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海南省高考生物诊断试卷(三)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海南省高考生物诊断试卷(三),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D,【答案】A,【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海南省高考生物诊断试卷(三)
1. 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类和磷脂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
B.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不同在于其单体不同
C. 染色体、植物细胞壁和昆虫外骨骼中都含有糖类
D. 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的糖脂,分布于细胞膜的内侧
2. 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但不能催化蔗糖水解。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能为生物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B. 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
C. 淀粉酶的催化能力与底物浓度有关
D. 酶的专一性由其特定的分子结构决定
3. 人体的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一白质控制相关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可遗传的性状差异
C.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D. 根据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的DNA序列可能不同
4. 生物界中存在下列遗传现象:①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②兄弟姐妹间的性状差异;③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互换;④一个基因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紊乱导致高度不育
B. 兄弟姐妹间的性状差异主要与基因重新组合有关
C.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互换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现象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和随机性的特点
5.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B.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C. 种群中的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6. 下列有关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査种群密度时,样方的位置和大小等与统计结果无关
B. 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地域和季节中可能有较大差异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 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为国家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7. 在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区栖息着多种动物。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植被
主要栖息的动物
地被层和草本层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
灌木层和幼树层
树莺、苇莺和花鼠等
林冠层
柳莺等
A. 调査柳莺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B. 北方针叶林群落中的生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 该林区中不同种鸟类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
D. 植被为动物分层提供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8. 生物膜和人工膜(只含有四层磷脂分子)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有差异,如两者对O2的通透性相同,而生物膜对H2O的通透性明显高丁人工膜,生物膜对K+、Na+有较高的通透性,而K+、Na+几乎不能通过人工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膜上可能存在协助O2通过的转运蛋白
B. H2O2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通过人工膜
C. 据题可知K+、Na+通过生物膜需要消耗能量
D. 同一物质出入同一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可能不同
9. 不同生物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稻根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B. 动物肌肉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
C. 酸奶胀袋是因为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气体
D. 酵母菌通气培养和密封发酵都能产生CO2
10.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是RNA病毒,这两种病毒感染烟草时都能引起花叶病,但在烟叶上出现的病斑不同。将这两种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离,使其单独感染烟草;或使这两种病毒的RNA和蛋白质之间重新组合形成“杂种”病毒,然后使其感染烟草。与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相比,单独用RNA感染烟草时效率很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重建实验中需用酶解法将TMV的RNA和蛋白质降解
B. 病毒感染烟草叶片产生的病斑特征是由病毒的RNA决定的
C. “杂种”病毒感染烟草叶片时,其RNA和蛋白质均进入烟草细胞
D. 单独用RNA感染烟草的效率低的原因是RNA无侵染力
11. 肺癌一直在我国癌症发病死亡率中占据第一位,烟草在诱发肺癌中的作用最为显著。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与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突变直接相关。某国家男性中不同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健康人的细胞中不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 与正常细胞相比,肺癌细胞个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
C. 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D. 肺癌死亡累积风险与是否吸烟有关,与年龄无关
12. 下列有关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口服某些特定的核酸保健品可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
B. 凤梨成熟期喷洒活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
C. 食用过咸的食物会破坏机体内的酸碱平衡引起口渴的感觉
D. “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平脸”说明种子萌发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13. 1926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做了以下实验:①把切下的燕麦胚芽悄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葡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②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发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③放上没有接触过肝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空白琼脂块
B. 该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 若步骤②中对胚芽鞘进行单侧光照射,则实验结果与原来不同
D. 温特实验证明尖端能产生:促进其下部生长的物质,并命名为吲哚乙酸
14. 医学研究发观,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需要多种激素及多个器官的共同参与,其中CLP-1是小肠上皮细胞中的L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调节胰岛细胞分泌、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欲等功能,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释放激素X需要消耗能量
B. 各种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存在柑应的受体有关
C. 口服葡萄糖方式对血液中的激素X的增加母比注射方式少
D. 动物被切除胰腺后,体内细胞可能会因缺少能量而大量死亡
15. 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免疫源一般分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如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B. 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
C. 再遇到相同的抗原,记忆T细胞会立即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
D. 消灭寄生原生动物,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其失去藏身之所
16. 如图为某绿色高等植物在水分充足、晴朗无风的发日,其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的日变化趋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 ______(填具体部位)。
(2)据图分析,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 ______左右。CO2吸收量在10:00后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3)若给该植物供应14CO2,则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含14C的化合物是 ______,该物质接受 ______(填物质)释放的能量被还原。
(4)“转光膜”是在生产普通棚膜的原材料中浴加“转光功能性色母料”后制成的棚膜。当阳光透过“转光膜”时,阳光中的紫外光(会灼伤植物组织)和绿光(会被植物反射而损失)被膜中的“转光色母料”吸收转换,释放出对植物生长有利的蓝紫光和红光,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其原因是 ______。
17. 人的神经系统十分复杂,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联系,神经元对多个突触传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后,作出适当的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 ______等部分。
(2)______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为特化的细胞膜,突触间隙中充满了 ______(填“血浆”“组织液”或“淋巴”)。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具有单向性的原因是 ______。
(3)脊髓休克是指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现将某实验犬的脊髓上部横向切断,完全失去与脑的联系后也出现脊髓休克的现象,3天内,即使膀胱尿液充盈,实验犬也不排尿,由此说明脑对脊髓排尿反射的影响可能是 ______。
(4)研究发现,局部麻醉施药后会因细胞的吸收而使麻醉效果逐渐消退。将一定剂量的肾上腺素与麻醉药混合使用,可以延长麻醉时间,其作用机理可能是 ______。
18. 顶端优势与不同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有关。三碘苯甲酸(TIBA)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抑制剂,能阻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抑制植物的顶端生长,促进侧芽的分化和生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 ______。与植物激素相比,使用TIBA效果更稳定,其原因是 ______。
(2)为研究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关系,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保留植物顶芽,顶端优势保留,侧芽不萌动;去除顶芽,侧芽处的 ______浓度降低,侧芽萌动发育成枝条;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去除顶芽,______;预期结果是 ______。
(3)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喷洒TIBA可防止植物倒伏,试解释其原因:______。
19. 一种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一种灌木上,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科学家随机选取样地中一半灌木,将上向的蚂蚁捕净,另一半灌木不做处理,统计角蝉幼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角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______,其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 ______。
(2)角蝉和蚂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______(填“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或“捕食”)。捕净蚂蚁后跳蛛的数量变化是 ______。角蝉和蚂蚁之间会发生双向信息传递,这说明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______。
(3)跳蛛的同化量不能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原因是 ______。有蚂蚁存在时,每株柏物的平均角蝉幼虫数会增加,但不会持续增加,原因是 ______。
20. 某种植物既可自花授粉,也可异花授粉,其花的颜色有白色、红色和紫色3种,控制花色的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相关物质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表明,基因表达产物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 ______。
(2)该植物群体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______。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白花授粉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______。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随机交配n代后,A基因频率为 ______。
(3)为探究控制花色的基因A、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授粉,若控制花色的这两对其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 ______;若控制花色的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A错误;
B、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单体是相同的,B错误;
C、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中含有脱氧核糖;植物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昆虫外骨骼成分主要是几丁质,C正确;
D、细胞膜上的多糖链,有的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有的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糖蛋白和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D错误。
故选:C。
糖类的种类及分布: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构成RNA和ATP)、脱氧核糖(构成DNA)、半乳糖(动物);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本题考查糖类的分类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解:A、酶不能为生物化学反应提供能量,只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
B、只有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内外、生物体内外发挥催化作用,B错误;
C、淀粉酶的催化能力与底物浓度无关,C错误;
D、酶的专一性由其特定的分子结构决定,D正确。
故选:D。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促反应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酶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酶的抑制剂等。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特性,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答案】A
【解析】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都控制性别,例如红绿色盲基因,A错误;
B、由于可能存在表观遗传的现象,例如发生了碱基的甲基化,因此即使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可遗传的性状差异,B正确;
C、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C正确;
D、由于不同的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所以根据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的DNA序列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A。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多数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有时一个性状由多个基因控制,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性状。
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答案】D
【解析】解:A、三倍体西瓜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高度不育,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A正确;
B、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因此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互换,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C正确;
D、①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体现了染色体的变异而非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D。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意义能产生新的基因,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识记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几倍体等概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答案】C
【解析】解: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正确;
C、种群中的全部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C错误;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自然选项学说的要点;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6.【答案】A
【解析】解: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可能有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取样方法、取样的随机性、统计的准确性、数据的处理等,A错误;
B、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地域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害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
D、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变化最基本的特征,因此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为国家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D正确。
故选:A。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等种群特征有关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是学习的窍门。
7.【答案】C
【解析】解:A、柳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调查柳莺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
BD、北方针叶林群落中植被有地被层和草本层、灌木层和幼树层、林冠层,植物存在垂直结构,存在分层现象,植物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D正确;
C、据表可知,树莺、苇莺都主要栖息在灌木层和幼树层,因此该林区中不同种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C错误。
故选:C。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
3、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图表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8.【答案】D
【解析】解:A、人工膜与生物膜对O2的通透性相同,说明生物膜上不可能存在协助O2通过的转运蛋白,且氧气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错误;
B、H2O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通过人工膜,B错误;
C、题干生物膜对K+、Na+有较高的通透性,但不能得出K+、Na+通过生物膜需要消耗能量的结论,C错误;
D、同一物质出入同一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可能不同,如钠离子进入细胞为协助扩散,出细胞为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人工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没有载体蛋白,只能允许以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的物质通过,生物膜有载体蛋白,可以协助物质通过。
本题以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为载体,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转化能力和识记能力,考生要识记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9.【答案】C
【解析】解:A、水稻根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释放少量能量,A正确;
B、动物肌肉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B正确;
C、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酸奶胀袋是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气体,C错误;
D、酵母菌通气培养和密封发酵分别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D正确。
故选:C。
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H]+6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2丙酮酸+4[H]2酒精+2CO2或丙酮酸+4[H]2乳酸。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原理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解:A、酶具有专一性,病毒重建实验中需用酶解法将TMV的RNA和蛋白质降解,分别单独观察;另一物质的作用,A正确;
B、结合题意“与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相比,单独用RNA感染烟草时效率很低”可知,病毒感染烟草叶片产生的病斑特征由RNA和蛋白质共同影响,B错误;
C、病毒的基本组成主要是RNA和蛋白质,“杂种”病毒感染烟草叶片时,其RNA和蛋白质均进入烟草细胞,C正确;
D、与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相比,单独用RNA感染烟草时效率很低,推测可能是因为在感染过程中,部分裸露的病毒RNA结构被宿主细胞内的RNA酶破坏,侵染力低,D正确。
故选:B。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是RNA病毒。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答案】B
【解析】A、原癌基因调控细胞周期,抑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分裂,所以正常人细胞中也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A错误;
B、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所以在个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B正确;
C、抑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分裂,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C错误;
D、由曲线图分析可知,与不吸烟、30岁戒烟、50岁戒烟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相比,长期吸烟的男性人群中,年龄越大,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高,D错误。
故选:B。
由曲线图分析可知,与不吸烟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相比,随着吸烟时间和年龄的增加,长期吸烟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高。
本题结合曲线图、生活情境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癌变的特征和机制,充分理解其变化的机制、理解题图所示癌变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A、核酸经过消化后被分解成核苷酸,其原有的功能会因为被分解而丧失,故口服某些特定的核酸保健品不能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A错误;
B、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凤梨成熟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果实的成熟,B正确;
C、食用过咸的食物会破坏体内的渗透压平衡,引起口渴的感觉,C错误;
D、“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这句说的是种植作物时的深浅问题,字面意思是说麦子适合深种,谷子适合浅种,而荞麦芝麻因为种子比较小,稍微深一点就难破土,因此适合在撒种之后撒一层薄土,还能与空气接触,也就是所谓的“盖半脸”,说明种子萌发主要受气体影响,D错误。
故选:B。
无机盐的生物功能: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本题结合多个生活情境,考查植物激素、内环境稳态调节、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3.【答案】B
【解析】解:A、实验中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通过物理扩散进入空白琼脂块,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步骤②中的胚芽鞘已经去尖端,不能感受光刺激,C错误;
D、温特没有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D错误。
故选:B。
通过题干的对照实验可知,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实验组,而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说明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的弯曲及生长问题没有影响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来自胚芽鞘尖端,即这种刺激应为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但不能证明是什么物质。
本题考查生长素发现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植物激素知识的要点,实验分析能力。
14.【答案】C
【解析】解:A、胰岛B细胞释放的激素为胰岛素,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释放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各种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存在相应的受体有关,B正确;
C、口服葡萄糖不仅提高了血糖浓度,还刺激L细胞分泌GLP-1,两者都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故口服葡萄糖方式对血液中的激素X的增加量比注射方式多,C错误;
D、动物被切除胰腺后,胰岛B细胞缺少,无法分泌胰岛素,对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减慢,体内细胞可能会因缺少能量而大量死亡,D正确。
故选:C。
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的实例中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要求学生结合题图理解相关过程和机制,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15.【答案】B
【解析】解:A、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A正确;
B、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
C、细胞免疫中,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记忆T细胞会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C正确;
D、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将靶细胞裂解,使寄生在其内的原生动物失去藏身之所,D正确。
故选:B。
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即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第二信号。细胞免疫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宿主细胞(靶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变化,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一般认为,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学生通过概念图、模式图等工具完成课本文字与图形转换而后理解识记是关键。
16.【答案】类囊体薄膜上 18:00 呼吸速率升高(或呼吸强度增加或呼吸速率增加)的幅度大于光合速率升高的幅度 C3 ATP和NADPH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对紫外光和绿光几乎不吸收,“转光膜”可将紫外光和绿光转化为光合作用所需的蓝紫光和红光
【解析】解:(1)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图中二氧化碳的固定量表示了总光合速率,图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18:00左右,CO2吸收量代表净光合速率,在10:00后下降,说明呼吸速率升高(或呼吸强度增加或呼吸速率增加)的幅度大于光合速率升高的幅度。
(3)若给该植物供应14CO2,则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先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出现的含14C的化合物是C3,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被还原。
(4)由题意知:当阳光透过“转光膜”时,阳光中的紫外光(会灼伤植物组织)和绿光(会被植物反射而损失)被膜中的“转光色母料”吸收转换。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对紫外光和绿光几乎不吸收,“转光膜”可将紫外光和绿光转化为光合作用所需的蓝紫光和红光,从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上
(2)18:00 呼吸速率升高(或呼吸强度增加或呼吸速率增加)的幅度大于光合速率升高的幅度
(3)C3 ATP和NADPH
(4)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对紫外光和绿光几乎不吸收,“转光膜”可将紫外光和绿光转化为光合作用所需的蓝紫光和红光
分析图形: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二氧化碳的固定量为总光合速率。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场所,掌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及相关曲线,能正确分析图中曲线上升或下降的原因。
17.【答案】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突触小体 组织液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位于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排尿)中枢的调控 肾上腺素阻碍了细胞对麻醉药的吸收
【解析】解:(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其中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2)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为特化的细胞膜,突触间隙中充满了组织液。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具有单向性。
(3)将某实验犬的脊髓上部横向切断,完全失去与脑的联系后也出现脊髓休克的现象,3天内,即使膀胱尿液充盈,实验犬也不排尿,由此说明脑对脊髓排尿反射的影响可能是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脑中相应排尿中枢的调控。
(4)研究发现,局部麻醉施药后会因细胞的吸收而使麻醉效果逐渐消退。由于肾上腺素可能阻碍细胞对麻醉药的吸收,所以将一定剂量的肾上腺素与麻醉药混合使用,可以延长麻醉时间。
故答案为:
(1)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或突起)
(2)突触小体 组织液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位于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排尿)中枢的调控
(4)肾上腺素阻碍了细胞对麻醉药的吸收
1、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细胞体这三个区域。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理解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答案】有机物 植物体内没有分解TIBA的酶 生长素 在顶端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或涂抹生长素) 维持顶端优势(或侧芽不萌动、侧芽不发育成枝条 施用适量TIBA可阻碍生长素的运输,抑制茎顶端的生长,使植株矮化
【解析】解:(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TIBA是人工合成,植物体内没有分解TIBA的酶,故与植物激素相比,使用TIBA效果更稳定。
(2)为研究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关系,保留植物顶芽,顶端优势保留,侧芽不萌动;去除顶芽,由顶芽产生并运输至侧芽的生长素减少,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萌动发育成枝条;接下来的实验要证明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确是由顶芽产生并运输至侧芽的生长素的结果,实验操作是去除顶芽,在顶端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或涂抹生长素);由于顶芽位置的生长素能运输至侧芽,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故仍维持顶端优势(或侧芽不萌动、侧芽不发育成枝条)。
(3)由题干信息“TIBA能够阻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抑制茎顶端的生长,促进侧芽的萌发”分析可知,TIBA能够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使植株矮化,从而可防止植物倒伏。
故答案为:
(1)有机物 植物体内没有分解TIBA的酶
(2)生长素 在顶端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或涂抹生长素) 维持顶端优势(或侧芽不萌动、侧芽不发育成枝条)
(3)施用适量TIBA可阻碍生长素的运输,抑制茎顶端的生长,使植株矮化
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
2、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TIB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阻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抑制茎顶端的生长,促进侧芽的萌发,从而使植株矮化,这说明TIBA能够通过阻碍生长素的运输,从而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理解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19.【答案】消费者 物质循环 原始合作 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跳蛛的同化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不会持续增加下去)
【解析】解:(1)角蝉属于消费者,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根据题干信息“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可知,角蝉和蚂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原始合作。蚂蚁可以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因此捕净蚂蚁后跳蛛可以捕食角蝉幼虫,因此其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角蝉和蚂蚁之间会发生双向信息传递,这说明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跳蛛的同化量不能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原因是跳蛛的同化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由于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因此有蚂蚁存在时,每株柏物的平均角蝉幼虫数会增加,但不会持续增加。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物质循环
(2)原始合作 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跳蛛的同化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不会持续增加下去)
分析曲线图:具有蚂蚁的植物和不具有蚂蚁的植物相比较,具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多,而没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不会增多,说明蚂蚁的存在对角蝉有利,有利于角蝉的繁殖。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答案】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Abb、Aabb 1-()n 紫花:红花:白花=9:3:4 紫花:白花=3:1或红花:紫花:白花=1:2:1
【解析】解:(1)图示表明,基因表达产物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根据分析可知,该植物群体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白花授粉n代后,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所以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随机交配n代后,由于没有选择,基因频率不变,故A基因频率为。
(3)若控制花色的这两对其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授粉,A-B-为紫色,A-bb为红色,aa--为白色,则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紫花:红花:白花=9:3:4。若控制花色的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两种情况:AB连锁,ab连锁时,只能产生AB:ab=1:1的两种配子,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紫花:白花=3:1;当Ab连锁,aB连锁时,只能产生Ab:aB=1:1的两种配子,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花:紫花:白花=1:2:1。
故答案为: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AAbb、Aabb 1-()n
(3)紫花:红花:白花=9:3:4 紫花:白花=3:1或红花:紫花:白花=1:2:1
分析图示可知,已知红色、紫色的形成与两种基因A、B控制的酶A、酶B有关,A-B-为紫色,A-bb为红色,aa--为白色。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连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学科能力诊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海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生物试卷+答案,共14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海南省高三上学期11月学业水平诊断(一) 生物 PDF版,文件包含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生物试题pdf、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生物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