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散文阅读各题型解答方法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散文阅读各题型解答方法,共7页。
任务组十七 散文阅读各题型解答方法
任务一 散文阅读选择题
时间:20分钟 分值:16分
(2021·名师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手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泰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地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支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C.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
D.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解析 C项,“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理解有误。其实,作者前后的笔法不同,雨中游西溪主要是写景状物,而晴日写西溪则是写人记事。
答案 C
★2.下列哪一项不是“秋原和我主张微雨里下西溪”的理由(3分)( )
A.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芦花还没有白。
B.源宁觉得西湖的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
C.源宁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
D.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我”已去过西溪。
解析 A项,“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芦花还没有白”是当时的季节特点,不是理由。
答案 A
3.概述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的“野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泰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可知,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由原文“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地别了”可知,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由原文“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可知,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
答案 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
4.本文在记游中体现出浓厚的诗意氛围,请结合⑥⑧两段加以评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阅读文本可知,作者在《西溪的晴雨》中,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⑥段原文“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可知,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乘船游览,撇开风景,叙写摇船少女的风姿,回顾老人祠里的灵签,联想竹西歌吹的闲情,自有文人的浪漫情怀。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⑧段由原文“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可知,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晴明高照,便在弹指楼上消磨时日。由原文“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可知,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凡此种种,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总结: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晴明高照,便在弹指楼上消磨时日;秋雪庵里赏景,“原不见秋,更不见雪”;报上有“芦花怒放”的消息,而所见却不尽然;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凡此种种,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答案 ⑥段写摇船少女的风姿,回顾老人祠里的灵签,充满诗情画意;⑧段晴明晴日西溪图中,午后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勾勒出一幅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的夕阳芦荡图,营造了浓重的诗意氛围。
任务二 散文词语与句子
时间:20分钟 分值:16分
(2021·名师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的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才能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时,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解析 A项,“‘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分析不正确。从文中来看,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故A项错误。B项,“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分析不正确。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也并没有体现出“期待”。故B项错误。C项,“无意识中”分析不正确,从文中来看作者并不是“无意识”地表现,而是有意识地反映。故C项错误。D项,文章中处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 D
2.下列对文本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为五言绝句。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解析 B项,林和靖的“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是近体诗,不是五言诗。
答案 B
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用题,一般来说,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本题可从谋篇与立意方面分析,谋篇即文章结构安排,立意是对于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本文写了几个外国人对梅花的态度和认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答案 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4.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句子在文章结尾处,有揭示主旨的作用,需要结合上文来思考。文中多次写到中国历史上文章书画及诗词中对梅花的记载与赞美,也正是这些记载与赞美使梅花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所以作者说“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因此“书香”“诗心”传达出的是历代文人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起到了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展现出梅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答案 “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任务三 散文结构与主题
时间:20分钟 分值:16分
(2021·广东汕头教学质量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幸福近在咫尺
胡竹峰
去安徽郎溪县幸福乡,宣城市文联的同志指着窗外说,当年那里有一指示牌“离幸福九公里”。省文联的同志谈起过去流传在当地的一个说法:没到幸福想幸福,到了幸福不幸福,离开幸福才幸福。见大家一脸茫然,又解释说:“因为幸福的名字令人遐想,去了之后才发现在幸福乡的人不幸福,只有走出幸福乡,人才幸福。”说的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
幸福乡属于低圩区,又多丘陵,沟渠纵横交错,深居皖南中心腹地,这样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利经济发展。又因为水患频繁,人民多灾多难。郎溪属于贫困县,幸福乡则是贫困县里的贫困乡。
前几年幸福乡并入飞鲤镇,现今模样大变。艳阳的映照下,一条条水泥路向四面延伸,铺就了贫困群众的“幸福路”;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漂亮民居,实现了贫困群众的“幸福居”;特色产业多了,开花结果,如今这里成了真正的“幸福乡”。老乡政府有个一人高的福字雕塑,我们这些外乡人纷纷前去拍照,《礼记》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富贵寿考齐备是为福。人生沉浮,世事跌宕,福是对日常的期盼和祈愿。农宅的壁橱柜子窗棂上,年年春节换上新写的福字,红纸黑墨,吉庆祥和。福临四季,岁月光华油润,所谓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飞鲤镇,果然鲤鱼跃龙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精神生活也越发丰富。郎溪县文联和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五根火柴”艺站,改造五栋废旧民房作为县文联五个协会创作实践基地,一协会一工作室,传播文艺火种,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这些年,“五根火柴”艺站送书画,送文艺演出、戏曲进村;邀请各艺术名家驻村开展艺术讲堂;弘扬市、县级非遗幸福人灯、小马灯,鼓励当地民间艺人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将民间艺术瑰宝一代代传承下去。
那些年去北方与南方,常常走高速。心里想,我们安徽那些山区何时能通高速呢?不出几年,今日安徽高速密集如蛛网。过去来一趟郎溪需要六七个小时,如今三个小时足够。交通就是财富,有老对联说得好:“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通与达说的都是交通。一个地方闭塞了,不要说发展经济,生活也有诸多不便。记得前几年去皖北,天晴的日子还好,一到雨天,那路泥泞不堪,无从下脚。这一回再去,不同了。在沿淮地区皖北几个县城走一遍,路况好了,村庄面貌更好了,一改过去的贫困景象。垂柳一青,草皮透绿,前几天刚刚下雨,带着潮润的细腻和清新。
在皖北太和与利辛两县走访,原属国家级贫困县,近年已经脱贫摘帽。几个村镇多在发展小企业,有粉丝加工、雨具加工、假发加工。太和县马集乡的发制品做成了支柱一方的产业,畅销全球。假发加工难度不大,劳动强度也不高,工艺不复杂,属于对年龄学历没有特别要求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帮手。村里的贫困户被发制品企业优先用工。有些企业,还把车间办到了村头地脚,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出工务业。
如今村子里闲人很少,漂漂亮亮的乡间小楼前种了菜地,修有停车位,家家户户很干净。去过多家贫困户,有些是因病而贫,有些是因残而贫,和他们相谈一会儿,他们都告诉我,是脱贫攻坚的政策才让他们过上如今的日子。
这都是美好的社会景象。从皖南到皖北,走访了好几个乡镇。一路所见,生机蓬勃,大有兴旺的气象。
皖北地脉如关外如中原,如果是冬日,景象更为相似,有种黄褐的辽阔。黄的是土,几万万年自然之力聚集如此。褐色是草木稼穑,寒风吹送,翻起了一轮又一轮苍茫,起伏不定。我们去的时候是暮春,平原的河埂沟壑上一排排冲天而起的大树,白杨、苦楝、刺槐、梧桐,枝干粗壮,一人抱不过来。一栋栋两层小楼的新式民居在远处忽隐忽现,有看得见的幸福生活。印象更深的是当地农民那富足悠闲的生存状态。行程可能走马观花,但全面脱贫,大势已成。
那日在村里,风吹过麦浪,也吹起衣服一角,树枝上栖着几只小鸟。地里耕作的农人高声唱起,没有器乐,风声轻和,将戏词送往远处,在天空经久游荡。我又想起郎溪那一块“离幸福九公里”的指示牌。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民离幸福没有九公里了。
酒旗风暖,幸福近在咫尺。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文章开头,作者引用省文联同志谈起的过去在当地流传的说法是为了告诉读者:幸福乡的人并不幸福。
B.飞鲤镇艺站以“五根火柴”为名,意思是以星星之火传播文艺火种,与“一户带动一村”的扶贫理念一致。
C.文中引用《礼记》中“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的语句,意在表现幸福乡现在是真正的幸福。
D.“中国人民离幸福没有九公里了”意思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已经实现脱贫,人民距离幸福越来越近。
解析 A项,“幸福乡的人并不幸福”错,曲解文意,原文“省文联的同志谈起过去流传在当地的一个说法……说的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由此可见,作者引用省文联同志谈起的过去在当地流传的说法是为了告诉读者几十年前幸福乡的人民不幸福。
答案 A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标题富有深意,“幸福”一词一语双关,含意丰富隽永,读来耐人寻味。
B.文章结尾部分描述风吹麦浪、农民劳作的美好画面,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C.文章主要用了对比、烘托手法,表现幸福乡几十年来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D.作者在行文中采用顺叙和插叙交错的手法,曲折有致,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B项,“文章结尾部分描述风吹麦浪、农民劳作的美好画面,照应开头”错,结尾部分没有照应开头。在文章开头引用省文联同志的话,是表明几十年前幸福乡的人民不幸福。文章结尾描述风吹麦浪、农民劳作的美好画面,表明幸福乡几十年来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赞美扶贫政策深入人心,脱贫工作卓有成效。所以,在结构上并没有形成首尾照应。
答案 B
★3.结合文章,概括幸福乡从哪些方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如今村子里闲人很少,漂漂亮亮的乡间小楼前种了菜地,修有停车位,家家户户很干净。去过多家贫困户,有些是因病而贫,有些是因残而贫,和他们相谈一会儿,他们都告诉我,是脱贫攻坚的政策才让他们过上如今的日子”,可见,脱贫攻坚政策使幸福乡脱贫了。“前几年幸福乡并入飞鲤镇,现今模样大变。艳阳的映照下,一条条水泥路向四面延伸,铺就了贫困群众的‘幸福路’”,可见,幸福乡从修筑高速公路方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精神生活也越发丰富。郎溪县文联和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五根火柴’艺站,改造五栋废旧民房作为县文联五个协会创作实践基地,一协会一工作室,传播文艺火种,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这些年,‘五根火柴’艺站送书画,送文艺演出、戏曲进村;邀请各艺术名家驻村开展艺术讲堂;弘扬市、县级非遗幸福人灯、小马灯,鼓励当地民间艺人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将民间艺术瑰宝一代代传承下去”,可见,幸福乡从重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几个村镇多在发展小企业,有粉丝加工、雨具加工、假发加工”可见,幸福乡是从开办小企业工厂方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村里的贫困户被发制品企业优先用工。有些企业,还把车间办到了村头地脚,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出工务业”可见,幸福乡是从优先扶持贫困户方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答案 ①脱贫攻坚政策。②修筑高速公路。③开办小企业工厂。④优先扶持贫困户。⑤重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4.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三处分别简析其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学生要找到文中不同的环境描写,然后结合上下文简析其效果。第二段,“幸福乡属于低圩区,又多丘陵,沟渠纵横交错,深居皖南中心腹地”“水患频繁”,从此处的环境描写可见幸福乡自然条件的恶劣。第三段,“艳阳的映照下,一条条水泥路向四面延伸”“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漂亮民居”,可见,此处描写幸福乡延伸的公路,漂亮民居的环境,为了表现幸福乡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交通、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五段,“记得前几年去皖北,天晴的日子还好,一到雨天,那路泥泞不堪,无从下脚。这一回再去,不同了。在沿淮地区皖北几个县城走一遍,路况好了,村庄面貌更好了,一改过去的贫困景象。垂柳一青,草皮透绿,前几天刚刚下雨,带着潮润的细腻和清新”,表现幸福乡美丽的自然环境,赞颂了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成效。第九段,“褐色是草木稼穑,寒风吹送,翻起了一轮又一轮苍茫,起伏不定。我们去的时候是暮春,平原的河埂沟壑上一排排冲天而起的大树,白杨、苦楝、刺槐、梧桐,枝干粗壮,一人抱不过来。一栋栋两层小楼的新式民居在远处忽隐忽现,有看得见的幸福生活。印象更深的是当地农民那富足悠闲的生存状态”,描写皖南独特的环境风光,表现关内中原独特的地理风貌,展现人民富足休闲的生活状态,烘托渲染脱贫攻坚的成果。第十段,“那日在村里,风吹过麦浪,也吹起衣服一角,树枝上栖着几只小鸟。地里耕作的农人高声唱起,没有器乐,风声轻和,将戏词送往远处,在天空经久游荡”,此处描写了村里和谐富足的生活图景,表现幸福乡几十年来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文中有多处描写,学生可任选以上三处简析环境描写的效果即可。
答案 ①第二段,描写幸福乡恶劣的自然条件。②第三段,幸福乡延伸的公路,漂亮民居,表现乡里的变化。③第五段、第七段,表现幸福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展现人民富足休闲的生活状态。烘托渲染脱贫攻坚的成果。④描写皖北独特的环境风光,表现关内中原独特的地理风貌。
任务四 散文技巧与形象
时间:20分钟 分值:16分
(2021·江苏新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漠河的冰雪
冯祉艾
夜里,细细密密的雪开始洒落,在窗台上浅浅地铺上一层。窗户上结了几片冰花,让屋内的人感知到冬天来了。
看着窗上的冰花,我想到了在漠河第一次触摸冰花的经历。
漠河在中国的最北端,九月份左右,漠河就开始进入冬季。漠河的初雪阵仗比南方大得多。九月份开始,初雪从大兴安岭开始蔓延,漠河市在寒风凛冽的傍晚迎来第一场雪。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绒絮从天上落下来,风从四面八方吹来,雪花还没有来得及落地就又被吹到空中。小小的绒絮摇身一变成了鹅毛,直到累得气喘吁吁的风再也吹不动,它们才肯安心落下来。
雪成功落下,安静地停留在窗台上,成了一张浅浅白白的纸。可仅仅是一顿晚餐的工夫,浅浅白白的纸就变成了松松软软的棉花被。冰花就在那时出现了。屋子内外极大的温差让水汽在窗户上形成奇妙的视觉景观,一片片冰花晶莹剔透,仔细看,可以看得到冰花触角的毛棱。在温差更大时甚至可以看到冰花形成的过程,那细细的毛棱在窗户上蔓延,仔细听还有嘎吱嘎吱的声音。这是属于大自然的艺术。
这种极端的气候曾是漠河人生存的威胁,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每年来这里观看极光和冰雕的人很多。漠河每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就开始大规模的采冰活动。为了建造冰雕,每年最少也要采两万块冰。
漠河的冰面可沉积几米厚,用切割机在冰面上划出深深的口子。切割机摩擦冰面产生的冰碴子飞溅到空中,和人们呼出的热气融合在一起,让周围都变得白蒙蒙一片。人们顾不上抖落身上的冰碴,几人跪伏着去捞水面的大冰块,用绳子绑好后,几十人协力去拉。
采冰员冻得泛红的脸藏在绒帽里,仅露出眼睛和半张嘴巴,吆喝声有节奏的起伏。整个采冰过程需要上百人配合。采冰的人大多都是周围的护林员,技术娴熟。冰块被人们拉出水面,那一刻非常壮观,巨型冰块从一望无际的冰面剥离,一块块整齐地堆积在冰面上,一块冰在阳光下就像一面镜子闪耀着耀眼的光,成群的冰块如同一座冰的宫殿。
漠河人很热情,他们的热情可以融化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让你一进屋就感受到温暖和舒适。
采冰到下午一两点结束。漠河的夜很长,天早早就黑了。周围的住户在观赏采冰后,有些会邀请采冰的人到家里吃饭。漠河在每年很早就开始供暖,一打开门就可以感受得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特别是在屋外风雪交加的时候,屋内变得格外的舒适。吃饭时,将土豆和山菇简单洗洗,再把鸡肉切成块,一起放到大铁锅里煮,只需撒上适量的盐就可以,那本身的鲜美已经盖过平日里的各种调味品。揭开锅盖,顿时满屋飘香。锅碗瓢盆一一摆好,实在的大盘没有南方的小巧精致,却十分贴合这粗犷辽阔的环境。酒满上,一碟花生,几颗蒜头,客人和主人天南海北地畅聊,整个屋子都变得热闹起来。
窗户上冰花的触感将我从漠河冬天的记忆中拉了回来,等我回神再看窗外,雪已经停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描绘出了漠河的奇特景观,一片冰花撰写出冰天雪地的美妙文章,平凡的城市唱响了壮丽山河的美丽中国。
B.“漠河人很热情,他们的热情可以融化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写出了漠河人民感情浓烈、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给这个冬天带来了温暖,让人感到暖意融融。
C.漠河极端的气候对漠河人来说是生存的威胁,人们要同这种极端恶劣的气候作斗争,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生存条件恶劣。
D.文章描写了漠河人采冰的场景,写到了采冰员的日常生活,生活气息浓厚,表现了漠河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解析 C项,“漠河极端的气候对漠河人来说是生存的威胁”错误。结合“这种极端的气候曾是漠河人生存的威胁,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每年来这里观看极光和冰雕的人很多”分析,文中“这种极端的气候曾是漠河人生存的威胁,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表明这是过去的情况,现在早已有了变化。
答案 C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雪落”始,以“雪已经停了”收束,前后照应,以冰花、采冰场景贯穿全文,思路清晰,叙述自然。
B.文章始终以一个纯客观观察者的视角来叙述,叙述客观平静,穿梭于冰天雪地之间,漠河保留着原汁原味、质朴静谧的原生态民俗。
C.文中落雪、冰花、人家,组成了一幅多么宁静、祥和、美好的画面。徜徉于冰天雪地的静谧里,流连于采冰场景的浪漫中,让作者心旷神怡,不想离去。
D.文章洋溢着作者对漠河冰天雪地的别样风光的喜爱之情,这里不乏温暖的画面,人性美好,生活富足,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
解析 B项,“文章始终以一个纯客观观察者的视角来叙述”不当,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漠河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答案 B
3.本文在采冰的场景上花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漠河每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就开始大规模的采冰活动。为了建造冰雕,每年最少也要采两万块冰”等分析,这种极端的天气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每年来这里观看极光和冰雕的人很多。每年漠河人都需要采冰,这是他们生活的日常,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结合“这种极端的气候曾是漠河人生存的威胁,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漠河每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就开始大规模的采冰活动”“用切割机在冰面上划出深深的口子”等分析,因为经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采冰。采冰连接了漠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文章的内容,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富强。结合“漠河人很热情,他们的热情可以融化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让你一进屋就感受到温暖和舒适”“有些会邀请采冰的人到家里吃饭”“酒满上,一碟花生,几颗蒜头,客人和主人天南海北地畅聊,整个屋子都变得热闹起来”等分析,写采冰人家的生活,突出漠河人们的热情、开朗、好客等,由采冰写到采冰人家的生活,过渡自然,突出主旨。
答案 ①写采冰的场景,就是写漠河人们的生活,采冰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内容,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赖以谋生的职业。②采冰连接了漠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文章的内容,引发读者的联想,给人以沧桑巨变之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富强的自豪之情。③由采冰写到采冰人家的生活,写出了漠河人们的世态人情,突出采冰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过渡自然,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
★4.散文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景中融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试分析本篇散文的行文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看着窗上的冰花,我想到了在漠河第一次触摸冰花的经历”“冰花就在那时出现了”“屋子内外极大的温差让水汽在窗户上形成奇妙的视觉景观……形成的过程,那细细的毛棱在窗户上蔓延,仔细听还有嘎吱嘎吱的声音”“漠河每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就开始大规模的采冰活动”“漠河人很热情,他们的热情可以融化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让你一进屋就感受到温暖和舒适”等分析,本文表达方式上以叙述、描写为主。文章先渲染冰花的美丽,然后过渡到采冰现场,进而写漠河人的生活等,表达作者对当地美景的喜爱,对人们的精神品格的赞美等。结合“看着窗上的冰花,我想到了在漠河第一次触摸冰花的经历”“漠河的冰面可沉积几米厚,用切割机在冰面上划出深深的口子……几十人协力去拉”“窗户上冰花的触感将我从漠河冬天的记忆中拉了回来,等我回神再看窗外,雪已经停了”等分析,抓住“想到”“记忆”“回神”等分析,文章运用联想手法,把这一系列内容串起来,巧妙地渗入了喜爱之情。结合“这种极端的气候曾是漠河人生存的威胁,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为了建造冰雕,每年最少也要采两万块冰”“人们顾不上抖落身上的冰碴,几人跪伏着去捞水面的大冰块,用绳子绑好后,几十人协力去拉”“整个采冰过程需要上百人配合。采冰的人大多都是周围的护林员,技术娴熟”“采冰员冻得泛红的脸藏在绒帽里,仅露出眼睛和半张嘴巴”等分析,写漠河人生活的改善,采冰时候的辛勤劳动,以及人们靠自己的劳动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由物及人,以小见大,赞扬了要过上好日子就要靠辛勤的劳动,升华了文章主旨。
答案 ①本文表达方式上以叙述、描写为主,通过渲染冰花的美丽,过渡到对采冰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地生活的热爱和对坚强不屈的精神的礼赞和敬重之情。②文章由雪落开始展开联想,融入了对冰花的神奇感受,联想到采冰的场景,又巧妙地渗入了喜爱之情,同时联想到与采冰有关的人事展开叙述。③由物及人,以小见大,赞扬了如今我们过上的富足的生活,赞扬了要过上好日子就要靠辛勤的劳动,升华了文章主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散文阅读专题能力训练五散文阅读二,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散文阅读专题能力训练四散文阅读一,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文阅读Ⅱ散文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__能力训练含解析,共33页。