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 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1-2022学年龙岩一中高二地理开学考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好望角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四座海蚀柱中,形成海蚀凹槽最早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 e海蚀柱不存在海蚀凹槽的原因是( )
A. 受海水侵蚀严重,基部之上石柱坍塌 B. 海蚀柱基部较低,出露海平面较少
C. 终年被海水淹没,受海水侵蚀作用弱 D. 海蚀柱基部光滑,海浪摩擦力较小
3. 推测芬迪湾好望角海岸带( )
A. 沉积物粒径小 B. 砾石分布较多 C. 潮差变化较小 D. 淤泥层较厚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越深入海洋的位置受海水侵蚀越强烈,因而形成形成海蚀凹槽的时间越早。由此可判断图中四座海蚀柱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先后为dcba。故选D。
【2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e深入海洋的位置最远,因此受海水侵蚀最强烈,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也应最早;但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海蚀凹槽逐渐变深,最终切穿海蚀柱,导致基部之上的海蚀柱坍塌。故选A。
【3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芬迪湾好望角海岸带属于基岩海岸,海水侵蚀强烈,导致岩石不断分解破碎,并在海岸带沉积,因此砾石分布较多,沉积物粒径大,AD错误,B正确;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C错误。故选B。
【点睛】海蚀凹槽景观是沿着海平面发育于海蚀平台(阶地)上向陆地凹入的线状凹槽构成的景观。它的水平延伸方向与海岸线一致,在垂直剖面上一般为指向陆地的平卧“V”字形。海蚀凹槽最深的部位为平均海平面位置,而上下的转折部分为高潮面和低潮面的位置。
班公湖是高原内陆湖,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千米处,海拔4240米,为我国与印控克什米尔的国际湖泊。昌隆滩位于昌隆河口,将班公湖分为东西两部分,湖水东威西淡,滩地出露面积随季节变化明显。下面左图示意班公湖地理位置,右图示意昌隆滩乱石堆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班公湖的主要补给方式是( )
A. 沼泽水 B. 大气降水 C. 地下水 D. 冰雪融水
5. 昌隆滩出露面积最大的季节和原因是( )
A. 夏季风力大 B. 夏季降水多 C. 冬季气温低 D. 冬季蒸发弱
6. 班公湖东淡西咸的原因是( )
①昌隆滩阻隔水体交换②东部河流水量较充足③西部蒸发较旺盛④东部降水较丰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4. D 5. C 6. A
【解析】
【4题详解】
班公湖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水汽难以到达,湖泊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径流补给,D正确,B错。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昌隆滩位于昌隆河口,滩地出露面积随季节变化明显,表明湖泊水位季节变化明显,而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较为稳定,如果主要受沼泽水或地下水补给,湖水水位季节变化不大,AC错。故选D。
【5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区域河流主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湖泊水位高,大部分滩地被淹没。而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少,湖泊水位低,滩地出露面积最大。所以滩地出露面积最大的季节是冬季而非夏季,影响因素是气温,并不是冬季的蒸发弱,C正确,ABD错。故选C。
【6题详解】
影响湖泊是淡水还是咸水的因素主要是有无河流水注入以及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进行分析。班公湖属于内陆湖,水体主要以蒸发形式排放,盐分得以积累。湖泊东部有河流注入,稀释了湖水盐度,盐度低;湖泊东西方向狭长,中间水域狭窄,不利于东西部湖水交换。①②正确;班公湖面积较小,气候差异小,东西部蒸发差异小,且当地降水少,因此③④排除,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如果主要受冰川融水补给,则河流径流量与气温变化相一致,这种类型补给主要分布在发源于海拔较高地区河流,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流以及部分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
在美国芝加哥附近的密歇根湖边,有人曾拍到像鸡蛋一样大小的冰蛋布满湖岸的奇特现象。当温度略低于0℃时,混有小石头或泥浆的表层海水或湖水会逐渐冻结成冰碎片,然后这些冰碎片越“滚”越“大”,越“滚”越“圆”,最终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冰蛋(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拍摄该奇特现象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 2月初 B. 5月底 C. 9月底 D. 12月初
8. 与冰蛋形成关联程度最小的因素是( )
A. 较冷的天气 B. 强劲的风力 C. 充足的水汽 D. 丰富的凝结核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拍摄地点是中纬度地区美国芝加哥附近的密歇根湖边,而冰蛋的形成是当温度略低于0℃时产生。该地5月底和9月底,气温应高于0℃,所以排除B和C选项。而该地位于大湖湖边,受湖泊影响,最冷月会推迟,2月初气温过低,因此排除A选项。12月初为初冬,常会出现气温略低于0℃的条件,故12月初最有可能。D正确。
8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关于冰蛋形成的描述,“当温度略低于0℃时“,说明需要较冷的天气;“混有小石头或泥浆的表层海水或湖水会逐渐冻结成冰碎片”,说明需要小石头或泥浆作为凝结核;冰碎片需要“滚”才能变大变圆,而动力最有可能是风。强劲的风力带动冰碎片不停的翻滚,从而形成冰蛋。因此A、B、D三个答案是冰蛋形成的必要条件,而空气中是否有充足的水汽对冰蛋形成关联度最小。故C正确。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是保留较为完整的哈尼族古村落,正釆用公司化经营模式发展旅游业。当地传统特色民居蘑菇房(状如蘑菇)多分为3层,中层住人,内设有常年不灭的方形火塘。下图示意云雾中的阿者科村蘑菇房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当地居民保持火塘常年不灭的自然原因是( )
A. 风力较小 B. 冬季寒冷 C. 空气潮湿 D. 燃料缺乏
10. 阿者科旅游公司修缮、改造蘑菇房时多雇佣当地村民,该做法有利于( )
①传承营造工艺,保护蘑菇房
②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增加收入
③提高村民对蘑菇房的认同感
④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减少污染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9. C 10. A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该地位于云南省高原地形上,受西南季风影响,风力并不小,A错误。由于当地位于亚热带,冬季气温在0℃以上,冬季并不寒冷,B错误。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由材料可知当地蘑菇房地区多云雾,说明可能在山区,空气潮湿,C正确。当地位于我国西南林区,燃料不缺乏,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阿者科旅游公司修缮改造当地传统特色民居蘑菇房,是为了保护旅游资源,更好地发展旅游业。而修缮时多雇佣当地村民是因为当地村民有传统的营造工艺传承,①正确。利用蘑菇房发展特色旅游能提高村民对蘑菇房的认同感,认识到蘑菇房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③正确。而修缮蘑菇房并不能利于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也不能减少当地污染问题,②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1、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发展乡村旅游是转变农民增收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解决土地荒芜、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4、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素质。
山顶帽状云是-种在地形地(适当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坡度)与气象(水汽含量适度,大气稳定度)条件巧合的情况下形成的见的自然现象:空气沿山坡爬升,恰巧在山顶形成地形云。如下图所示。我国东都季风区和青藏高原东南交界处的贡嘎山,海拔7000多米。是帽状云出现最多的雪山。尤其是在雨雪天气之后出现频率更高。完成下面小题。
11. 帽状云的形成。往往是( )
①高耸孤立的山峰②连绵的雪山群峰③山顶大气稳定④山顶风力强劲
A. ①③ B. ②① C. ①④ D. ②③
12. 贡嘎山的帽状云最多,最主要原因是( )
A. 山体坡度大 B. 多个方向气流交汇 C. 多海洋湿润气流 D. 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13. 雨雪天气之后,帽状云出现的频率更高,原因是大气( )
A. 相对湿度减小 B. 尘埃物质减少 C. 水平运动加强 D. 垂直运动加强
【答案】11. A 12. B 13. A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帽状云的形成是空气沿山坡爬升,恰巧在山顶形成地形云,在气流稳定的情况下,在山顶几乎静止不动,形成帽状云,③正确,④错误;连绵的雪山群峰,高差不大,高空气流易变得紊乱,不易形成稳定气流,自然就很难形成帽状云,②错;孤立的高山,气流被山体抬升,在山顶附近,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正好达到气流凝结高度,加上山顶气流稳定,众多条件(适当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坡度,水汽含量适度)下形成帽状云,①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③正确,故本题排除BCD三项,选A。
【12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帽状云是空气沿山坡爬升,恰巧在山顶形成一种地形云,山体坡度大,不利于空气沿山坡爬升,所以不是贡嘎山的帽状云最多的主要原因,A错;贡嘎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部季风区的交界处。该山脉以东的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而以西则有很大比例的印度洋西南气流和西风气流,多个方向气流交汇,受地形阻挡,使贡嘎山上升气流多,在山顶形成地形云的概率大,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山顶帽状云的形成,沿山坡爬升的气流水汽含量适度,海洋湿润气流水汽多,沿山坡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的云层高度低,不易形成山顶帽状云,C错;人类活动干扰少与帽状云的形成无关,排除D。故本题选B。
【13题详解】
雨雪天气之后,大气相对湿度减小,水汽凝结高度提升,在大气稳定的条件下,上升气流在峰顶冷却至饱和时,更容易形成帽状云,A正确;尘埃物质减少,水汽的凝结核少,不利于地形云形成,故B项与题意不符;水平运动加强、垂直运动加强使大气稳定度降低,不利于帽状云的形成,CD错。故本题选A。
【点睛】气流在移动过程中遇到山地,沿山坡抬升凝结成云,这种因地形抬升而形成的云称为地形云。其中极具观赏价值的主要有三种:被强风吹离山峰的旗云,在山顶形成的帽状云,以及在背风坡形成的荚状云。地形云在高大、耸立、周围平坦的山区更容易形成,而且显得更为壮观。
下图为红树林示意图,红树林是一种分布在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自陆地向海洋,红树植物植株多呈现出由高到矮、由密到疏的分布特征。高盐水体会抑制红树植物的生长。我国南海和东海的一些海岸有红树植物分布,黄海和渤海沿岸则没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黄海、渤海沿岸没有红树植物分布,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 热量不足 B. 人为破坏严重
C. 年降水量较少 D. 水体含盐量低
15. 自陆地向海洋,红树植物植株多呈现出由高到矮,由密到疏的分布特征。造成这种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因子包括( )
①风浪②降水量③水淹时长④水体含盐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潮间带的红树林将会( )
A. 基本稳定 B. 向较低纬度移动 C. 向海洋一侧推进 D. 向陆地一侧退缩
【答案】14. A 15. B 16. D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红树林主要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植被,南海、东海纬度较低,能够满足红树林生长的热量条件,而黄海、渤海的纬度相对较高,热量相对不足,不适合红树林生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在小范围内,降水量和水体含盐量差异不明显,②、④错误;越靠近海洋,受风浪影响越大,植株越矮越稀,①正确;越靠近海洋,受潮汐影响越大,红树植物被高盐水体浸泡时间愈长,生长受抑制越明显,③正确。故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
【16题详解】
气候变暖,冰雪消融增大,海平面上升,潮间带向陆地一侧移动,D正确,AC错误;气候变暖,纬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热量也会变得充足,所以可能会向相对较高纬度地区移动,B错误;故选D。
【点睛】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
二、综合题:(3大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珠帘瀑布(下图)是天然瀑布。为株洲炎陵神农谷的标志性景点,瀑布自近5米的绝壁上倾泻而下。水珠飞溅,如珠似帘,瀑布下方为深潭。
(1)简述珠帘瀑布形成的地形条件,并简要分析瀑布下方深潭的形成原因。
(2)下图区域河流中有-道天然瀑布。请在图中正确位置绘制河流和瀑布。
【答案】(1)河流发育在山谷,河流沿山谷向前流突然出现陡崖。瀑布水流速度快,对正下方的河底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并通过流水的搬运作用将侵蚀的泥沙带走,从而形成深潭。
(2)绘图如下:
瀑布画在陡崖处,介于600米和75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天然瀑布为材料,涉及瀑布形成的区位条件、瀑布的地理位置、等高线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瀑布是指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要想形成瀑布,首先得有一条河流,河流主要流经的为山谷地形,且在山谷中要有类似于陡崖、断层的地形出现。由于瀑布使水流垂直从高空向下跌落,水流的流速加快,对正下方的河底会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在通过流水的搬运将侵蚀出的泥沙带走,从而最终形成深潭。
【小问2详解】
首先瀑布是位于河流之上,我们要先找到河流。我们在图上可以看到有两处等高线弯曲。根据“凸低则高,凸高则低”的原则,左侧等高线向低值弯曲判断为山脊,右侧等高线向高值弯曲判断为山谷地形。沿右侧山谷等高线的弯曲处将河流画出。瀑布应出现在河流中陡崖的位置,陡崖一般是指多条等高线相交,在下图中的方框处,我们可以看到650米和700米等高线在此相交,故此处为陡崖,且此处有河流经过,判断为瀑布,根据图例画出瀑布的符号。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柴达木盆地原为古海洋的一部分,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台吉乃尔湖区(下图)是东台吉乃尔河和那棱格勒河的尾闾湖(指河流终点的湖泊)。该湖区内蕴含着大量盐类矿物资源,是主要的盐矿开发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台吉乃尔湖区的湖泊群面积变化多端。2010年7月,那棱格勒河发生特大洪水,采盐企业在东台吉乃尔湖修筑堤坝,封堵地表径流的入湖通道。由于堤坝的阻挡,东台吉乃尔湖失去了河水补充,形成了“天空之镜”的美景。
(1)说出该湖区湖泊内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
(2)分析该湖区湖泊面积季节变化大的自然原因。
(3)说明堤坝的修建对东台吉乃尔湖形成“天空之镜”的作用。
【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残留的盐类物质;入湖河流携带注入的盐类物质;周围的岩石受风化侵蚀,被风力搬运到湖里的盐类物质。
(2)入湖河流以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该地地形平坦,湖床坡度小,水位变化引起湖泊面积变化大;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湖水消耗快。
(3)减少了河流带来的泥沙,湖水更加清澈,透明度高;减少了河水的扰动,湖面更加平静;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水变浅,湖底沉积的盐类矿物增强了光的反射。
【解析】
【分析】该答题结合图文材料,设计三个小题,涉及地质作用的外力作用、河湖补给和水量变化、水利工程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
【小问1详解】
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柴达木盆地原为古海洋的一部分,由于地质作用,使得古海洋中的盐类物质残留下来;那棱格勒河注入湖水中,由于蒸发将河流携带的盐类物质保存下来;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导致区域内岩石等受到侵蚀破坏,岩石等内部含有盐类物质,被河流或者风搬运沉积在湖区,被湖水稀释过后,导致湖区盐类物质增多。
【小问2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湖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地区,降水稀少,河湖补给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需要气温较高的夏季,一旦进入冬季气温下降,冰雪很难融化甚至结冰下雪,水量及其少,因此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由于地处盆地内部,地形平坦,地势起伏较小,所以湖底部坡度小,水量的增加和减少,导致水位变化较快,也明显体现出湖面大小;且该地区受气候影响,蒸发量大,湖水消耗很快。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那棱格勒河发生特大洪水,采盐企业在东台吉乃尔湖修筑堤坝,封堵地表径流的入湖通道。减少了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进入湖内,湖水更加清澈见底;一旦没有河流进入,湖面将无破浪起伏,静得像一面镜子;没有了河流的搅动,盐类物质沉积到湖底,对阳光有反射作用,故而形成了“天空之镜”。
【点睛】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广西西北部百色市有一个常年被厚重的白雾所笼罩的天坑一白洞天坑(左图)。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的植被,是人迹罕至的自然之地。
材料二:在白洞天坑以东距离不到五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会冒气的山洞。山洞就像人呼吸一样,冬季时呼气呼出的白气(水汽)直上云霄;夏季时吸气,靠近的物体可能被拽入洞中。冒气洞洞口很窄,洞口直径仅7~8米,但洞内十分宽敞洞内气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右图)。
(1)分析白洞天坑常年被白雾笼罩的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简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
(3)分析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的原因
【答案】(1)地下暗河流经,产生大量水汽;地形闭塞,雾气容易积聚;不易受其他气象因素影响,大气比较稳定。
(2)白洞天坑洞口开阔,气温年变化比冒气洞大。夏季时,白洞天坑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冒气洞洞内的气流顺着地下暗河流向白洞天坑,导致冒气洞洞口吸气;冬季时,白洞天坑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坑内的气流顺着地下暗河流向冒气洞,再加上地下暗河补充大量水分,使得洞口呼出大量白气。
(3)该地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适合生长多种植物;位于季风区,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的生长;天坑规模大,能生长更多的植物;天坑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少。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广西白洞天坑相关图文介绍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喀斯特地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小问1详解】
材料“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可知地下暗河为白洞天坑提高充足的水汽;材料“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可知,整个天坑比较封闭,水汽容易在坑内聚集,且很少受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气比较稳定,天气变化较小。
【小问2详解】
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关键是要找到同一水平方向的冷热源。据材料可知冬季白洞天坑坑内气温较低,冒气洞洞内气温较高,导致白洞天坑坑内气压较高,冒气洞洞内气压较低,且白洞天坑和冒气洞地下相互连通,因此气流由白洞天坑通过地下通道流向冒气洞,再由冒气洞洞口上升至洞外,冒气洞与地下河相连,其洞内空气水汽含量高,最后冒气洞的暖湿气流上升至洞口遇冷凝结,形成“白烟";夏季的形成过程与冬季时相反。
【小问3详解】
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分析,主要包括热量、水分、土壤。该地纬度低,热量充足,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充足,利于植物的生长;大量坍塌物质为植物生长提供土壤条件;天坑规模大,植物的生存空间大。人为原因主要是天坑周围为悬崖峭壁,人迹罕至,天坑底部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
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地理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地理试题(Word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共52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