”;分句三有关键词“支架式的条件”,故空③填“支撑和辅助”。
    论证的特色4.试分析材料三在论证方面有哪些艺术特色。(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列举通俗事例如农民种地,使论证更加浅近易懂。②利用概念之间的矛盾对比,如“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使论证更加有力。③多用反问句,增强语气,且引导读者深入思考。④预设反方观点,先立后破,具有思辨性。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有何异同?请比较分析。(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同:①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②都涉及能力和品质两个方面。异:材料二兼顾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材料一只涉及社会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和解释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是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比如说,凡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应当有文字,殷商有甲骨文、金文这样的文字,三星堆为何没有?如果没有发现文字,那特色鲜明的三星堆文明还属于中华文明体系吗?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 研究三星堆的古发掘,有三个重要的维度。
    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考古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蜀”的记载,《尚书·周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蜀各世数王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也自成一系,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既非天外来客,也非域外异族。
    第二个重要维度,是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之一。三星堆“祭祀坑”中先后发现的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黄金制作的金面罩、金杖等器物,让人感到震撼和费解,用人们过去对殷周青铜文化的“常识”无法加以解释。事实上,这正是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他们基于中华文明的母体,采用浪漫的艺术形式,表达“神人之间”的沟通,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三星堆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多的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有些则可能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川西北地区、云南和两广等地区传入四川盆地。其中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个重要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文明。三星堆文明究竟是不是外来文明?这也是当前最吸引眼球的议题之一。如果把三星堆文明整体性地认定为外来文明的产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除了以上已经论述的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殷商文明的密切关系等考古事实之外,还需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例如,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
    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大视野上看,三星堆所处的中国青铜时代与域外文明产生交流已具备充分条件。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方知其间必有民间的商贸通道可资利用。事实上,早在年代更为久远的史前时代,已有若干物证表明中西文化之间有了不同程度的接触、交流。此次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出蚕丝蛋白,很可能也是丝绸的残痕。这也证明早在三星堆时代,蜀地已能生产并利用丝绸作为高级贵重物品。秦汉以后,丝绸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产品,古蜀早在青铜时代便已经奠定了这个基础。所以,若说在三星堆文明中包含有某些来自更为遥远的域外文明影响和交流、互动的因素,客观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霍巍《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
    材料二: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一系列都邑性遗址的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4 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 000多年,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被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滋养和学理支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以社会严重阶层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列举了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随葬品丰富且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三要素”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出现冶金术。因此,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研究做出的理论贡献。(节选自王巍《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B.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典籍记载两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找到中原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C.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浪漫夸张的艺术想象,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D.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后,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解析】选C。A项,表述太绝对;B项,“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分析错误,考古发掘只是找到了“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并未确定。D项,颠倒了先后顺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王本纪》中有关于各世数王的记载,可以证明李白的《蜀道难》中关于蜀国开国的诗句有着现实的依据。B.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的崇拜现象,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C.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酶联免疫法,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可能不会检测出蚕丝蛋白。D.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三要素”,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以之作为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标准很可能忽略一些文明。【解析】选B。“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缺乏依据。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二个重要维度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和缠绕于树干上的龙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体系中常见的母体。B.在三星堆三号“祭祀坑”中发现了类似殷商以青铜鼎、簋等容器相配合来表达社会等级、身份的“礼器”。C.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玉璋、玉璧、玉琮,与殷墟出土的玉器在造型和功能上十分接近。D.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解析】选D。D项是用来支撑第三个重要维度的。
    论证特点4.材料一是怎样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结合文本,从论据使用和语言表达角度加以分析。(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观点有据。每个观点都有实证材料支撑。如论证第一个重要维度时,运用《尚书·周书·牧誓》和《蜀王本纪》的记载来证明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和发展脉络。②语言客观。对于未确定的结论,用“可能”表示只是推测;加入修饰限定成分,使表述内容更符合事实。如“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客观上不能排除”等,这些词句使表达客观严密。

    相关课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强化课件复习任务群3 任务4 文本特征解读题——思考“2步骤”,探究明角度: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强化课件复习任务群3 任务4 文本特征解读题——思考“2步骤”,探究明角度,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群文通练,栏目导航,点击右图进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考点4 小说的语言与文体特征 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考点4 小说的语言与文体特征 课件,共60页。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从文体特征去解答小说特殊叙述手法题 课件(19张PPT):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从文体特征去解答小说特殊叙述手法题 课件(19张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内容导图概览,专业术语精准理解,典题示例,点拨关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