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504 做理智而担当者学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8046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504 做理智而担当者学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8046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504 做理智而担当者学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80467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504 做理智而担当者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504 做理智而担当者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文导写,文题展示,佳作点评,佳作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期主题:做理智而担当者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遵义女孩马晓玲,毕业于名校,放弃了国企的“铁饭碗”,遵从自己的爱好做了17年流浪歌手,只为人生不留遗憾。她此前的生活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按部就班上班,选择做流浪歌手一度让她的家长不理解,觉得她4年大学学的专业都“白瞎了”。
有人理解她,觉得她选择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挺好;也有人不理解她,认为她的选择过于自我。
对于马晓玲的人生选择,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一、材料分析。材料来自现实中的真人真事。马晓玲的做法是带有一些争议性的。从材料来看,她没有按照父母的人生规划来行事,敢于做真实的自我,追求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是材料的核心事件。社会上的人对她的做法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支持,有的反对,这也成为根据材料审题思考的多维角度。
二、写作要求分析。从“对于马晓玲的人生选择,你怎么看”的要求来看,要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考生对马晓玲的人生选择做出评价,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也可以做出辩证的思考。论述中要做到旗帜鲜明,论述充分,做到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方能引发读者共鸣。
三、立意分析。本文的写作可以从“论述人生之路的选择”入手,从个人、家庭、社会的角度引申开去思考,论述中要体现一种辩证的思维。
赞同的角度:对于马晓玲来说,梦想与现实表面是两难、对立的关系,实际上是统一的关系:她的梦想不符合世俗物质的评判标准,但却能指引她稳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她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甚至可以通过音乐来传递希望和爱,在这个层面上说,她的个人梦想是能服务社会现实的;反过来说,马晓玲能自由追逐梦想,何尝不是社会进步、自由、包容的体现,正因为社会物质充裕了进步了,才有这种包容性让年轻人做出更多自由的个性的选择,只要这种选择不违反道德法律公序良俗,都可以被理解和包容接纳的。
反对的角度:站在认为“马晓玲的选择过于自我”的角度,可以谈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应该和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既要讲理想抱负,也要讲责任与担当,要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将问题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去思考,才能提升论述的深度和广度。
三、立意参考
个人角度:
追逐梦想,勇做自我;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家庭社会角度:
梦想诚可贵,责任价更高;
张扬自我,莫如担当责任。
佳作品读
【佳作点评】
【佳作赏析】
做理智而担当者
生而为成人,总要作答一道大题:选择人生的道路。尽管选择的标准因人而异,也常因此引发争论,正如流浪歌手马晓玲的人生选择那样;但我仍然觉得,做人生选择时,应该坚持两个原则:理智的,担当的。
所谓人生选择,是指对人生走向具有关键性影响的重大抉择,如对教育、事业、婚姻的选择。
固然,马晓玲的人生选择“遵从自己的爱好”,过的是“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们外人无从干涉。但就事论事,她的人生选择仅是基于任性、偏狭的“只为自我”,故而是非理智、非担当的。
理智的选择,是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作出的合乎实情的选择。非理智的选择,是不经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而作出的不合实情的选择。马晓玲父母自然知道女儿爱好音乐,但从女儿一般的外形、平常的唱功、普通的家庭条件、娱乐圈残酷的竞争,以及作为女人的长远幸福来综合考虑,要求女儿努力学习,考取名校,在国企上“铁饭碗”的班,这种人生选择无疑是理智的。
而马晓玲的选择,所考虑的因素似乎仅有一个:我“爱好”音乐!于是,“只为人生不留遗憾”,她便不管不顾地走上“歌手之路”,“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样的人生选择,固然令人感动和向往。尤其是青少年,更易于被其“我的青春我做主”、“有梦就去追求”、“再不疯狂就老了”的率性而为、放飞自我所吸引。可是,身为成年人,人生选择岂能如此“自我”?
西谚道:“疯狂与理智之间,只隔着一道红红的细线。”跨一步而为疯狂,退一步而为理智。爱好音乐,不等于就要只为音乐而活;擅长唱歌,不等于就要成为专业歌手。“弃职从歌”已17年了,马晓玲由青年走向中年的尾声,却依然是个“流浪歌手”,事业未遂,婚姻未成,父母老去。如果说,时间是个伟大的验证者;那么,17年的漫长时光,早已验证了马晓玲“只为自我”的人生选择的疯狂,也反证了父母当初为她选择的人生道路何等理智。
况且,人生选择除了考虑“自我”,更要担当责任!
人不能只以“自我”为中心活着。活着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担当起生而为人的责任。而有担当,则意味着有牺牲。个人,不仅属于“自我”,还属于家庭、社会、国家。个人作人生选择时,不仅要考虑“自我”,还要为家庭、社会、国家担当,并为此有所牺牲“自我”。古贤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与家的兴亡,在于个人是否勇于担当与牺牲。马晓玲有幸活在美好的时代、小康的家庭,所以能够包容、承受她“只为自我”的人生选择。可是,她这种“只为自我”,却卸弃家国担当的狭隘选择,不应该成为时代与社会的主流。我们对其只宜尊重,不宜认同。否则,“自我”的偏私、狭窄之风泛滥,非我中华伟大复兴之福啊!
任何伟大的国家,其国民的主流,必然是理智的、担当的。身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自当知道如何答好选择人生道路的大题。只是,也许年近知名的流浪歌手马晓玲依然不悟——世间最深沉、最动听的歌者,是那些如她父母的理智而担当者……
为人处世
人生何必纠结,放下便是晴天
生活中有许多烦恼,追根溯源,不过“执念”二字。执于一念,必将受困于一念。如能放下执念,换个心境对待,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对师徒居住的院子里有两株栀子花,每到盛开之时,花香四溢。可有一年有一株栀子花只开了一半,叶子也开始泛黄。小徒弟发现后十分焦急,师父安慰他说:“没事的,可以救活,去拿一把剪刀来。”小徒弟一听要拿剪刀,很不情愿,这栀子花可是他花了很多心血栽培的,他不舍得剪掉花的枝桠。
师父和他解释其中的缘由。植物开花需要足够的营养,而多余的枝条也会吸收营养,如果不剪掉,过不了几天,花就会因为营养跟不上而枯萎。师父弯下腰,拨弄着枝条对小徒弟说:“你看,这些都是多余的,剪掉便是。”果然,剪枝几天后,花朵又相继绽放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这个小徒弟一样执着于眼前的得失,却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更多。人生其实就像种花,修剪掉多余的枝桠,才能更加枝繁叶茂。当你丢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执念就会发现,适时放下反而可以让很多难题迎刃而解。明智地放下,远胜于盲目地执着。
一个人想要的越多,心灵的羁绊就会越多。放下该放下的,心才会释放重负,人生也才能安然自如。
从前一家铁匠铺,有位老铁匠。一天,一位古董商不经意间看到了老铁匠手里的茶壶,发现那是一把极为罕见的古董茶壶。古董商立即出高价想要买下这把壶。老铁匠听到后瞪大了眼睛,他从来不知道一把泥做的茶壶会这么值钱。不过,因为是祖传之物,他还是拒绝了古董商的请求。
古董商走后,老铁匠常常端着茶壶左看右看。以前他喝茶时,茶壶随便往身边一放,想喝时捏着壶把就往嘴里一送。现在,他总是害怕自己不小心把壶磕了碰了,他的心思都在茶壶上,忘了茶的味道,忘了听收音机里的相声,也忘了看窗外的风景。更烦人的是,镇上的人听说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纷纷前来观赏。老铁匠怕壶被人偷走,还加固了大门。
就这样,老铁匠的生活彻底被搅乱了。过了数月这样的日子,他实在无法忍受,于是当众把那把壶砸了个粉碎。
的确,许多烦恼皆由心生,只有学会放下羁绊,才能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领悟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洒脱。
曾经,有一个人觉得生活很累,他找到一位老人,想寻求开解的办法。老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叫他背着篓子,走在沙石路上。他每走一步就捡一颗石头放进篓子,还没走到一半就沉得走不动了。老人让他将篓子里的石头全部倒出去,背着没有石头的背篓,他感觉轻松多了,很快就通过了沙石路。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都背着一个空篓子。在人生的行路中,我们一边走一边往篓子里面放进去一些东西,当放在篓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就会感觉越来越吃力。所以,适时地放下一些东西,学会释然,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
人生漫漫,这一路上谁不是跌跌撞撞地前行,有欢喜也有哀伤。与其对许多小事都耿耿于怀,不如抬起头,迈开脚,放下负累,让自己自在坦然。
人生,有所舍,才有所得;有所放下,才有所收获。愿我们都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学会适时地放下,收获更多的幸福。
小说阅读
母亲的勋绩
[西班牙]狄森塔
①骄阳似火,无情地烤灼着宽阔的马路——卡斯蒂利亚的一条官道。在这条道上,行人要想在路边找株小树来乘乘凉,或者找条小溪来解解渴,那是枉费气力。只是偶尔有一群小鹌鹑从割过的庄稼地里振翅飞起,扬起一团灰尘;大鹌鹑叫得很响,在空中一翻就不见了,而灰尘仿佛被阳光照穿了似的,像金雨一般落到路上。在八月闷热的傍晚,杳无人迹的马路和茫茫无际的田野显得格外荒凉。
②一小队穷苦的行人在缓缓地行进着。一小队行人的成员是一个女人、三个孩子和一头毛驴。那个女人嘴巴似张非张,喘着大气,她衣衫褴褛,满身灰尘,光着脚,抱着一个吃奶的婴儿。这个可怜的女人只有一双动人的乌黑的眼睛透露出往日的风韵;这双眼睛此刻正充满着爱,凝视着儿子那张黑黝黝的小脸。跟在那个女人后面有气无力地走着的,是一头皮包骨的老毛驴,两只耳朵耷拉着,尾巴没精打采地拖着,满身是污泥和杂草。搭在驴背上的两只筐里,在破布堆上,躺着两个孩子。他们彼此迥然不同!小的脸色红润,头往后仰着,睡得很香,在睡梦中不知笑什么;大的五岁光景,发着烧,在那不舒服的床上翻来翻去,常常痛苦得嘴唇歪斜,睁着大而红肿的眼睛紧盯着母亲。她们是什么人呢?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要带着一个生病的孩子走在这杳无人迹的、被无情的太阳晒得火烫的大道上呢?她们是什么人呢?是一家无依无靠的吉卜赛人,她们在欧洲到处流浪,沿途乞食。从哪儿来的?是从最近的一个村子里来的,这个不幸的女人不敢在那个村子里歇一下脚,甚至也不敢舀一罐水,因为农民们吓唬说,如果她不立即离开他们的村子,就要把她这个女乞丐、巫婆、吉卜赛女人痛打一顿。因此她没有讨到一块面包,没有弄到一滴水,就带着生病的孩子走了。这会儿她转过身来,打老远又伤心又气愤地望着那清晰地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灰色钟楼。
③那个生病的孩子,吃力地支起身子,把手伸向那个女人,轻轻地唤道:“妈妈……”那个吉卜赛女人浑身抖了一下,向孩子扑过去。“怎么,亲爱的?”她低声说道,把吃奶的婴儿放在睡着的哥哥身旁,用双手搂住病孩的脖子。“水!给我喝吧!我很想喝……这儿在火烧。” 孩子用小手指指自己难受地挺起的胸部。“水?”母亲惊恐地重复说了一遍,“我到哪儿去弄呢,孩子?”“喝,”孩子又要求道,“我想喝……”他那干裂的嘴唇不由自主地微微张开,而在凝视着母亲的目光中含着那么多的失望和忧愁,使得她脸色发白,失声大哭。她的儿子,她的亲骨肉,在向她祈求他生死攸关的援助,而她却无能为力。她白白地朝瓦罐看了又看:瓦罐里空空如也。她瞧了瞧天空,天空里一小片云彩也没有;又急切地望望像荒漠一般的大路、田野、草地、平原,一直到天边都看不到一条小溪,也看不到一口水井。正在遭灾受难的土地好像露出了它那干得变了样的嘴巴,对那个吉卜赛女人说道:“给你儿子喝的水?这儿给谁喝的水也没有。让大家都跟我一样渴死吧。”母亲将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发狂似的反复说着:“一滴没有,我一滴也没有……我到那儿去给你弄到水呢,孩子?”可怜的母亲!在这种荒野里只有一个水源——那就是满含泪水的眼睛。
④吉卜赛女人蓦然满怀希望地露出了笑容:在不远的地方她看到了一所修路工的茅屋。窗子和门都关着,那个年轻的妇人奔到门前,疯狂地用拳头把门擂得砰砰直响,可是白敲,没有人答应。她已经精疲力竭,再也没有力气敲,也没有气力喊了,步履艰难地沿着墙走去,拐过屋角,出乎意外地看到地上满满的一钵子水,真是又惊又喜。她又看了一次,高兴得喘不过气来。她没有发觉有一只很大的牧羊狗正走近那个钵子。狗毛倒竖,龇牙咧嘴,眼睛里露出凶光。它一见女人,就发出呜呜的叫声。她抬头一看,猜到狗的意图,就扑上前去,与狗同时来到钵子跟前。在一刹那间,他们都愣住了,敌对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个女人已经把手伸过去,可是牧羊狗抢在她前头一跳,趴在钵子上面,恶狠狠地露出牙齿。她根本没有想到退缩:她准备把水争夺过来。“嘿,你也想!”她恨恨地嚷道。“瞧着吧,你得不到水的!”她朝着狗脸上打去。狗一下子站立起来,咬住她的肩膀,把她弄翻在地。她又怒又痛,禁不住叫了一声,可没有惊慌,也没有退缩;她抓住敌人的喉咙,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狠命地握紧了。狗牙齿咬得愈来愈深了,可吉卜赛女人使出浑身力气,紧紧地卡住它的喉咙。这场搏斗时间很短促,没有声音,却很可怕:两个敌人在地上翻滚,极力要战胜对方。可就在这时狗呜呜叫着松开了牙齿,身子软了,倒在吉卜赛女人身旁。吉卜赛女人放开了手指。她脸色苍白,气喘吁吁,从地上爬了起来。她身上的衣服一块块地挂了下来,裸露的胸部和肩膀上很深的伤口裂了开来。她并没有感到痛,踢开了敌人的尸体,拿起夺得的钵子,就向儿子奔去。她并没有理会肩膀上流下来的鲜血,把水凑近病孩子的嘴巴,又亲切又温柔地笑着说道:“喝吧,孩子,喝吧!亲爱的!”
1.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分)
(1)这会儿她转过身来,打老远又伤心又气愤地望着那清晰地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灰色钟楼。
(2)在这种荒野里只有一个水源——那就是满含泪水的眼睛。
3.举例说明,第四段具体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母亲形象;写母亲与恶狗争斗,目的是什么?(6分)
4.你如何理解标题“母亲的勋绩”?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认识。(7分)
答案与解析
1.①内容:斯蒂利亚的一条官道周围环境的酷热和荒凉。(1分)作用:为故事的展开营造出特定的环境,提供了特定的场所;(2分)为下文母亲寻水、夺水埋下伏笔。(2分)
2.(1)“灰色钟楼”,代指远处暮色中村庄,“灰色”暗示了附近村民对他们的冷漠、自私。(2分)表达这位年轻母亲痛苦失望乃至气愤的心情。(1分)
(2)比喻手法。(1分) 形象地突出荒野中没有任何水的来源,表达了这位母亲的伤心与绝望,痛苦与无奈,令人心酸同情。(2分)
3.手法:①心理描写,如写到母亲在敲门无人时流露出的失望心理,发现水后的惊喜,突出母亲的爱子心切。(2分)
②动作、细节描写,如文中运用“踢”“奔”“抓”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勇敢、坚毅。(2分)(举出两种手法并分析即可)
目的:以狗的凶猛来衬托母亲的勇敢、母爱的伟大。(2分)
4.理解:①从文章内容看,“母亲的勋绩”,指的是母亲不顾个人安全,为孩子抢来救命的水。以此为标题,形象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2分)②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歌颂母爱的伟大。(2分)
认识示例:母爱是伟大的,它能让母亲们忘却安危,不顾一切;母爱也是自私的,这种自私,虽然充满着悲情色彩。我们铭记母亲的“勋绩”,我们甚至不愿意谈及“自私”,因为,我们看到母亲的无可奈何。所以,我们理解母爱的“自私”,尊重这种“自私”,但我们自己则不应该“自私”。(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496 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文导写,文题展示,佳作点评,佳作示例一,佳作示例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527 不忘根本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文导写,文题展示,佳作点评,佳作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 1476 以“有我”担当涵养“无我”境界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文导写,文题展示,佳作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