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送别怀人诗专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题壁书志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托物言志诗专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咏史怀古诗专练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政治讽喻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教案
展开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③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 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 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 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2. 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B B项,“任嚣力主分裂”不正确,从所给注释来看,任嚣并未力主分裂;“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不正确,诗人只是客观回溯历史,无褒贬之意。故选B项。
2、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②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①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写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也属寻常。②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写怀古,故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匠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所写。②洛城:洛阳。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悲凉沉郁。
C. 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无限情思。
D. 整首诗写了个人的遭际,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3、D D项,“侧重表现个人遭遇”错误,本诗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杜甫是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并没有侧重表现个人遭遇。故选D。
4、①思乡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与亲人分离,倍思亲。②飘零憔悴孤苦之感:诗人虽暂时安定,但“草木变衰”及下句“老”暗示诗人飘零、憔悴。③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盼平定叛乱。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5—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鹦鹉
罗隐①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 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罗隐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去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中。诗人劝慰: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
B. 诗人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因为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
C. 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的人工喂养,更加鲜红艳丽,巧言善语,深得主人的怜爱。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D. 这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曲,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讥讽辛辣,力透纸背。
6. 这两首诗词中的鹦鹉有何相似之处?两位诗人借鹦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5、C C项,“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错误。依据“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可知,怕鸟“高飞”与前“剪翅”,说明主人与鸟不仅是“心意不同”,更是极端对立,水火不容,更谈不上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6. 相似之处:①外表美丽(翠羽,嘴红);②能学人言;③被锁笼中。感情:①罗诗以鹦鹉自比,表达了诗人寄人篱下,无法畅言的无奈(悲慨)
②白诗被困笼中的鹦鹉似富贵人家的歌妓,不得自由,表达了诗人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体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7—8题。(本题共2小题,9分)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1]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1】: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7. 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 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 “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的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 词的上阕和下阕,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8.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6分)
【答案】
7、B 本题B项,“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分析有误,“横轻雾”是形容香篆烟缕,并非室外有薄雾。故选B。
8、①面对秋景而生的凄凉之愁。于秋晚独处寒斋,又听到哀鸿声,怎不令人产生愁情;②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因故被贬到偏僻小县当一县官,心中郁闷无人可诉说;③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故乡又是如此之远,中间隔着无数乱山,想归也归不得。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本题共2小题,9分)
秋兴一首①
黄公度
牙叉老木抱江城,城古江寒相对清。
云雁不逢音信杳,沙鸥无数往来轻。
露华今夜凝仙掌,词藻他年动帝京。
淮海一身犹卧病,关河千里未休兵。
【注】①诗人为官正直,讥切时政,遭到奸相秦桧的妒恨,被贬岭南。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江寒凄清之秋远眺近看,抚今追昔,念己及国,感慨万千。
B.诗人用“抱”“相对”,将无情之老木、城、江拟人化•营造出凄清意境。
C.诗人借助云雁和无数沙鸥写出了对音信的渴望及音信不见的伤感无奈。
D.全诗前两联写景,并融情于景;后两联议论,深刻透彻,让人警醒。
10.诗的后两联表现了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答案:
9. D(诗中并无议论.更谈不上深刻。)
10. ①有才不为重用被贬他乡的愁苦,②身体多病的酸楚,③国家动乱的担忧。(每点2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1—12题。(本题共2小题,9分)
从 军 行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 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12.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1、B 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故选B项。
12. 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政治讽喻教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政治讽喻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主题解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题壁书志教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题壁书志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思想情感综合训练教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思想情感综合训练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