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0/128160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北洋政府的 统治与军阀混战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2.3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1 俄国十月革命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2 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2. 印度的觉醒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新课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
展开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了解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
【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多元一体”
1.我们前面学习了《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思考:⑴你还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略。
2.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在八年级我们学过哪些少数民族?
匈奴、羌、鲜卑、女真族等。
3.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图示,提示学生并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你知道鲜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鲜卑:孝文帝改革以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4.展示“女真族”图示,知道该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回顾知识,了解满族的由来。
5.补充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
匈奴:一部分被汉族消灭,部分融入各民族中,部分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6.感受“多元”: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汉族类似吗?
生回答后师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
7.展示图1-47,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注意学法指导。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二、探究“驱除鞑虏”
1、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阅读P24 ,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思考:
(1)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民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全民族人民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
(2)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纲领略。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作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将“恢复中华”的内涵片面理解为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4)你认为这时强调“驱除鞑虏”会带来什么影响?
从“驱除鞑虏”口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回答。
三、走向“五族共和”
1、阅读P25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他们的民族观念有什么转变?
阅读归纳,对比分析。
3.阅读P25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史料和孙中山言论,问:(1)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五族”指什么?就这五族吗?“共和”指什么?在怎样背景下产生的?
解读史料,提炼观点,归纳整理并表达。
(2)“五族共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
和现在的民族政策进行联系对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4.阅读P25资料1、2,合作探究:⑴它们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⑵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时代背景、目的、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思考。(阐释何谓小民族主义,何谓大民族主义,提倡后者,明确区分“种族革命”与“民族革命”,表达了“五族共和”的转变,强调中华民族一体。)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发现了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和,体现了巨大的进步性。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 家住平原第二框 用机械种庄稼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 家住平原第二框 用机械种庄稼教案,共4页。
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框 石油宝库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框 石油宝库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合作学习2:石油之产,合作学习3:石油之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 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 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综合与测试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效果反馈,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