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教案设计
展开《迷娘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迷娘(之一)》 《迷娘(之一)》( Mignon)是歌德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第一首插曲(一共四首),也是《迷娘曲》中最脍炙人口。
2、《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威廉·迈斯特是个拥有戏剧理想的商人之子,他离开家庭,到外面替父亲处理债务。半路遇到在露天戏台表演的一群演员,走上了实现戏剧理想的道路,通过排演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项峰。而此后,由于剧团内部的分歧和剧团主人妹妹的感情问题,威廉远离了戏剧生涯,渐渐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社会公共生活。他结识了几个开明的贵族,受到厚待并住在庄园里,结交了塔社的成员。这些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意识到旧的贵族等级界限的松弛和新时代变革的迫切需求。在此期间,威廉与温柔善良而又精明能干的娜塔莉相爱并结成佳偶。这部小说写的是威廉·麦斯特通过种种的迷途而走上征途,认识并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所以题目为《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3、人物迷娘
迷娘是意大利边境总督的侄女,她的父母是一对相爱的贵族兄妹。迷娘的母亲目不识丁, 但性格却如百合般纯洁无瑕,阴差阳错她与同父同母的兄弟奥古斯丁(即竖琴老人,该人物在第三卷出场)相爱,生下了迷娘,被神父和周围亲友视为罪孽。迷娘自小不善言谈,但动作灵敏、歌声动人,她喜欢蹦蹦跳跳,模仿钢索艺人的表演,喜欢坐在邻居家的门柱下, 跑进厅堂去看大理石像。有一天她离开家,就再没了踪迹。人们只在溪流中发现她的帽子。 迷娘的母亲以为孩子死了,她相信一个奇异的传说:如果把孩子的遗骨全部收回,带到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祭坛前高高的石阶上,它就会重新变成迷娘的肉身,以洗清了罪恶的新面貌死而复生。于是她日夜守在湖边寻找迷娘遗骨,耗尽了所有的精力,最终在搜集了许多骨殖之后一病不起。侍女请来大夫,把骨殖拿给他看,迷娘母亲见遗骨尽失,便认为自己已得成救赎,一阵回光返照后,便命丧黄泉。
早年被人拐卖到德国,流落在一个马戏班里,备受虐待和摧残,十三岁时被威廉搭救, 在威廉的呵护和养育下出落成窈窕少女。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却拥有异于常人的舞蹈和音乐才能,她始终对自己幼时朦胧记忆中的意大利怀有深深的思念和渴慕,又对养育她的威廉怀有难以言明的恋慕情愫,最终由于两种渴望都无法实现而郁郁寡欢,以致天折。后来,他的父亲为了赎罪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最后不幸死去。
4、作者歌德
德国大文豪歌德(1749—1832)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在斯特拉斯堡,他深受赫尔德、斯宾诺莎的影响,投身于文学创作,成为狂飙突进派的领军人物。其《迷娘曲》创作于1777年到1782年间,于1795年首次发表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从时间上看,歌德此时正泥足深路于魏玛公国的宫廷事中,事必躬亲,不胜烦恼,对南国意大利充满向往。所以,《迷娘曲》不仅表达了迷娘对故园的思念,还承载了歌德对意大利的憧憬 。
5、写作背景
歌德从一个反叛作家变成了一个封建小朝廷的官吏和宫廷文人,但是,他的内心充满矛 盾,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对外妥协,对己克制,在他在也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时,《迷娘(之一)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写出的。1786年他来到早已向往的意大利,在意大利,他游遍各个城市和西西里岛,宏伟的大自然、丰富的文化遗产、纯朴的民间生活,
都使他心旷神怡。
6、诗意简析
《迷娘曲》之一共三节,第一节表现“那地方”—一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
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里,表面上回忆的是一幢房屋,也有人说是教堂,却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璀璨绚烂的建筑艺术文化。
第三节写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的崇山峻岭,这是由德国到意大利路途上所要经过的。
这首诗借用迷娘之口,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顾与思念,以及对威廉迈斯特的深切而复杂的感情。
7、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德意志仍处于以封建地主为核心的农业经济状态。恩格斯对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曾做过这样的描述,他说:“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
8、传统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高
涨的产物,是继启蒙运动之后对封建性的古典主义文艺的强烈反响。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按照理想的样子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激情。它反对古典主义的复古倾向与理性教条的束缚,注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主观经验,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对庸俗丑陋的现实极为反感,而对一切非凡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常借雄奇的大自然或异域风光表达信念和理想。
二、《树和天空》
1、诗意简析
《树与天空》是一首诗歌,特朗斯特罗默的这首诗歌主要探讨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他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其诗新颗、敏锐、坚实。世界时刻在变,时间永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表示着存在的永恒。所以“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就像“天空”,是存在共同的家。
2、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一生只写了两百多首诗,作品不多,但都是精品。他有时一年最多写三首诗,有些诗往往要用几年的时间打磨才完成,被称为“像打磨钻石一样写诗的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年轻时学的是心理学,写诗属于业余一一直至退休,他一直是少管所和社会福利机构的一名心理学家。他生活平静安谧,与妻子相濡以沫……旅行和写作,几乎构成了他全部的业余生活。
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
角带我们接触现实”。纵观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
自然同工业、技术词汇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斯特罗姆与中国颇有渊源,他曾两次访问中国。1985年4月,诗人
第一次来到中国,走访了北京和上海,北岛陪他游览了长城。
2015年3月26日,特朗斯特罗姆病逝,享年83岁。他被认为是战后最伟大的诗人、作
家之一。用中国诗人于坚的话来说,“对于瑞典人来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出现,犹
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特朗斯特罗姆在中国广受喜爱和推崇,因为他的诗带有浓烈的东
方色彩,很有“唐诗味”,但又超越唐诗,为现代人探寻了精神出路。
3、瑞典
瑞典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医疗卫
生体系发达。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项目被
称之为“丛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4、西方意象派
西方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现代主义运动,其中有一个以美国诗人庞德为首的“意象派”,它是以意象为中心掀起的反传统的诗歌思潮。他们反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陈腐的说教、抽象的感慨,强调诗人应当使用鲜明的意象描写具体的对象,借助意象构建完成诗歌创作。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意象,体会意境。
2.运用“寻‘象’—入‘境’——观‘意’”的诗歌鉴赏方法,准确概括诗歌主旨。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有一种形式用意象组合来猜诗句,这些诗句都选取特定的意象,组合成画面,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今天我们要走进两位语言大师:一位是德国的意象大师歌德,一位是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感受他们用意象来表达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诵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品味意象,体会意境。
2.运用“寻‘象’—入‘境’——观‘意’”的诗歌鉴赏方法,准确概括诗歌主旨。
思考:什么意象?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
学生谈。
意象:“意”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或文化内涵;“象”是物像、形象。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知,读诗使人聪慧。”我们就先来读一读德国是人歌德的诗歌《迷娘》。
三、初读诗歌,寻“象”
1、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迷娘》,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把握感情。
2、请几位同学来谈一下读完的感受:可以从内容也,可从形式上,表达方式上。
说一说,读一读
内容上:优美、意象组合。
情感上:对家乡的思念(尝试读一读感触最深的句子)
形式上: 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
3、配乐诵读:舒伯特
“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是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
请3位同学一起读正歌部分。同学们齐读副歌部分。
4、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思考:
| 意象 |
第一节 |
|
第二节 |
|
第三节 |
|
三、再读诗歌,入“境”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作者选取有特点的意象组合起来,和诗人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思考: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拍成一部微电影《你可知道那地方》,每一节你会拍成什么样的画面?为什么?(结合意象具有的特点分析)说给你的同桌听
| 意象 | 意象特点 | 意境 |
第一节 | 宁门画、橙子、桃金娘、月桂 | 红、黄、白、绿 |
色彩绚丽 |
第二节 | 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 成行、辉煌、明亮 |
美好温暖 |
第三节 |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危崖等 | 欲坠、奔忙 |
神秘险峻 |
四、探究主旨:贺拉斯说:意象是表现诗人的心。
思考:
你觉得这首诗要表现什么?这三节诗歌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明确:《迷娘(之一)》通过描述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以及她被诱拐到德国时路过的云径、山冈、悬崖、瀑布等,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之情。
总结:选取的意象 营造的意境 表达的情感
第一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宁静、美好 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第二节 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美好、哀婉 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第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神秘、险峻 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小结:故乡永远珍藏在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它不会因世事沧桑而改变,那浓烈的乡愁即使经受岁月的漂泊依然散发着萦绕不去的芬芳。乡愁可以是余光中的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也可以是席慕容的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亮的晚上想起,也可以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也许就是《迷娘(之一)》经久不衰、流传千古的原因。
思考:《迷娘(之一)》中,“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是以向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倾诉人是迷娘。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称呼的转换,体现了迷娘对威廉麦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诗歌抒发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从感情上呈递进关系。同时,这种爱又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并和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艺术效果。
我们一起把直接抒情,人称转换的最后一句连起来读一下。
五、学以致用
导:让个同学帮着梳理一下刚才我们鉴赏的思路:寻象——意境——观意,用这种方法鉴赏《树和天空》
思考:大声诵读《树和天空》,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核心意象是什么?树和天空
(把树人格化了,找出的行为动作,三种表现形式)要表现怎样的意境?反映什么主题呢?请先积极思考,然后4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形成自己的看法。
学生展示
提示: 树的意蕴丰富。
树的这三种形式如果换成人,相当于人的三中怎样的状态?
第一种:匆忙
第二种:悠闲
第三种:对周围世界怀抱期待和憧憬。
树的表现 | 天空的表现 | 意境 | 主旨 |
匆匆汲取生命 | 雨倾洒的灰色
| 紧张忙碌 |
|
挺拔地静闪 | 晴朗的夜晚
| 安静闲适 | |
等待 | 雪花在空中绽开 | 美丽美好 |
哲思:树的意蕴丰富
1、树是生命的主体,积极向上、蓬勃生命的代表。生命的生生不息。
2、人和自然地关系:天空是树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都对天空抱着虔诚的态度。
3、人生的感悟:很多人忙忙碌碌,急于低头赶路,去忽视了天空、雪花放慢脚步,慢慢欣赏身边的美景,静待雪花绽放。
4、人的经历也和树的生长过程一样,都要汲取养料,积蓄力量、静待花开。
带着诗人给予我们的哲思,齐读这首诗。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让我们生活的有诗意。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定位,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技法指引,本文分析,迁移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定位,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技法指引,课文分析,迁移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