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9《解决问题》课件+教案
展开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2.9《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课题 | 2.9《解决问题》 |
教学目标 |
掌握用加、减法计算来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连贯思考的习惯。
积极主动地学习,善于与人合作,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
教学重点 | 掌握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方法。 |
教学难点 | 能够连贯的思考问题。 |
教学准备 |
|
教学过程 |
(一)教师活动 1.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吗? 2.出示教材第32页情境图, 提问:你们知道画面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吗?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学生活动 1.学生畅所欲言,都说了各自最喜欢的兴趣小组。 2.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学生1: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2:一共有多少人? (三)练习
12元
42元
一本字典比一个书包便宜多少元? 42-12=30(元)
(一)教师活动 1.引导思考,解决问题。 师:这两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2.如果把刚才的两个问题合并到一道题里,你会做吗?(课件出示例5)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讨论:可不可以直接求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 师追问: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这两个问题后,汇报交流。 学生1:要求男生有多少人,就是求比14少5的数是多少? 14-5=9(人)。 学生2: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男生与女生的人数合起来。 2.学生小组交流,探究解题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1:第一个问题求男生有多少人,用14-5=9(人)。 学生2:第二个问题求一共有多少人,用9+14=23(人)。 3.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不可以。因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必须知道男生有多少人。可题里只给了女生的人数,所以一定要先求出男生人数,才能求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交流后明确:最关键的是要先求出中间量。 师生交流后明确:像这样连续两问的题,一定要先求出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中间量,把它当作已知条件再求第二个问题。 (三)练习 2.小青蛙捉了多少只害虫? 32-6=26(只)
3. 9+16=25(元)
4.猜猜我是谁。
5.一本书有80页,小军昨天看了25页,今天看了32天,现在还剩多少页没看? 80-25-32=23(页)
3.巩固拓展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1.3人板演、其余学生独立解答,点名交流解题思路,全班订正。
1.今天你表现积极吗? 2.学习了连续提两个问题的应用题,你有什么收获? |
板书设计 |
|
课后作业 |
完成教材第33页 第1、2、4题。 |
教学反思 |
在课的开始,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